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渡江戰役前,中英怎麼會上演了一場長江炮戰?

渡江戰役前,中英怎麼會上演了一場長江炮戰?

線收聽本節目,請點擊文章底部左下角

1949年4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解放南京。而就在戰役開始前,解放軍和英國的"紫石英"號、「倫敦號」等多艘軍艦在長江上發生了激烈的炮戰,震動了世界。

那麼,英國軍艦為何出現在中國內河上?究竟是哪一方最先開炮?而在第一場炮戰結束後的對峙期,又是誰搶先開炮,引發了更大規模的炮戰?這次炮戰的主力,23軍的軍長陶勇,後來為何被調到海軍,成了東海艦隊司令?這場炮戰引發的外交爭端,最後又是如何意外解決的?本期《檔案揭秘》李涵為您講述:渡江戰役前的中英長江炮戰

紫石英號

1949年4月20日清晨,渡江戰役開始的前一天,長江上霧氣瀰漫。此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百萬雄師雲集長江北岸,在西起湖口,東至江陰的一千多華里的戰線上嚴陣以待,一門門大炮直指長江南岸,等待著總攻時刻的到來。對岸,國民黨部隊沿江設防,構築立體防線。國共雙方隔江對峙,大戰一觸即發。

誰也沒有想到,幾十分鐘之後,一場震驚世界的長江事件即將發生,由此引發了一場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外交較量。

上午8點30分,江面上的霧氣還沒有完全散去,解放軍八兵團炮兵三團位於鎮江以東45公里的三江營陣地觀察所突然發現了一些異常情況。

焦山下游約500米處,從薄霧中漸漸露出一個黑乎乎的龐然大物,一艘軍艦在晨霧籠罩中,若隱若現,自上海方向由東向西駛來,若無其事地闖進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區。

在這兩軍對峙陣前,怎麼會突然冒出一艘來歷不明的軍艦?這到底是哪一方的軍艦呢?觀察所立即把這個情況向團指揮所報告。只見這艘軍艦溯江而上,離解放軍的陣地越來越近。透過晨霧,觀察所炮兵已經清晰看到,軍艦竟懸掛著英國米字旗,編號是F116。原來,這是英國皇家海軍紫石英號護衛艦。一艘外國軍艦怎麼會出現在中國內河上呢?

1842年,鴉片戰爭中失敗的清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之後的100年間,外國兵艦在中國內河可以說是橫行無忌。直到1943年中英簽訂《中英新約》,英國軍艦在中國內河的航行權才被廢除。

既然已經廢除了英國軍艦在中國內河的航行權,為什麼紫石英號還會在這個時候進入長江出現在國共兩軍陣前呢?

1948年末,解放戰爭大局已定,國民黨政府的首都南京岌岌可危。英國政府見國民黨大勢已去,要求當時的英國駐華大使拉福·斯玳文遜,向國民黨政府提出如下請求:由於中國國內政局動蕩,請求實施英國在長江上海至南京段江面上的航行權,並在首都南京停泊一艘皇家海軍護衛艦或驅逐艦。

表面上,英國政府是為了在出現緊急情況時救助大使館及英聯邦國家僑民,但實際上,它有兩個目的:首先,在南京停泊一艘配有先進通訊設備的軍艦,有利於英國大使館與外界的聯絡。其次可以憑藉艦上先進的無線電竊聽技術,監聽國民黨政府和人民解放軍的電報,獲取急需的情報。

1948年11月,南京國民黨政府同意了英國政府的請求。英方決定,軍艦每月輪換一次。

英國駐華大使斯玳文遜知道長江水域國共軍隊即將發生大規模戰役,1949年4月7日,他致電英國遠東艦隊副總司令梅登,請他不要在這個危險時刻派艦來南京輪換當時停泊在南京的「伴侶號」。但梅登不以為然,解放軍的炮兵在他眼裡只是小米加步槍,是不敢主動對英艦開炮的,即使開炮也不會對英艦構成威脅。於是他決定仍派「紫石英號」19日出發前往南京。就這樣,經過一天的航行,4月20日,「紫石英號」出現在國共兩軍陣前。

面對突然出現的紫石英號,解放軍官兵會如何應對呢?

