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5個成礦域、16個成礦省、80個成礦區!
全國的成礦區帶劃分採用五分法,即成礦域(又稱Ⅰ級區帶)、成礦省(又稱Ⅱ級區帶)、成礦區(帶)(又稱Ⅲ級區帶)、成礦亞區(帶)(又稱Ⅳ級區帶)、礦田(又稱Ⅴ級區帶)。
(徐志剛版、高清圖見文尾)
以陳毓川為首的一批區域礦產地質學家,對全國成礦區(帶)作了整體研究,將成礦區(帶)正式命名為成礦域(Ⅰ級)、成礦省(Ⅱ級)、成礦區(帶)(Ⅲ級)、成礦亞帶(Ⅳ級)和礦田的五級劃分法,全國範圍內劃分出5個成礦域,16個成礦省,80個成礦區(帶),分別簡單介紹如下:
Ⅰ
成礦域(Ⅰ級成礦區帶)
成礦域是Ⅰ級成礦單元,跨洲際的全球成礦單元。它反映全球範圍內地幔物質起伏的巨大不均一性,一般與全球性的巨型構造相對應,它是在全球性大地構造—岩漿旋迴期間發育形成的,出現特定的區域成礦作用和相對的礦化類型。
在全球範圍內(顯生宙),目前已劃定多個成礦域,若干成礦域覆蓋到中國本土,如濱西太平洋成礦域、古亞洲成礦域和特提斯—喜馬拉雅成礦域等。一個成礦域內經歷多階段構造—岩漿旋迴作用和演化,出現多期次疊加和改造等複雜的區域成礦作用,形成的礦床類型和礦種較多,可以劃分出多個礦床成礦系列類型和礦床成礦系列。
Ⅰ-1、古亞洲成礦域
古亞洲成礦域主要部分在國外,涵蓋了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蒙古,包括薩彥—額爾古納—薩拉伊爾(興凱)造山系、天山—興安華力西造山系、烏拉爾—南天山華力西造山系、塔里木准台地和部分亞洲東緣燕山造山系。在中國境內僅出現在阿爾泰山、天山(含塔里木)—陰山—大興安嶺—長白山一線(包括塔里木陸塊在內),基本構造線呈東西向。向西,延入哈薩克板塊,受其影響又轉為北西向;東端,自中生代以來受濱西太平洋成礦域的疊加改造,為北東—北北東向和東西向構造線鑲嵌的格局。
從西到東由一系列造山帶頭尾相接構成造山鏈。區內分布多期次、多類型的火山岩、花崗岩、基性岩、超鎂質、鐵鎂質超基性岩帶(部分為蛇綠岩套)及變質岩帶。在地質歷史上經受了大陸基底形成、古亞洲洋陸緣增生和濱西太平洋大陸邊緣活動及陸內斷塊升降三個階段,造就了多種有利的成礦環境。這些,構成了古亞洲成礦域在中國境內的基本特徵。古亞洲成礦域在中國境內南側界線大體沿柯崗斷裂帶、阿爾金斷裂帶、阿拉善北緣斷裂帶、華北陸塊北緣斷裂帶一線為界。
本成礦域以海西期、加里東期成礦作用為主,東段疊加有燕山期成礦作用,主要出現有塊狀的硫化物型、氧化物型、碳酸鹽型及基性、中酸性、酸性侵入岩類有關的岩控礦床。
Ⅰ-2、秦祁-昆成礦域
秦祁-昆成礦域位於中國大陸中部並呈東西展布的秦祁昆地區,是我國大陸巨型東西向構造帶所在,即廣義的中央造山帶,範圍包括了西崑崙、阿爾金、東崑崙、祁連山、秦嶺和大別造山帶以及夾於其間的柴達木地塊。這地區不但是中國大陸南北地質、地理、氣候、生態的天然分界,而且是我國重要的礦產資源基地。
從區域成礦歷史演化分析,本區域從元古宙至新生代不同時期的區域成礦均有表現,元古宙的鎳銅(PGE)、鐵,古生代的銅鉛鋅(鈷)金銀鎢以及中-新生代的汞銻金、鹽類礦產和石油等很具區域成礦特色。就古生代而論,廣泛而強烈的區域成礦作用及其成礦規律表現,獨特的區域成礦地質背景,允分展現了作為我國大陸古生代主要成礦域的組成部分——秦祁昆成礦域的鮮明成礦特色和豐富內涵。
秦祁昆成礦域是我國地質構造最為複雜的一個地區,北與古亞洲構造域相接,南與古特提斯構造域相鄰,兩大構造域在該區域的相匯及作用,形成了獨特的區域構造格局。依據現今區域構造格局及地質特徵,秦祁昆地區又可進一步劃分出14個次級構造分區
Ⅰ-3、特提斯-喜馬拉雅成礦域
特提斯—喜馬拉雅成礦域是指北界與秦一祁一昆成礦域相鄰,東界沿龍門山斷裂和金沙江—紅河斷裂帶延入越南,向西經中東進入阿爾卑斯和北非阿特拉斯。形成了重要的石油、天然氣田,以及複合型礦.
