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老親自實踐修行並且強調的止住妄念,安住至心的妙法-出入息觀六妙法門
夢老親自實踐修行並且強調的止住妄念,安住至心的妙法---出入息觀六妙法門
恭錄自《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講記》
夢參法師
等我們講完了之後,再從頭說如何觀察我們的出入息,那對我們才有確實的利益。你要是觀察久了,心裡注專了,真正觀察出入息了,那個息定了,你才知道如何一步一步往前修行了。---夢參法師在講解十輪經過程中反覆強調的
現在我們重新講講出入息觀。
佛開示我們一種方便,叫出入息觀。出入息觀就是觀出入息,注意你的呼吸,出息跟入息;觀就是注意,注意你的出入息。出入息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修習這個持來去念,來念就是入,出念就是呼,吸就是入,呼就是出。修這個來去念,就能夠達到「隨順空忍」,「隨順無相忍」,「隨順無願忍」,就可以證得三解脫門,換句話說,能夠解脫。
怎麼樣念?怎麼樣觀察入息出息呢?有六種程序,一出一吸,叫呼吸,這兩個吸呼之間是一個數,你要這樣數,從一數到十,一呼一吸,又數,又是一呼一吸,再數一呼一吸,數到十數,數十個。完了,再從頭,又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數完了,再數,數完了再數。
這是習定,你們試試看。你數數就錯亂了,本來是入息出息,本來是數出息的,你卻數到入息上,本來是數入息的,你卻數到出息了;你怎麼選擇都可以,數出息也可以,反正一出一入算一個,十個出入息,就是十個,就是數這麼十個數,你要靜下來數,要專註,試試看,必須得定,全力貫注。
我們都說念佛專註一境,念念妄想就起來了。你數出入息,是要你把你的心吸住,略為一錯,又錯了。那十個數字,你現在數數總是數不成的,就是隨這個呼吸,隨這出入息來數。深入到一定的時候了,能夠不數了,感覺數數太粗了。
初步用功的時候,數數的感覺就自然了,不假作意了,自然隨著那個出入息,念頭不走了,專註一境了。念頭不走,連這個隨念的隨,這個念也沒有了;念沒有了,就止,止就是定。
定的時候,出入息極細微了,你不能見到。這個觀不同了,這個觀就是思惟,覺照,照了的時候,就把出入息的念頭轉了,轉成清凈的,沒有了。
在你修定的時候,有種種的現象,定會發慧,會發光明。定一發光明,你對自己的身體、五臟六腑、一切的脈轉經繞、蚤生髮長,你都能知道。連頭髮一長,你都知道,看得很清楚。觀就是這樣子觀,你不要作意去觀,自然就觀了。
觀這五不凈業,你心裡會生起厭離,觀你的身體會生不凈,觀外邊的境界也生不凈。轉就是還凈,這個凈是什麼呢?空義。清凈了,觀清凈了。這個我們先大概的說一說,之後再說說智者大師的〈六妙門〉。智者大師不叫「轉」,他叫「還」,也是觀出入息。
〈六妙門〉是根據各部經論而作的,各個經都有這個方法。不過其它的經,沒有這麼明顯,《大集十輪經》就說的非常明顯。
先說「數」。「數」,大家看經文,有兩種的作意,數這個數的時候,能造兩種作意。「能依伏諸尋伺」,我們思念的念頭,是經常的尋求,伺是伺求,就找些妄念。
我們用什麼可以止住這個妄念?就取這個出入息相。入息,就是呼,呼就是出,吸就是入。吸入的時候,看它的相,注意它,當你注意的時候很粗,你剛坐下來出入息很粗,你可以感覺到,也能看到這樣出氣。這出入息的相,觀觀觀觀的,他就細微了,出入息相,就能舍掉了。隨順這個出入息而漸漸能舍了,舍什麼呢?舍了那個尋伺,不去再找,不去再尋伺。伏這個是離,能離開了。
「善取入出息相」,所謂善取者,就是沒有取,善取就沒有取捨了。這個時候出入息很自然,出入息很細微了,要是到了細微的地方,第一個是能夠舍;第二個是能夠善取入出入息相。入出入息相就隨著出入息,自己就運動去了,就是隨你的意念,也是專註一境了,心絕對不散亂。
