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巫新華: 絲路科考有助於增強中國的文化自信

巫新華: 絲路科考有助於增強中國的文化自信

巫新華: 絲路科考有助於增強中國的文化自信

巫新華在那熱德遺址前接受採訪 (攝影:羅來安)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羅來安):「2017絲綢之路·天山道」綜合科考活動正在新疆天山巴音布魯克山地進行。本次科考總領隊、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巫新華18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次在天山地區進行的絲路科考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有助於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

天山山脈橫亘在亞歐大陸腹心地帶,東西向延伸2500多公里,是古代商隊行旅仰望的永恆路標。但「天山」名稱究竟何時出現、如何出現,目前尚無定論。對此,巫新華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認為天山的命名受到了古代中國早期「天命觀」思想的深刻影響:「有一個最有趣的現象是什麼呢?天山的命名出現在絲綢之路關鍵通道的東方,而且這個東部是靠近中國文明的核心區域。這就奇怪了,為什麼它只是在天山的最東部,而往中部和西部走,根本就沒有『天山』的概念,也沒有相關的記載,毫無疑問這是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巫新華: 絲路科考有助於增強中國的文化自信

那熱德太陽祭壇航拍圖

巫新華認為,產生於古代中國的天命思想,在絲綢之路這樣的亞歐大陸全區域文化傳播和交流的歷史過程中,很早就影響到了西域。在天命觀念的影響下,西域和北方草原地帶很早就出現了「天」的崇拜觀念,並導致了「天山」名稱的出現。

「2017絲綢之路·天山道」科考的最新發現也從側面印證了巫新華的觀點。距離和靜縣200多公里的那熱德遺址是去年8月巫新華帶隊的一次小規模科考時發現的,當時該遺址被認為是距今3000年-2500年前的太陽祭壇。今年科考隊對該遺址進行詳細考察後發現:該遺址外圍構築了3道石圍,最外層石圍直徑達114米,裡面兩個石圍直徑分別是50米和74米,它們之間的比例和方圓關係大致符合中國古代經典《周髀算經》和勾股弦定理的基本原理。這個祭壇形致與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發現的距今5000多年前的大型祭壇有著驚人的相似。

巫新華: 絲路科考有助於增強中國的文化自信

那熱德太陽祭壇 (攝影:羅來安)

巫新華說:「咱們的太陽祭壇,包括我們在巴音布魯克草原的一系列發現——大的交通線和這個祭壇本身,實際上表達出來的都是文化傳播和文化交流的內涵。我個人的觀點,天山是古代西域最重要的交通核心地區,而古代西域是中國文明唯一的和亞歐大陸其它文明區域進行溝通的陸路交通線,這樣的唯一地區都在天山東部,靠近中國文明核心區,這個東西的出現不光是反映早期人類祭天祭太陽,反映自己對天地認識的一種觀念,更深層的我認為是反映了東亞文明核心文化和西域地區廣泛的交流。」

巫新華說,那熱德遺址的發現進一步證明,絲綢之路的原生性在中國。中國文明自誕生之始就有對外交流和從外部吸收文化營養的衝動。類似的交流和衝動,成就了中國文明5000年來的不斷發展。他進一步分析指出,絲路綜合科考活動有助於增強中國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方面我們是有所收穫的,怎麼講呢?中國的古代文化、文明的高度我個人認為在史前三代就領先世界了,而完成領先世界在春秋戰國時期,一系列的科技和文化,比如說冶金、冶鐵術的全面發展,百鍊鋼的出現,這些東西在中國出現非常之早,水利、農業技術,一系列的東西,全部領先世界,領先了2000多年,這樣的領先底蘊是什麼?實際上是中國文明不斷在發展,它的這種發展是不斷的吸收和融匯。」

巫新華: 絲路科考有助於增強中國的文化自信

太陽祭壇上塌陷的大坑 (攝影:羅來安)

巫新華說,中國文明是熔爐式的文明,不斷吸收外來精髓文化,轉化為自己內生的營養。比如說佛教來了,變成中國佛教;印章畫押之類的文化,從西亞、南亞傳到中國後,變成了中國的篆刻和印文化。中國文明除了吸收還有大量的輸出,比如:中國早期的紅山文化和遼河龍文化的出現。最早的石龍出現在七八千年前。這是一種動物崇拜文化,把自然界已有的各種動物組合到一起,形成一個自然界沒有的生物,賦予這個生物人和自然界沒有的神力,並介入到人類社會的管理,這是一種上層建築層面的形態和成果。這種成果的出現在中國至少有8000年的歷史。而類似概念的獅身人面像在亞歐大陸最西側出現的時候,比我們晚了數千年。

巫新華強調,這些年我們的關注點一直在向西看,對自身文化的審視和挖掘都不夠,所以從文化自信角度上說,我們自己做的還不夠。絲綢之路綜合科考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服務。

巫新華: 絲路科考有助於增強中國的文化自信

太陽祭壇附近搭建的科考隊4號營地 (攝影:羅來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在線 的精彩文章:

為籌善款 西班牙舉辦3萬隻「小黃鴨」游泳比賽
阿爾巴尼亞媒體代表參觀深圳博物館 見證中國改革開放發展歷程

TAG:國際在線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駐模里西斯文化參贊:推進中國文化海外本土化建設 增強文化自信
邵彥敏:增強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原創性
中國人大教授孟憲實:「國學熱」推動人們增強文化自信
在守望交流創新中增強文化自信
熱點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
戴建兵:弘揚革命文化 增強文化自信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增強文化自信」 專題研討班在黃帝陵開展實地教學
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大幅增強 將形成中長期科技創新系統布局
美媒稱軍力增強令中國軍人更加自信
美陸軍展示新技術增強戰術網路能力
馬駿:中國經濟抵禦外部衝擊的韌性增強
中國高科技增強核心競爭力路長且艱
中國開建泰國海軍第一艘潛艇,增強國際武器供應商角色
共建時尚灣區,增強文化自信,推動商貿升級
清華科學家新發現:分子篩可大大增強鋰氧電池性能
西南大學黃進教授:橡膠交聯網路中構建連聯增強的導電網路
外媒:美國總統信任度堪憂,中國增強在亞洲影響力
谷歌研發黑科技 自動化的數據增強引發巨大關注
《海賊王:尋秘世界》新預告 增強關係觸發新劇情
王英津:認清「實、勢、時」 增強反「獨」促統自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