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藥在中國古戰場上的應用之北宋縱火類火器
火藥是一項偉大的發明,這項發明證明了中國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作為第一個發明火藥以及第一個把火藥運用於戰爭的國家,中國戰爭模式的變化也是顯而易見的。
火藥被發明之後,中國人很快就發現了其在軍事領域的潛力。不過當時的軍人顯然是從火藥最直觀的特性上考慮其軍事用途的。眾所周知,火藥極易燃燒,而且燒起來相當激烈,並會產生大量的氮氣、二氧化碳, 導致體積突然膨脹,若在密閉的容器內燃燒就會發生爆炸。因此,中國早期火器,都是利用火藥燃燒和爆炸性能製成的縱火類和爆炸類火器。
縱火類火器最早的記載見於北宋初始。當時朝廷大力發展軍備,軍中便屢有軍官研製火器進獻朝廷。比如《宋史》卷一百九十七記載, 開寶三年(公元970 年)五月,「詔:『京都士庶之家,不得私蓄兵器。軍士素能自備技擊之器者,寄掌本軍之司;俟出征,則陳牒以請。品官准法聽得置隨身器械。』時兵部令史馮繼升等進火箭法,命試驗,且賜衣物、束帛」。
三十年後的咸平三年(公元1000 年), 神衛水軍隊長唐福進獻其研製的火藥箭、火毬、火蒺藜,並得到朝廷賞賜。「八月, 神衛水軍隊長唐福獻所制火箭、火毬、火蒺藜,造船務匠項綰等獻海戰船式,各賜緡錢。」
此後,宋仁宗在寶元三年(公元1040 年) 命天章閣曾公亮等人編纂,於慶曆四年(公元1044 年)成書的軍事類書籍《武經總要》詳細記載了北宋火藥類武器。此書中共記載六種火毬類火器,為煙毬、毒藥煙毬、火毬、引火毬、蒺藜火毬、霹靂火毬。
毬,同「球」,本意是「以毛填充的皮球」,也就是蹴鞠運動中所踢的那個球。提到蹴鞠,大家自然會想到北宋年間那個因善於蹴鞠而得寵的高俅,進而將其與玩樂聯繫在一起,但蹴鞠其實和之後衍生的「打毬」 (騎馬或徒步進行的用杖擊毬運動)都是重要的軍隊體育運動。在宋代的記載中,「蹴鞠打毬社」往往和民間軍事組織「踏弩射弓社」並列,可見蹴鞠深受軍人喜愛。而軍人想發明一種武器的時候,必然習慣從身邊尋覓設計靈感,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毬會成為中國人發明的第一種火器了。
火毬:火毬是一種主要用來燃燒殺敵的紙殼球形火器,其火藥配方為:晉州硫黃14 兩,窩黃7 兩,焰硝2.5 斤,麻茹1 兩,乾漆1 兩,砒黃1 兩,定粉1 兩,竹茹1 兩,黃丹1 兩,黃蠟0.5 兩,清油1 分,桐油0.5 兩, 松脂14 兩,濃油1 分。具體製造方法為先把晉州硫黃、窩黃、焰硝一同搗碎,然後把砒黃、定粉、黃丹放在一起研乾漆搗成粉末,之後把竹茹、麻茹微微炒熱碾成碎末,再把黃蠟、松脂、清油、桐油、濃油等易燃油料一塊熬成油膏,最後把前面這些粉末、油膏混在一起攪拌均勻後包裹在用5 層厚紙裹成的球形紙殼內,隨後用麻繩把紙殼紮緊,再把松脂熔成液體後塗抹在表面。火毬在使用時先用火錐烙熱至可燃,然後用投石機拋射出去, 可以野戰也可以守城。
