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我們為什麼不願跟父母談心事

我們為什麼不願跟父母談心事


undefined
放假呆在家裡休息時被嫌棄太懶散:看看人家,多跟人家學學。

成績不理想,覺得自己不夠用功時被指責想太多:沒事別老跟人家比,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當有不知道的事情時:你都這麼大了這還不懂?

想要提出自己的見解時:你這麼點年紀你懂啥!……



幾次這樣的經歷下來,你還願意跟父母談心事嗎?於是,屏蔽朋友圈、隱瞞行程、報喜不報憂甚至什麼都不報……最終,父母對你的了解,似乎還比不上你的點贊之交們。




偶爾我也會感慨,為什麼本來跟我們最親密的父母,在我們長大成人後,卻成了很少交流的陌生人?



跟我們交流的父母時刻都是爸/媽


父母常說,你長再大都是爸媽眼裡的小孩。這句話一方面帶給我們溫暖,單一方面也意味著一種不良溝通模式。




想想小時候跟父母的溝通吧。小時候的你什麼都不懂,依靠與父母的交流來學習這個新奇世界的一點一滴。這個時候的溝通明顯不是對等的——你是詢問、索取、好奇而幼稚撒嬌的一方,而父母是回答、給予、成熟而具有威信的一方。




但是在你長大成人後,你不再是那個什麼都需要父母指引的小孩,你也想從成人的角度對某件事發表評論,或者想跟他們聊聊已經成年的你的心事。可是如果父母這個時候還用小時候的溝通模式來對待你呢?




這時候的溝通模式在伯恩的溝通分析理論中被稱為交錯溝通。交錯溝通的刺激和回應是交叉的,雙方所預期的身份是不一樣的,你期望自己是以成人的身份去跟同樣是成人身份的父母平等交流,而父母卻期望以父母的身份跟你——他們眼中的兒童聊聊。這種交錯溝通就會使人產生不愉快的感受,而使得談話中斷。



undefined你覺得跟父母的溝通應該是成人(adult)對成人的,他們卻覺得是父母(parent)對兒童(child)的


在你面前頑固偏執好為人師卻能與別人把酒言歡的父母——不同自我狀態




你也許總覺得父母對你控制過度、既固執又偏見,完全不想跟他們溝通交流,但是他們跟自己的朋友相處得也很不錯,把酒言歡、談天說地,就像你跟你自己的朋友們一樣。這簡直令人匪夷所思,他們怎麼做到的?




答案很簡單,因為在跟不同的人交流時,人們可能採用了不同的自我狀態。




伯恩提出,自我狀態是一種思想與感覺一致的系統,並有相對應的外部行為模式。這種思想與感覺所構成的內在系統是無法觀察到的,伯恩稱之為自我狀態的結構,分為三個部分:




父母自我狀態(Parent ego state)。當我們還小的時候,父母給我們答疑解惑,傳授知識經驗,教我們規範原則;而在我們長大後,父母可能不會再那樣頻繁地出現在我們身邊提醒我們,但小時候他們教我們的這些東西仍然會儲存在我們腦中,督促我們依照規範做事。父母對我們的訓誡內化成了我們自我的一部分,也就是父母自我狀態。這一自我狀態給我們警醒和規範,但是一旦極端化,便是固執、偏見和控制感。



成人自我狀態(Adult ego state)。「成人」這個詞聽上去就是理性客觀的,確實,成人自我狀態指的是我們會對現實狀況做出判斷,並且選擇我們認為較佳的問題解決辦法。日常生活中與解決問題有關的有效交流大部分都是成人自我狀態間的交流。




兒童自我狀態(Child ego state)。父母自我狀態是自我中像父母、承擔了父母角色的那部分,與之對應的兒童自我狀態指的是我們內心世界中像過去小孩似的存在。兒童自我狀態保存著小時候的思想、感覺和行動,即使我們長大了,仍會以過去經驗的方式來反應,受到批評時流淚,被拒絕時撒潑,還有時不時的任性貪玩,這些小孩似的應對方式都是兒童自我狀態的體現。




在上一部分中我們提到了不同自我狀態的交錯溝通,而如果溝通雙方使用的是同一自我狀態(即便都不是成人自我狀態),也可以愉快地聊下去,比如:



「今天天氣真好,寫什麼作業,出去玩吧!」「走走走!」「走呀走呀走呀走,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呀握握手……」



也許在外人看來就像神經病,但也並不能阻止兩位好友用任性的兒童自我狀態聊得開心。而能運用各種不同的自我狀態,並且在各種不同情境中適當地轉換,是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





談心事的正確打開方式


放下條件




如何順暢地與父母談心事呢?似乎很難提出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因為從上面的分析來看,首先應該改變的是父母,而不是我們自己。




但是,每次提到為什麼不願意跟父母談心事的問題,總會有人說何必非要跟父母談呢,跟三觀契合的朋友們談不就夠了嗎?




