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他在甘肅康樂,獨特的插隊生活
1968年,我獨特的「插隊」生活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插隊」是件令許多人銘記於心的大事,更是一次充滿著苦樂酸甜的經歷。
所謂的「插隊」就是把城市裡的初中、高中學生,統一安排到農村進行鍛煉,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上山下鄉」了。學生們在農村的廣闊天地中經受了各種考驗和抉擇。如今當「插隊」越來越遠離我們生活,成為一種藏在心底的記憶時,昔日的插隊故事,再次成為許多親歷者的綿綿回憶。
講述人:黃德海 甘肅省建築技術學院退休教師(2011年攝)
1968年秋天,黃德海是建設部西北工程管理局蘭州一中的團總支書記。按理說,插隊和他沒有多大的關係,然而他卻接到命令,帶領初中畢業班的100多名學生去插隊。對於黃德海而言,這是一次特別的插隊經歷。當帶著100多名學生來到康樂縣的巴松、鳴鹿兩個公社接受鍛煉時,他才發現迎接他們的除了熱情的鄉親們,還有無數困難。
當年,他們在農村是如何鍛煉的,在這次鍛煉中,他們的人生發生了什麼樣的改變? 8月8日,黃德海講述了他獨特的「插隊」故事。
鑼鼓聲中,我們開始新生活
畢業班的學生要下鄉了!這個消息似乎是在一夜間就傳遍了全校。突如其來的消息讓很多人不知所措。我們學校當時就在今天省建總公司家屬院里,現在改成了八十一中,我任團總支書記。
剛開始,上面的通知只是說讓大家上山下鄉,當時叫知識青年到農村去鍛煉。下鄉自然是件很辛苦的事,可學生並不理解其中含義。他們很興奮,無論如何這是一次出遠門的機會,可以看外面的世界了。
我是團總支書記,自然要送學生下去。沒有多少興奮,整天忙著辦各種手續。那時,人很單純,不像現在想法多。學生和家長都服從安排,而且又是兩個畢業班整體下去,不存在有人去有人不去的選擇,問題相對少一點。只有個別人因為家庭的特殊原因而不能下去。我記得,有一個學生父母在東北,她跟著姥爺姥姥在蘭州生活,就被留了下來。也有些女生,因為要遠離父母親,偷偷地流過眼淚。
不過,不少學生家長還是跑來打聽消息。此時,我對前景也是一片模糊。這些話哪裡敢和家長說,只能說廣闊天地是鍛煉人的好地方,年輕人就應該到這樣的地方去鍛煉,這樣才能成長為有用人才。
出發的具體時間記不清楚了。只記得當時學校舉行了一個規模宏大的歡送會,鑼鼓喧天,彩旗招展。我們乘坐著大卡車,披紅挂彩向康樂出發。
蘭州到康樂要走差不多一天,先到了縣城。縣上對我們很重視,早已和西管局前期下去的人安排好了地方。插隊的地點選在距康樂縣城100多里的巴松和鳴鹿兩個公社。
穿縣城而過,大卡車拉著100多名師生和行李,直奔目的地鳴關和胡麻溝兩個大隊。我被分到了鳴鹿公社的鳴關大隊,這裡已經是山區了,距離大隊部四五里遠的地方就是大山。
我和學生們下了車,大卡車就返回了。這時天色已晚,看著在暮色中遠去的大卡車,我突然很失落。
暮色里,我們走入村民家
我們被分散安置到村民家裡。現在,我已經記不清第一天晚上住誰家了。後來,我一直住在鳴關大隊書記張應科家,並且和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在卡車上顛簸了一天,學生們早已疲憊不堪了。當我把留在鳴關大隊的學生都安置好時已經很晚了,回到住處,和房東聊了幾句,躺倒就睡著了,醒來時,窗外已經蒙蒙亮了。
1969年,講述人(左)和康樂胡麻溝大隊陳正武隊長在東方紅廣場合影。(翻拍)
早飯,房東端上來了黃燦燦的油餅。那年月,物質匱乏,生活艱難,早餐能吃上油餅,已經是相當好的待遇了。這,讓我很感動。我們都清楚這頓早餐的意義。
我的主要任務是把學生們安全送到,把他們生活住宿安置好,等他們適應環境了我就回去。安置不好,我回去也無法給他們的家長交代。心裡緊張得不行,唯恐有什麼漏洞。
鳴鹿公社屬二陰山區,物產豐富,收成比較好。此時,已經是初秋時節了,地里的活差不多幹完了。鄉親不讓學生們插手農活,在他們眼中這些十四五歲的學生娃是不會幹活的,他們下地恐怕只能添亂。
種植當歸是村民們的主要經濟來源。秋天,正是採挖當歸的季節,鄉親們將採挖來的當歸,依據長短大小進行歸類。然後,放在火坑的支架上烘烤。等藥材烘乾後,交到醫藥公司的收購點。而到了農閑時節,村民就上山挖藥材,這裡生長著党參、黃芪等藥材。
我帶著學生們四處轉悠熟悉環境,了解村子周圍的情況。一天,我跟著生產隊的張書記進了山,我這才發現山裡的生態環境非常好。山林中能看到好多種動物,如梅花鹿、兔子、雉雞等等,背陰的雪地上偶爾還能發現狼和狐狸的印痕。
一個多星期後,學生們漸漸適應了當地的環境,也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我和學生們逐漸學會了党參年齡的識別,鄉親們說,党參每發芽一次後就會留下一個小疙瘩。至今我還記得,党參頭上的小疙瘩越多,党參的年齡越大。我們按照年齡大小將党參分別挑選出來。
新的挑戰很快就向這些十四五歲的學生娃逼近了。
第一關,從生火開始
學生們分散居住在村民家裡。起初,吃飯也在村民家裡,時間長了這就不行了,要求學生們必須能及早適應新生活,學會生火做飯。