數息觀。四教、五教都講數息觀;數這個呼吸,就叫數息,息就是出入息。總的說來,這六種都叫數息觀。止,把這個出入息的相滅了,沒有了,他能夠滅除這個示現的出入息相,滅除了,就定了,能住勝三摩地,很殊勝了。他一住到定中了,非常的愉快,離開生滅相。定的名字叫離生喜樂地,離開了生滅,心裡感到非常的歡喜。你觀察的時候就知道了,可以覺到出入息滅,沒有出入息了。
這種功夫不是一天、二天可以達到的。當你修的時候,一般根機、善根好的人,差不多一百天就能夠漸漸的入定,入定數息滅。那時候自己能觀的境,能觀的心,跟所觀的境,心跟境只有一個;這個觀照了,那觀照了,看著經文,這時候才能安住心,心跟心沒有別異了。「轉」,就進一步了,這個「轉」就是「還」的意思。
「能方便舍諸取蘊」,「五取蘊」,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六塵」。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取這「五取蘊」,就是色、受、想、行、識,這個識分別外頭一切的色相,這叫「五取蘊」。在這個時候,他就能夠方便善巧的舍掉五蘊;舍掉,不是究竟舍,究竟舍了,就像觀自在菩薩似的,照見五蘊皆空,他已經漸漸達到空義。
這時候能成聖,趣入聖地,得成就了。這個成就還未斷煩惱,只是降伏了,等到凈的時候就能夠斷煩惱了,把結使都斷盡了。到了斷見惑的時候,他就證了初果了,漸漸才斷思惑。斷幾品就證幾品,那思惑都斷盡了,就是阿羅漢果了。再斷煩惱習氣,隨你所修的功用,這就叫修習入出息觀,便能隨順的觀五取蘊,色、受、想、行、識。
以下講講觀五取蘊。出入息是依著什麼呢?依著「色取蘊」,色身就是色相,「色取蘊」。這個如是的出入息,他造作出入息,來回出入息,就是造作的。造作什麼呢?你有出入息才能夠呼吸,呼吸才支持你的身。這個出入息一出一入、一出一入,你就感覺到、領受到,如果氣只出去,不進來,你就不舒服了。你就感覺到那個受納,而受者是領納為義,就屬於受蘊了。
而出入息的來回出入,你取他的相,出息的相、入息的相,觀照著出入息的相,這屬於想。「想取蘊」,能夠了達識別入出息造作的形相,了達識別,這就是「識取蘊」。
色、受、想、行、識,這「五取蘊」,那麼就修行這個「數、隨、止、觀、轉、凈」使你入定,可以止住身口意的三業,隨著這個觀力能夠達到目的。達到什麼目的呢?入定了,一步一步的深入無明愛取,一步一步的修行,漸漸就能圓滿了。
數息觀在這部經當中說的很簡略,在智者大師的〈小止觀·六妙門〉裡頭,就分成很多科。〈六妙門〉有六種,我們在這裡只講其中的一種,因為〈六妙門〉是習定的一個根本;不論聲聞獨覺菩薩,這是必經之路。在修道的時候「定要經過的,釋迦牟尼佛也如是。
釋迦牟尼佛最初實行般若觀,就依著這六種,「數、隨、止、觀、還、凈」,一切的行門,都由這個開發的。降魔、成道,佛就給我們示現那麼一個規矩,這個修好了,叫什麼呢?「色寂三昧」、「心寂三昧」,一切色全寂靜了,得定了,心也就止息了。這時候到了「一心三昧」,也就是「念佛三昧」。
之前我隨著經文講,我念的法,就是用念佛的方法來修數息觀,並不是說不要數。數的涵義,就是一出一吸,我是出息分做兩個;出息或者「阿」,入息或者「彌」,再出息,「陀」,再入息,「佛」。就這樣轉、轉、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那麼隨著出入息轉。
我是用這個來修定的,後來我又改成念「地藏王菩薩」,也是這樣。我沒有用數,並不是用數數,數一至十。各人的修行方法不同,可以隨你自己的選擇,「數」、「隨」、「止」都是這種涵義,也是這六種。
這六種就是數法,數就是數數的方法。〈六妙門〉一共有十個,數息觀是〈六妙門〉的第二個,叫「次第相生六妙門」。我把這個名詞念給大家聽一聽。
第一是「歷別對住諸禪六妙門」,一切的禪定不離開六妙門。
