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謝人德的《過路人》說起
謝人德作品《過路人》
已經退休的謝人德,自稱是攝影愛好者,或者攝影票友。作為老三屆知青,喜歡紀實攝影,喜歡新的攝影表達形式,喜歡上海的石庫門文化,喜歡錶達「小上海,大市民」的日常風景。喜歡看魯迅的文章,喜歡聽地方戲曲,喜歡和年輕人交流,吃簡單的食品。曾獲獎無數,卻依舊不斷變換著拍攝風格,尋找創造的樂趣。
這裡,先從他的《過路人》說起。其實,不管是都市街頭的觀光客,或是深入其中的行走者,只要一台相機在手,所演繹的故事一定會是千姿百態,繽紛多彩……在宇宙空間里其實我們都是過路人,在浩瀚的星空中,人僅是流星的閃光;在時間的長河裡,人僅是微小的波浪。尤其是在一代大師如卡蒂爾—布列松之後,街頭攝影的下一個轉折點,又會發生在哪一個層面上?比如街頭的手機攝影和傳播,會不會是一個新的誘發機緣?然而,謝人德的這組《過路人》,至少給我們展現了街頭攝影不可或缺的魅力。或者說,他通過對街頭攝影的巧妙組合,加上獨特的後期處理技巧,使這一重空間介於紀實與觀念之間,給人以更多的想像可能。重要的是,作為上海攝影成果豐碩的「得獎專業戶」之一,謝人德一直在走自己的路,絕不隨波逐流,因此也就有了時常令人驚奇的發現。
謝人德作品《磨損的時間2》
正如謝人德所說:打開窗戶,馬路對面的辦公大樓又在裝修啦,外面圍著高高的廣告牌子,廣告牌子下面行人不斷,冬天、夏天、晴天、雨天、霧霾天我都站在窗下對著路人拍攝,窮人、富人、本地人、外地人、中國人、外國人,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來來往往,川流不息。不用昂貴的器材,不用複雜的技巧,要的是時間與耐心,城市就是一個萬花筒,路邊的行人是城市的繁花,生活河流中的過路人被相機定格了,我用照片素描了生活的一隅,這些須是符合當代攝影的一點精神了?
下面是一段訪談
城市街頭攝影的最大魅力是什麼?
答:街頭攝影的最大魅力與樂趣就是你站在一個生活舞台的前排,甚至跑到了舞台的中間,在盡興地享受街頭劇情場景的同時又留駐了時空瞬間,這樣的城市街頭時間流動的空間被截面並被儲存是一件何等快意的事情啊。
這樣一個系列的作品需要多少畫面和多長時間的積累?
答:一個系列的作品所積累的時間也是要看錶現的主題而言,我的這個《過路人》是局限與馬路對面的大樓的裝修時間,大約拍攝了9個月左右,關鍵是堅持每隔幾天就要拍攝,並捕捉你所最感性的瞬間,包括人物的姿態神情,身份職業的外觀以及大約猜測他們正準備去幹什麼事情。
這些通過重新組合的畫面意在表達什麼?
答:這些重新並置組合的畫面是顯現時下社會的人物神態景觀的對比,並置入一些幽默氣息,使得觀看者在會心一笑時感恩生活的賜予。
你自己在街頭行走的最深體會是什麼?
答:在街頭行走我會感到街頭的氣場撲面而至,芸芸大千,瞬間萬變,照相機便是我最迅捷的捕捉工具了。
簡單談談自己的生活以及和攝影的結緣。
答:和攝影結緣在幼年,那個照相機稀少的歲月覺得相機能留駐依稀時間的影子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所以在中學讀書時就參加了學校的攝影興趣小組。60年代家裡有一個上海牌58-II型照相機,買一些廉價的片頭片尾散包裝膠捲,在 街頭練習拍攝一些街面照片當時純粹是理解曝光組合。晚上在閣樓上的簡易暗房裡賣力地印些小照片,看到照片受到同學與鄰居的讚譽覺得很有成就感,可惜是是上山下鄉後這些照片與膠捲都遺失了,只在相冊里留下幾張。
謝人德作品《磨損的時間1》
後來,他又給我看了一組畫面,用他的話來說:是比較主觀的有些觀念表現的形式主義的都市攝影,用了前期與後期結合的處理,主要是表現城市的老化,時間的磨損,想突破攝影表現手段的單一狀態,不知道這樣的嘗試是否有意義?這一次,他是在都市的大環境中,捕捉住了人類在都市「困境」中的某種心理感受,並且將其放大化了,推到我們的面前。隨後,他又藉助後期的技巧,強化了畫面的某種「質感」,也就是獨特的「觸摸感」,對時間的「觸摸」,從而「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的長度」,使審美的維度有了可以衡量的尺度。當然,在具體處理上,似乎刻意的痕迹稍重了些,如果能更為巧妙地使其渾然天成,其視覺效果和心理維度也許可以進一個層次。
謝人德作品《街頭喜洋洋》
緊接著,謝人德又給我的一組新作,出乎我的意料——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街頭的閃光燈亮起時,和行人產生了具有震撼力的「衝突」。也許,這樣的畫面並不符合我們大多數人習慣的審美方式,甚至一下子難以接受,但是卻給街頭的故事添加了莫名其妙的快感。或者說,當相機在移動(或速度放慢)的過程中閃光燈亮起的時候,生活也因此產生了「裂變」!謝人德說:「城市總是凸顯焦躁,不確定,熾熱紛沓的情緒,我拍攝都市街頭多年,越來越覺得這樣的感覺與表現是壓抑不住了,因此我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裡努力地捕捉著這種城市面目表情。我的這些照片畫面、顏色、與速度的處理貌似一種城市氣場的遙知,我試圖用一種恍惚的搖曳不定的感覺來處理這樣的事情。」
讓我感到恍惚的,他還在不斷試驗著新的「奇蹟」!
關於專欄
「上海攝影人」
作者自述:從上世紀90年代起,我接觸了不少上海攝影人,他們在上海攝影界或縱橫開拓,或默默耕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我也為他們寫過一些或長或短的文字。這個專欄主要以目前依舊活躍的攝影人為主,兼及老一代的上海攝影名家,結合人與作品,為上海攝影的明天留下一些空谷回音而已!
林路,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攝影專業碩士生導師。已出版攝影理論和技術專著以及畫冊100多本,發表攝影文章數十萬字。曾獲得第四屆、第五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第五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評論文章二等獎
微店最新上線
※卓松齡手機鏡頭下的魔幻都市
※瞿凱倫和他的《魔都》
※日本攝影論選譯(四十二
※對藝術的恐懼與憎恨
※弗蘭克之後的攝影(八):那幅肖像是在盯著我嗎?
TAG:瑞象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