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佛教:如何照見五蘊皆空

佛教:如何照見五蘊皆空

智慧的產生分成四個層次:聞、思、修、證。聽聞佛法及修行的方法,以正知正見作為指導,確實修行才能證得五蘊皆空,產生智慧。

五蘊中的色,是物質的;受、想、行、識,是精神的。五蘊是構成每一個人的必要因素。

色就是地、水、火、風,總稱四大。包括我們物質的身體及身體所處的環境。受就是感受的意思。想就是判斷。行就是判斷後如何處理。識是物質的色身和受、想、行的心理作用合一,產生了第五蘊的識。它是去後來先做主翁。

「空」是對」有」的否定,但又不同於斷滅見。空在原始佛教,便是從生滅現象的觀照而發明的。有生有滅,生滅無常,便是空。

大乘中觀的空義,是依龍樹菩薩《中觀論》所持的見解為準,該論〈觀四諦品〉: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此外,龍樹菩薩在另一偈中更深入的闡述,雲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此與原始佛教所說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的道理相同,凡是因緣合成的現象,自性皆是空的,不僅自性空,此空也是空。說諸法是有,是有的假名;離開有無二邊,即是中道,即是《般若經》所說的空義。

舍離有無二邊,也不執持中間,才是真正的中道實相的空義,空中無有相,也無無相,所以空義能成一切法,也能破一切執著相。

更多內容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民俗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俗故事 的精彩文章:

佛教:佛弟子應如何面對批評和傷害
佛教:佛弟子應如何面對痛苦
佛教文化:佛教是如何培養正念對治憤怒的
佛教文化:佛教中五蘊皆空的含義
佛教文化:佛教所說的嗔恨心的危害

TAG:民俗故事 |

您可能感興趣

如何才能照見五蘊皆空?
為什麼是「時照見五蘊皆空」?
觀音大智慧:照見五蘊皆空!
一切隨緣,照見五蘊皆空
《心經》中「照見五蘊皆空」的照,為什麼不能用觀?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佛音《阿彌陀佛身金色》佛光普照見聞者!
照見五陰皆空,即脫生死不復輪迴
文徵明34歲時寫的小楷《心經》,照見五蘊皆空!
古琴之美!能夠照見「自己」!
相傳秦始皇寶鏡 可照見五臟六腑 善惡立辨
文徵明34歲時寫的小楷《心經》,照見五蘊皆空
高人對佛家五蘊的深層哲理剖析,打破邊界,照見真佛!
照見十方願
虛雲老和尚:若能迴光返照見此性天,則六根清凈,處處是道
《心經》的智慧:看破一切煩惱,撥開人生之表象,照見性空!
《阿修羅》是一面明鏡,虛實輝映中照見世界
道樹高顯願 誦經得慧願 慧辯無限願 照見十方願
凰崗婚紗照見幸福,獅山連心相映祥和
中國古代鑄造的銅鏡極為精妙,秦始皇的寶鏡可以照見人的五臟六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