煙毬:用紙製成球形外殼,球殼內裝放火藥3 宋斤,在球殼表面包一層1 宋斤重的黃蒿,共重4 宋斤,之後如製造火毬一樣在黃蒿表面塗上厚厚一層易燃油料。戰時先用火錐將煙毬表面的易燃油料烙透,使其發熱可燃,之後用投石機投射到敵方位置,可起到遮蔽敵人視線的效果。
毒藥煙毬:毒藥煙毬是一種燃燒後散發毒煙、毒氣來殺傷敵人的火器,共重5 宋斤。其火藥配方為:硫黃15 兩,草烏頭5 兩, 焰硝1 斤14 兩,芭豆5 兩,狼毒5 兩,桐油2.5 兩,小油2.5 兩,木炭末5 兩,瀝青2.5 兩, 砒霜2 兩,黃蠟1 兩,竹茹1 兩1 分,麻茹1 兩1 分。製作時,先把這些藥物搗合後用球形紙殼包裹,之後用一條1.2 丈長、半斤重的麻繩從中貫穿球體,利於拋放。最後用紙12.5 兩、麻皮10 兩、瀝青2.5 兩、黃蠟2.5 兩、黃丹1.1 兩、炭末半斤等易燃材料塗抹於球形紙殼外。使用時,先用火錐烙熱至可燃, 然後用投石機投射。不過這種火毬多用於守城,在敵人蟻附攻城時用投石機投射到城外, 或者在用瓮聽探查到敵人挖掘地道時先在該處敵軍路線上選一地點挖一條豎井,待敵軍挖到豎井後兩洞相通,守軍便用毒煙火毬配合霹靂火毬燒熱後扔進豎井內熏灼敵軍。當其燃燒後便散布出濃烈毒煙,因其氣體燥烈,凡是被熏到的無不口鼻出血頭暈而喪失戰鬥力。
引火毬:引火毬是用來測試發射距離及精度的火毬,重3 ~ 5 宋斤。其外殼用紙裹成球形,球內裝滿碎磚屑,再用黃蠟、瀝青、炭末混在一起熬成泥膏狀,塗滿球形外殼表面,球體中間用麻繩貫穿,以便攜帶。使用時用投石機拋出,測試遠近精準,然後根據此數據投放火毬。
蒺藜火毬:蒺藜火毬是一種在爆炸後噴散鐵蒺藜的球形火器,它是將3 枚有六個尖刺的鐵刃用火藥裹住包成的球體。其具體製作工藝為:先用硫黃1.4 斤、焰硝2.5 斤、粗炭末5 兩、瀝青2.5 兩、乾漆2.5 兩混合在一起搗成粉末,再取竹茹1.1 兩、麻茹1.1 兩剪碎,之後將所有粉末用桐油、小油、蠟各2.5 兩攪在一起熔成汁液,最後將其包裹成球形。球體表面用紙12.5 兩、麻10 兩、黃丹1.1 兩、炭末半斤製成,然後以瀝青2.5 兩、黃蠟2.5 兩混在一起熔成汁液,攪拌均勻後塗滿球體周身,再用8 枚有倒刺的鐵蒺藜環繞一圈固定在火毬表面,中間用一條1.2 丈長的麻繩貫穿,便於攜帶。使用時,用鐵錐烙熱使其燃燒,之後用投石機投射出去。球體在燃燒過程中爆裂,使鐵蒺藜四散飛落。
引火毬 和 蒺藜火毬
霹靂火毬:霹靂火毬是一種具有爆炸性能的球形火器。其用粗約1.5 寸的兩三節干竹中沒有裂縫者一段,用3 ~ 4 宋斤火藥包裹住大小如鐵錢的薄瓷片30 枚,裹成球形。球體兩端冒出約1 寸的干竹頭,外殼用易燃油料、雜葯跟火毬一般塗遍周身。霹靂火毬主要用於守城,守軍在用瓮聽探查到敵人挖掘隧道後,在其路線上選一地點挖一道豎井, 等敵人挖到豎井,兩洞相通,便用火錐把霹靂火毬和毒藥煙毬烙熱燃燒扔進地道內,然後用扇子往地道內扇風以催使毒氣向內蔓延熏灼敵人。注意的是,使用者需口含甘草, 以免被毒氣反熏。
霹靂火毬
在《武經總要》的記載中,總共有三個完整的三組分火藥配方,為火毬火藥配方、蒺藜火毬火藥配方、毒藥煙毬火藥配方。在這三種火藥配方中,我們看到北宋火藥的主要成分是硝石、硫黃和炭。在火毬火藥配方中,硝石、硫黃和炭的比例佔到83%;在蒺藜火毬中,硝石、硫黃和炭的佔比為82%; 在毒煙火毬中,硝石、硫黃和炭的佔比則為65%。這說明,以硝、硫、炭為主的三組分火藥在北宋初期便已經被掌握並熟練使用, 但因為時代的局限也存在很大缺陷。
