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化藝術
家雞骨
從磁山文化遺址已發掘出土的較多的是雞距骨,距骨是雞腿下端連接趾爪的長大的量跗骨。出土的13件雄距骨72-86.5毫米(平均長約79.0毫米)。1件雄距骨70毫米,其長度最接近現代家雞的距骨,由此可見,這些磁山雞在雉族的各類雞中,最接近原雞, 但大於原雞,小於現代的家雞,這說明家雞是從原雞經過人工長期馴養而成的。
磁山遺址出土的家雞骨骸是至今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家雞骨骸,比原來認為的世界最早飼養家雞的印度,要早3300多年.
狗骨
從考古學成果看,我國的家畜飼養至少有一萬年的歷史。而狗作為最早的飼養家畜之一,目前所知最早的證據,是磁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家狗骨骸。
從其主要特徵看,頭骨額部明顯隆起,吻部較短,臼齒形狀顯示出適合於雜食的習性;下頜骨的角突明顯向上彎成鉤形。而且從發掘出的殘骨看,狗的頭顱骨與下頜骨都敲砸過,故大都殘缺不全,估計當時狗除用作助獵以外,有些可能是供食用的。另外,經測量狗頭的頭骨和下頜骨,發現其成年的體形都不算大,鼻骨長度明顯小於狼的鼻骨。於是專家根據以上分析和測量,肯定了這種狗是人工飼養的家狗。
豬骨
華北新石器時代出土的家豬骨骸,以磁山時代為最早。磁山,中國家豬最早飼養地。
磁山的豬骨數量也較多,主要是未成年的幼小個體,肱骨都比較細小。從磁山遺址的豬骨觀察,多是小豬,可能是生活所需,不等豬長大就宰殺。從窖穴中相當數量的粟黍堆積,說明農業生產已經有相當的水平,並有糧食貯藏。飼養家豬和其它家畜是完全可能的。
石磨盤和石磨棒
石磨盤和石磨棒,就是用以碾磨穀物的糧食加工工具。其造形頗具特色:石磨盤,平面似鞋底狀,一端圓弧形,一端緩尖,底有四足。大多數有明顯的使用痕迹,兩頭高,中間被磨蝕,呈凹面形;石磨棒一般為中間粗、兩端稍細的圓柱形,類似今天的擀麵杖,石磨盤、棒均為磨製石器,在遺址中大都和陶盂、支座等陶器成組出現。同時大量黍、粟炭化的發現,也證明糧食加工是當時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種石器碾磨光滑,造型渾厚,磨盤邊沿婉轉彎曲,底有四足,比以往常見的方正扁直的簡單形式無疑是一個進步,它標誌著石器的製造技術和人們的審美觀念進入了新時期。由此可見,磁山的石磨盤、石磨棒不僅是先進的石器具,而且還堪稱原始社會精美的石器藝術
陶盂和鳥頭形支腳
陶盂和鳥頭形支腳是磁山人的炊具,也是磁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支架的造型大概從大自然的鳥形得到啟發。陶盂放在三個平頂的支架上,鳥頭的前伸部分正好托住了盂底的外緣。兩者的配合渾然一體,磁山人將三角形穩定性的原理運用於生活的創造中,從而達到了審美與實用的統一。陶器的廣泛使用,使磁山人的生活面貌煥然一新。
盂和支腳是磁山遺址中出土數量最多的器物,約佔陶器總數的70%以上,且全部由羼入粗細不一砂粒的泥土製成,表面顏色一般不太純正,可分紅、紅褐、黃褐、灰褐色等幾種。盂的形狀多種多樣,口部有圓形的,也有橢圓形的,有直口的、也有侈口或斂口的,有的沿下還附有乳突或器;腹部有深有淺,外壁有素麵的,也有飾繩紋、篦點紋、附加連弧或疊山等紋飾的;但萬變不離其宗,整體造型全部為大平底直筒形,總的發展趨勢為由高向低、由深向淺演化。
支腳形制較奇特,是一隻仰首挺胸的鳥頭或雞頭,有的並以附加乳突、泥條或拍印繩紋、刺剔幾何形圖案等手法,以顯示鳥的眼睛、羽毛等形體特徵,只是為了實用將頂部削平而已,且年代越早,頂面越寬,反之則越窄。
盂是一種多功能器具,既可作盛儲器,又可作飲食器,但絕大部分陶盂還是和支腳作為炊具配套使用的,即下以三個平頂支腳將一個平底陶盂托起,用來燒火做飯,其功能約相當於現在的鍋和灶。縱觀炊具的「家史」,既有複合體的釜和支腳,又有單體的罐及鼎、鬲等,真可謂五花八門、各具特色,但總的來說都與磁山文化的陶盂和支腳有著內在的聯繫。據有關專有研究發現,以鼎為主要炊具的古代諸文化,其前多數還經過了一個使用支腳的時期。如,黃河下游魯中南、蘇北地區及膠東半島的北辛、青蓮崗文化和邱家莊類型遺存,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和屈家嶺文化,長江下游杭州灣地區的河姆渡文化等,在陶鼎產生之前,都曾經歷過用陶釜和支腳為主要炊具的時代,然而,就其出現時間來看均晚於磁山文化,由此說來,磁山文化的陶盂和支腳真可以稱得上現代活動型炊具鍋、灶的「始祖」了。
