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EPYC新船能否承載AMD舊望?

EPYC新船能否承載AMD舊望?

特別鳴謝線哥(李獻)的技術支持

AMD重返數據中心市場了,在那不勒斯(Naples)處理器平台發布之後,沉寂多年的AMD「一鳴驚人」,緊接著面向桌面端的ThreadRipper發布,以及面向數據中心市場的EPYC系列曝光,AMD又站在了聚光燈下,合作夥伴與用戶市場不停追逐其最新信息,連老對手Intel也坐不住,針對性發布了i9系列。代號為SkyLake的新一代伺服器平台也恰巧與EPYC發布日期「追尾」。

網友調笑Intel變身「牙膏廠」,這圖的最早出處已無從考證。但明顯為應對ThreadRipper而緊急發布的i9系列,讓這一稱呼更有市場

就在AMD預備發布EPYC伺服器處理器平台前幾天,恰好是Intel關於SkyLake新一代伺服器平台的技術預覽,Intel對AMD,SkyLake對Neples,伺服器廠商和用戶市場都有「興奮」的理由。不管怎樣,被Intel長期「壟斷」的x86處理器市場有了新的選擇。

在十幾年前,當AMD從Alhpha那裡學來了一些獨門絕技後,推出的Opteron僅一段時間內就在伺服器市場反噬了英特爾,那時的至強5000系列處理器還要掛在晶元組北橋上,FSB低帶寬被AMD用HT匯流排互聯的Opteron超了過去,當2009年的SNB平台上市的時候,AMD已經佔據了相當份額的伺服器市場了。那時任何一家較大的伺服器品牌商都有AMD處理器的產品線,不過2010年後,就形勢逆轉,雖然AMD幾經努力,難奈風向已變。

北京時間6月21日凌晨4點,AMD總裁兼CEO蘇姿豐女士揭開了AMD重返數據中心的序幕

伺服器市場又進入到一個平淡乏味的周期,十年一個周期,AMD在Zen架構的驅動下,帶著EPYC又回來了。伺服器市場相比台式機市場而言,沒有那麼多嘴仗可打,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特別是那些擁有幾十萬台伺服器的互聯網客戶不希望被一家所綁架,有多家的處理器可選必然是極好的,特別是在很大程度上,AMD具有ARM和OpenPower所不具備的對位優勢。

在正式發布EPYC前一天,AMD全球市場執行副總裁John Taylor在技術預覽開場就透露了三個信息,蘋果最新的iMac和MacBook、戴爾的Alienware Area 51以及微軟的Xbox One X都將基於AMD新一代處理器推出新的產品。在介紹Area 51時甚至還引用了邁克爾·戴爾(Michael Dell)的推文,這或許也能代表業界的一種態度

AMD與HPE展示了最新的一款基於EPYC處理器的HPE Gen10伺服器平台,這是一台雙路伺服器,在配置256GB內存,16個1.6TB Samsung NVMe SSD的情況下,獲得了910萬IOPS(隨機讀),其中隨機寫最高達到710萬,帶寬超過53GB/s

不止HPE,微軟(Azure)也展示了其與AMD合作設計的Olympus伺服器平台,以及Dell、VMware、賽靈思、三星、紅帽與邁絡思等更多合作夥伴相繼登台為AMD背書,包括超微、泰安、曙光、技嘉、英業達等在內的ODM們也相繼展出了各自基於EPYC的伺服器設計。不管怎樣,下游廠商以及最終用戶都希望多一個選擇,而在沒有AMD的日子,ARM以及OpenPower都擔任過此角色,但同屬x86陣營的EPYC出現,顯然更容易被用戶接受。

同時,還有來自中國互聯網公司百度的經驗分享,如何利用EPYC為百度構建用於機器學習的伺服器

EPYC:關注性能 更關注效率

發布處理器產品,總是少不了兩個環節——講架構,飈性能,既能照顧高冷技術愛好者的Bigger,又能兼顧熱衷「一把梭」的跑分黨,廠商也能在這兩者上做出不少文章來,而我等業內看客還可湊個熱鬧,簡直是皆大歡喜,必不可少。

AMD新處理器EPYC的架構相對還是比較好理解的,網上有太多的解讀,而且老對手Intel在這方面普及也很「積極」。其實對於技術之爭,有時真的很難說。比如x86市場的64位處理器、多核處理器以及異構計算(如CPU與GPU一體的APU),都是AMD率先提出並實踐的,在提出之時都有較大爭論,且過幾年再看?

