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武士道精神固然強悍,但他們真的就不用穿盔甲了嗎?

日本武士道精神固然強悍,但他們真的就不用穿盔甲了嗎?

盾牌,在各國冷兵器里,尤其是軍隊集團作戰當中,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我們經常在歐美的古代題材影視作品裡看到大量精美堅固的盾牌,更不要提美國隊長和神奇女俠這兩位超級英雄,他們所使用的盾牌可以說是攻防皆宜的大殺器。這個時候我們就發現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日本的時代劇也好,古裝電影也好,戰國遊戲也好,幾乎都見不到盾牌的身影。那麼盾牌在日本的歷史上,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發展軌跡呢?

日本武士大戰

最早有盾牌記載的時代,可以追溯到日本神話:《神代記》里的國讓之條,裡面寫到了作為神之寶物的「百八十縫之白盾」。

從文物的角度來看,最早的出土文物則是日本的彌生時代(公元前300-250年)。岡山縣岡山市的濟生會遺迹【彌生時代中期中葉】中,出土了用針葉樹的板材製作的木製盾牌,長度大概是20公分左右,中間還鑲嵌著用贊岐岩製作的石簇。

電影《最後的武士》劇照

滋賀縣守山市的下之鄉遺迹【彌生時代中期後葉,公元1世紀前後】,出土了木製的長方形盾牌。盾牌是使用四塊杉樹木板和兩塊桐樹做為補強材料組合起來的,內側有使用植物纖維捲成的把手。這個遺迹還出土了弓箭和銅劍。

魏志倭人傳里也記載了倭人使用木製盾牌。「兵用矛楯」——《三國志》魏書東夷傳倭人條

奈良縣3世紀至4世紀的遺迹中也多有出土的木製盾牌。5世紀左右,鐵制盾牌出現,後來也有各種皮革製作或者石制。但是這些盾牌並非是在戰場上使用的,大部分都是在古墳周圍,或者宮殿大門附近放置,作為守護、防止惡靈入侵的意義來使用。

但是隨著佛教的傳入,這一對盾牌的信仰逐漸消失了。奈良縣5世紀出土的鐵制盾牌,實際上是隼人盾,也基本不是在戰陣中使用,而是作為儀仗,迎接外國使者的時候才會使用。

金屬製品

萬葉集中也有關於盾的和歌。「大夫之 鞆乃音為奈利 物部乃 大臣 楯立良思母」,描寫的是聽到弓射的聲音,持盾牌站立的武官,對於聲音的敏感反應。

平安時代至室町時代初期,除了宗教儀式中使用的矛與盾之外,大部分盾牌都是小型的,像鍋蓋一樣的厚板小盾牌,也就是手盾。因為從這個時期開始,日本的主要武器變成了日本刀、長槍等需要兩手使用的武器。再往後,發展出了大鎧,連手盾也不需要了。

日本圖畫

另一方面,固定在地面上的盾牌(搔盾,垣盾)出現和使用的頻率增加了。進入戰國時代之後,對於弓矢、鐵炮子彈等等防禦更加重視,則是通常使用更方便和防禦力更高的竹束。竹束也有大型小型之分,小型的也可以防禦當時的子彈。

具足劍術中保留了一些手盾使用方法,《海國兵談》里所記載的則是用牛皮做成的笠,也可以作為手甲,手盾來使用。

日本圖畫

當然城池攻防的戰鬥中,也是有類似「車盾」、「轉盾」等等武器的存在。這些都是相當大型的武器,和通常所見的,其他國家的盾牌大不相同。

日本圖畫

日本圖畫

日本鐵炮隊

為何,日本的盾牌如此特殊?這與日本的武器發展息息相關。

首先,日本是一個缺乏資源的國家,大量製造和使用鐵質盾牌是幾乎不可能的。其次,日本的武器多為雙手武器,薙刀、長槍、日本刀,均為雙手把持才能使用。

在遠距離作戰中,直接使用盾牌也是進行弓箭的防禦。當進入集團作戰和白刃戰的時候,已經沒有多餘的手再來持盾格擋了。

如果是作為武將,騎在馬上的情況下,背弓挎刀,還要牽引馬匹,也不太可能再使用盾牌進行防禦。防禦的主要手段,還是鎧甲。戰國時候的軍備制度中,有專門的槍隊和鐵炮隊,但是並沒有盾牌隊。再發展至江戶時期,則完全看不到盾牌的身影了。

日本鐵炮隊

日本武士

又有兩個說法,一說因為日本刀很重,日本古人體力不足以單手持刀,所以只好放棄盾牌;二說是因為武士精神,要勇猛進攻,所以防禦什麼的根本不考慮。當然,這兩個說法也僅僅是作為笑談而已。

