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天生自私的嗎|大象公會
利己主義還是利他主義,到底哪個才是被進化論所支持的?
文|姚廣孝
在中文互聯網上,進化論已成為顯學。人們表達觀點時,往往都會以「從進化的角度看」「根據進化論」起頭,以增強說服力,比如下面這些:
公共話題中,婚戀類話題尤其容易被引入進化論觀點。這可能與進化論的分支——演化心理學有關,由於大量涉及諸如擇偶策略、親代投資等內容,演化心理學已經成為當代互聯網情感諮詢界的重要理論基礎。
▍「依附」「統治」「壓迫」等用詞都暗示了叢林法則。
另一方面,有些人將進化論等同於弱肉強食,進而推導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根據這種理論,道德與利他主義都是虛偽和反人性的。
這種版本的進化論,很容易使人們得出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結論,部分人由此唾棄「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觀念,而堅信《三體》所描述的那種如「黑暗森林」一般充滿了互相猜忌與赤裸暴力的宇宙。
黑暗森林理論的受眾還多有更進一步的結論:人應該用一種純粹利己的心態去決定自己的行動。因為這更符合人類純粹利己的本性。
這種說法是真的嗎?人的本能是純粹利己的嗎?
達爾文還是赫胥黎?
事實上,在達爾文的理論剛進入大眾視野時,爭論就已經開始。從利己主義立場來闡釋進化論的,就是被稱為「達爾文的鬥犬」的托馬斯·赫胥黎。
赫胥黎認為,「在內心深處,我們並沒有真正的道德。道德只是一層薄薄的裝飾面板,掩蓋了我們自私、野蠻的本性。」
▍
托馬斯·赫胥黎
不過,在這個問題上站到赫胥黎對面的,恰恰就是他一生維護的達爾文。
在《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一書中,達爾文就明確提出了「道德起源於人類本性」的觀點:「任何被賦予了明顯社會本能的動物,只要其智力正常發育,那麼就必然具有一種道德感或者道德意識。」
然而,儘管達爾文可能並不同意赫胥黎對自己理論的理解,最終在整個西方流行開來的,仍然是赫胥黎版本的進化論。
這種理論變相承認了人的本性骯髒,對於迫切想要放下內心道德負擔的殖民者而言,這副在人性問題上「直言不諱」的面孔正合胃口。
經由赫胥黎改造的進化論,連同霍布斯的契約論和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一道,構成了十八至十九世紀歐美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底色。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雖然進化論最極端的變種「社會達爾文主義」已經在文明世界的公開場合里銷聲匿跡,但赫胥黎的觀點依然在科學界有著巨大的影響。
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就曲折地復刻了赫胥黎的園丁比喻:「在地球上,只有我們人類才能反抗基因自私複製的暴政。」
▍
赫胥黎式的進化論觀念對人類的看法。
與此同時,對赫胥黎的質疑聲也從沒有停止過。
早在二十世紀初,芬蘭科學家愛德華·韋斯特馬克就注意到了動物界一種被稱之為「報答性情感行為」的利他現象。簡而言之,從駱駝到黑猩猩的一系列動物,都會對那些幫助過它的其它動物施以回饋。
此後,隨著動物學和演化心理學研究在二十世紀後半葉的發展,人們也漸漸發現赫胥黎那種標榜「極端自私是人類天性」的道德觀存在著嚴重問題——它不符合進化論的原理,也不符合人們所觀察到的經驗事實。
荷蘭動物行為學家弗朗斯·德瓦爾系統檢討了從霍布斯時代開始流行的有關人類道德本質的黑暗觀念,並根據已有的物種演化研究和動物行為學研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進化造就的並不是極端自私的動物,恰恰相反,它所造就的是一種遵循了真誠的道德衝動的物種。
德瓦爾所說的「道德」,僅僅是指狹義範圍下的道德——利他主義。
▍
利他主義(altruism)是由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提出的概念,後來被生物學家用來描述自然界一些動物的自我奉獻乃至自我犧牲等行為。
利他行為最初起源於「情緒感染」機制,這種無需主觀意識參與的反應,廣泛存在於各種社會性動物之中。
當捕食者來襲時,一隻鳥受到驚嚇飛起,整個鳥群也會隨之飛起;生活在樹叢中的獼猴幼兒被年長獼猴懲罰時會發出痛苦的尖叫,這尖叫也會引發其它幼兒靠近和擁抱它,甚至壓到它的身上。
上述這些情緒感染反應對於群居動物有很大的好處:它在整個群體里快速傳遞了有關食物和危險的信號,那些無法接收到同伴發出的危險信號的鳥類很有可能就會成為捕食者的盤中餐。