關於微架構的技術之爭並無嚴格意義的對錯。在AMD看來,其EPYC架構是面向未來,且領先於對手的:

EPYC系列處理器,不管是單路還是雙路,均提供128條PCIe 3.0通道,能夠支持更多的NVMe SSD或者GPU;而且一個神奇的設計就是2S時,64條PCIe可以形成高速IF(Infinity Fabric)通道,連接兩顆處理器,整套伺服器還是128條PCIe通道

簡單用一個表來總結一下EPYC處理器的特點吧,核多(最高32物理核心)、內存多(8通道內存支持,單顆處理器最大2TB容量)、PCIe通道多(128條PCIe 3.0通道)。與SkyLake相同核心數量的處理器相比,EPYC雖然主頻不佔優勢,但功耗卻低10~20%

在一對一的處理器性能對比中,據AMD提供的測試數據來看,其性能基本都能高出E5 v4處理器50%左右,期待SkyLake發布後雙方的正面對決。

EPYC與E5 v4處理器高中低市場皆針鋒相對,在主流雙路伺服器區間,EPYC甚至能有高出60%~70%的性能表現,在整個雙路伺服器市場,EPYC平均能高出40%~50%。比較有意思的是,AMD是按價格區間來劃分的,換而言之,EPYC在500美元以上伺服器平台時,其優勢才凸顯出來

這還不是最勁爆的,AMD對於EPYC處理器的期待,一對一顯然不能滿足了,還要在1顆EPYC對2顆 E5 v4上下功夫,推出了一種特別的處理器系列:

從Datasheet上來看,跟普通的EPYC(雙路設計)處理器並沒有明顯的不同,以7551P為例,32核心64線程,主頻2.0GHz可睿頻到3.0GHz,8通道內存支持最大2TB內存,128條PCIe 3.0通道,功耗180W,與EPYC 7551相比,參數上基本沒有區別。其實是針對單路伺服器而優化的,簡單來說,就是要以單路伺服器抗衡雙路伺服器

注意紅框,這是單路EPYC伺服器與雙路伺服器的性能對比,不但不弱,還要超過20%。兩顆E5-2650 v4共24核心48線程,相比EPYC 7551P的32核心64線程,核心數量上少了四分之一,但卻處於同一個價格區間(或曰成本)。這一市場策略是否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性能對比要受限於參照物,很顯然EPYC在測試中是將E5 v4處理器作為對手,而Skylake即將發布,這才是其真正的對手。

顯然,AMD也考慮到這種情況,將重點放在了伺服器整體效率之上,提出「可選擇的能耗限制」口號,即Selectable Power Limits,即在性能與功耗之間可以動態調整,以提供更好的靈活性。

以EPYC 7601為例,其額定功率為180W,但實際上可在165W和200W之間浮動,不同功耗意味著不同的性能,在較低功耗時能獲得更好的能效,較高功耗時,又能獲得更好的性能

EPYC隱藏屬性:更多PCIe支持引發SDS破局

AMD的Naples平台剛流出相關的Datasheet時,就被震驚了一下,畢竟單顆處理器支持128條PCIe 3.0通道還是很有震撼力的。尤其是NVMe SSD的應用市場日趨增大的時候,受限於伺服器的PCIe通道數,支持NVMe SSD的伺服器設計顯得不那麼完美,難以滿配24個NVMe SSD(典型雙路伺服器80條PCIe通道,只能支持20個NVMe SSD,還要考慮其他HBA卡需要的PCIe通道),即使裝上了也性能受限。

顯然,不管是單路EPYC伺服器還是雙路EPYC伺服器,其均能提供128條PCIe通道,這實在是個獨特的優勢,給NVMe SSD和其他HBA卡帶來了更靈活的配置選擇。AMD展示的雙路EPYC伺服器實物圖,注意紅框中的組件,這實際上是兩排用於連接(NVMe/SATA)前面板驅動器的接插件,4個並排的接插件支持PCIe3.0 x4通道,即連接NVMe SSD;這4個當中的最右兩個介面時同時提供對NVMe SSD和SATA SSD的支持;兩個介面並排的則只支持SATA SSD

再來看一下現場的實物圖

雙路EPYC伺服器的實物展示圖,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密集的內存插槽,共32條內存插槽。圖中的兩個紅框,左邊的即上一張圖中展示的U.2 NVMe SSD和SATA SSD介面;實際上右邊的紅框也是同樣的4個支持NVMe的介面,同樣,右邊兩個(未接線)只支持PCIe(在伺服器實際設計中,可靈活安排),左邊兩個(已接線)同時支持U.2和SATA。本來還想把硬碟抽出來確認一下介面的,無奈這台伺服器為了方便展示,採用前端朝下傾斜擺放的姿勢,難以抽出硬碟

雙路EPYC伺服器可配置兩顆7601處理器,共64核心128線程,同時32條內存插槽能夠最大支持4TB內存容量,提供更好的計算性能,而128條PCIe 3.0通道則連接更多的NVMe SSD(包括U.2),這個提示還不明顯嗎?全快閃記憶體配置的Server SAN已經具備物理條件了。

怪不得在講解EPYC處理器的目標市場時,有一個「轉瞬即逝」的「軟體定義存儲」市場:

EPYC處理器所面向的市場領域:高性能計算,雲、Hyperscale和虛擬化市場,以及大數據分析,這都比較好理解。軟體定義存儲市場則是剛剛講到的NVMe SSD支持,那麼機器學習領域有什麼新鮮?