日本著名歷史人物織田信長所處的時代,被後世稱為「戰國時代」。按字義而言,乃是戰爭不斷的時代,但其實當時的情況遠非「戰國」二字所能概括。簡而言之,當時的日本室町幕府受千年一遇的氣候影響,各地都出現不同程度的饑荒。加上旱災、水災、風災以及一揆(民變)爭奪資源的小戰爭,日本人的生命時常處於朝不保夕的狀態。然而,當時的日本亦處於經濟向上發展的時期。從現存的遺迹可見,當時的消費力並沒有因為災害而受到打擊。應仁文明之亂後,長駐在京的大名、公卿等人回鄉,使正在發展的地方經濟有了很大起色。

日本城池

當時的日本有三大統治階層:首先是貴族,以天皇、朝廷為代表;其次是以將軍為代表的武士;最後是宗教團體。三個階層經常聯合起來,因為他們一直是權力擁有者和既得利益者。他們聯手的目的是壓榨、管制平民,從平民身上拿糧食、金錢維持他們的統治。因為這個原因,當時的日本並沒有政府的觀念。權力者不需要去管好他們的人民,也不會想其統治是不是有利於人民。平民餓死了或是有什麼問題,權力者都覺得是麻煩事,但不會去解決,除非影響到了自己的利益。戰國時代本質上就是這樣一個時代,沒有統一的司法制度,領主就是絕對的法律。

日本武士

在這個時代,紮根於各地的實力者自然順應時勢,搶佔各種資源。這種形勢下,各地開始出現能夠糾合鬆散力量的權力者,他們利用各種手段將地方豪族、寺社、村落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但要讓這些勢力、村落服從,權力者必須成為一個有力的保護者,能平衡各方的利益、緩和矛盾並抵禦外來入侵。各地方勢力也需要有足夠實力的權力者保護自己的權益。在這種情況下,各地開始孕育出新的權力體制,即所謂的「戰國大名」。

戰國大名雖然是順應當時社會孕育而成的新型權力體,但他們亦需要傳統的權威,也就是將軍、天皇、寺社為自己正名。因此,戰國大名制度雖然取代了從前的守護體制,但仍然帶有一定的舊體制色彩。信長出生時的1530年正是戰國大名陸續登場的時期。所以,信長出生時的日本已是戰國時代最盛期的階段。

日本武士

在弱肉強食、兵不厭詐的戰國時代,既要面對百年不遇的反常天氣,又要面對政治混亂、自食其力的亂世。上至天皇貴族、諸國大名,下至平民百姓,無不為自己的生存而奮鬥。所以「戰國」這個詞並不單單指各封建主之間的戰亂,也指當時的社會大亂。

日本武士

總之, 應仁文明之亂爆發後,全日本的大半守護大名、國人分成東西兩方而戰,室町幕府走向搖搖欲墜的邊緣,各地勢力趁機紛紛崛起,民眾為了生存也開始團結起來。就這樣,歷時約百年,全日本亂戰的戰國時代開始。大約30年後,戰國日本進入第一次安定期。各地方的有力大名開始統一周邊地方,積累實力,向更遠的他國擴張。如越後長尾氏、越前朝倉氏、尾張織田氏、甲斐武田氏、駿河今川氏、防長大內氏、出雲尼子氏、豐後大友氏等等。

隨著領地擴大,與鄰近的有力大名開始出現敵對關係也是理所當然。各大名都為此,或戰爭,或和平,或滅亡。其中,生存在「今日不知明日事」的亂世,和平的例子可謂少之又少。不過,當時仍有東國今川氏、北條氏、武田氏、上杉(長尾)氏等大名的合縱連橫。

日本武士

當時,大名為了保障領地安泰,發展領國,爭奪僅有的資源,開始互相「結盟」。不過,出乎意料的是,「結盟」在中世紀的日本卻是一個很新穎的詞。從平安時代到室町時代,「結盟」、「同盟」都不常出現在史籍上,彷彿當時的日本人對「盟」這個行為沒有概念似的。其實,戰國時代以前的日本,幾乎沒有任何的政治、軍事行動與他國「結盟」、「同盟」。

日本武士

強調社會階級絕對性的中世紀日本,兩個同等地位的人要共同參與政治或軍事行動,其中一方必先向另一方臣服,即向其低頭,才可繼續合作。源平合戰時的源(木曾)義仲及源賴朝的對立,正反映了這個原則。南北朝初期的足利尊氏及佐佐木道譽同為鎌倉御家人,但因受天皇重視而以尊氏為首魁。換言之,如果「結盟」的前提是各方平等,到室町時代初期為止,日本武士社會即使有共同理念及目標,也沒有平等的「同盟」概念。打破這箇舊有常規的,便是室町中期出現的「國人一揆」。