我也一度抱有這樣的想法,因為我也很難跟父母分享我的心事。我有一次跟朋友說,「每次跟爸爸打電話,一旦超過五分鐘或說到深一點的話題時,就覺得分分鐘要吵起來了。他以他幾十年的長者經驗為壁壘,我以我離開他身邊後幾年的知識見聞為壁壘,彼此固守,誰都攻不下對方。」而他說,「我倒是覺得我們跟父輩各有各的生活和經驗,在各自的島上彼此守望,傳達溫情,也不錯呀。」




我說的是「攻下對方」,是想說服對方自己的想法是對的;而朋友給我的回應是「傳達溫情」,表達理解和支持就夠了。



心理諮詢中有一種萬金油似的技巧,叫無條件積極關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無論來訪者的品質、情感和行為怎麼樣,諮詢師都不能對其做出個人評價或提出個人要求,而是對其表示無條件的溫暖和接納,使來訪者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在日常交流中,放下條件、無條件地關注與接納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容易。我們總是希望對方同意自己的觀念,一旦觀念有衝突,便認為對方三觀不正、是xx癌,用這樣的防禦小心翼翼地生活在自己的安全區里,只有與自己觀點相似的人才會被自己接納,允許對方進入自己的圈子。




我與父母之間隔著幾百千米的距離、二十幾年的變遷、以及多年見聞的差異,父母可能也是因為怕隨著孩子長大自己失去價值才想多說一些自己的看法。同樣,想想我們想跟父母談的心事,我們是真的想從他們那裡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是只想吐露一下自己的想法、尋求一些價值感呢?




如果非要觀念一致才算是有價值,那真的太難了。下次給父母打電話時,不妨試試少一點爭論,多一點無條件積極關注?



京師心理大學堂,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出品,立志做最優質的心理學科普,讓這裡成為當代人們追求幸福美滿生活的大學堂。奉獻百年積澱,帶你腦洞大開! 微信公眾號:bnupsychology 歡迎關注!
責任編輯:Spencer 林立洲undefined




原作者名: 乖,摸摸頭


轉載來源: 京師心理大學堂(ID:bnupsychology)


轉載原標題: 我們為什麼不願跟父母談心事


授權說明: 合作轉載


父親給女兒的三個禮物
心理諮詢師寫給父母:這些錯誤,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你真的愛自己嗎? | 我編了一個「愛自己」的故事
從小缺愛的人,如何才能幸福?丨持愛的人,才能有恃無恐
當專家倡導快樂學習,到底「快樂學習」是什麼?

TAG:成長 |

您可能感興趣

那些我們不敢告訴父母的事
是什麼導致了我們不願再跟父母溝通?
我們與父母為什麼不能聊一點心裡話?
父母在什麼時候讓你覺得很心疼?
二孩家庭,哪個父母敢說自己不偏心?聽聽這些被父母忽視的心酸事
我們如何做父母
父母有些事情我這輩子都不會原諒,但是不影響我很愛他們
我把你們當父母,你們卻叫我去做雞
為什麼孩子做錯事受傷害不向父母求助?因為父母得不到孩子的信任
如果父母勸不住,我們怎麼辦?——比流感更可怕的,是無法被說服的父母
父母瞞著我們的那些事兒
你的父母為什麼不讓你遠嫁?
正因為父母不夠愛你,你才要更愛自己
男友不願意帶我回家見父母,這是不是因為他不夠喜歡我呢?
我們想聽父母一句對不起,父母想聽我們一句謝謝
英雄再也無法回話!戰友放心,你的父母就是我們的父母
我們一事無成,卻深愛著父母
自己的父母,你不心疼誰來疼?
其實父母不關心你帶回去什麼,只要你回去就好
神問答 如果父母童年帶給我們傷害,為什麼內心深處就永遠無法原諒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