北界與秦一祁一昆成礦域相鄰,東界沿龍門山斷裂和金沙江—紅河斷裂帶延入越南,向西經中東進入阿爾卑斯和北非阿特拉斯。成礦域經歷了古大洋、古大洋閉合、萌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洋發展演化的五個階段。地質發展歷史悠久,但中新生代盆地發育,構造岩漿活動強烈,造就了極為有利的成礦地質環境,出現了全區性的區域成礦作用,並達到高峰。
形成了重要的石油、天然氣田。金屬成礦作用主要礦化類型有與中—中酸性、基性—超基性有關的岩控型,與海底火山噴發有關的塊狀硫化物型,與沉積作用有關的岩控型(包括黑色岩系)及塊狀氧化物型等礦床。其成礦作用複雜,後期疊加改造強烈,形成複合型礦床。
Ⅰ-4、濱西太平洋成礦域
濱西太平洋成礦域北起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及俄羅斯東部濱太平洋一帶山系,向南經日本群島—琉球群島—台灣島到菲律賓,在中國大陸包括天山—興安華力西造山系中段、薩彥—額爾古納—薩拉伊爾造山系東段、中朝准地台、揚子准地台、華南加里東造山系、北特提斯印支 燕山造山系東部、浙閩中華古陸塊和亞洲東緣燕山造山系。
濱西太平洋成礦域覆蓋了中國整個東部地區,其西界大體沿鄂爾多斯西緣斷裂帶向南穿過秦嶺—祁連—崑崙成礦域沿龍門山斷裂帶、金沙江—紅河斷裂帶一線的以東部分。西鄰特提斯成礦域,北部和中部與古亞洲、秦嶺—祁連—崑崙成礦域疊加,跨越了古亞洲、秦嶺—祁連—崑崙和前寒武紀三大成礦域。在濱太平洋活動階段前,各成礦域的構造環境不同而地殼發展演化過程出現了較大差異。濱太平洋活動階段,造就了一系列盆地,成為重要的石油—天然氣成礦期。
Ⅰ-5、前寒武紀地塊成礦域
前寒武紀成礦域已被古亞洲、秦一祁—昆、特提斯和濱西太平洋成礦域覆蓋,前寒武系基底時隱時現,其有科學依據的界線難以標定,在圖上暫不專門劃定。在構造圖上大體圈出該成礦域的輪廓,包括中朝准地台、塔里木准地台、揚子准地台、浙閩古中華陸塊群及其他一些陸塊群。
成礦域屬洲際性的成礦單元,受全球性地質構造帶(區)所控制,受控於特定的構造旋迴及相應的成礦旋迴。在每個成礦域內,由於地區性的地質構造環境及演化的差異而有成礦省及成礦區(帶)的形成。後期新形成的成礦域通常疊加在前期已形成的古成礦域之上,存在後期成礦作用整體疊加在前期構造單元或部分構造單元之上,成礦域界線有可能穿過已存在的一些成礦省或成礦區(帶),他是地球演化過程中的某一地區歷史時段內發生的成礦作用結果,如濱西太平洋成礦域穿過華北陸塊和秦嶺-大別等成礦省。
Ⅱ
成礦省(Ⅱ級成礦區(帶))
成礦省屬成礦域範圍內的次級成礦區(帶),它的範圍受大地構造旋迴的控制,成礦作用形成於一個或幾個成礦旋迴;發育有特定的礦化類型;成礦物質的富集主要與地球層圈間的相互作用有關;成礦作用明顯受區域岩漿活動、沉積地層、變質作用的控制,如我國華南成礦省受花崗岩漿的侵入和岩漿噴發作用的控制,形成與燕山成礦旋迴(或火山岩)有關的有色、稀有、稀土及非金屬「成礦系列組」,其中每個系列受成礦地質環境的控制。
