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周代的誦訓與瞽矇

周代的誦訓與瞽矇

作者:魏瑋(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博士後)

《周禮·地官·誦訓》中記載:「誦訓掌道方誌,以詔觀事。掌道方慝,以詔辟忌,以知地俗。王巡守,則夾王車。」根據鄭玄、孔穎達、孫詒讓等人的註解,大致可知「誦訓」是為君主講誦四方古史中所載歷史故事以及各地風俗、忌諱等的官員,王巡守四方時跟隨身邊。《說文》:「誦,諷也。」《周禮·春官·大司樂》中有這樣的記載:「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成均是教育國子的地方,「誦」就是大司樂教育國子的樂語中的一種。「諷」「誦」都是背誦之意,「諷」是節奏鏗鏘的誦讀,而「誦」則近似於引喉清唱了。「誦」雖然有抑揚頓挫之美,但不同於歌。俞平伯在《詩的歌與誦》一文中說到,「誦」是「打起調子來念,他的用途大半在箴規」。「誦」沒有和樂的音律,更注重表達深層蘊含的諷諫之義。

先秦時期,「誦」常常用在朝廷和民間的各種儀式中。在莊嚴神聖的朝廷諸多禮儀中,「誦」是傳達天子旨意的方式之一。《呂氏春秋·重言》記載:「周公對曰:『臣聞之,天子無戲言。天子言,則史書之,工誦之,士稱之。』」通過反覆的「誦」的方式,頌揚真善美,鞭撘假醜惡,是先秦時期貴族階層試圖改善人心的方式之一。正如《國語·晉語九》說:「夫事君者,諫過而賞善,薦可而替否,獻能而進賢,擇材而薦之,朝夕誦善敗而納之。」除了上層貴族以誦來訓戒,下層民眾也會通過誦來表達心聲。《左傳·襄公三十年》載「鄭輿人誦」,《國語·晉語三》有「輿人誦惠公」。輿人是士兵或役卒,身份低賤,他們感事而發,以誦的方式表達心聲,抒發對上層的強烈不滿。但要說明的是,早期的「誦」要經過專門的訓練,有其特殊的表達方式。《戰國策·秦策五》記載秦始皇的父親異人早年在趙國作人質,在呂不韋的策划下回到秦國,秦孝文王讓他「誦」,他說:「少棄捐在外,嘗無師傅所教學,不習於誦。」可見誦須師傅教學然後才能掌握。口語之「誦」,既有雅言的,也有方言的,而且誦者本人在表述時不同的音色、音調、語氣、節奏等,會造成各異的效果,這些都是絲竹相和的歌唱所不能代替的。

「訓」在《說文》中解釋為「說教」。《詩經·大雅·抑》曰:「四方其訓之。」《毛傳》解釋說:「訓,教也。」《國語·周語上》曰:「纂修其緒,修其訓典。」韋昭註:「訓,教也。」《尚書》中,「訓」通常解釋為訓教政令,《盤庚》載:「王命眾,悉至於庭。王若曰:『格汝眾。予告汝訓:汝猷黜乃心,無傲從康。』」是君主對臣子的訓誡。訓也是文體名。孔穎達言《尚書》有十體,訓是其中之一,《伊訓》《太甲》《咸有一德》《高宗肜日》《旅獒》《無逸》都是訓類文體。

《國語·楚語上》載左史倚相說:「自卿以下至於師長士,苟在朝者,無謂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於朝,朝夕以交戒我;聞一二之言,必誦志而納之,以訓導我。在輿有旅賁之規,位寧有官師之典,倚幾有誦訓之諫,居寢有褻御之箴,臨事有瞽史之導,宴居有師工之誦。史不失書,蒙不失誦,以訓御之,於是乎作《懿》戒以自儆也。」和《周禮》中的表示官職的名詞性質不同,此處「誦訓」作動詞。誦訓之義即誦志以訓,以誦的方式來訓戒。樂師、史官、瞽矇都具有訓戒的職責。

