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B:Caspase-8調控癌細胞外泌體中賴氨醯-tRNA合成酶的分泌
GIF/1K
氨基醯-tRNA合成酶(Aminoacyl-tRNA synthetase,ARS)是蛋白質合成的一個必需酶,可以將氨基酸與其同源tRNA連接在一起,為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提供原料。然而,ARS也會與其他各種信號通路間產生聯繫,參與調控信號通路。在一些ARS相關研究中發現,ARS可以被分泌到細胞外環境里 (Son et al.,2014)。根據先前的研究報道,分泌到胞外環境的ARS在血管生成(Mirando et al.,2014)、免疫應答 (Park et al.,2005b)、組織再生(Park et al., 2005c)、腫瘤發生(Choi et al., 2011)等調控中發揮作用。然而,該分泌途徑仍然是未知的。其中,作為可分泌的ARS的類型之一,賴氨醯-tRNA合成酶(KRS)在此前的研究中被認為可從癌細胞中分泌並誘導炎症反應。為了深入了解ARS的分泌機制,來自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JCB(最新IF=7.955)上發表論文,研究了KRS的分泌過程,並進一步探索其如何從癌細胞中分泌的細節。
人胞內賴氨醯-tRNA合成酶(KRS)由597個氨基酸組成,其中包括了反密碼子結合區域(S70-P214)和催化結構域(L220-K574)。它還包含一個獨特的N-末端延長段。在經過特異性的磷酸化後,KRS結構發生變化,從而發揮不同的作用。例如,在位於兩個功能結構域的連接處的207位絲氨酸(S207),其在活化的肥大細胞中會被磷酸化,其磷酸化會將兩個功能結構域分離,從而使酶失活。然後S207磷酸化的KRS轉移到細胞核中通過轉錄因子MITF進行轉錄調控。另外,KRS位於N末端延伸區的52位蘇氨酸(T52)會被層粘連蛋白信號磷酸化。該磷酸化誘導N-末端延伸區的解摺疊,然後將其引導其與質膜結合。膜結合的KRS與67kD的層粘連蛋白受體相互作用並促進細胞遷移和癌症轉移。
氨基醯-tRNA合成酶(ARS)可以分泌並在細胞外環境中並具有不同的活性,但是其分泌機制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描述了ARS之一——賴氨醯-tRNA合成酶(KRS)的分泌途徑以及這種途徑如何受Caspase活性調節,這是一種蛋白質的非常規分泌方式。研究人員發現,KRS是可以通過結腸直腸癌細胞分泌的外泌體進行分泌的,並可引起炎症反應。Caspase-8切割KRS的N末端,從而暴露位於KRS C末端的PDZ結合基序。合成素與KRS暴露的PDZ結合基序結合,促進KRS從多tRNA合成酶複合物中分離,並通過外泌體分泌到細胞外。由癌細胞釋放的含有KRS的外泌體誘導巨噬細胞遷移,其分泌的TNF-α和切割的KRS對巨噬細胞遷移活性起到重要作用,這是Caspase-8可以促進炎症的一個新機制。綜上,本研究揭示了KRS是如何分泌到細胞外環境中並是如何發生翻譯後修飾的研究成果。
圖1:Caspase-8調控KRS
圖2:癌細胞外泌體中的KRS進入巨噬細胞
圖3:含有KRS的外泌體促進巨噬細胞的集聚及炎症反應(綠色信號是巨噬細胞)
TAG:外泌體之家 |
※CRISPR-dCas9-表觀遺傳調控系統
※CRSPER-dCas9在基因轉錄調控中的應用
※科學家揭示miR156f-OsSPL7-OsGH3.8途徑調控水稻株型的機理
※SLAM-seq分析BRD4-MYC這一通路中二者分別直接調控的基因及功能
※研究發現Cyclin B2補償Cyclin B1調控減數分裂新機制
※Nature Communications:金納米團簇光學穩定性調控——增強光氧化還原催化性能
※ChIP:ChIP-SICAP專註於染色質轉錄調控機制發掘
※中科院Philipp Khaitovich研究組揭示基因在靈長類腦區的空間表達和調控
※Cellular Microbiology:流感病毒調控宿主細胞周期的新機制
※Nat Commun:炎症負向調控新機制
※Journal of Virology:哈獸研發現內質網應激調控冠狀病毒TGEV感染的新機制
※又1篇!清華大學董晨團隊報道致病性Th17細胞調控新機制|Cell Reports
※PLOS Pathog:華中農大李峰組揭示小RNA調控植物抵抗病原的分子機制
※Adv.Func.Mater.:顯著提高有機半導體聚合物納米粒子光熱和光聲效果的新思路—分子工程調控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最新研究揭示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新機制
※Neddylation修飾通路調控腫瘤相關巨噬細胞浸潤肺癌
※Cell Reports:高深度磷酸化蛋白質組助力細胞周期調控機制研究
※支持軟體調控RGB燈效 GAMER M.2 RGB開賣啦!
※中國科大等揭示NuA4/Tip60複合體組裝和調控機制
※JCI丨齊曉朋/陳策實合作組揭示泛素連接酶HECTD3調控病原菌感染誘導IFN-I產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