成礦省內成礦地質環境形成某一或幾個礦床成礦系列,出現成礦地質環境與礦床成礦系列大致對應關係,應用成礦年代學對礦床的測年資料,地質構造發展過程中的成礦旋迴,各個成礦旋迴在不同成礦區帶內出現的成礦地質環境及對應的礦床成礦系列,構成了成礦省內區域成礦作用的演化歷史,應用「區域礦床成礦譜系」剖析每個成礦省的區域成礦作用的演化過程和總結區域成礦規律。
Ⅱ-1 吉黑成礦省;
吉黑成礦省屬古亞洲成礦域東南端的成礦單元之一,從太古宙至新生代出現有序的構造變動和成礦旋迴的演化史,展示的區域成礦作用的演化過程和構建的礦床成礦譜系圖,較清晰地闡明了區域成礦的規律性。
成礦省東起圖門江和烏蘇里江,分別與俄羅斯、朝鮮二國相鄰;南起華北陸塊北緣斷裂帶,與華北陸塊相鄰;北至黑龍江,與俄羅斯遙望相對;西與大興安嶺火山岩帶相接,總面積約40萬km2,屬華北陸塊東端北側古亞洲洋晚古生代開合構造演化和濱西太平洋中生代大陸邊緣活動構造--岩漿帶的雙重構造疊合區。
成礦省大地構造位置處於西伯利亞板塊、華北陸塊和庫拉-太平洋板塊夾持的中間地帶,地質構造較為複雜,多旋迴成礦作用和構造演化的疊加作用明顯,造就了多種多樣的成礦地質環境和特定的礦床類型。
成礦省內前寒武紀基底和中、新生代蓋層尤為發育,古生代地層發育程度相對較差。
Ⅱ-2 內蒙-大興安嶺成礦省;
內蒙-大興安嶺成礦省屬古亞洲成礦域的組成部分,中新生代又疊加有濱西太平洋大陸邊緣活動的構造-岩漿帶及其成礦特徵,區域成礦作用的雙重性十分明顯。前寒武紀基底形成,華力西期古亞洲洋開合和燕山期大陸邊緣活動三期成礦作用疊加一體,是本成礦省區域成礦的基本特徵。
內蒙-大興安嶺成礦省北鄰俄羅斯,以黑龍江為界,西與外蒙相隔,南接華北陸塊北緣,東靠松嫩中新生代盆地,總面積約53.42萬km2。屬古亞洲成礦域的組成部分。
成礦省內從古元古界至中、新生界地層均有出露。
內蒙--大興安嶺成礦省位於西伯利亞板塊南緣,西與哈薩克板塊相鄰,南靠華北陸塊,東臨太平洋板塊,是板塊構造運動作用力集中的地區。
Ⅱ-3 華北陸塊北緣成礦省;
華北陸塊北緣是華北陸塊和西伯利亞克拉通南緣之間的一個長期活動帶,在每個地質的發展階段,成礦省內的構造變動、岩漿作用、斷裂活動都很強烈。
華北陸塊北緣包括內蒙古東部,吉林省中部,遼寧、河北兩省北部,南北寬150~320km,東西長2360km。總面積約37萬km2。北與大興安嶺、吉黑成礦省相鄰,南連華北陸塊,東延進入朝鮮和日本海,西與天山-北山成礦省順接,是一個地質構造活動強烈成礦作用複雜的成礦單元。
按傳統的大地構造分區,華北陸塊北緣跨越內蒙古華力西優地槽褶皺帶的南緣,內蒙古地軸、燕山台褶帶、膠遼台隆、鄂爾多斯台坳和山西斷隆的北緣。是華北陸塊北部邊緣和內蒙古-興安-吉黑褶皺系兩個不同構造單元的鄰接部位。帶內構造極為複雜,在中新生代又受濱西太平洋大陸邊緣活動帶的疊加,使整個華北陸塊北緣成礦省呈現地質構造歷史演化的多階段性和不同地質構造發展加程度較高的成礦省。成礦省內礦床類型齊全,成礦元素組合多樣,是區域成礦作用複雜的多樣的成礦帶。
