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法王路易十六是出名的高跟鞋愛好者

法王路易十六是出名的高跟鞋愛好者

法王路易十六是出名的高跟鞋愛好者

多倫多Bata鞋類博物館的資深策展人伊麗莎白·塞姆海克(Elizabeth Semmel-hack)的話代表了另一部分人的觀點:這些現象的確存在,但也只是一些「隨性的觀察」,並不能構成堅實的證據。而對於鞋類設計者而言,鞋跟的細微變化並不足以給他們帶來改變,儘管經濟大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對他們造成影響。「在最近的這些年中,鞋跟的高度其實差不多。變化比較多的,是鞋子的顏色、材質和設計上的細節。」齊樂人說。在最新的一季的設計里,齊樂人使用了大量的鮮艷顏色,在過去,他使用得更多的是保守的黑、灰兩色。「我在今年甚至沒有使用黑色。」齊樂人告訴本刊,「可能與大環境有些關係。現在看新聞,幾乎沒有什麼好消息。你不能再設計灰暗的東西。鞋子就是女人的心情。她今天處於怎樣的狀態,看鞋子就知道了。」

卡拉·弗里曼(Carla Freeman)是人類學教授,在其名為《全球經濟中的高科技與高跟鞋》的專著中,她談到了高跟鞋與經濟的微妙關係。她的研究對象是日常工作與電腦打交道的加勒比海黑人婦女。在不斷「職業化」的過程中,她們融入了全球經濟體系——這不僅體現在技能上,也體現在外觀上,通過一套特定的著裝符碼,她們邁入了另一個階層。弗里曼寫道:「對於這些『信息化工人』,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女性並不需要婚後的家庭生活,而是『職業化』的工作。在她們的套裝中,你可以發現與之相符的元素:長度恰當的裙子、無袖衫、絲襪以及高跟鞋。」——在這裡,「無袖衫」被認做「在擁有中央空調的高級辦公室上班」的同義語,「高跟鞋」的言外之意是「絕不用干體力活兒」。

不論鞋跟的高度與經濟有否必然聯繫,在一定的範圍內,它的高度與所處階層成正比。鞋子絕非自發明那日起便陡然增高3英寸。顯而易見的是,高跟鞋是在「不勞動」成為可能之後才出現的,換言之,此時的社會必然有了階級分層。在古埃及,平民均赤足,唯有貴族可以著鞋。在古希臘與羅馬,有一種被稱作Kothorni的厚底鞋,在戲劇舞台上十分流行。演員穿上不同高度的鞋子,代表不同的階層。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高跟鞋被視為階級差異的標誌,為革命黨人所不容。1791年,拿破崙頒布法令,禁穿高跟鞋,以此顯示「人人平等」。但禁令並不能遏止所有人對於高跟鞋的熱情,瑪麗·安東尼德在1793年走上斷頭台的那一刻,依然穿著高達2英寸的鞋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怡扮裝 的精彩文章:

TAG:雅怡扮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