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欺良知,便是修身

不欺良知,便是修身

《大學》說: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王的功夫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內聖的功夫

內聖的功夫達到至善,才有至善的外王功夫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那麼,什麼是「修身」呢?

簡潔地說,就是要為善去惡的行為

我們的身體能自然地為善去惡嗎?

必然是起主宰作用的心打算為善去惡

然後起具體作用的身才能夠為善去惡

所以要「修身」,必先「正心」

然而心的本體就是正的,本來沒有不正的

只是我們的意念產生之後

心才有不正的成分

所以要「正心」,必須「誠意」

產生一個善念,就要真正喜歡它

產生一個惡念,就要真正討厭它

怎樣才能及時明白地區分意念的善惡呢?

並不是我們想使意念變得真實無妄

它就可以變得真實無妄

要「誠意」,必須在「致知」上面下功夫

這個「致知」

就是要達到我們本自具足的良知

就是孟子說的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知性

這個良知

不需要思考,它就能知道

不需要學習,它就能做到

這個良知

是天命賦予的屬性

是我們心之本體

凡是有善或惡的意念產生的時候

我們的良知沒有不知道的

雖然良知人人都有

但是致良知卻並非易事

只有不欺騙自己的良知

我們的意念才能真實無妄

「致知」,就是致良知

它是實在的,而不是空洞的

這就需要我們在「格物」上面下功夫

「格物」的物,就是事

「格物」的格,就是校正

所謂「格物」,其實就是在「事上磨」:

在善意所在的事情上去致良知

實實在在地為善

在惡意所在的事情上去致良知

實實在在地除惡

雖然修身的功夫和條理有先後次序之分

但我們的良知卻是始終如一的

並沒有先後次序的分別

不欺騙自己的良知

就是修身

僧問:「如何是修善行人?」

師曰:「檐枷帶鎖。」

曰:「如何是作惡行人?」

師曰:「修禪入定。」

曰:「某甲淺機,請師直指。」

師曰:「汝問我惡,惡不從善;汝問我善,善不從惡。」

僧良久。

師曰:「會么?」

曰:「不會。」

師曰:「惡人無善念,善人無噁心。所以道善惡如浮雲,俱無起滅處。」

僧於言下大悟。

《明德修身》......教子篇

格物窮盡事物理,

明理有得能致知。

致知理明為知止,

誠意意誠要三思。

意誠心堅正能量,

心態端正品德齊。

心正身正即修身,

修身品德為第一!

陳真人2014/7/10號深夜,為子女講解《大學》開篇有感,寫於家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惟中茶道 的精彩文章:

生命,只在當下

TAG:惟中茶道 |

您可能感興趣

致良知,很簡單卻不容易
「癌症」其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無良知
為了不違背良知,劊子手寧遠自殺也不殺這位大清官
「做官的唯一好處,只是放行自己的良知。」
小人物影響了歷史卻被罵走狗,他說:良知讓我不得不背叛祖國
身患腫瘤的它遭遺棄,等死絕望表情能喚起誰的良知?
良知,不能僭越的人性底線
即使是在別無選擇之中,也可憑良知行事
王陽明:吾所以不慮而知者,良知也。不學而能者,良能也
王陽明的致良知,他說他的「致良知」能代表一切!這是真的么?
崔永元,良知的堅守不能退!
良知是這樣通過身體的以下本能需要的
你們做出這樣的事來,可考慮過小孩的將來?良知何在?
稍有一點良知,都不應該沉默吧!
黑市賣腎,是無知還是「良知」為尿毒症患者帶去腎源
做人,除了良知,還應該有這「四知」
「知行合一」,是「致良知」
做人,一定要有良知
有良知的家長必轉:孩子的不努力竟然是一種病
改變影響良知的不良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