Ⅱ-4 華北陸塊成礦省;
華北成礦省東起渤海、黃海,北界以北緯39°到保定-忻州-離石-保德-清水河沿北緯40°向西到玉門。與華北陸塊北緣成礦省相鄰;南界東起響水-嘉山斷裂,西及南至華北陸塊南緣斷裂為界,包括膠東半島東部在內與秦嶺-大別成礦省和北祁連成礦省相隔;西與塔里木陸塊連接;面積約80萬km2,呈卧鍾狀。
區內地台基底和蓋層,除鄂爾多斯西緣過渡帶,普遍缺失奧陶統至下石炭統外,地層發育齊全,出露廣泛。
太古宙地層主要分布在魯西-膠東區:泰山群,膠東群,小秦嶺-熊耳山等地的太華群,中條山區涑水群,賀蘭山區賀蘭群等,這套地層普遍經受基底褶皺,強烈變質和混合岩化,為深變質雜岩系。主要為黑雲斜長片麻岩、變粒岩、片岩夾大理岩、磁鐵石英岩等,賦存有兩類礦產:
以條帶狀磁鐵礦為代表的鞍山式鐵礦,如河南午陽,山東朝旺等;
花崗-綠岩帶內的綠岩型金礦,如小秦嶺礦田等。
由於這些地區,在太古宙晚期,處於古陸邊緣,原始地殼較薄,活動性強,形成海相(盆)以偏基性火山-沉積為主,原岩為中基性-中酸性火山-沉積岩夾碎屑岩、含鐵硅質岩及碳酸鹽岩建造。以富含鐵質,金丰度值普遍較高為特點,因此,可以說太古宙地層最初始礦源層。
元古宙地層較複雜,比太古宙火山噴發岩類減少。地台從東向西顯示槽型,呈海槽盆地沉積,海盆範圍變遷頻繁,由多期海退海進旋迴組成,沉積巨厚的碎屑岩-碳酸鹽岩伴有基性-酸性的火山沉積岩系。古元古界有:膠東的粉子山群,中條山的中條群,豫北嵩山群,為淺變質的低角閃岩相,低-高綠片岩相,岩石為片岩類、片麻岩類、變粒岩類、角閃質岩類、大理石岩類。賦存礦產銅、金(鉬、鈷)等,以中條山式銅(鉬鈷金)礦床為代表。
從中新元古界至古生界,為陸台相對穩定發展期,以升隆運動為主,多次接受海浸,形成陸源碎屑岩-碳酸鹽岩沉積。主要在熊耳山、盧氏-洛南、小秦嶺區的熊耳群、洛南群、官道口群、欒川群、陶灣群、膠東的蓬萊群等。在變質岩系中賦存有金及銅、鉛、鋅礦。但震旦紀地層內以控制接觸交代型礦床為特點。如南泥湖鉬(鎢)礦床、曲里鋅(銅)礦床,棲霞鉛鋅礦床等。
古生代地層為海陸交互相沉積建造,鐵鋁、灰岩、碳酸鹽岩及含煤碎屑岩係為主,與山西式鋁土礦、煤及鐵錳礦產有關,中生代從三疊系末期,地台開始活化,形成內陸盆地沉積及中酸性火山岩沉積,岩性以陸碎屑岩、泥沙質沉積相為主,局部含煤、油及石膏等礦產。
Ⅱ-5 阿爾泰-準噶爾成礦省;
阿爾泰-準噶爾成礦省是指新疆天山(婆羅科努山-博格達山)北麓以北的廣大地區,包括中國境內阿爾泰山及山前的北準噶爾地區、準噶爾盆地及其兩側的東、西準噶爾地區。其西、北、東三面分別以中-哈、中-俄、中-蒙邊界與哈薩克的礦區阿爾泰、山區阿爾泰和蒙古阿爾泰相連。西準噶爾地區面積約6萬km2,包括薩吾爾、謝米斯台、塔爾巴哈台、扎依爾、巴爾魯克等山系和塔城盆地。東準噶爾地區面積約5.6萬km2,包括北塔山、卡拉麥里、莫欽烏拉、伊吾北山等山系和三塘湖、伊吾盆地。阿爾泰地區包括山區阿爾泰和山前阿爾泰,總面積約8萬km2。