在渡江戰役前,中共中央有命令:如果和帝國主義軍事力量發生衝突,我們不要打第一炮、第一槍,不要挑起衝突。如果他們敢於先打第一炮、第一槍,就堅決予以回擊。

紫石英號所處的三江營水面沿岸是長江附近水域的要點,地處長江、大運河和淮河的交匯處。這裡地勢高於周圍,江面較窄,是很好的進攻出發地,而對岸揚中島平緩、開闊的沙洲無疑又是一片很理想的登陸場。顯而易見,這是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的關鍵位置。紫石英號的航線直接威脅到了解放軍的渡江路線。

解放軍前線指戰員決定,向紫石英號鳴炮警告,迫使其撤離。1949年4月20日早8點30分,解放軍北岸炮1團向紫石英號左前方發炮警告。但紫石英號不予理睬,繼續前進,同時在後主炮塔側面展開大幅英國國旗以表明身份,並命令各炮塔轉向我方炮兵陣地。

警告後,整整過了一個小時,9點30分,中國人民解放軍和紫石英號之間突然發生了交火。

那麼,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導致雙方交火呢?

1957年,英國導演邁克·安德森拍了部電影《揚子江事件》,從英國人的角度講述了紫石英號事件的經過:當時,面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警告,「紫石英號」非但置之不理,反而數炮齊鳴,向解放軍陣地開火。解放軍沿江部隊予以反擊,第一發炮彈從紫石英號上方飛過,落入江中。第二發炮彈直接把舵手室穿了一個直徑3英寸的洞,舵手當場炸死,舵手倒下時,將舵卡死,紫石英號失去了控制,全速向前。9點35分,擱淺在玫瑰島以西大約150碼的泥灘上,動彈不得。從被炮火擊中到陷於癱瘓狀態,前後只用了5分鐘時間。顯然,英方承認是自己先開的火。

4月20日上午10點,解放軍看到紫石英號上升起了白旗,立即停止了射擊。不過,後來英國人說那不是白旗,那是印有英國國徽的旗幟,只是國徽比較小,他們沒看見而已。究竟事實如何,我們不得而知。如果英國人刻意隱瞞,那恐怕是與大英帝國的「面子」有關吧。

事件發生後,英國政府首先發表了一個十分簡短的聲明,稱英國軍艦在中國揚子江上遭到「敵對」部隊炮火的攻擊,英艦紫石英號被炮火擊傷。聲明含糊其辭,不但沒提人民解放軍,甚至連炮火來自長江的哪一邊也沒說清楚。

我國外交部解密檔案中有份時任炮三團政委的康矛召於1949年4月26日寫的報告,詳細講述了當時的作戰經過:「四月二十日上午九時三十分,位於三江營陣地的炮三團七連觀察所發現懸掛英國旗的軍艦一艘,由口岸以東方向駛向我軍陣地……紫石英號軍艦通過七連第三炮位後,發現北岸我炮兵陣地,並首先向我開炮射擊,我兵立予還擊。」

令人沒想到的事,紫石英號受傷擱淺只是整個事件的開端,隨後又有火力更強的伴侶號、倫敦號和黑天鵝號等多艘英國軍艦牽連進來,一場猝不及防的長江炮戰拉開帷幕。

1949年4月20日上午9點46分,受重創的紫石英號發出緊急電報,向停泊在上游南京江面的英國軍艦請求支援。

英國電影《揚子江事件》是這樣描述的: 4月20日下午13點30分,火力裝備更強的英國驅逐艦「伴侶號」趕到鎮江江面,該艦來勢洶洶,一邊開炮,一邊快速航行,企圖一舉衝過解放軍炮火的控制區,接近紫石英號。在靠近紫石英號時遭到解放軍炮3團7連的射擊,中彈五發。此後,這艘英艦便利用解放軍火炮射界有限的弱點,躲進解放軍射擊死角猛烈還擊。

「伴侶號」驅逐艦上配備有八門114毫米主炮,加之艦炮射速較快,與解放軍的野戰炮相比優勢異常明顯,給解放軍造成了一定的傷亡和損失。隨後,「伴侶號」靠近紫石英號試圖將其從泥灘中拖走。此時,解放軍炮3團1連的三門日制105毫米榴彈炮與附近步兵部隊的37毫米反坦克炮先後開火。炮戰前後持續了約兩個小時,激戰中,伴侶號兩個炮塔被擊毀,艦橋也被擊中,失去了戰鬥能力。

彈痕累累的伴侶號,衝出火力網,一路倉皇逃竄。據英國解密的伴侶號航海日誌上記載,當時他們的航速是29節,約相當於時速54公里,據說創造了當時在長江上航行的最高紀錄,真應了英國諺語所說:逃跑的人總是跑得最快。