第二種就是「次第相生六妙門」,次第相生就是「凈、隨、止、觀、還、凈」。〈六妙門〉叫「還」,「還」、「轉」是一樣的意思,次第相生。那麼「數」完了,生「隨」,「隨」完了就能生「止」,「止」完了生能「觀」,從「止」而生「觀」,從「觀」而生「還」,「還」完了而還「凈」了。第六是「凈」了,這是次第相生的六妙門,你修什麼禪定就有什麼六妙門。
第三「隨便宜六妙門」。第四「隨對治六妙門」,第五「相攝六妙門」,第六「通別六妙門」,第七「旋轉六妙門」,第八「觀心六妙門」,第九「圓觀六妙門」,這個就深了。第十個是證得佛果,「證相六妙門」,證的時候也有六妙門。
現在我隨著《大乘大集十輪經》,來引證一下「次第相生六妙門」,「次第相生」是你想入佛道的一個階梯,一步一步走;要是你在欲界當中要想修定很困難,怎麼辦?就依這六種,可以成就你的定力。
第一個「修數」,就是數數,數十數;一呼一吸算一,一呼一吸算二,一呼一吸算三,就來回這麼數。完了,第二是「證數」,證你所數這個數,這個數有兩種,一個修,一個證。證了之後就轉入了,轉入到隨裡頭去了;一證了之後,這數就止息了,沒有數了,就是隨。
「修數」,就是調和你的息,把很粗的調成很細的。我們慢慢這麼調,但是你可別著急,數數的時候要慢,隨它自然的出入息,不假作意,一作意,這定就很不容易生起,那是不假自然的。調和氣息,要怎麼樣呢?不快不慢,不澀不滑,一定要修到這樣,安詳的,慢慢的,從一至十,這樣數。
我們之所以能夠攝心就是靠數,如果你能夠攝心,就用念阿彌陀佛攝心,你念佛,念到隨這個出入息轉、轉、轉、轉。息沒有了,你還感覺佛號是隨著你在轉呢!這樣你就定了。但是這個隨,隨著各人的修法,是你先知道這個數字,從一至十,攝這個心,不令它快也不令它慢,使那個心就攝住了,不能馳散;再想別的時候沒有了。它要想想什麼過去,要想想什麼事,沒有這個時間,它永遠沒有空隙給你,使你那個意念,紛想的雜念不會跑。
「證數」,怎麼樣要算證得呢?你覺察到這個心自然就隨那十個數,再不會錯亂了,自然應運就證得了。從一至十,你不要怎麼作意,不要假用,不假什麼力量來督促。
最初的時候你稍微不注意又跑了,又數錯了。數到完全成熟了,一至十再不錯亂了,任運了,能這樣數,不假功力,漸漸的外緣都息掉了。心住息緣,緣息,緣這個氣息的緣念,沒有了。這緣念息了,這個時候你感覺著氣息,若有若無,說沒氣,好像還有微細的;說有,已經沒氣了。沒氣了,到這個功力上頭已經沒氣了,到了這個時候,思想已再不想數數,把這數字捨棄了,這個就叫「隨」了。
第二種就是「修隨」要「證隨」。「修隨」,就把那個數的方法,數數的方法舍掉了,你的心自然的跟那出入息轉;心不跑了,不須再數數了。數數是防這心,馳散心已經不馳散了,那就不要防備,隨這個心念就隨著出入息。但是這出入息很細很細的,氣如遊絲,像人要斷氣的時候那個樣子。但是,你這個心已經完全沒有外物了,隨這個氣息,這微細的氣息隨它的緣而運用,這叫「隨」。「隨」就是隨著那個氣息的緣,極微細的息,令他念住;乃至於到最後「證隨」了,心已經凈了,不亂了,就是隨住了,心已經定了,不亂了。
這時候你覺察到這氣息,或者長,或者短,清清了了的。乃至於曉得這個氣息,不止鼻息出了,不止鼻尖上,每個毛孔都好像在細微的出息,也在入,也在出,這叫「遍」。「遍」,遍身入出。所以你這個心的微細,任運相依,互相連繫。他在出,不一定要這個鼻息來出,鼻息已經覺知不到了,隨處都可以出息。這個時候,修行人舍「隨」了,不再注意這個氣息去了,它已經入定了,氣息沒有了,就「止」了。
「止」,怎麼修法呢?一個是「修止」,一個是「證止」。「修止」的時候,那個緣慮的思想,慮是定。定是息定,你就止了,感覺到息。定,出入息都在,每個汗毛孔,每個出入息,這個所有的能夠出入息的,這汗毛是通的,不然怎麼會出汗,這汗毛孔里冒出來是通的。那氣息有時候你這兒不出,他在那兒出,連這個也息了,一切緣慮都息了,定了,息已經止住了。止息住了,也不念數了,也不念隨了,以凈其心,使你修行。
「證止」呢?這個時候,也不知道身,也不知道心,心身一如了,沒有一樣,入定了。但是這種定,還沒入空,還是在有相之中,要把這個定轉成到無相。證的時候,不見內外相,定的方法就是持心,任運不動,那麼這個修行人,已經入了三昧了,心裡頭產生一種寂靜快樂,但是沒有慧,只是定。