先秦時期行使誦訓職能的還有另一類重要官員——瞽矇,他們是先秦時候的樂官,也是歷史的重要傳播者。《周禮·瞽矇》記載瞽矇的職能是「掌播鞀、柷、敔、塤、簫、管、弦、歌。諷誦詩,世奠系,鼓琴瑟。掌九德六詩之歌,以役大師」。鄭玄註:「諷誦詩,主誦詩以刺君過也……以戒勸人君也。」是說瞽矇通過誦詩來勸諫君主。《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載:「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補察其政。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誨,士傳言,庶人謗,商旅於市,百工獻藝。」工,就是瞽矇等樂官。天子通過樂師作詩歌、瞽矇誦讀箴諫等一系列舉措,以補察政治得失。《國語·晉語六》也記載:「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聽於民,於是乎使工誦諫於朝,在列者獻詩使勿兜。風聽臚言於市,辨祅祥於謠,考百事於朝,問謗譽於路,有邪而正之,盡戒之術也。」是說古代天子要聽取民意,命瞽矇等樂官在朝中誦諫前人的箴言善語,讓各級官員采詩獻詩,使自己能夠保持警醒不惑。

周代的瞽是龐大的群體,《周禮·春官宗伯·敘官》載:「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瞽百有六十人,視瞭三百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總數達三百人之多。由於瞽目盲,行動不便,所以一個瞽配一個視瞭協作,這樣視瞭也就有三百人。誦訓就沒有那麼多人了,只有「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一人、徒八人」,不足二十人。

瞽矇和誦訓都是以誦勸諫君王的,《尚書·酒誥》載周公說:「古人有言曰:『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他認為民眾之口傳遞的是百姓之聲,應該廣泛吸納,以此為鑒,杜絕後患。周公不僅將誦訓之勸諫有效執行,而且還納入了職官制度體系,後來的君主也紛紛效仿。同樣有誦志以訓職能的還有訓方氏、撢人等,這些官員的設置說明廣開言路、疏通上下、積極納諫,是當時周代領導人所採取的重要措施。通過言人主之得失來避免政治上的錯誤,對君主的言行進行監督、糾察,並將其制度化,是對納諫的具體落實,也是對言官的保護。

那誦訓和瞽矇有何區別呢?誦訓所誦多是歷史掌故,瞽矇所誦多歌謠體。韋昭《國語》註:「瞽矇主誦詩,並誦世系,以戒勸人君也。」是說瞽矇通過誦詩來勸諫人君。除了歌詩以外,瞽矇還要在重大祭祀場合中演奏樂器。《詩經·周頌·臣工之什·有瞽》就記載了瞽矇在宗廟祭祀活動中演奏的宏大場面。

商朝重鬼神,在重大祭祀活動中,商王以祭祀首領的身份向先祖、神靈報告,並發布政令,這一系列的活動都要在宗廟中進行,以顯示其神聖性。所以,神職官掌管著祭祀、冊命、占卜、制歷、典禮、記錄歷史、制定典章制度等,掌握了重要的話語權,甚至在國家軍事、政治大事的決策中,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周朝重人事、輕鬼神,官員管理制度較商朝也有了一定的發展,政事官和神職官有了分化。根據西周金文記載,西周的官制可以分兩類,一是太保、太師為首領的卿事寮;另一類是以太史為首領的太史寮。雖然權力有了分化,但是太史寮仍然掌握著行政大權。太史寮治理歷史、天文、宗教,又兼管秘書事務,文職與神職兼領。到了春秋時期,宗教神職官員已經很少參與國家軍政大事的商議與決策,只負責一些國家重要典禮,有時也會充當司儀。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樣是政治制度發展的必然趨勢。

《光明日報》( 2017年06月19日 1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四川:五年來全省立案72061件處分71350人
遏制農村賭博之風
田沁鑫編導《狂飆》再登舞台 講述國歌詞作者田漢鮮為人知的一生
澳權威機構發布報告:中國投資促進澳大利亞繁榮
電影《皇糧》講述西北農民脫貧致富故事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