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進軍教授:關於扶陽學術思想的冷思考(上)
毛進軍教授:
毛進軍,男,主任中醫師,畢業於河南中醫學院。現就職於河南省駐馬店市第四人民醫院中西醫結合科。河南省駐馬店市名中醫。河南省駐馬店市仲景醫學學會會長。國內實力派經方臨床家。
學術特色
對仲景《傷寒》經方醫學有深入研究和思考,並有獨到見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在中醫經方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在經方醫學研究和應用中形成了獨特的《傷寒》六經脈證病機辨治心法:胃氣為本,津血為用,謹察證機,方機相應。臨證多用純經方辨治外感內傷雜病、慢性疑難病證及沉痾重疾,見效快且療效好。著有《思考經方》《經方心得》《經方活用心法》等經方醫學專著,多次應邀去北京、香港、深圳、湖南等地講學並會診。
經方辨治專長
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悸),心肌病,心肌炎,肺心病,高血壓病,心血管神經症,腦中風(腦梗塞,腦出血及中風後遺症),頭痛、眩暈,糖尿病及併發症,咳嗽、喘證,胃痛(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腹痛,腹滿,腹瀉,脅痛(膽囊炎、膽結石),頸肩腰腿痛,內傷發熱,失眠,水腫,泌尿系感染,虛勞,汗證,癌症及放化療後,婦科病證等。
臨床上,經常有中醫或學生問我一些有關火神派學術觀點的問題,歸納起來,大致有這麼幾個問題:
一、現在「火神派」很流行,說是大多數病人都是陽虛,都需要用到附子乾薑,為什麼我用附子沒效,還一用就上火呢?
二、看到一些火神派醫案用附子的劑量特別大,有的一次都五、六十克甚至上百克,說是療效特好,而我有時用30克左右,病人就感到頭暈、心慌、口唇全身發麻,為什麼?
三、你是怎麼用附子的?附子用多大劑量合適呢?附子怎麼煎煮才安全?
四、不少醫案中有附子與半夏合用,這不是違反十八反了嗎?
五、附子大熱能和大黃大寒同用嗎?
六、臨床上,我碰到需要扶陽的病人,但短期的扶陽療效不佳,主要是有痰滯,溫化痰涎則變黃痰,清化痰液則變白痰清涎,有痰在則扶陽難扶。非常揪心。
還有很多類似的感到困惑的問題,等等。
我認為,目前學習或追隨扶陽學術者,很多人不重視中醫經典特別是《傷寒論》的深入研讀,熱衷於找捷徑,對扶陽理論的認識只是流於表面,陷入一定的誤區,遣方用藥比較偏激,以至於出現一些失誤或偏差,或療效不好。
談談我在臨床實踐中對扶陽學術思想,也就是「火神派」學術觀點的一些思考。
一、鄭欽安及其學術特點
要想深入認識和了解扶陽學術思想,也就是「火神派」及其學術思想的由來,首先要從清末四川名醫鄭欽安先生談起:
「火神」一詞肇始於清末四川名醫鄭欽安,在四川省邛崍縣的《邛崍縣誌》中曾記載鄭欽安為「火神派首領」。
