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至 曾是重要日子 今年「苦夏三伏」達40天
夏至,又叫夏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氣。公元前7世紀的一天,古人用土圭量日影,這一天,日影最短,便把這一天稱作「夏至」。今年夏至是6月21日,俗語講「不過夏至不熱」,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資料圖
「夏至三庚數頭伏」,21日,將迎來「夏至」節氣。天文專家表示,同前年和去年一樣,今年的三伏天依然是40天。據了解,夏至不僅是北半球白天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還決定著當年伏天的長度。傳統推算方法規定,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總稱為「三伏」。
「由於庚日在陽曆中的日期每年都有變化,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當出現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初伏、中伏和末伏的天數加起來就是三伏天的總天數。「今年夏至到立秋有5個庚日,因此今年的中伏是20天。」
具體到今年的「三伏天」來說,7月12日交「初伏」,7月22日交「中伏」,8月11日入「末伏」,8月21日「出伏」。
「雙中伏」是否意味著一定要熱40天?「炎熱天數的長短,與『中伏』長短沒有關係,這只是日期上的一種安排,公眾千萬不要認為,出現『雙中伏』炎熱天氣就一定長。」趙之珩強調說。
那麼,三伏天為何最熱?趙之珩解釋說,過了夏至,雖然白晝一天天變短,但地表的積熱還是在逐日增加著,進了三伏,地表積熱逐漸接近高峰,中伏期間達到了最熱的程度,過了中伏,地表的積熱才逐日遞減,天氣才漸漸涼快起來。
民間百姓說的「苦夏」就在「三伏天」,天文專家提醒,此時節,公眾要格外注意防暑降溫,戒躁戒怒,清淡飲食,規律睡眠,及時補水,儘可能減少不必要的外出。
古時夏至是個重要日子
夏至對於現代人來說,是晝短夜長的更替符號,是應該吃一碗面的節氣,除此外,這一天似乎與其他時間也沒什麼不同。但是回溯至古代,夏至則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節令。一個原因是夏至是一個陽氣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古語有云「陰陽爭,死生分」,「夏至一陰生」,對於看重陰陽的古人而言,夏至當然是與眾不同的。
採訪中,馬老師提到,早在《周禮·春官》中就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的記載,《史記》則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 」早在周代,就有夏至要祭神的習俗,為的是感謝上天賜福,祈求風調雨順,清除災荒。古人對這一節點的看重還體現在詩詞當中,比如唐朝詩人白居易就在《思歸》中寫有「夏至一陰生,稍稍夕漏遲。 」至宋代,百官還能因為夏至的到來得到三天假期。到了明清時期,夏至日,皇帝還都要率領群臣一起參加祭祀。在古代,祭祀是非常盛大的事件,由此看來,夏至對於古人而言,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節氣,而是比較重大的節日,用來表達人們敬畏自然、順應天時的情感寄託。
發展至今,祭祀習俗已越來越被淡化,僅有少數地區還存留一點,比如浙江金華地區夏至要祭拜土地神,祈求農業豐收。在山東平陰一帶,則有夏至日祭祀祖先的習俗。
來源:綜合新華網 青島晚報
※三伏天睡火炕,後背起泡渾身腫脹!龍口孝心少年:只為父親睡個安穩覺。醫生卻說:孝心可嘉,更須科學治療!
※三伏天養生,這些東西千萬不能再吃了
※三伏前,要這樣吃薑,每天兩口,頑固老病都趕走!
※今年三伏天比去年少10天,這些事情一定不能做!
※馬上就是三伏天,活動熱度不能減!
TAG:三伏 |
※冬至餃子夏至面 苦夏人群開啟「麵條大作戰」
※今日夏至,如何讓孩子少生病順利過「苦夏」?這有一份健康清單
※40天的「苦夏」要來了!快來用這7款美食,拯救心情
※明日小暑|三伏天即將殺到,十款養心湯飲方助你安度「苦夏」
※芒種時節到!每天堅持都做2件事,平安度過苦夏,聰明人的做法
※夏天擺脫「苦夏」,這裡有5個方法幫到你!要自覺
※夏天養月季,很容易就忽視「苦夏」的問題
※月季患了「苦夏」病,幾招,花苞冒不停!
※夏天這樣做既美味又開胃,苦夏的家人搶著吃,每周做五次都嫌少
※「以熱逼寒」的三伏天,用對一法,「苦夏」不苦,一整年陽氣滿滿
※今日立夏,「一把火」燒來了苦夏,養生的規矩你必須知道
※明日立秋要養肺,白開水裡丟點點,清肺潤燥,安然「過」苦夏
※營養師:今日夏至,苦夏到來要吃「苦」,清熱瀉火、讓身體更輕鬆
※苦夏喜歡吃水果?留些種子撒土裡,種上一次,以後年年都能採摘
※40天「苦夏」怎麼熬?除了吃苦味蔬菜,還可以喝枇杷茶、吃黃鱔
※立秋的儀式感,貼秋膘不能少,10道肉菜,苦夏之後補一補
※夏季必吃的「千金菜」,讓孩子輕鬆度過苦夏!
※芒種後,遠離3個習慣,昇陽氣、去濕氣,提前幫你度過苦夏
※南京進入苦夏之前,便只剩此刻最美
※芒種喝5道「天然解暑湯」,消暑除濕,改善睡眠,苦夏輕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