比如,由於硝石的配比不夠高,北宋的火器論及爆炸威力並不是很大。在火毬火藥配方中,可知硝石、硫黃和炭的配比分別是48.66%、17.03%、17.03%;在蒺藜火毬火藥配方中,硝石、硫黃和炭的配比分別是50.19%、25.09%、6.27%;在毒煙火毬火藥的配方中,硝石、硫黃和炭的配比則分別是38.61%、19.31%、6.44%。而明代已經發展成熟, 接近近代黑火藥配比的鳥銃黑火藥,其配方中硝石、硫黃和炭的配比分別為75.8%、10.6%、13.6%。另外,《武備志》記載的銃炮火藥,其配方中硝石、硫黃和炭的配比則分別為80%、10%、10%。所以我們可以看出, 宋代的黑火藥還不適合做發射葯。
除此之外,宋初火藥還有以下三個弱點:
其一,用明火很難點燃,要用燒紅的鐵錐不斷提供熱量才能夠點燃。
其二,只有在空氣充足的情況下才能夠充分燃燒。
其三,在密閉的容器里燃燒緩慢且不能充分燃燒。
這一切表明,在北宋時期中國還不具備出現爆炸類火器和身管火器的技術與條件。而史書記載也證實北宋這些火器主要靠燃燒作戰。
不過結合時代背景看,自火藥發明以來到宋初,火藥中硝石、硫黃和炭的配比經過人們長期的實踐、摸索,已經基本統一,其配比也有了書面規定,這在火藥史上是很大的發展和進步。另外,根據劉旭先生所著的《中國古代火藥火器史》中宋初這三種火藥配方實驗結果來看,火毬火藥在燃燒後中心溫度可高達1300℃,這已經超過了鐵的熔點。配合宋代書籍描述的可以把敵人盔甲燒熔的記載來看,當時的縱火類火器已經具有非常可怕的殺傷力了。
本文摘自《中國古代實戰兵器圖鑑》
※中國海軍第二代「四大金剛」,956型驅逐艦
※投入到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蘇軍航空兵
※冷兵器知識:刀劍上面開血槽有什麼作用?
※明代邊防劃時代的車營「復套」戰略
※狙擊步槍,深受維和部隊喜愛的的專業武器
TAG:戰爭事典 |
※狼煙烽火 《戰意》展現古戰場火攻利器的獨特魅力
※二戰裝甲戰鬥車輛 之 德國「灰熊」突擊炮:優秀的戰場「救火隊」
※中國古代戰場中消失的冷兵器
※古代戰場上的大殺器
※跟著汽車兵上戰場,川南丘陵上演「血與火之歌」
※戰火重燃《神魔血脈》永恆戰場火爆開啟
※火箭軍:新訓練系統助火箭軍應對複雜戰場
※中國古戰場以消失的兵器二
※坦克剋星,戰場全火力覆蓋殺器,世界軍事大國現役十大火箭炮!
※海賊王:大戰爆發!黑鬍子現身和之國戰場,紅髮或將戰死沙場
※山寨中國遠程火箭炮!敘利亞戰場首次亮相 實戰異常兇猛,或成土軍致命武器
※古戰場赤壁
※戰場上最危險的兵種 噴火兵
※冷兵器時代的戰場,蒙古大軍攻城,投石機猛轟
※中國古代宋王朝的戰場大殺器,專門對付游牧民族的秘密武器
※中國古戰場以消失的兵器(二)
※太平洋戰場火焰噴射器最有用,二戰時期的彩色照片
※抗日戰場上顯神威!這款戰防炮堪稱國軍的紅色戰車屠刀
※浴血奮戰!緬甸戰場上的中國士兵
※二戰時的「戰鬥英熊」,在戰場上幫助士兵搬運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