鄭軟安先生,又叫鄭壽全,是清末四川的名醫。他博覽群書,十六歲時已經讀完四書五經。其父鄭本智便送他拜成都著名儒學大師兼名醫的「槐軒教主」劉止唐先生為師,專攻醫學。劉氏見鄭欽安思維敏捷,勤學好問,讀書刻苦,便重點培養他打好中醫經典的基礎,要求他熟讀《內經》、《周易》、《傷寒》等書,特彆強調要讀懂張仲景《傷寒論》的立法立方要旨,以明人身陰陽合一的道理。
劉止唐是清代嘉慶年間的大儒,他博學多才,特立獨行,匯通儒釋道三家而創建「槐軒學派」,人稱「川西夫子」、「孟子第二人」,其學術思想被稱為「槐軒之學」,有弟子數千,影響深遠,劉止唐並非醫生,但其「槐軒之學」由理入醫,精通醫理,常以中醫學扶危救困,劉止唐闡釋醫學也是陰陽並重的,曾說:「乾坤坎離,體用不二」「故物之生也,生於陽;而物之成也,成於陰」
鄭欽安在師承劉止唐學說的基礎上,還博覽古今醫書七十多種,可以說也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在學術上,理宗《周易》、《內經》,法遵《傷寒》奧旨,兼收並蓄,融會貫通,學驗俱豐。他著有三部著作:《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傷寒恆論》,這三書流傳甚廣,當時即被人尊為中醫聖手。
這三部著作中的學術思想精髓就是以陰陽為綱,如他在《醫理真傳·卷二》中說,臨證「總以陰陽兩字為主。陰盛則陽必衰,陽盛則陰必弱」;在《醫法圓通》中說:「悟得天地一陰陽耳,分之為億萬陰陽,合之為一陰陽,於是以病參究,一病有一病之虛實,一病有一病之陰陽,知此始明仲景之六經還是一經,人身之五氣還是一氣,三焦還是一焦,萬病總在陰陽之中」,認為萬病不出六經宗旨,立法既重陰又重陽,處處體現陰陽並重的理念,始終著眼於人體的陰陽平衡。
在《醫理真傳》中,既有「陽虛症門」及「辨認一切陽虛證法」的認證要點和治法;又有「陰虛症門」及「辨認一切陰虛證法」的辨治理法和方葯,陰陽兼顧,從不偏頗。
如重視扶陽祛寒方面,在《醫法圓通》專立「四逆湯圓通應用中」一篇,說四逆湯「力能溫下焦真陽」「力能祛逐陰寒,迎陽歸舍」「力能扶陽祛陰」「力能回先天之真陽,陽氣一回,津液復升」「力能扶坎中真陽」,認為四逆湯「不獨專為少陰立法,而上中下三部之法具備,得知此理,便知得姜附之功用也」。
再如重視清熱救陰方面,在《醫法圓通》中分別闡釋了「葛根湯圓通應用法」,「白虎湯圓通應用法」,「大承氣湯圓通應用法」,認為葛根湯:「力能解陽明風熱」「力能祛陽明之邪」;認為白虎湯「力能滅火以存陰」「力能清熱」「力能清胃之熱」;認為大承氣湯「力能制其亢龍」撲滅旺極之邪火。
鄭欽安對醫聖張仲景特別推崇,在《醫理真傳·卷二》中深有體會地說:「千古以來,惟仲景一人,識透一元至理,二氣盈虛消息,故病見三陰經者,即投以辛熱,是知其陽不足,而陰有餘也,故著重在回陽;病見三陽經者,即投以清涼,是知其陰不足,而陽有餘也,故著重在存陰」。
在《醫法圓通》中列入雜症數十條,強調辨明內外,判以陰陽,用方用藥,皆以辨陰陽為主旨,認為治病「貴在認證有實據,實據者何?即陰陽虛實而已」,「病之當服,附子、大黃、砒霜,皆是至寶;病不當服,參、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說理犀利,針砭時弊。
鄭欽安既重陽又重陰,並無扶陽抑陰之說,為什麼人們只稱鄭氏為「火神派首領」或「鄭火神」「姜附先生」呢?
