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徒傳承將有法可依
一直以來,中醫醫師除了專註學習藥學典籍等理論知識以外,還非常講求師徒傳承,直至今日,這一精神仍未改變。今年7月1日起即將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以下簡稱《中醫藥法》),就對師承方式做了明確規定。那麼這一規定將給中醫藥行業帶來怎樣積極的改變?如今中醫藥行業的師承方式又是怎樣的呢?
經歷師徒傳承才稱得上合格中醫
除了接受正規的學院教育,師徒傳承幾乎是如今絕大多數中醫醫師都曾經歷過的學習階段。
中醫講求望、聞、問、切:望,指觀察患者氣色;聞,指傾聽患者聲息;問;指詢問患者癥狀;切;指摸患者脈象。一名中醫醫師想要做好以上四點,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在臨床中反覆實踐,通過與患者直接面對面的交流,掌握到中醫望、聞、問、切的精髓,而不僅僅停留於理論常識表面。
有人稱,只有經歷過師徒傳承的中醫醫師,才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中醫。
而在新法實施以前,中醫藥行業內已經存在很多師承方式。其中影響力比較大的,當屬當地政府為了其地區中醫行業的發展傳承,組織開辦的師承培訓班,培訓班結束後,獲取考取執業助理或執業醫師證,再持證上崗。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社會工作部處長於國泳說:「一些具備教學能力的大型中醫醫院會開辦師承教育培訓班。」
她對本報記者舉例稱,如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是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第一臨床附屬醫院,醫院為了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就聯合地方政府,先後在全國舉辦了四期全國鄉村中醫師3+3提升工程,還專門為屬地北京市東城區定向組織了兩期師承班。這類培訓班一般實用性強,培訓內容以適宜技術為主,目的是推廣中醫適宜技術,讓基層百姓能夠享受到中醫藥服務,提高中醫藥服務的可及性。
另外,一些來自民間的中醫從業者確實身懷一技之長,但是沒有學院教育經歷,如果他們想要將自己的「手藝」傳承下去,那麼可以通過拜師方式彌補理論不足,獲取考證上崗資格。於國泳介紹稱,為了避免中醫民間絕技失傳,還有一些政府會聯合正規大學,對於中醫世家子弟從醫,會適當放寬入學條件。
此外,還有一些不是以取證上崗為目的的師承培訓班,主要為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技能,比如北京市中醫局舉辦的西學中高級培訓班,於國泳就是第二屆西學中班中的一員。
新法助推中醫擴充人才隊伍
與西醫相比,中醫院校系統化教育體系的成立要相對滯後,但是早在中國古代,中醫醫師就已經開始了口口相傳、口傳心授,這可以說是我國最早期的師承方式。
近幾年,為了將中醫技能更好地傳承下去,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制定了「北京中醫藥薪火傳承『3+3』工程『兩室一站』建設標準」,該規定鼓勵在中醫藥行業內具有一定行醫水準和行業影響力的、符合規定的中醫名家,建立屬於自己的名醫傳承工作室,將自身的醫學經驗傳授給年輕醫生,讓他們的中醫技能得到更好的傳承。
記者從《中醫藥法》第十五條的原文中看到,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或者經多年實踐,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由至少兩名中醫醫師推薦,而他們經實踐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即可獲得中醫醫師資格。
可見,今年7月即將開始實施的《中醫藥法》,充分考慮到了中醫藥的專屬特點和發展需要,針對執業醫師法現在的管理制度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革完善。
記者從於國泳處了解到,以前針對中醫傳承的各種方式方法,其實都是各個地方政府或者某些中醫單位自發組織的,並無任何法律條文,但是新法出台直接意味著國家對於師承方式的認可和支持。
於國泳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未來,新中醫藥法的出台不僅能夠為更多散落在民間的中醫『高手』提供多一些渠道獲得行醫資格,讓中醫古法、古方不至於失傳,同時,也能夠幫助中醫藥行業更好地擴充人才隊伍,當中醫藥行業的優秀人才越來越多時,大量的人才儲備將對中醫藥事業的整體發展起到強大的助推作用。」
於國泳直言,院校教育只是中醫教育的一部分,想要將中醫發揚光大,師承方式必不可少。
師傳徒:心授是關鍵
記者眼前的這位坐在椅子上、為患者問診的,正是師傅王耀獻教授,同時,他也是目前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院長。而站在他身後安靜地看他書寫藥方的,則是他的學生於國泳。
師徒在為患者問診時,兩人之間並無過多的語言交流,更多的時候,是師傅與患者在進行直接的對話交流,而於國泳則是站在一旁靜靜地傾聽。「師傅每次問診時都需要接待很多患者,他會將所有的交流時間都留給患者,注意傾聽他們的病情,然後根據每位患者不同的病症開方下藥,而與我們的交流,他通常會留在問診結束之後。」於國泳說,出診時她會注意老師與患者如何交流,然後將自己覺得有疑問的地方全部記錄在本子上,診後再請教老師。
於國泳直言,老師在門診後,或是選擇其他時間與學生們有針對性地講授一些重點、分析一些難點。例如一些藥物的經典和經驗配伍,治療某些疾病的辨證要點,治療法則。於國泳認為,對於中醫學習而言,一是讀經典,二是做臨床,讀經典是自己的事情,而在做臨床中最難的就是如何將理論變成實踐,在這一過程中遇到良師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