粟
磁山遺址共發掘灰坑468個,發現其中88個長方形的窖穴底部堆積有粟灰,層厚為0.3至2米,有10個窖穴的糧食堆積厚在2米以上,數量之多,堆積之厚,在我國發掘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中是不多見的。這些糧食剛出土時,尚有部分顆粒清晰可見。
粟的出土尤其是粟的標本公諸於世之後,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極大重視。以往認為粟起源於埃及、印度。磁山遺址粟的出土,提供了我國粟出土年代為最早的證據。這一發現,把我國黃河流域植粟的記錄提前到距今8000多年,填補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也修正了目前世界農業史中對植粟年代的認識。
同時出土的還有石磨盤,這是新石器時代區別於舊石器時代的標誌之一,使用磨製石器。用此工具可以完成粟的脫粒過程。
黍
國外學術媒體先後發表了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研究員呂厚遠課題組的兩篇重要論文。分別報道了植硅體方法學在粟、黍灰化農作物鑒定上的突破,利用新的鑒定方法對河北武安磁山考古遺址植物遺存進行了研究,該項研究把東亞旱作農業起源的時間擴展到10000年以前,說明磁遺址不僅是世界「粟」的發祥地,更是「黍」的起源地。
該課題組利用上述新方法,通過對河北磁山遺址5個窖穴46個灰化樣品和1個磁山博物館館藏灰化樣品植硅體的系統分析、和不同實驗室9個碳14年代學測定,發現距今約10000—8700年前,磁山遺址保存的早期農作物是黍。粟則在距今約8700—7500年期間少量出現。研究認為,在距今10000—8700年的全新世早期,我國北方氣候相對乾涼,更適合黍的馴化和栽培。這項研究把東亞旱作農業起源的時間擴展到10000年以前,說明磁山遺址不僅是世界粟的發祥地,更是黍的起源地,也為認識我國北方新石器早期文化演化提供了新視野。
核桃
考古人員從一些灰坑遺址中,發現有許多野生植物形成的堆積層,其中可辯認出的有榛子。小葉朴,棗和胡桃等品種。特別是胡桃的發現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晉代張華獸在其《博物志》中寫到:「張騫使西域還,得胡桃種。」過去一千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胡桃這個植物品種是西漢張騫從西域引進中原大地的,所以稱核桃為「胡桃」。1976年磁山史前遺址中胡桃(比現代核桃要小),直徑約在2厘米左右的發現徹底改變了這種傳統認識,把我國胡桃種植歷史上溯至公元前6000年左右,堪稱世界最早。
石器
我們知道,石器是磁山文化主要生產工具。石器的製作方法有三種:一是打制,二是打磨兼制,三是磨製。
磁山遺址出土的石器所使用的石料多系就地取材,石質可分為火成石,沉積石,變質岩三類。其中有閃長岩、透輝石、方解石、石英岩、矽岩石灰岩、板岩、石英矽岩等,上述岩石在河北省南部及太行山區普遍存在。石錘,石斧多為矽化、石灰岩、石英岩,石鏟多為透輝石,鐮、刀為泥板岩,磨盤和磨棒為石英砂岩。當時磁山先民都是按照石器對石材硬度的需要而考慮選擇的,因而多是就地取材的。
打制石器就是用一塊石頭來敲砸另一塊石頭,利用被敲砸破損的那塊石頭的鋒刃作為工具使用。打制石器製作起來比較方便,因此它所佔的比例比較多,到了晚期才慢慢地減少下來。打制石器器形的種類不多,一般有石鏟、石斧、敲砸器、刮削器、石刀、礪石等數種。石斧即用來砍伐叢林,開闢耕地,又可作為手工工具。石鏟即可用於翻地,又可用於挖掘窖穴。敲砸器是敲砸什物的工具。刮削器是用來切割肉類刮制皮革的工具,石刀是收割用的農具,礪石是把打制後的石材,研磨去掉石刃成型使用的磨製的工具。
