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萬步傷關節?老專家告訴你走路得這麼走!膝關節病、脂肪肝都好了!
飯,我們人人都要吃,但是不能因為怕噎著就不吃了,因為吃飯是咱們生命的基礎,利大於弊。路,我們人人都要走,但是不能因為怕走廢膝蓋就不走了,因為生命在運動,利大於弊。
健康必讀 |露露
近來,在一些新聞報道、健康文章中不斷出現萬步路保護了心臟,傷害了關節的消息。
但是胡大一大夫和更多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健身跑的人們關節炎發生率僅 3.5%,而選擇靜息生活方式,久坐不動人群的關節炎發生率卻為 10.2%~~管住嘴,邁開腿!
日行萬步路已成為億萬民眾奔向健康的口號和行動。
胡大一 :1946 年 7 月出生,著名心血管專家、醫學教育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教授,國家衛生計生委健康教育首席專家,國家重點學科心血管內科負責人,中國控煙協會會長。
萬步路一走就是17年,血壓正常,血糖正常
2000年元旦,意識到自己存在健康隱患(肥胖——身高1.78米、體重93公斤,餐後血糖高,甘油三酯高,好膽固醇低,脂肪肝)之後,我下決心改變自己。
萬步路一走就是17年,無一天懈怠。體重下降了22公斤,17年沒有大的反覆。至今血壓正常,血糖保持正常了14年,近三年有輕度升高。
萬步路代表的有氧運動不僅對心血管疾病有預防作用。有氧運動能力的提升,對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肥胖、吸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這些在我國都以億計數的疾病或危險因素的患者,不僅僅可改變化驗單上的相關指標,而且顯著改變患者的生活質量。
更為重要的是,可降低總死亡率,延長壽命。
萬步路,尤其走平路,對包括老年人在內的大多數人膝關節是安全的
但近來在一些微信中不斷出現萬步路保護了心臟,傷害了關節的傳聞。
我2003年已有膝關節病。醫院給我做過核磁,骨科醫生讓我看片子,膝關節膝蓋的軟骨已磨損嚴重,甚至有人說可以考慮換關節了。2004年,發現右跟骨骨刺,行走中右後腳跟有明顯疼痛感。還有椎間盤滑脫,偶有行走中右腿發麻。
至今13-14年過去了,膝關節很少有不適,2005年右後腳跟骨刺引發的疼痛完全消失。腰椎間盤問題無明顯加重的癥狀。
我認為,堅持日行萬步路,尤其走平路,對包括老年人在內的大多數人膝關節是安全的。我分析,由於堅持運動,肌肉強有力了,對關節還有保護作用。跟骨骨刺隨著走路可緩解疼痛癥狀。
大家都知道,公立醫院門診人滿為患。我平時以走平路為主,但上班時,一是禮讓患者,二是給自己爭取運動機會,我3-4-5層(我人民醫院門診在5樓,北京市第一中西醫結合醫院門診在4層)都不乘電梯,自己步行上樓。
白岩松靠運動擺脫了高血壓和降壓藥
我從微信上看到如下一段信息:《美國骨科與運動物理治療雜誌》2017年第6期的文章講「健身跑的人們關節炎發生率僅3.5%,而選擇靜息生活方式,久坐不動人群的關節炎發生率卻為10.2%,競技體育的賽跑者的關節炎發生率13.3%」,結論:健身跑有益於關節健康。
大眾健身跑的距離上限為每周92公里。何況,我提倡的是健步走,應既保護心臟,也保護關節。
白岩松也講過他到北醫三院,醫生說他血壓高了,要終生吃藥。他回答,可否給我三個月,如運動後血壓還高,再吃藥行不行?他堅持了3個月有氧運動後,血壓果然正常,不需用降壓藥。
我也曾在很長時間內,認為高血壓葯吃了不能停,還在健康講座中強調:「寧肯忘了一頓飯,不要忘服降壓藥!」 在那些年代裡,我也不真正了解運動是良醫良藥。
趙之心:走了要多邁出10厘米,盡量增大步幅
走路,是最簡單可行的健身方法。但在著名運動健身專家、北京市科學健身專家講師團秘書長趙之心看來,很多人走路健身的問題還不少,有的人是越走越放鬆,放鬆的結果是肌肉用力非常少,走得沒有任何健身價值;有的人是走路越走越矮,歪肩斜背,樣子不但難看,而且對身體有損。
趙之心提醒準備靠走路來健身的朋友,要先把握好最基本健身要素,要做到「一高一長」:一高,是要拔高走,要挺直脊背走,要有往上長個的感覺,昂首挺胸。一長,是走路的時候要把步伐多邁出10厘米,盡量增大步幅,這樣在擺臂、登地的瞬間,會使身體提高用力20%左右,增大了走路健身的效果。
什麼樣的運動量是適宜的呢?
搜索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康復科主治醫師王亮說,走步速度和持續時間長,總的運動量就大。運動強度可用心率快慢來監測。通常準備活動的快慢走的心率為每分鐘100—110次,快步走時最大心率=220-年齡,如40歲的人快步走時心率約為每分鐘126次,60歲以上約為110次。
每天健步走的時間多長合適?