阿爾泰-準噶爾成礦省大地構造上橫跨西伯利亞和哈薩克-準噶爾兩大板塊,以額爾齊斯超岩石圈斷裂為界,以北屬西伯利亞板塊,以南為哈薩克-準噶爾板塊。
Ⅱ-6 天山-北山成礦省;
天山-北山成礦省位於塔里木-中朝板塊之北、哈薩克板塊之南,呈東西向,西端為喇叭開闊轉向北西向的兩板塊銜接的陸緣活動帶上(李春昱,1982),貫穿新疆中部、甘肅北部和內蒙的西部,東西長約3000餘km,南北平均寬約240km,總面積約73萬餘平方千米。西部為天山山脈,東部以戈壁和沙漠、低丘山嶺和盆地相間,為山區切割和乾燥的剝蝕平原(或丘陵或低山)。省內金屬、非金屬和能源礦產豐富,屬我國大型礦產富集區之一。
成礦省處在西伯利亞板塊南緣,構造單元多樣,地層複雜多變;岩漿岩極為發育,出現不同變質程度的變質岩類,賦存的礦床類型齊全,在近幾十年的探索研究中,對成礦省內的基礎地質和礦產地質形成了輪廓性認識。
成礦省自元古宙至新生代各時期地層都有出現,沉積類型齊全,以活動型和過度型為主。
Ⅱ-7 塔里木陸塊成礦省;
塔里木陸塊四周高山,中間盆地,盆地內已被沙漠覆蓋,總面積達59.4萬km2。屬世界第三大沙漠,蓋層最厚度可達1.7萬餘米,有「高山深盆」之稱,他與華北陸塊、揚子陸塊地殼結構有較大的差異,導至成礦地質環境,成礦作用的差異明顯,礦床成礦系列與其他陸塊也有根本的差別。
塔里木陸塊北鄰南天山,南屬昆崙山,西與喀拉鐵克山(西南天山)斜切,東延至阿爾金山,組成四周有高山環繞,近似菱形的下陷盆地,俗稱「高山深盆」。
塔里木盆地被沙漠覆蓋,僅局部和盆地四周出露地層。據有關資料綜合(芮行健等,2002,方朝亮等,2002),成礦省內地層有基底和蓋層組成。基底最老的地層為托格拉克布拉克群和米蘭群,屬太古宙;其上為興地塔格群、埃連卡特群等,為變質的火山岩和綠片岩相的各種片岩,經第一次克拉通化形成塔里木原地台(姜春發,1997;芮行健,2002);基底地殼之上的古陸核(原地台)為長城系楊吉布拉克群,薊縣系愛爾基幹群,新元古代青白口系的帕爾崗塔群。
經第二次克拉通化後,與古陸核一起組成地台的基底(姜春發,2002)。蓋層屬三層結構,下層的新元古界~二疊係為克拉通裂陷盆地和克拉通拗陷盆地型沉積層;中生界至古近系屬中層結構,為前陸盆地型沉積;上層的中新統一全新統,屬陸內統一盆地型或山間萎縮盆地層沉積層(芮行健等,2002)。蓋層沉積地層厚度大,盆地南部的最大厚度可達17000餘米,賦存有多種礦產,以油氣、煤、鹽類和鈾等礦產最重要,與油氣有關的儲油層有(由新到老,方朝亮,2002)
Ⅱ-8 秦嶺-大別成礦省;