磨製方法是新石器時代普遍運用的一種石器製作方法,這時的磁山先民廣泛使用這種方法來製作石器。據考證,磁山遺址出土的磨製石器是我國發現的當時最早的磨製石器,距今約有7900年了。磨製石器製作過程首先把石料製成粗坯,然後放在礪石上醮水加砂研磨,器身和鋒刃的表面經過研磨之後,就變得異常平整光滑。磨製石器的製作方法雖然比打制石器要複雜得多,但是它比打制石器更便於使用,所以它的流行就越來愈廣泛,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打制石器被磨製石器完全代替。
磨製石器的種類比較複雜,大部分根據用途的不同而出現了不同的器形。磁山遺址出現的磨製石器有:石斧、石鏟、石錘、石鑿、石錛、石磨盤、石磨棒、石棒、石球、彈丸等器形。如:斧、錘、鑿、錛等是砍伐樹木,建造房屋和加工木器的工具。後來用金屬製成的斧、錛、鑿、錘等工具也還是承襲了這些形制。鏟是農業上使用的主要生產工具,石鏟的形狀主要是舌形的居多,也有呈長方形或梯形的。石鐮,體扁薄,前端窄,後端寬大,彎曲成月牙形。石鑿呈棱形,平圓頂。石錘,柱狀,兩端圓,直到現在的同類生產工具,還大體上保持著這樣的形制。石磨盤、石磨棒是用於碾磨穀物糧食加工工具,磨盤多呈橢圓形和鞋底狀,三足或四足,少量無足。磨棒有圓柱狀或棗核狀,均琢制而成。另外,還出土了石棒,石球,彈丸等石器。
打磨兼制石器在出土文物中也佔有一定比例,石器的器體由打制和磨製綜合而成,石斧、石鏟、石鑿、石錛等農業生產工具只是刃部,局部磨光,製作相對粗糙。還出現了平面為圓形,周邊經過磨製,但有的不很規整,出土時均置於圈足罐上的器蓋若干,此外,還有彈丸等器形。磁山遺址中出土的石器每一件都凝聚著磁山先民的勤勞和智慧。出土的石器大部分為農業生產、加工工具。而八十八個窯穴儲藏的大量粟類,反映出磁山文化時期農業進入較高發展階段。
陶器
陶器是古代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過程中所取得的首批重要成果之一,是考古學中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一項重要特徵和標誌。磁山遺址出土的盂、支架、罐、三足缽等一批器物,是我國考古發掘中發現的當時最早的原始陶器。陶器與人類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它不僅豐富了人們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用具,也加強了定居生活的穩固性。磁山文化的制陶技術雖然最早,但是磁山先民已經在實踐中掌握制陶技術,並且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為我國制陶工藝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它不僅反映了磁山文化時期的一些社會特徵,而且也對探索我國陶器的起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製作陶器是一種專門技術,可能是由有制陶經驗的婦女擔任的。她們選用細膩的粘土作為原料,並根據器物的用途對原料進行適當加工,如燒制耐火炊煮陶器,就在原料中攙入適量的砂子。陶坯的製作方法大約是這樣:先用水把陶土調好,搓成泥條,然後再用泥條迴旋盤成陶坯的雛形,或者用泥疊築成一定形狀的粗坯,最後蘸水把里外抹平。陶坯就製成了,一般大型陶坯都採用這種製法。比較小型的器物,多用手捏塑的方法製成陶坯。陶器的製法均為手制,用泥條盤築法和手捏製成兩種。因此,一些陶器的內壁,往往凹凸不平,器形不規整,常見到扭變形的現象。
陶器的燒制火候據測定:細泥紅陶為930℃,夾砂陶為880℃,部分陶器陶色不勻,有紅、黑、黃色的斑點。
陶坯的表面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是磨光,當陶坯半干以後,用光滑的石子壓磨陶坯的表面,使它縝密,平整,再經燒制,就顯得光澤潤滑,更加美觀。這種壓磨方法,使用得非常普遍。另一種處理方法是在陶坯未乾的時候,壓印繩紋和條紋。將剛剛塑好的陶坯放於紡織物上壓印而成,從印痕上觀察,紡織物可能取材於麻或其他植物纖維。使用這種方法可以加固陶壁,同時這些紋飾又增加了陶器的美觀。