第一關就是生火。那時,孩子們的生活適應能力要比現在的同齡人強得多。即便如此,會生火,能把火生旺的人還是非常少,而且學生熟悉煤爐,對村民們用的木柴灶根本不熟悉。
鳴鹿公社一帶燒的是木柴,柴火從山林中砍來時間不久,半濕半乾的最難生火。村民們熱情幫助我們,老大娘們手把手教學生們生火做飯,他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火心要虛,人心要實。起初同學們生火時廚房中煙熏火燎,熏得眼睛都睜不開。後來,慢慢地摸索出了訣竅,克服了這道生活難關。
鄉親們待我們好得很。我們每天早上的吃的都是油餅,喝的罐罐茶。我算了一下,僅僅這一頓早餐的成本就是2角錢。當時,我們一天的生活費才2角錢,如果算上中午和晚上,我們的伙食費是遠遠不夠的。儘管如此,鄉親們仍熱情地招呼我們。
中午有時吃炒麵。炒麵是用胡麻和青稞做的,非常好吃。和我一起下來的還有一位工宣隊的馬師傅,他是廣東人,對付這種炒麵就有些難度了。吃著吃著,就噴了出來,滿臉的炒麵,逗得鄉親們直笑。
鄉親們想盡一切辦法,讓學生們吃好。他們常說的一句話是,吃好喝好不想家。在那個特殊的歲月里,這句話給學生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返回了,學生們仍在鍛煉中
我在康樂縣的插隊生活,前前後後,只有五六個月的時間。
1969年的春節前,學校領導聽說我們插隊的地方還不錯,也有了給同事們搞福利的想法。這個艱巨的任務自然由我完成。
我把想法給鳴關生產大隊的張書記說了,他二話不說就點頭答應了。他動員鄉親們,將家裡儲存的土豆等出售給我們。鄉親們拿出了家裡最好的土豆,各個都比拳頭大。我很輕鬆就完成了學校交給的任務,司機師傅拉著滿滿一車土豆等年貨返回了學校。
1969年2月,講述人(右)和張應科在五泉山合影(翻拍)
這年春節,我們單位人人都滿意,過了一個好年。春節過完,三月份新學期開學後,我就返回學校了。而此時,學生們的插隊生活才真正開始。這100多名學生基本是西管局系統的子弟。在那個苦難歲月,學生經受住了鍛煉,大約兩年多後,就陸續通過各種渠道返回了城裡。
我和鄉親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我返回城裡後,還專門邀請胡麻溝大隊隊長陳志武到蘭州遊玩。我帶著他們遊覽了五泉山、工人文化宮、東方紅廣場等地方,還把張書記邀請到我老家榆中去玩。一路上,我給他講榆中地理,講我們老家的人和事……
40多年過去了,我還保存著幾張當年他們來蘭州拍的照片,這成為那個特殊年代友情的見證。
蘭州老王原創作品,非書面經授權,謝絕任何形式轉載
各位朋友:您的學識、見聞、經歷以及與之有關的文字,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史地:與西北歷史、地理有關的新觀點新發現;
文學: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
收藏:藏品故事、藏品研究、真偽識別;
藝術:書畫、攝影、雕刻等的創作體會及作品,各種圖書的推薦及評論
尋根:家族、家譜有關的種種資料
體驗:各種體驗類文章,如登山、飲食、手工、養殖等等
隴史薈
著名文史學者王文元(蘭州老王) 講蘭州故事 | 探絲路風情 解西部地理 | 每天都有哦
※無語人生 有形世界——蕭喑繪畫欣賞
※蘭州市博物館,為何將一口青銅大鍋,視為鎮館之寶?
※六百年前,他的祖先發明太平鼓,如今他寫詩詞詠蘭州
※心靈手巧,顏值高,人美城更美,這還是明初的蘭州人嗎?
※以南伐北,多以失敗告終,明軍北伐,朱元璋是如何打破歷史悖論的
TAG:河隴聚落 |
※老照片∣1976年,在西藏插隊的遼寧知青
※17歲的知青往事:插隊第一天的「遭遇」
※知青憶海南插隊:1968年了當地人還在刀耕火種
※老照片中憶芳華,致敬50年前在鄂爾多斯插隊落戶的南京知青!
※土豪在迪士尼花2萬4插隊,有錢人的世界我不懂,網友的留言亮了!
※大冬天的,有比3000塊「插隊」服務更值得擁有的嗎?
※夫妻中有一人是這一年出生,橫財今年插隊到來,財富不期而遇!
※14歲插隊19歲涉影,名副其實的雙料影后,從影四十多年很低調
※2018上半年手機性能榜單前10出爐!華為P20 PRO插隊?
※17歲男孩迪士尼插隊起衝突,母親勸遊客:我們在家都不跟他計較
※5位「插隊」出道的愛豆,如今都是一線女團,最後一位特寵程瀟!
※43歲佘詩曼開220萬豪車買電飯煲,工作人員插隊享「特權」待遇!
※小米12天閃電上會,獨角獸頻繁插隊的背後原因是什麼?
※美國72歲老人插隊還暴打70歲老人 領免費乳酪時起衝突
※不許插隊!中國40萬噸「海上巨獸」交付,多國排隊購買,一搶而空
※中國突然重啟60年前老飛機生產線 空軍裝備2000架 美國插隊搶購
※女教師因插隊懷孕被辭退:在中國,女人們到底有多難
※2.4萬插隊費?這次你冤枉迪士尼了
※帶娃插隊又踹人的那個媽媽,請出來向九歲女孩說聲對不起
※永遠在趕時間,這些星座就是喜歡插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