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它就是那條只有頭、沒長尾巴的翻車魚

它就是那條只有頭、沒長尾巴的翻車魚

雖然翻車魚看起來笨拙,但躍出大海時,它們長長的背鰭劃破水面,常會被人誤認為是鯊魚。攝影/Richard Herrmann

翻車魚長相詭異

身體後半截後部在高聳的長三角形背鰭與短小的臀鰭之後戛然而止

整個身體有點像個魚頭

看起來長相怪異的龐大身軀能對周圍動物有一定威懾力

然而

翻車魚這一輩子卻活得不容易

幼年時,成群活動的翻車魚極易被金槍魚、鬼頭刀魚等掠食性魚類捕食

成年後,它又因行動相對較慢,會被鯊魚甚至虎鯨追逐

一些智商較高的海洋哺乳動物如海獅

甚至以撕咬它作為日常遊戲和愛好

可這傢伙還是頑強地生活到現在

……

理論產卵量可達3億枚!

在美國,每年夏天都會有大量未成年的翻車魚隨著溫暖的洋流來到蒙特雷灣,加利福尼亞海獅早已在此等候多時,它們專對翻車魚的魚鰭進行攻擊,然後將失去行動能力的翻車魚像丟飛盤一樣扔出水面,最終和海鷗一起享用大餐。不過這還不算什麼——除了要接受各種掠食者的考驗,翻車魚更要承受人類的威脅。

雖然是產卵最多的魚,但翻車魚的種群數量並不樂觀

成活率並不算高。很大一部分卵由於無法受精而夭折,受精的卵也可能因為大魚的捕食或者糟糕海況而喪生。運氣好的卵孵化成為幼魚並且逐漸長大,但大魚、海獸的捕食以及人類的拖網捕撈仍讓它們的生存狀況受到巨大威脅。翻車魚能夠最終長大,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攝影/Reinhard Dirscherl

在新聞中我們時常會看到某地捕獲了「巨型海怪」,這些「巨型海怪」大半說的就是翻車魚。因為結群活動,翻車魚常常數十隻一起被人類的各種網具掛住,成為遠洋船隻上常見的兼捕魚種。雖然翻車魚並不是典型的經濟魚類,但在一些拖網、刺網作業中,翻車魚往往成為主要的受害者,這也是近年來它們種群數量下滑的主要原因。

在凡爾納的小說《海底兩萬里》中,有位鯨叉手說過一句著名的話:「把它放在鍋子里煮,鍋都丟臉!」這句話說的就是翻車魚。翻車魚的厚皮讓它在世界各地免受被食用的厄運,在世界上大部分的地方,捕撈到翻車魚會被認為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但也有例外,在中國台灣,素來有食用翻車魚的習俗,人們會劃開它們的厚皮,食用它們的腸子——名菜「炒龍腸」就是以翻車魚的腸子為主料。

儘管命運多舛,但翻車魚到如今仍然沒有滅絕,這要歸功於它們強大的生殖力。翻車魚的雌魚堪稱魚類中的生產冠軍,它們在繁殖季可以生成約3億枚卵細胞,雖然能夠受精的卵數量有限,最終可以成活的幼魚僅有約30條,但數量仍然非常可觀。

幼體時期的翻車魚體長僅3毫米左右,它看上去像一個不起眼的小刺球,身上布滿了棘刺。這樣的外形不但利於它們隨波逐流的浮游生活,更可以防禦敵害。繪圖/張帆

皮膚色調可以隨著心情改變

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魚類學家古格曾對翻車魚進行過研究,他認為巨大的翻車魚是動物界的生長冠軍——幼年時期僅有0.25厘米長,但成年後體長可達3米以上。在有記錄的標本中,最大的翻車魚體長3.1米,兩鰭長度4.2米,而體重更是達到2.27噸——這一紀錄也使其成為已知最重的硬骨魚。

沒有肋骨的魚

翻車魚的骨骼極度特化,其他魚類重要的尾鰭在其身上已完全退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背鰭和部分臀鰭形成的「舵鰭」。另外因為肋骨消失,翻車魚無法像其魨類親戚一樣鼓氣。但也因為這種簡約而特別的進化,儘管翻車魚身形龐大,其骨骼卻相對較輕。繪圖/張帆

說翻車魚像海怪,其實不算冤枉它。它們體型短圓,身體扁平,皮膚強韌光滑,身體後半截後部在高聳的長三角形背鰭與短小的臀鰭之後戛然而止,整個身體有點像一個魚頭,十分詭異。

四名成員翻車魚家族的手繪全家福

翻車魨與河魨、刺魨等都屬於魨形目,翻車魨科在大約8000萬年前從魨科或刺魨科魚類中分化出來,而如今翻車魨家庭有三個屬,以往普遍認為現存四個種,翻車魨屬的普通翻車魨和拉氏翻車魨是在海洋中遇見率最高;二齒魨屬的矛尾翻車魨則比較少見,它們以突出的矛狀舵鰭得名;長翻車魨屬的斑點長翻車魨則更加特別一些:它們體型較長,身上布滿美麗的花紋,體型也相對袖珍,最大長度不超過1米。不過根據日本魚類學家的最新DNA分析發現,在翻車魨屬還存在一個新種——牛翻車魨,而目前關於拉氏翻車魚這一分類是否妥當,正在重新研究認定。繪圖/呂屹峰

與其龐大的身軀相比,翻車魚的小嘴顯得格外不合比例。它們的牙齒呈喙狀,這一點和體型比它們小得多的近親——河魨很相像。翻車魚每天需要吃掉大量的食物,它們以水母為主食,但為了維持巨大的消耗,不吃零食加餐是說不過去的——各種魷魚、甲殼類、浮游生物、小型魚類甚至海藻都是翻車魚的美味點心。

