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數九,羽扇在手
夏至數九,羽扇在手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的第10個節氣,也是5月中氣,一般在公曆6月21日或22日。這天太陽黃經到達90°位置,太陽走到黃道的最北端,陽光直射地球的北回歸線。所以,這天北半球的各地都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黑夜則最短),而且越往北白晝越長、黑夜越短,直到北極圈白晝成為24小時。
夏至:夏至日,祭地
夏至還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節氣。早在公元前7世紀,我們的先人用土圭測出正午日影最短的一天,這天就是夏至。夏至也是個重要的節令,《史記》記載:「夏至日,祭地。」在明清時期,每逢夏至,皇帝都要率領文武百官到北京地壇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
夏至,標誌著氣候已進入盛夏,天氣將逐漸轉入炎熱。夏至之於古人,既是一個指導農耕的節氣,又是一個充滿隱喻的盛大節日,古人對夏至的重視,體現了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淳樸思想。如果將自然時序的演化過程比喻為人的一生,而夏至日,猶如人生進入高潮、生命進入壯年、事業達到鼎盛,從此以後,一切都將不可避免地逐步下滑。盛極而衰、否極泰來,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可逆轉的普遍規律。
夏至是一年中陽盛到極點的時刻,按我國傳統科學的解釋,陽盛到極點時,沒有絲毫的停留,陰氣就開始從地底上升,所以夏至又稱「一陰生」。標誌農曆12月的「十二消息卦」,5月為「姤」卦,陽盛到極點本應是6根陽爻,但實際最底下的那根陽爻已變成陰爻了,代表「一陰始生」。唐代權德輿的詩《夏至日作》寫道,「璇樞(北斗)無停運,四序相錯行。寄言赫曦(炎暑)景,今日一陰生」,就是這個意思。
夏至:物候與花信
夏至是陰陽的轉折點。因而,夏至之後,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喜陽的生物開始衰退。
古人劃分的夏至三候中,一候為鹿角解。麋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二候蟬始鳴,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花信,本節氣無花信。按自小寒至穀雨,一百二十日,八個節氣,我國古代以每五日為一候,計二十四候,人們在每一候內開花的植物中,挑選一種花期最準確的植物為代表,應一種花信,稱之為「二十四番花信」。
夏至:相關習俗
夏至是個天文類節氣。農諺說:「夏至棉田草,勝如毒蛇咬。」夏至前後,北方氣溫高,光照足,雨水增多,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毒蟲迅速滋長蔓延,需要加強田間管理。夏至期間的民俗活動,更多是與豐收、氣候有關。
求雨止雨,皆為莊稼豐收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
《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在清除荒年、飢餓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麥收,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後,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史記·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這個祭祀儀式至今有遺存。在夏至節,浙江金華地區有祭田公、田婆之俗,即祭土地神,祈求農業豐收。
夏至期間,廣東陽江地區有開鐮節。在前一天晚上,各家各戶要做麵餅、茶,備酒,在廣場上跳「禾樓舞」,該舞是古時百越烏滸族(壯族祖先)的一種舞蹈。
山東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說:「春牛鞭,舐牛漢;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北方多旱,夏至期間流行求雨,祈求風調雨順。不過,要是雨水過多,人們又利用巫術止雨。如民間剪紙中的掃天婆就是止雨巫術。有些地方把本來是巫術替身的掃晴娘也奉為止雨求晴之神。
黑龍江漠河縣是中國緯度最高的縣份,在夏季會出現極晝現象,時間在每年夏至前後的9天中,即6月15日—25日。因此,自1989年以來,漠河縣把「夏至」定為旅遊節。每當夏至到來,便有數萬人到北極村歡度夏至節。
吃面吃狗,消暑還靠冰鎮
史料記載,我國漢代就有過夏至節的習俗。各地夏至食俗雖有差異,但吃面卻是共同的。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食麵也有嘗新的意思。