搜索
通常認為每天堅持30—60分鐘,約3—5公里,5千到8千步,若一次堅持不下來,視身體情況分多次進行。
通過3—6個月的健步走鍛煉、身體運動能力很好的健走者,爭取達到每天1小時1萬步。每周至少4—5次,持之以恆。總之,要根據年齡和體質狀況選擇適宜的運動量,即適宜的健步走速度和持續時間。
研究發現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高於每分鐘120步的健步走,對身體才有明顯的鍛煉效果。注意步幅不要太大:步幅太大會引起小腿和臀部肌肉酸痛,導致不必要的損傷。
如果家離單位較近,我主張以步代車上下班
原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院長、心臟病專家黃從新教授說,走路是一種很適宜功能鍛煉的運動,能減少下肢栓塞,增強人體的新陳代謝,有利於細胞再生,還能促進周身血液循環,使心臟供血充足。
黃院長說:「如果家離單位較近,我主張以步代車上下班。如果太遠,步行上下班就不太符合現在快節奏的生活。走路應注意挺胸收腹,步態要正,最好用深呼吸,這會取得最佳的鍛煉效果。走路的速度與距離要根據各人的健康狀況、生理條件調整,以自我感覺舒適為宜。」
特殊人群健走法
保護心臟,也兼顧護關節
關節炎
步行30分鐘防發病,讓關節不那麼痛
澳大利亞最新研究發現,「簡短步行+營養補充」,是緩解關節炎疼痛、提高身體靈活性最簡便經濟的方法。
研究人員將 250 名年齡超過 60 歲的老年人分為A、B、C三組:
A組進行每周 3 次、每次 40 分鐘的徒步行走;
B組則進行負重徒步走;
C組作為對照組,不做任何運動。
18 個月後,C組中有 53% 的受試者出現行動困難,而 A、B 組的情況則好得多。並且,患者每天步行 30 分鐘(或 3000 步),效果一樣好。
每天堅持散步或使用走步機,都能有效地預防膝關節炎的發病幾率,並能提高肌肉的彈力,減少疼痛的發生。
骨質疏鬆
堅持15天提高骨密度
據台灣《聯合晚報》報道:適當地加快散步速度,可以強壯骨骼。
台灣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 陳芳萍表示,女性在 35 歲後骨量每年遞減,40 歲後,每年以 1%~2% 的速度流失,更年期後每年更是以 3%~5% 速度流失,由此估算,女性 60 歲時,骨量大約會「打 5~7 折」。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建議:最適宜的散步速度為每小時 4.8~6.3 公里,也就是每分鐘約走 90~120 步。
研究發現,50 歲以上的女性,如果每次散步至少 4.8 公里,速度每小時 6.3 公里,每周 5 天, 15 周后,總骨密度能提升 0.4%,下肢骨密度可提升 0.8%,有助於預防骨折、跌倒等問題。
防骨折
降低髖關節骨折風險近一半
美國布萊根女子醫院,對近 3.6 萬名男性的運動和靜坐習慣進行了長達 24 年的追蹤調查。分析結果表明:這些男性散步的里程越長、散步的力度越大,他們老年後發生髖關節骨折的風險越低。
對於那些把散步當作主要運動的男性來說,每周至少散步 4 個小時的人,比每周散步不到 1 個小時的人,髖關節骨折的風險要明顯低 43%。研究人員前期對女性人群進行的相似研究,也顯示出同樣的結果。
研究認為,散步,能增強骨骼力量和肌肉的張力,還有助於提高身體的平衡性。相比劇烈運動,散步才是更安全有效的鍛煉方式。
即使每周散步一小會,也能降低 50 歲後發生骨折的風險,特別是髖部。
所有人
給末梢血管做血管體操
散步,能讓骨骼更合理地支撐身體重量。
與跑步相比,走路不僅對關節的壓力小,而且還能延緩關節功能的衰退。
每走一步,可推動人體 50% 的血流動,活血化瘀;可擠壓人體 50% 的血管,是最簡單的「血管體操」;至少可運動 50% 的肌肉,有助於保持肌肉總量。
(更多健康養生,請長按圖片添加「華佗之道」)
點擊展開全文
※老中醫不外傳秘方,治療脂肪肝有奇效!7天見效,21天痊癒!
※脂肪最怕的7種食材,每天喝一杯,體重悄悄降到兩位數
※在健身訓練中,大多數女性最關心的是如何減去腹部脂肪
※送你一套 [絕無僅有] 的運動計劃,在家就能練,隨時隨地燃燒脂肪!
※日行萬步傷關節?老專家走了17年,膝關節病、脂肪肝都好了!
TAG:脂肪 |
※踝關節扭傷?專家教你怎麼做
※冬天膝關節炎難受?骨專家教你這1招,讓你的膝關節慢慢好起來
※一走就疼?膝關節炎用一個好一個的方法終於來了,打敗專家永不再犯!
※病從口入!專家告訴你癌症是怎麼吃出來的!
※專家提醒:只要這樣走路,會越走越長壽,還能治好病!
※得了胃病究竟該咋吃?中醫專家帶你細數胃病的來龍去脈!
※糖尿病患者的福音來啦!專家來告訴你這幾種蔬菜放心吃!
※發現肺結節了,是不是得肺癌了?專家告訴你怎麼辦!
※人老腿先衰?這款紐西蘭的「私人關節保健專家」,緩解關節疼痛
※寶寶很早就會走路了難道真的很好嗎?讓專家來告訴你答案吧
※日行萬步身體好?專家忠告:運動是把雙刃劍——走得越多可能傷得越重
※睡不好還和糖尿病有關?糖尿病專家為你解讀
※乳腺結節的患者好好看看吧!別再亂吃藥了,記住專家的這些意見
※危言聳聽!劍橋磚家的話你也信?中國專家打臉:吃三餐都危險,別吃了!
※步行是最健康的運動,但你們真的會走路嗎?專家告訴你走路的正確方法
※膝蓋又腫了?滑膜炎只休息到底行不行?專家帶你走出誤區!
※專家告訴你,什麼樣的人容易得尿毒症!別知道晚了後悔來不及!
※得了糖尿病就要忌嘴嗎?記住營養專家的這4句話,幫你控制血糖!
※專家告訴你:二郎腿好蹺,糖尿病足易得!
※為什麼咳嗽老不好?專家告訴你,飲食5招讓你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