我們講止觀雙運,定慧雙修,要是只定到這兒,不行的。他起慧照就觀,觀就是慧照,沒有慧的方便,生死破不了。雖然定了,定了破不了生死,還得流轉,這就沒有修成,怎麼辦呢?還得假,要破壞生死。
「復作是念,今習定者皆屬因緣」,這個定是從「數」、「隨」這樣修來的。修到這兒是因緣法,屬於五蘊法,屬於十八界法,這是和合而有的。觀照就起念了,起念了,就起這麼觀照念。這個虛誑不實的,現在我定在這兒做什麼?我現在不見不覺,也沒有念了,也不起覺照了。我應當觀照,應當照了,一起念,作是念已,不執著這個心;不執著我這個定,不享受那個快樂,起觀分別,就是觀。
止觀,觀照起來了,「修觀」呢?於這個定中用慧心所分別,觀察微細的出入息,觀察他像空中的風一樣。像佛所說的,我們的人身有三十六物,都是不實在的,虛幻不實的;這是修習析空觀,不是體空觀。體空觀是當體即空了,這是分析他空的,分析空。心是無常的,剎那不住,也沒有我,也沒有人,乃至於身受心法,皆沒有自性。
這樣,我這個定依著什麼呢?我怎麼定的呢?定何所依呢?是「修觀」,是隨時這麼觀察,在定中這樣觀察,這叫思惟修。觀慧均等,我們經常講止觀雙運,就是這個涵義。用這個來觀息,覺這個息出入,全體身心的毛孔,一切諸毛孔都在出入息,這就要你自己開智能,心眼開明,自己觀照這三十六物,清清楚楚。那時候你這個肉體,生起厭離心了,每個汗毛孔,就是那個蟲子的,呼吸孔,觀這個是諸蟲戶,內外不凈,從裡頭到外頭,沒有一點乾淨的。
這個時候心裡頭就生出悲喜來了。悲自己的這個肉體;喜,歡喜自己也能進步了,破了「四顛倒」了。對身體不凈,徹底認識到了,真正的不凈,念戀身體的愛心才斷了,這叫證。
究竟證得觀照了,心裡頭就緣這個觀的境界了,把那定的境界放棄了,這緣觀的,還在定中。這不是走動的來觀照,是你坐在那的時候,那定境轉成觀照了,這就是定慧雙運。這個時候來觀照,用分別的、分析的方法,認識到這是念在流動,念在流動並不真實,應當「舍觀修還」。
講「還」,就「舍觀修轉」,一個「修轉」,一個「證轉」。「修轉」,就是觀察的,我心裡起一念,觀照這一念從心生起的,心生才法生;這是我所分析的,這不是根本的本緣,不是法身的本體,要用反觀來觀這個心。觀現在這個心,這個心是從什麼地方生起的?漸漸的覺到了,這個心是從觀生的,還是從非觀心生的?如果是從非觀心生起呢?誰又來觀呢?
觀那個心,究竟從那兒生起的?心生一念,那心又滅,這一念起一念滅,就觀這個心的生滅,觀這個心是從心滅生起的。就這樣觀,要是從心也生心,從滅也生心,也就是生起了兩個心,就是生滅心。那只是一個,這個觀也很費功夫,這總共有四句,生、滅、非生、非滅。
這個「觀」完了之後,那時候知道我這個心,本來不生,不生就沒有,不生就不有,不有就是空,空了我還有什麼觀心呢?空了連能觀的心也沒有了!就是能觀的心沒有了,我又怎麼能觀境呢?我的心是對境的,心既然沒有了,那麼,境還有嗎?境智雙亡。
我經常跟我們道友說,懺悔要這樣念,這樣想,這樣的懺罪最清凈了,「心亡境寂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心也沒有了,境也沒有了,你有什麼罪可懺嗎?罪沒有,是這樣的觀想,空觀修成了,才沒有。所以我們說是受苦受難,或者身心受痛苦,憂愁煩惱,那是你的妄念。如果你能坐下來,靜觀的時候,感覺很苦,把這苦拿出來,我是因為那樣事情才苦,這個事情是真的嗎?是實有的嗎?你一觀,沒有了,都沒有了。
例如兩夫婦吵架要離婚,當時感覺很苦,一觀,他不是我,我不是他,我連自己都找不到,還說他!他跟我是什麼關係?這麼一空了,什麼苦惱都沒有了,這是因緣。因緣所生的法是假合的,假合的沒有真實的;既然是不真實的,我生起什麼煩惱?苦就是煩惱,這樣你的煩惱就斷了,這是斷煩惱的方法。