這是因為鄭欽安所處的時代為清朝末年,是溫病學說盛行的年代,大多醫生也是不深究真正溫病學說的精義,濫用寒涼瀉火攻伐之風盛行,因而治成壞病、治成陰證者不少,鄭氏感嘆當時醫者對「仲景一生心法,知之者寡」,不辨「陰陽界限」,「以三陽之方治三陰病,則失之遠矣」(《醫理真傳·卷二》)。所以,著書立說,針砭時弊、闡明醫理,獨具一格地將仲景《傷寒論》三陰病辨治思想及扶陽方葯廣泛地應用於臨證,如用理中湯、四逆湯治療諸多雜病,均能活法圓通,糾偏救弊,治癒許多群醫束手無策的大症、重症,在當時引起了人們高度的關注。
後人以此自成一家,漸成了以扶陽為主的學派。
我不贊成「火神派」這個提法,因為,對於一個以用溫熱葯為治療特色的流派,稱之為「扶陽學派」還能彰顯其學術特點。而「火神」之說只是民間對擅長應用熱葯治病有療效的醫生的一種褒稱,以此用於標示一個學術流派是不嚴謹的,還會誤導一些醫生認為大劑量濫用附子就是「火神」。
二、扶陽學派的基本特點
扶陽學派的基本特點就是重視扶陽,擅長應用溫陽益「火」之葯附(附子)、桂(肉桂和桂枝)、姜(乾薑),特別是擅長應用附子,有深厚中醫經典功底的醫家的確能將其功效發揮到極致而屢起沉痾大症。
但我們必須要明白,真正的扶陽派醫家都是深諳仲景《傷寒》理法的大家。
如近代四川名醫盧鑄之是鄭欽安的高徒,曾跟隨鄭欽安侍診師十一年,曾建「扶陽講壇」,親自主講《周易》、《內經》、《傷寒論》及鄭氏三書,著有《金匱要略恆解》。他的學術思想強調坎、離二卦在人體的重要性,說:「坎中之陽,火也,離中之陰,水也,水火互為其根,其實皆在坎中一陽也,為人生立命之根。」並以此指導臨證,對於陰證善用大劑姜、桂、附等辛溫葯以扶陽,屢起沉痾,時人稱為「盧火神」。
近代上海名醫祝味菊學術觀點融匯中西,獨具一格,特別對《傷寒論》體悟較深,著有《傷寒質難》,提出以八綱論雜病,以五段論《傷寒》的辨證方法,臨證善用附子激發人體抗力,恢復人體「自然療能」,但其善用附子並不偏激,常「八法並用,惟症是適;可清可下,惟里是從」,還經常以附子與石膏寒熱並用,「清熱與扶陽並重」。從其醫案中可見,應用附子的方子佔70%以上,但附子的用量都不是太大,一般在12~15克左右,多則30克,沒有超過45克者,臨證療效甚佳,有「祝附子」之譽。
近現代雲南名醫吳佩衡畢生精研《傷寒論》,極為推崇仲景回陽通陽之法,臨證擅長使用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等經方,善用大劑量附子而屢起危重大症。
近現代蜀中名醫范中林潛心研究《傷寒論》,臨證以六經鈐百病,特別以舌診見長,善用四逆湯、麻黃細辛附子湯和桂枝湯。
當代臨床家李可老中醫從醫幾十年來,研讀《傷寒論》,深得仲景心法,曾說:「傷寒六經辨證之法,使我們洞悉病機,見病知源,以病機統百病,則百病無所遁形」,「難症痼疾,師法仲景。」在四逆湯的基礎上創製的「破格救心湯」,辨治心衰等急危重症,可力挽垂絕之陽,救暴脫之陰,有較強的可重複性。
他在《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中將附子大劑量和超大劑量應用的臨證經驗和盤托出,這在中醫界引起了一個不小的震動,因為,此前中醫們對於附子的應用一般是不太重視的,因為畏懼其毒性,大多數中醫不敢使用,或不常使用,或極小劑量使用,基本上還沒有一位醫家或醫生將這麼大劑量應用附子的方法和經驗公之與眾的。正因為李可老中醫的著作,才在中醫界掀起了一股扶陽學說的熱潮。自此,清末以來「火神派」鄭欽安、盧鑄之、吳佩衡、范中林、祝味菊、唐步祺等醫家的學術觀點才浮出水面,漸被人們所重視,並引發不少追隨者學習和研究。
由上述可知,鄭欽安以及真正的扶陽派醫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都是精通《傷寒論》的大家,他們學術特點的理論根基都離不開《傷寒論》。