按照老北京的風俗習慣,每年一到夏至節氣就可以大啖生菜、涼麵了,因為這個時候氣候炎熱,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開胃,又不至於因寒涼而損害健康。正所謂「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清人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此日京師家家食冷淘面,即「過水麵」。北京各家麵館人氣很旺,無論四川涼麵、擔擔麵、紅燒肉面還是炸醬麵等,各種麵條都很暢銷。
夏至這天,無錫人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諺語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吃過餛飩,還要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孩童體重增加更健康。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麵條。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黃縣(今龍口市)一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秸編一個精緻的小笊籬,從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裡撈,既吃了麥粒,又是一種遊戲,很有農家生活的情趣。
夏至吃狗肉和荔枝,是嶺南人的專利。廣州和廣西的欽州、玉林等地的人非常喜歡在夏至吃狗肉和荔枝。「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這天吃了狗肉,其身體就能抵抗西風惡雨的入侵,少感冒,身體好。
夏至時節是瓜季,人們坐在瓜棚下乘涼,品嘗西瓜。西瓜、苦瓜都是清熱消暑食品。烈日炎炎,比水更解暑的是冰。周代已有掌冰的官吏和冰窖設備,冬季儲冰,夏季取用。唐代張仲素《雜曲歌辭·宮中樂》:「江果瑤池實,金盤露井冰。甘泉將避暑,台殿曉光凝。」可以看出宮廷中食用冰鎮果實消暑的情形。
GIF/90K
夏至數九,適用範圍更廣
冬季有數九歌,夏季也有,從夏至開始數。
我國農曆中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中「冬九九」流傳較廣。「夏九九」是以夏至那一天為起點,每9天為一個九,每年九個九共81天。同樣,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熱的季節。它與「冬九九」形成鮮明的對照,遺憾的是流傳不廣。其實,「夏九九」生動形象地反映了日期與物候的關係。
最能反映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特點的,是在湖北省老河口市一座禹王廟正廳的榆木大樑上的《夏至九九歌》,全文是: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
北方農村的「夏九九」歌是:一九至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濕衣服透;五九四十五,樹頭清風舞;六九五十四,乘涼莫太遲;七九六十三,夜眠要蓋單;八九七十二,當心莫受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夏九九」歌比「冬九九」適用範圍更廣。除了青藏高原、西北部分地區等地區不適用外,我國大部分地區都適用。這是因為我國南北溫差夏季小、冬季大,因此「夏九九」歌就沒有「冬九九」的那種地域局限性。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父親節:你知不知道「爸爸」這個詞的來歷?
※語言文字是中學國學教育的基礎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兵器
※王寧老師:走向現代的章太炎國學思想
※章太炎先生:學習是很容易的
TAG:章黃國學 |
※沈月「羽扇睫毛」有多美?當鏡頭放大十倍,網友:這睫毛要成精?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炎炎夏日,李白這避暑方式,絕了!
※諸葛亮羽扇綸巾三分天下,但後代卻得不到好的結局,終究是太聰明了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獨孤天下》般若伽羅大婚,穿綠色嫁衣手拿羽扇,洞房卻設在屋外
※摺扇:羽扇綸巾,笑談浮塵
※歷史故事:為什麼諸葛亮的羽扇從不離手呢,這把羽扇是什麼來歷
※羽扇羽扇,誰拿的樣子都比不上這位三國智者!
※羽扇豆的秋季養法!
※文豪宰相張九齡的《白羽扇賦》,被董其昌寫出了新高度
※一夫當關還是羽扇綸巾?這款遊戲將點燃你心中的將軍夢!
※黃月英送諸葛亮羽扇,原因竟然是這樣?周瑜大怒,劉備表示很到位
※為什麼諸葛亮的羽扇從不離手呢?羽扇上面到底藏有怎樣的秘密?
※鞠婧禕的「羽扇睫毛」火了,重新定義仙女風,「睫毛精」附體
※諸葛亮為什麼不論哪個季節,手裡都會拿著羽扇?原來背後有深意在
※諸葛亮羽扇綸巾,儒將裝扮,你知道他手裡的羽扇有怎樣的秘密嗎?
※諸葛亮的羽扇,竟然藏著大智慧
※扇|中國羽扇
※諸葛亮的羽扇從何而來?又為何一直隨身攜帶?第三個解釋有點噁心!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且看蘇軾醉筆草書《念奴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