4月20日的長江炮戰,中國人民解放軍大獲全勝,英方當然不肯善罷甘休。在「伴侶號」被解放軍炮火擊退後,英國遠東艦隊派出「倫敦號」萬噸級重巡洋艦和「黑天鵝號」護衛艦前來救援「紫石英」號。其中「倫敦號」有八門八英寸重炮。八英寸,就是20厘米!那是當時解放軍根本沒見過的重武器。遠東艦隊副司令梅登打算用重炮壓制解放軍炮兵陣地,掩護紫石英號撤退。如此重量級武器登場,兩軍交手的結局又會如何呢?

當時解放軍前委粟裕向中央的報告,記錄了「倫敦」號的這次救援:

4月21日上午,英艦兩艘,即倫敦號、黑天鵝號,由嘉興向西行至七圩港以東時,速度減慢,沿途以望遠鏡觀察北岸,在該段停留約兩小時後,繼續向西行,並將炮漸移向北岸,我亦通知炮兵準備應付。經七圩港時,該艦即向我陣地發射猛烈排炮,我即予以還擊,該艦旋即西去,駛至泰興以西江面時,復遭我炮擊,復東返。沿途不斷向我炮擊,我亦不斷還擊,下午該艦即向江陰方向逃竄。據觀察,該艦中炮九發,有炮兩門為我擊毀。我陣地被轟毀一部,並有68師202團團長鄧若波、參謀長王保哲中彈陣亡,團政委侯葵負傷,共傷亡40餘名,打壞民房多間,群眾亦有傷亡。

而據英方統計,倫敦號共發射八英寸炮彈155發,4英寸炮彈449發,陣亡13人,傷54人。

經過這場激戰,遠東艦隊副司令梅登武力解決紫石英號事件的計劃徹底破產。 這次炮戰,又留下一樁紛擾幾十年的公案。那就是,在1949年4月21日的交火中,到底又是誰先開的火?

倫敦號

解放軍前委向中央的報告中說是「倫敦」號先開火的,而英國人始終堅持是中方先開火。

時任十兵團司令員的葉飛將軍幾十年後在回憶錄中講述了當天的情況,真相才大白於天下:

4月21日清晨,在發現英艦之後,23軍陣地前沿的炮兵進入臨戰狀態。10點左右,1排2炮炮長梁學路見英艦即將從自己的火炮射界內駛出,也可能是過於緊張,便一聲令下「放!」,第一發炮彈呼嘯出膛。炮聲一響,其他各炮乃至附近陣地上的友鄰部隊誤以為上級已下令開火,於是也紛紛開火,一場空前激烈的炮戰就此爆發。

上級來電話查詢:「你們怎麼同英國軍艦打起來了?誰先開的炮?」我立即回答:「英國軍艦先開的炮。」電話擱下後,我馬上搖通了陶勇同志的電話。我說:「江面上的軍艦是英國軍艦,我們把英國軍艦打傷了,上面來查情況哩。」陶勇同志氣沖沖地說:「有什麼好查的!我最好的團長都給他們打死了!文武雙全的人才哪……」他說不下去了。於是我和陶勇訂好了「攻守同盟」,不論誰問,都說是英國人先開的炮。

據說下令開炮的梁學路後來被關了5天禁閉,還得到了「梁前委」的外號。因為在當時,只有五位總前委才能夠下令對英軍開炮。

而23軍軍長陶勇,他得到了毛主席的一句評語,毛主席說:「那麼喜歡打軍艦,就去海軍吧。」陶勇後來調到海軍,任東海艦隊司令。

黑天鵝號

1949年4月21日,解放軍百萬雄師渡過長江,4月23日,解放南京。此時,英國軍艦紫石英號,仍然擱淺在長江之上,處於我軍炮火的監視之下,不敢有絲毫動彈。

紫石英號事件震動了英國朝野乃至世界。一時間,紐約、倫敦、巴黎、日內瓦等地的報紙媒體紛紛在各自顯要位置刊登相關報道。4月21日,倫敦自由黨《新時報》稱:「英國人要問,昨天於揚子江上被炮轟之英國船隻,為什麼要恰在這個時候向上游航行呢?」