三、曲解鄭氏理論,辨證不明陰陽,以致扶陽學說頗受爭議
目前,對扶陽學派有爭議者不少,其原因是:
一是部分「火神派」醫家或醫者,並沒有學好和參透《傷寒論》六經辨證理法方葯的要旨,沒有真正領悟「欽安三書」的學術真髓,不明白鄭欽安不僅重陽,而且重陰,既用溫熱葯,也用寒涼葯,「萬病總在陰陽之中」,這些人雖崇尚扶陽,卻說理不透,用法不明,給人一種獨重陽而忽視陰的學術偏頗的印象。
二是一些熱衷於「扶陽學說」的醫者讀書不求甚解,學習不紮實,熱衷於尋求治病的捷徑,不明白《傷寒》辨證理法,沒有真正領悟扶陽學說的基本理念,只是學了一點兒扶陽學說的皮毛,看了幾個「火神派」醫家的醫案,便敢拋棄辨證論治的理念,不論證、舌、脈表現出的陰陽虛實證據,只憑主觀臆斷就認定為陽虛,就敢濫用附子類方葯,甚至盲目大劑量或超大劑量應用附子。
更有甚者,有醫者沾沾自喜地以敢於大劑量應用附子作為其炫耀的資本,錯誤地認為附子的用量大,就是「火神派」了,這是一種理解上的偏狹,學風上的浮躁,學術上的不嚴謹,不僅嚴重曲解了扶陽學說的內涵,而且容易出現醫療偏差或事故。
實際上,鄭欽安先生立論著說,臨證用附子,本意是為糾正當時醫生濫用寒涼之弊,用藥在於以偏糾偏。但此後的一些醫生卻舉鄭欽安學說之旗,但不真正明白欽安三書學術思想為陰陽並重的精髓所在,曲解鄭欽安原意,以為應用大劑附桂姜就是他的學術精髓,認為火神派中醫就是大劑附桂姜治病,以致於臨證不辨陰陽而隨意擴大陽虛證的範圍,見病即用附子,濫用火熱峻烈之葯又成為了時弊。
四、學好扶陽學術,必須學好並掌握《傷寒》理法
任何流派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論和療效,但任何流派也都不免有所偏頗,要學會辯別,我們對各流派兼收並蓄的前提就是要首先學懂《傷寒論》,《傷寒論》是所有流派的根基,只有學好了《傷寒》法度,才能明白掌握各流派的精髓。
張仲景是陰陽辨證的創立者,《傷寒論》是也扶陽經方的集大成者,是扶陽學說的根基。《傷寒論》經方中有不少應用附子、桂枝、乾薑、生薑等葯。要真正掌握好扶陽學說,必須首先弄懂《傷寒論》理法,完整地理解陰陽,二者不可偏廢,用藥不可偏頗,據證、據病機當用溫熱葯就用溫熱葯,當用寒涼葯就用寒涼葯。
什麼叫扶陽,扶陽要點就是十個字「溫通、溫中、溫化、祛寒、除滯」,其所要達到的目的有四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就是溫通五臟元真。《金匱要略》說:「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五臟元真就是先天真陰真陽並由後天胃氣化源培補的,遍佈於全身而運行不止的氣,正如《靈樞》所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也就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第二個層面就是溫中焦養胃氣,《素問·玉機真藏論》:「五藏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藏之本也」。經方理論之胃氣非常重要,胃氣功能,關係到飲食消化,人體正氣的強弱,營衛氣血的生成運行輸布。汗、吐、下之誤用,皆傷及胃氣,胃氣(津)一傷,中氣虛損,營衛失和,氣血失調,百病叢生。難證危症痼疾,必先救胃氣,保得一分胃氣,便有一分生機,保胃氣最重要的就是溫中養胃,因為胃氣功能一靠真陽溫運,二靠津液潤養,不能過熱,更不能過寒。