為了適應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陶器也製成多種樣式:像炊具鳥頭形支架,大口直腹平底盂,三足缽等。陶灶可以隨意搬動,做飲事更加方便。飲食陶器有碗、杯、盤、缽等。貯藏食物和盛水的有深腹罐、直沿罐等。汲水和運水的用具有小口長頸球形雙耳壺、小口長頸橢圓形雙耳壺,敞口深腹雙耳壺,敞口深腹雙耳罐等。直到漢代汲水罐還基本上保持著類似的形制。
磁山遺址出土的陶器均為手制,陶質以夾砂陶為主,泥質陶很少。陶器以素麵為主,陶器中40%以上器表飾有紋飾,其中以繩紋的數量為最多,編織紋和蓖紋次之,附加堆紋和剔刺紋的數量較少,僅有個別陶器飾指甲紋、藍紋和方格紋,而附加堆紋為泥條組成的波折弧線、斜線、平行線紋帶,最具特色。部分器物還安有乳釘、雞冠耳、扁耳、半環耳等飾物。剔剌紋在器表上剔剌成小凹點,並組成不同的圖案。
看來,磁山先民當時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審美觀念和裝飾藝術。磁山文化陶器雖然以夾砂陶為主,但從摻砂情況看,普遍比較均勻,砂的顆粒不多,器物表面一般比較平整,且出現了製作比較精細的細泥紅陶,還有少量彩陶。
陶製品除生活、生產使用的陶器外,還出土了漏斗形器(陶蓍器)、彈丸(陶丸球)、紡輪、祖形器等。
骨製品
在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中,也有不少是用獸骨、鹿角、獸牙和河中的蚌殼製成的,其中尤以獸骨為最多,象骨制的箭頭、魚鏢,為漁獵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骨制的,錐、針等,可用來穿剌皮革,縫製衣服。骨制的匕、梭和角梭是用來紡織的工具。還有許多束髮用的磨製精緻的骨笄。用蚌、貝類和獸骨、牙製成的裝飾品,用獸肩胛骨製成的鏟、刀。單翼帶倒剌的魚鏢,扁平柳葉形、四棱形、三角形錐狀的骨箭頭,其體彎曲一面,拱起裡面,刻槽橫斷面呈拱形的骨梭,以及蚌鏟、蚌鏃、蚌刀、刮削器等。
原始的紡織和編織業
磁山文化有了比較進步的紡織手工業。紡織的原料主要是野麻植物纖維。人們把野麻纖維剝取下來用陶片磨製成的紡輪搓成細線,然後用最原始紡織工具骨匕、骨梭、角梭編織成麻布。根據陶器上所印的麻布痕迹來看,經緯線緊密交織,均勻規整和現在粗麻布相近。有了麻布,人們就能縫製比較象樣的衣服了。
在當時,編織工藝也是相當流行的,但由於編織的東西很少保存下來,我們也就難以了解當時編織工藝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了。不過從磁山遺址出土的燒土席紋、陶器上印著的麻布,植物纖維印痕上看來,當時的編織工藝應是相當發達的。當時磁山先民已經能夠編織席、魚網和籃,紡線織布以及縫製衣服等等手工業生產了。
原始文化藝術
磁山文化時期的文化藝術主要包括人體裝束。器物造型及裝飾藝術等幾個方面。遺址中發現了較多的骨笄、骨飾和少量的蚌環穿孔蚌飾等裝飾品。說明人們已經開始注重方式,服裝和佩戴裝飾,產生了美的追求和願望,遺物中大量陶支腳,形狀酷似鳥頭形,有的並飾以各種剔刺紋圖案,可以說是一種融雕塑、裝飾和實用性於一體的藝術珍品,此外,陶器表面形式多樣繩紋、蓖紋、剔刺紋、指甲紋、劃紋等都是為了達到美的效果。磁山文化時期創造的原始文化藝術,為後世文化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TAG:百味文學 |
※剪紙藝術文化
※茶文化,袋藝術
※西藏文化之建築藝術
※剪紙藝術文化魅力
※禪舞文化,禪學文化與舞蹈藝術相融合的文化
※香爐——藝術與文化的凝結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髓
※文化藝術類」團小組
※淺談廣告藝術和文化
※日本盆栽藝術文化
※久圖文化與香港大公文化集團共同發力中國文化藝術產業
※流轉於建築間的哲學文化藝術
※藝術 文字遊戲的哲理
※廣府文化奇葩之「三粵」藝術
※「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
※聊聊陶瓷的裝飾文化藝術
※藝術向 原始的風景
※賽罕區文化館深入基層 開展各類文化藝術培訓
※胖胖老師文化課:藝術生應該怎麼學習文化課?
※當漢字文化遇上藝術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