心亡境智兩空了,這就轉,是為轉者,就這樣轉了。要是離開境,離開智,也就是離開能觀的心跟所觀的境,沒有境智;你要是觀久了,境也沒有了,智也沒有了,不假功力,心慧開發。你自己產生大智能,這個智能是照了,這要「修凈」了,修凈了,又要「證凈」,證凈就清凈了。
「修凈」的時候,你知道一切諸色本來清凈的,身心本來清凈的,一切諸法本來沒有染污的,其性本清凈故;一切妄想分別,你不分別了,凈非凈,染非染,染凈不存都是境。外境都空了,妄想就是垢,妄想沒有了,那垢染也沒有了。就是從息分別的時候開始,那個時候是垢,到現在什麼都沒有了,都空了,空了是真正清凈了,這樣修。
這只是〈六妙門〉當中的次第,既然次第相生就有因有緣,彼此相生的。但是這只是〈小止觀·六妙門〉的部份內容,要是想真正修觀、研究止觀,還得修〈摩訶止觀〉。
《華嚴經》講的止觀,很玄妙的,很不容易進入;一開始就修「真空絕相觀」,一切相都不存在,心內相、心外相,一切諸佛的色相,一切諸法一切的法寶,凡有形相都是虛妄,真空絕相。
這個真空絕相修成了,再產生「理事無礙觀」;理遍於事,事就是理。理遍到事上,事就是理,理事無礙的,理無礙事也無礙。所以在一微塵裡頭能轉大法輪,就是這個涵義;那一微塵就是理,一切事都融在理,理就是事,事就是理,理事無礙。
再進一步就是「事事無礙觀」,不用理遍事,而事的本身,事事都無礙,那就到了華藏境界。
那種觀,我們是修不成的,因為我們的心力不夠,我們連叩頭觀想,都觀不成。如果我們一叩頭,你想「能禮所禮性空寂」,能禮的我所禮的佛沒有,他的性、他的體是空的,是寂靜的。就像我們講那個「心寂」,我們連「心寂三昧」都還沒有證得;「色寂三昧」更不可得了。「色寂」完了,是達到「心寂」,完了,達到「一心三昧」,說念佛念到一心不亂,這不是一句話;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七天當中可以一心不亂,七十天、一百天,你也可以一心不亂了。
依著這個修,是從出入息觀的,如果你不觀出入息,你就觀「阿彌陀佛」四個字來轉你的心,也不求什麼還凈,求能止住就行了。
一天當中,要是連在夢中,你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是作意念的,而是自然的運轉念,你死了還不生極樂世界嗎?肯定的生。因為你的心已經跟極樂世界合了,已經跟阿彌陀佛,身土不二。極樂世界就是阿彌陀佛,這就是身土不二,阿彌陀佛就是極樂世界,你這樣觀想久了,你跟佛合了。我念念的是阿彌陀佛,我就變成了阿彌陀佛,你已經在極樂世界了,這個深入一點。不過,大家聽這類語言,聽久了,就能夠入了。開口罵人聽髒話,熟悉得很,因為無量劫來根器很深,一來就現相,他就熟了。但你聽這個,不曉得好多劫沒有聞到,你聽到這些話,還是不能進入的;你要從淺處說,別說多了,要一步一步入。
點擊展開全文
※認真念《地藏經》《大悲咒》,終於修得美滿姻緣
※修行要量力而行,髮長遠心
※聽聞讀誦受持地藏十輪大記法門的功德利益
※虛雲老和尚:修行要發堅固心和長遠心
※讓「我執」徹底死去你才能重生
TAG:地藏法門專弘平台 |
※修忍辱的妙法
※轉變妄念的妙法
※法無定法,對機就是妙法
※處世修行的妙法
※禪定與情緒管控妙法
※防治心絞痛,外治有妙法!
※改變不順生活的妙法
※民間常用化解婚姻不順的妙法!
※「妙法自性本源通 ▏傳心妙法大道真 ▏自性妙心真寶藏」
※禪者,以妄念打除妄念,歸入無念時本來面目之妙法也
※滅除一切罪惡的妙法
※可改變諸事不順的妙法
※教你一個如何去除心中痛苦的妙法!
※慈悲——自我成長的妙法
※磨掉自身習氣的妙法
※為什麼阿難尊者能對佛陀宣說的妙法,生起不逆的信心?
※法義學習:真正的妙法,是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的法門
※佛親說的對治困境、疾病的妙法
※中醫源自生活,妙法出於常識
※參禪實修:以「一念代萬念」的六種入靜妙法,讓你達到物我兩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