這裡要解釋一個詞,「一揆」。「一揆」出典於《孟子·離婁下》的「先聖后聖,其揆一也」。「揆」的意思主要有兩個,一是從上述的語源派生出來的,與「軌」同義,為量度、規則、方法之意;二是中國古代宰相的指稱,比如把國家首相稱為首揆。室町日本的「一揆」的概念,明顯便是前者。故此,「一揆」原意是把方法、規則統一,後轉化成為不同的團體或人,以同一個目標或理念集結統合起來。這種行為如果落實到平民百姓身上就往往是反抗統治者的暴動,如果落實到地方上有勢力者——國人身上,就是「結盟」、「同盟」的雛形。

日本武士

室町前中期出現「國人一揆」的產生背景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其中一個主因是由於各國人家族領地的發展時,與其他家族扯上利害關係,甚至出現糾紛的地步。所謂利害關係,就是指農地、山澤資源的權利爭執和防止領民逃跑的對策等等。這些糾紛如果都用武力來解決,往往損耗過大,因此必須以一個中立的立場去解決這些問題,於是便出現各家以「相議」取代武力去平衡利害的方法,即是一揆,並以相互提交「一揆契約」而結成。換言之,其與結盟的基本精神是同義的。

日本武士

除了內政,鄰近國人在政治及軍事對應上的任何舉動,大大小小都對他方做成影響。所謂唇亡齒寒,任何一方出現奇怪舉動,都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加上當時的日本一直處於非中央集權體制狀態,各地方的司法權、武力行使等都基本上是通過天皇、將軍等公權力的承認及保證,由國人、寺院等自行擁有。因此,各方的行動完全是應付中央政權的同時,以自身的利益出發。當還未出現大的領國大名時,各方勢力為了防止危害己方利益分子的出現,在相關政治問題上,希望各方能夠步伐一致的要求也應運而生。換句話說,就是為了互不侵犯的保障。

一揆誓書

總之,在「一揆契約」的內容中,例如「大事小事相互合力協助」、「相談」等詞句往往都是必見的,從此也反映其意義。可是,國人一揆只是以締結一揆契約來維持同盟關係,其具體訴求與後來戰國時代出現的大名級同盟可謂大相徑庭。

前者的內容是只圍繞一揆成員之間的共同利害問題,以及作為一個共同體對共同體以外的事宜上務求一致行動,以保障己方。戰國時代的同盟,卻不是為了締結共同體的意識,而是純粹地為解決關係各方的糾紛,或為了一時停止兩方(或多方)的敵對,又或者為了共同利害而做的權宜之計。

古代日本地圖

另外,國人一揆以同地域的同族或非同族鄰近領主群為基本,其領域小的是同郡,大的也不過是鄰近數郡而成的聯合體,所以共同體意識濃厚。相反戰國時代的同盟大抵是擁有一國或以上的大名居多,故其參與人數也比一揆的少,對結盟對手,也是基於「鄰國」這種非共同意識為前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精彩分享 的精彩文章:

亞馬遜發力,開始收購全食超市後將實施裁員和降價
人類不知不覺間為地球打造了一塊保護層
研究稱:高溫竟然會讓人變得自私?
迷人的科學秘密,人的大腦可以擴展到11維
中國娛樂還要多久引領亞洲?何不從韓國學習超越它

TAG:每日精彩分享 |

您可能感興趣

日本鬼子拼刺刀從來不開槍,是武士道精神?錯!其實原因都怪它
東條英機的武士道精神去哪了?不敢切腹就算了,竟然還耍心機!
日本武士道精神到底是怎樣產生的?看完後不禁的令人脊背發涼!
日本人拼刺刀前為何退掉子彈?可不是武士道精神,真正原因可恥!
為啥鬼子不敢和蘇軍拼刺刀,實在是被殺怕了,武士道精神也沒用
日本忍術實用性竟這麼強?還需要精神修鍊,結局讓人想像不到
鬼子為啥不和蘇軍拼刺刀,原來是被殺怕了,武士道精神也沒用
誰才是真正的精神病?
《精神病患者》的真正牛逼之處,我不說你真不知道
日本白刃戰時為何要下令退子彈?不是受武士道精神影響,而是怕自相殘殺
日本武士道精神缺乏「仁」性,沒有完成任務竟比死還可怕?
日本人說好的「工匠精神」呢?當年日本不但「山寨」且態度不認真
上班沒精神,怎麼睡都累?不是工作的鍋,可能是睡姿不對!
李菲兒是趕時間嗎?不化妝穿個睡裙就出來了,怪不得這麼沒精神!
這些平底真是美嚗了,怪不得仙女們搶著買,穿著舒適顯精神
日本人切腹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真的是因為武士道精神?還是另有原因?
精神又清爽的男士髮型,不想太短就這樣剪
還在為孩子不聽話而焦慮?那只是他的精神胚胎正在萌芽而已!
自命不凡,我們都是庸才,偽藝術家們精神坍塌的過程是怎樣的?
我喜怒無常,但我真的不是戲精,也不是精神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