在媒體的一片喧囂聲中,好戰的保守黨議員、前英國首相丘吉爾質詢政府為什麼不向中國派遣航空母艦武力解決。但當時的英國政府還是比較務實的,開始尋求外交解決的途徑。

英方希望早日與中共高層直接會談,但由於雙方沒有外交關係,中方不承認英方外交人員的身份。

1949年5月24日至7月22日期間,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鎮江前線司令部,中方和英方共進行了11次有關紫石英號的談判。鎮江前線司令員袁仲賢認為:英國軍艦侵犯中國內河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陣地,這顯然是一種侵略行為,這是中國人民所不能原諒的。而英方代表克仁斯則說:「請允許我陳述:我無權討論該事件之責任問題,我可否與袁將軍討論使紫石英艦安全駛離長江問題。」

從談判記錄中可以看出,雙方關心的問題完全不同。中方希望英方就原則問題道歉,而英方則避重就輕,希望中方先放走軍艦。因此,雙方談判一直僵持沒有任何結果。

中英之間的談判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結果,一直到7月底,一個意外的發生,突然結束了「紫石英號事件」。

1949年7月30日夜,颱風來襲,解放軍沿江許多炮兵陣地紛紛調整部署,疏忽了對紫石英號的防範。紫石英號乘月黑風高之夜潛逃,沿途只遭到解放軍零星炮火的襲擊,7月31日凌晨5時許終於逃到了海面,結束了它長達101天的被困生涯。而中方對此又是怎樣的反應呢?

在一份中央給前委的電令中這樣寫道:如果英艦接應紫石英號或紫石英號擅自逃跑,則給予堅決打擊,但在打擊紫石英號時不要將其擊沉。

前線指戰員對中央的指示心領神會。有史學專家分析,事實上,在無法獲得英國政府的認錯和道歉的情況下,中共中央不願因此耗費過多的精力,面對紫石英號的逃跑,持默許態度。而在事後,中方除了發表一個聲明予以譴責外,再無進一步反應。

可以看出,從紫石英號的順利逃脫中,顯示了當時中方靈活的外交政策。一場震動世界的外交事件,就這樣結束了。

與「紫石英號」同時結束的,是外國兵艦在中國內河橫行的歷史,是帝國主義在遠東的炮艦政策,是上百年來「弱國無外交」的局面。而英國也成為最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之一。

而關於紫石英號的最終命運,則極具戲劇性:在英國導演邁克·安德森1957年拍攝的電影《揚子江事件》中,英國皇家海軍慷慨地把紫石英號提供給劇組隨便折騰,軍艦在拍攝爆炸場面的過程中受到嚴重損傷,不得不在拍攝結束後,被解體回爐。

部分內容選編自中國檔案出版社出版的《解密中國外交檔案》一書,作者 徐京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軍事 的精彩文章:

TAG:環球軍事 |

您可能感興趣

淞滬會戰中,中日雙方在長江下游最狹窄的江面上展開了怎樣的戰鬥?
歷史上的今天,渡江戰役打響,百萬雄師過長江
中日雙方在長江下游最狹窄的江面上展開了怎樣的戰鬥?
長江後浪推前浪!中國這位好徒弟再次彎道超車,戰勝老師俄羅斯
渡江戰役中,英國軍艦不顧禁令開上長江,結果被解放軍教做人
長江後浪推前浪 又一代偶像說再見 這幾大球星或迎來世界盃謝幕戰
熱巴《一千零一夜》收視趕超楊冪的《扶搖》,長江後浪推前浪?
武漢會戰,挖開長江大堤卻方便了日軍進攻
連續兩天在長江里撈上來巴西龜,難道說長江裡面巴西龜泛濫了?
長江後浪推前浪,陰曆這四日的人出息一代人,富富有餘!
足壇青訓哪家強,長江後浪推前浪!
作為中國第一大河,那麼「遼寧」號航母可否在長江中逆流而上?
長江上的汽渡輪船
長江後浪推前浪,你方唱罷我登場:精彩而又紛亂的中亞五個斯坦國
抗戰中的海戰:國民海軍長江大戰日軍,這也是海軍最後的榮光
長江是怎麼分段的,長江中下游都以哪裡為界點?
中國歷史上這四大謎團至今未解,長江一夜變干,一口水井嚇跑日軍
渡江戰役中,國軍在長江南岸有兩個軍事集團,各有多少兵力?
我在長江三峽游輪上,吹著長江風,吸著三峽氧,體驗3天2夜遊
武漢會戰中日海軍決戰長江,中國人用這個武器讓日寇防不勝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