翻車魚的體色通常呈藍灰色或淺褐色,不同海域的個體往往會呈現出不同的美麗花紋。它們的皮膚色調可以隨著心情改變。與很多魨形目的其他類群的魚一樣,翻車魚受到威脅時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裡將體色調暗。

周身閃爍的熒光讓翻車魚還擁有「月亮魚」的浪漫別名

翻車魚的體型橢圓,瑞典博物學家林奈將它們比為石磨,它們的拉丁文名Mola即由此而產生;日本人把翻車魚稱為曼波魚,也許是因為翻車魚游泳的姿勢像是在跳曼波舞;由於常常在水面曬太陽,英美地區將其稱作太陽魚;法國人恰好相反,他們管翻車魚叫月亮魚,理由是:翻車魚周身閃爍的熒光,就像夜幕中冷冷的月光一般。攝影/Richard Herrmann

在海面曬太陽的時候,翻車魚常常會將身體側翻,這或許是「翻車」二字得名的原因。雖然經常被人類目擊,但翻車魚其實只有30%左右的時間在海面以下10米左右的水中度過。它們一生之中,有20%的時間會潛到200米以下的深海去尋找食物,已知的潛水最深紀錄是844米,這樣的深度讓潛水員望塵莫及。

海太大,相見需要緣分

翻車魚在分類上屬於魨形目,因而也叫「翻車魨」,現存種類不過4種。普通翻車魨和拉氏翻車魨的數量相對多些,矛尾翻車魨和斑點長翻車魨則比較少見。

雖然翻車魚幾乎遍布世界各大洋,但對於一般潛水者而言,能夠高概率目睹翻車魚的海域其實並不多,著名的去處有兩個:南美洲的加拉帕戈斯群島與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

在巴厘島與翻車魚共舞

雖然翻車魚分布廣泛,但想在水下看到這些龐然大物並與之近距離接觸,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印尼巴厘島,本文作者張帆在拍攝翻車魚時,一位來自泰國的攝影師記錄下了他與翻車魚共舞的瞬間並分享在社交網站,而作者回國之後才意外地在互聯網上發現了這張照片並認出了自己。攝影/Stefan Follows

我第一次與這種奇特的生物相遇,便是2013年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翻車魚喜歡低溫的海水,流經加拉帕戈斯群島的秘魯寒流為它們創造了理想的居所。我所去的比森特·羅卡角(Punta Vicente Roca)由兩個獨立的小海灣組成,其中較小的一處海灣更加適合潛水,翻車魚經常在那裡出沒。

入水後潛導帶我們直接來到了30多米的海底。沿著海底色彩斑斕的海扇森林徐徐前進,隨著深度逐漸加大,水溫越來越低,7毫米的潛服因為深水的壓力緊緊貼在身上,顯得格外的薄。在刺骨的14℃低水溫中尋覓了數十分鐘,目標始終沒有現身。準備升水之際,卻見一條翻車魚彷彿從天而降,由遠及近,直接向我直衝過來,直到鏡頭前才停下,幾秒鐘後它轉身又瞬間消失在藍水中。

升水到距離海面5米的位置做安全停留時,又有一條翻車魚從遠處游來,但因為其他潛水者追著想靠近它,那條魚早早地掉頭離去了。升水回到衝鋒舟上之後,我甚至還看到了一條躺在海面上曬太陽的翻車魚。

後來,經驗豐富的潛友告訴我,如果留更多的時間在淺水甚至水面去尋找,遇見翻車魚的幾率也許會更大。

— 本文選自《中國國家地理》2015年8月—

撰文/張帆 攝影/張帆 等

責任編輯/高新宇 圖片編輯/王寧

翻車魚的長相實在太奇怪了

你有沒有親眼見過它?

或者見過比它還怪的魚類呢?

精選內容 別錯過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地理 的精彩文章:

雅安,多重角色的美麗城市
怎麼哪裡都有石蛋?
他的征途也曾是星辰大海,如今我來做他的靠山
你從疾苦面前閃過,因為你有要守護的人
城市裡的太陽奇景:懸日

TAG:中國國家地理 |

您可能感興趣

系好你的安全帶,這是一篇隨時都有可能翻車的星座黑點秀
伸手摸魚也能翻車,缸里有你惹不起的刺頭
什麼是「翻車魚」,翻車魚的死亡是真實的嘛
翻車魚是一種很笨的魚嗎?它們為什麼喜歡翻車?
合影殺手杜鵑這次翻車了,整張臉又紅又腫,一點都沒有女神的風采
魚之大,一鍋燉不下,一言不合就會翻車的翻車魚!
這次火箭少女造型又翻車了,就算這樣楊超越還是甩其他人幾條街!
過關斬將:一條不再翻車的秘訣,都藏在這裡了!
貓咪有潔癖,它每次都要這樣拉粑粑,結果卻翻車了!
還是翻車了
海獅撕咬大自己5倍的翻車魚,大魚卻敗了:你這2噸肉是白長了嗎
翻車魚那麼笨,為什麼還能活到現在?看完才知道它有一絕活
海獅一口就咬碎翻車魚的身體,翻車魚的身體得有多薄?
我是可愛的翻車魚
一覺醒來,還好沒翻車
長達3米翻車魚,竟被小几號海獅任由撕咬,連反擊或逃走都沒有?
沒想到貓咪平衡性那麼強,該翻車的時候也會果斷翻車,笑抽了
改編必翻車?這次好像沒有
我把相親對象拉黑了,好幾個,都是一見面就翻車……
吃播中的「套路」,不小心就翻車,這些「障眼法」你看出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