第三個層面就是溫化寒飲,形成溫和之氣,溫和之氣不足就是一派陰邪寒水,附子的合理應用就能夠化寒飲為津液,助力人體這種溫和之氣。人活一口氣,就是這種溫和之氣。這種「氣」,經方醫學認為是「陽氣」,也就是胡希恕先生所說的「津液」為陽氣。胡希恕先生有大智慧,是深諳仲景《傷寒》心法的,他提出的這個獨特的理念將《傷寒》條文的很多問題得以圓滿解決,如《傷寒論》286條:「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283條:「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等等,這裡的「陽」都指津液。也就是蘊含津液的溫和之氣,這種氣,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能濡養溫煦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能祛寒化飲。
第四個層面祛寒除滯,溫熱中藥附子乾薑桂枝或肉桂都有強大的祛寒通痹,破癥堅積聚,溫通血脈經絡的作用。
扶陽祛寒葯如附子、桂枝或肉桂、乾薑等不僅溫陽祛寒除滯以治里,如胸痹、水腫,腫瘤等,而且祛寒通經活血去瘀而治表,如全身疼痛、骨關節腫痛等。
《傷寒論》《金匱要略》所有扶陽藥物的功能都體現了這四個層面。
五、陽虛陰盛者非附子不能救陽
談到扶陽,不能不提到附子這味關鍵的藥物。
附子是一味具有強大的回陽溫通功效的藥物,在扶陽用藥中無可替代,但對其應用不當又極易發生毒副作用。所以,近代《傷寒》醫家惲鐵樵曾說「最有用而最難用者為附子。」
附子難用,但必須善用,陽虛陰盛者非附子不能救陽,附子用好了,能治不少急危重症及疑難雜症,能治病救命。
張仲景最擅長應用附子以回陽救逆,破陰回陽,通達內外,如《傷寒論》中的著名方劑四逆湯和通脈四逆湯等。
四逆湯表裡雙解,溫通內外上下,其功用涵蓋三陰,這三味葯,配伍嚴謹、考慮周全,實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附子表裡同治,表能治虛寒中風,里能溫中降逆,回陽救逆,祛寒邪凝滯,溫化寒飲,活血通絡;乾薑溫中降逆,外能解表止汗,上能止嘔,下能止利。因考慮到三陰水飲盛而不能化生津液,方中又用炙甘草養胃氣補津液又能制約附子燥烈之性。
四逆湯應用基本病機:表虛寒凝,里寒外熱,上焦寒滯(痹),中焦虛寒,下焦水飲。
重要功能為:溫陽祛寒,回陽救逆,化飲降逆,除滯通痹,養胃補津。
古今扶陽派醫家皆擅長圓通活用四逆湯或通脈四逆湯,善於應用方中的附子回陽救逆治療大病重證(症)。
可以說,附子是扶陽學派的主葯,要弄懂扶陽學說,了解扶陽學派的用藥特點,必須悟透附子的功效及作用機理,從而掌握附子的運用規律。最大限度地提升療效,最大限度地降低毒副作用,才是我們所要達到的目的。
點擊下一頁,精彩繼續……
目前40000+人收聽了我們的微課
趕快加入我們吧
(歡迎您原創投稿)
TAG:小貓醫話 |
※傅文錄從扶陽固本填精辨治流感思路
※鄭盧扶陽醫學治療腫瘤的理論與實踐(附案例解析)
※「康復吧」祛濕、扶陽、固本——「冬病夏治」中醫特色治療三聯法
※五年陳功能艾柱:袪寒除濕、婦科調理、扶陽固脫
※「扶陽」的探究解讀
※三伏養生很關鍵!如何「冬病夏治」、驅寒扶陽?馬上和你說清楚
※扶陽醫學:盧氏藥物配伍闡述(二)——附子解注
※醫脈相承:袁永明老師為您打開扶陽醫學之門
※拜讀李可老中醫的扶陽思想(風心病 肺心病 冠心病)
※腫瘤的根治:扶陽、散寒、祛瘀
※傅文錄談學扶陽的三點感悟 (文末附公開課)
※治病的關鍵是扶陽通陽,讓陽氣健旺
※劉力紅:為什麼中醫強調扶陽
※解盧鑄之醫案,學鄭盧扶陽醫學
※鄭欽安扶陽理論始於坎離說
※太極大師王戰軍大秀太極扶陽功,直言:練功能治療頭暈失眠
※傅文錄-鄭盧扶陽醫學治療銀屑病驗案解析
※中醫實戰講稿:萬病不離寒氣,中醫治本之道是:扶陽、散寒、祛瘀
※腫瘤的治本之道,《黃帝內經》早已註明:既為陰邪,必須灸之!當扶陽、散寒、祛瘀、固本!
※鄭欽安扶陽方用藥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