另一方面,這種情緒感染也會增加個體之間的互動,這對於親代哺育子代尤為關鍵,比如母獼猴在溫泉中玩耍的時候,往往會無視孩子們溺水時的呼求,相比之下,猿類的母親們則會迅速從自己孩子發出的信號中感受到情緒,大大提升了子代的存活概率。
然而,情緒感染相對低級,只是動物個體間無意識的情感狀態的呼應與匹配。
不必自私的基因
隨著物種逐漸演化,自我意識逐漸誕生,這不僅沒有讓動物個體表現得更為「自私」,反而進一步強化了利他主義傾向。
相比遵從於初級本能的低等動物不懂利他為何物,擁有自我意識的高等動物則開始能夠區分「自我」和「他者」,並在此基礎上學會將自己代入到他者的處境之中,評估他者的情感狀態並最終予以適當的回應。
這種高級認知功能被稱為擬他性同理心(empathy),而它更為通俗的說法,則是「換位思考」。自二十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這種心理學現象是所有人科動物共有的。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德瓦爾跟蹤研究了一隻生長於英國特懷克羅斯動物園的雌性倭黑猩猩。有一次,這隻倭黑猩猩注意到地上有一隻撞暈落地的八哥,它並未去玩弄這隻八哥,而是撿起它,然後帶著它爬上了院子里最高的一棵樹的頂端。
之後,猩猩用雙腿纏著樹榦,用雙手小心翼翼地把這隻八哥的翅膀完全展開,最後用力將八哥投向了院子的圍欄之外。只可惜這隻八哥沒有飛多遠就因為精疲力竭而重新摔到了地上。倭黑猩猩見狀馬上從樹上下來,並跑到這隻八哥身邊長時間地守護,以防有好奇的同伴弄傷它。
▍
倭黑猩猩是最接近人類的物種之一
上面例子中倭黑猩猩的行為透露出了一個重要細節:幫助者不僅能產生利他行為,而且還能準確地判斷被幫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和需求,從而做出有針對性的幫助。這顯然要求動物個體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以及強大的換位思考能力。
對原始人類的考古學研究也發掘出了大量利他行為的證據。美國考古學家拉爾夫·索萊基在 1971 年發現了一具尼安德特人的骨架,從骨形分析,這個尼安德特人出生時就是殘疾,在成長的過程中又多次受傷。
按照骨齡推算,他至少活了 40 年,這已經超過了 6 萬年前原始人類的平均壽命。如果沒有部落里其他人對他的照料,這種情況顯然是不可能發生的。
▍
尼安德特人,生活於約 16 萬到 4 萬年前的古代歐亞大陸,是與現代人(智人)同屬於人科人屬的「近親」。
另一些墓葬研究則表明,尼安德特人已經有了成熟的葬禮習俗。死者在下葬時有食物器皿、勞動工具和武器等陪葬品,面部還會被赭石塗成紅色,類似於現代的遺容整理。
這種生時予以關照、死後用葬禮表示哀悼的文化風俗,證明尼安德特人的利他行為已經進化到了相當精緻和複雜的程度。
▍
位於伊拉克北部的沙尼達爾山洞(Shanidar Cave)。尼安德特人有照顧傷者、埋葬死者習俗的證據就是在這裡發現的。
上述研究有力地表明,情緒感染、擬他性同理心及其所產生的利他行為,都可以在漫長的人類進化史中找到充分的證據,都在歲月的流逝里寫入了人類的基因。
人們的利他行為,不僅無須理性算計,有時還是出於下意識的本能,這就打破了霍布斯主義者所宣揚的一些神話,比如「人的善行不過是基於利己動機和理性計算的利益交換行為」「偽裝成無私是人性的一部分」。
由此可見,「利他主義」並不像有些人所認為的那樣,只是一種謊言或者美好的願望。我們無私行為有時也並非是為了隱藏真實動機,更不是自我欺騙。
既然如此,為什麼「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版本的進化論在互聯網上會廣受推崇?
可能的解釋是,與其說類似理論塑造了人們的觀念,不如說人們早已習慣生活在某種無情的社會現實之中。黑暗森林理論的適時出現,正好能幫助人們接受自己的環境。
※ 註:道德的定義非常複雜。本文為了討論方便,採用了狹義版的定義,將道德行為限定為利他行為,因此,在文中「道德」與「利他」有時會互相替代。
※人為什麼有五根指頭|混亂博物館
※怎樣用拉丁字母拼寫漢語|大象特供
※怎樣用拉丁字母拼寫漢語
※人是天生自私的嗎
※埃舍爾和鑲嵌|混亂博物館
TAG:大象公會 |
※人是天生的出軌動物嗎|大象公會
※大象公會
※老年人飆車有多野|大象公會
※哪種公司的年會最油膩|大象公會
※殺人犯長什麼樣|大象公會
※哪裡的中國人最怕熱|大象公會
※理想的辦公室是什麼樣的|大象公會
※「生肖鄙視鏈」,你在哪一位?|大象公會
※中國人民是怎樣愛上蘇聯的|大象公會
※動物為什麼不想生孩子|大象公會
※男人體型為什麼比女人大|大象公會
※朝鮮是怎樣脫離中國的|大象公會
※大象公會的 T 恤
※中國什麼地方的人最能打|大象公會
※當女生說自己不好看時,她們在想什麼|大象公會
※我是警察,不是你兄弟——美國黑人與毒品戰爭|大象公會
※戰鬥民族,不夠男人?|大象公會
※巴黎就是這麼臟|大象公會
※沒有貴族的貴州|大象公會
※有些魚的魚生理想就是——變性|大象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