不一樣的架構 不一樣的人工智慧

今年人工智慧大火,顯然AMD是有提前布局的,畢竟「A卡」也佔據了GPU市場的半壁江山。不過說起這個,就不得不提一下異構計算,關於這個可以回憶一下APU,類似的技術理念。但經過幾年時間的實踐,顯然AMD更加信心滿滿。

異構計算的架構實現,簡單來說,就是AMD通過Infinity Fabric將CPU與CPU,或者CPU與GPU連接起來,實現Scale out或者異構計算。而這之中的關鍵就是基於PCIe的Infinity Fabric,不得不說,設計很巧妙,也富有成效

封裝內的4個Die間的IF帶寬42GB/s,總計170GB/s;兩顆處理器間的Infinity Fabric帶寬38GB/s,總計152GB/s,帶寬足夠高,且AMD強調這不僅用於CPU互聯,還可用於其他IO。這讓我想起了AMD當年利用HT匯流排的性能一舉反攻Intel的歷史

同樣有伺服器實物展示: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Radeon Instinct GPU(內存插槽之間,GPU之下是CPU),以及一大把黃綠相間的6 Pin電源線,這為GPU提供額外的電源。圖中紅色的框是一個M.2介面設計,在M.2右邊,黑色導流板下,有並排的SATA介面連接器,上圖中白色的線即為SATA連接線,連接前面板上的24個2.5英寸的SATA介面驅動器

這之中的GPU,AMD有介紹三種硬體,基於三種不同架構,提供不同的性能,滿足不同市場需求:

Radeon Instinct系列GPU具體分為MI25、MI6和MI8三個型號,分別採用不同架構,針對不同的應用環境

EPYC+Radeon Instinct只是AMD在人工智慧領域的三駕馬車之一,也是必備前提。ROCm和MIOpen則是其另外兩駕馬車,三者相輔相成,必不可少:

AMD就如何加速GPU之間的數據流動而進行了一系列改進,其中ROCm這一優化的軟體平台居功至偉,但受限於NDA,我能說的就這麼多

關於MIOpen,AMD就只提供了這麼一張圖……

AMD最新的EPYC系列處理器是值得期待的,至少從技術上來看,其設計理念的前瞻性和具體產品的性能是有助於當前的新興應用的,比如軟體定義存儲,機器學習或者說人工智慧。剩下的可能更多的是商業問題,比如在企業級市場如何重獲最終用戶的信任,這需要AMD及其合作夥伴付出更多努力。

而且,EPYC的特點,也使得其可以在互聯網行業尋找突破口。首先,Google、Facebook以及微軟等公司青睞新的技術嘗試,比如AMD就已經與微軟有一款合作的伺服器設計,而EPYC的特點也契合互聯網公司的某些應用需求。從商業上看,「扶持」AMD也有利於他們的採購策略,AMD能否涅槃重生,天時地利皆有,就看AMD人和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企事錄 的精彩文章:

TAG:企事錄 |

您可能感興趣

Micro LED能否打敗OLED
微型LED能否真正挑戰OLED?
3DMark即將支持光線追蹤測試,NVIDIA能否壟斷新技術優勢?
號稱科技巨頭的「新寵」,Micro LED能否取代OLED地位?
VG對陣OMG能否終結三連敗?EDG再戰SS能否成功復仇?
ASICS GEL-KAYANO 25 這次能否完勝上一代?
FAANG已過氣 MAGA能否帶領美股科技股重返輝煌?
傳統液晶已到瓶頸:MiniLED能否與OLED一戰?
DOTA2:ESL One卡托維茲站分組出爐,春節BUFF能否再奪一冠?
Arm的新CPU和GPU核能否衝擊英特爾老巢?
LPL前瞻:SNG對戰TOP FPX迎戰WE能否終結三連敗?
華為與榮耀的GPU Turbo,能否幫助EMUI超越小米的MIUI?
嵌入式晶元IP之爭:ARM的商業帝國能否被新貴RISC-V撼動?
「WELLBET APP」意甲-尤文圖斯VS拉齊奧,C羅能否迎來尤文首球?
OLED風頭更勝一籌 Micro LED能否絕地反擊?
GESC接近尾聲 看VGJ.T能否衝擊Minor冠軍
ESPTV直播預告:RW勢頭正盛能否擊敗RNG;潛力無限JDG再度登場
小米MIX3能否超過OV新機?
LPL決賽EDG對戰RNG,RNG能否破除魔咒,「卡莎」是關鍵?
低調的SF MOTORS,能否破局EV「智造力」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