秦嶺-大別成礦帶是我國大陸中部規模最大的東西成礦帶,自西向東,橫跨青海、甘肅、四川、陝西、河南、湖北、安徽七省,總面積約50餘萬km2。它夾持於揚子陸塊和華北陸塊之間,由秦嶺、大別和北大巴山等地質構造單元組成,總體走向近東西向,它是在不同時代前寒武紀基底上發育起來的大陸造山帶。
北以寶雞-黑山-欒川-方城-明港-舒城斷裂為界,構成成礦省與華北陸塊的分界線;南以揚子陸塊北緣斷裂為界,構成成礦省與楊子陸塊的分界線。北側基底埋藏淺,硬化固結程度高,穩定性好,是早古生代以前華北陸塊南緣增生帶;南側基底埋藏深,硬化固結程度低,穩定性差,為揚子陸塊北緣增生帶。
秦嶺-大別成礦省大地構造位置隸屬秦嶺和松潘-甘孜兩個活動帶(Ⅰ級),下分八個Ⅱ級構造單元,各構造單元間均以(深)斷裂(帶)為界。
Ⅱ-9 祁連成礦省;
北以龍首山斷裂為界,南至柴達木盆地,東與南秦嶺成礦帶連接,西以阿爾金斷裂為界與塔里木盆地相隔,總面積約33萬km2。北鄰塔里木陸塊和華北陸塊;南接揚子陸塊和崑崙活動帶,西側以阿爾金斷裂為界將本成礦省與塔里木陸塊分開;東為秦嶺-大別成礦省,在地質構造發展演化史上,他位於古亞洲構造域、特提斯-喜馬拉雅構造域和濱西太平洋構造域之間。
前燕山構造旋迴的發展、演化直接作用於本成礦省;印支、燕山期以後,成礦省已捲入特提斯-喜馬拉雅構造域,中、新生代的成礦作用對本成礦省的影響巨大。濱西太平洋構造域對本成礦省的影響不強烈,但北東-北北東的構造-岩漿帶的存在無疑是由中生代濱西太平洋大陸邊緣活動的波及造就了構造岩漿作用的出現。成礦省特定構造位置決定了成礦省構造單元的特徵。
Ⅱ-10 崑崙成礦省;
崑崙造山帶位於青藏高原西北緣、新疆塔里木盆地南及東南側,總體呈現北西—南走東向的反「S」形展布。大地構造跨越了塔里木地塊、羌塘地塊、岡底斯地塊和祁連成礦省的柴達木地塊。研究區僅涉及塔里木地塊西南緣—部分;康西瓦和空喀山口大斷裂之間為羌塘地塊,屬於華南地塊的組成部分;空喀山口大斷裂以南為岡底斯地塊,屬於印度板塊東北部邊緣的一個地質單元。
近年隨著地質工作程度的提高,新發現了一批礦產地。經勘查工程式控制制的礦床和礦產地有110餘處,主要類型有:
岩漿型石棉礦床(芒崖、阿帕)
海相火山岩型銅和銅鐵礦床(卡拉瑪、銅峪溝、賽什塘、切列克契等)
熱液(水)型鉛鋅銀礦床(卡蘭右等)
接觸交代型金鈷鐵和玉石礦床(肯德可克、阿拉瑪斯等)
海相沉積型鐵礦床(黑黑孜干、野驢溝等)
陸相沉積鐵和鹽類礦床(皮牙克、風火山、中南山等)
斑岩型Cu-Mo礦床(雲務嶺)
現代鹽湖型鉀鹽鋰銫礦床(察爾汗、大柴達、大浪灘等)
熱液型金礦床(五龍溝、大場、開荒北等)、受變質型鐵礦床(諾木洪)。
不少礦產在國內佔有重要地位,如柴達木盆地的鉀鹽、督令溝的鈷礦等。
Ⅱ-11 下楊子成礦省;
下揚子成礦省位於長江中下游地區,東臨黃海,南靠華南成礦省、北與崑崙-秦嶺活動帶相鄰,西聯上揚子成礦省,總面積約34萬km2,長江中下遊河道由西向東穿過成礦省全境。
成礦省屬華南板塊中的揚子陸塊,並指出紹興-萍鄉-北海是一條重要的構造帶(程裕淇等,1994),紹興-江山-宜春-彬州-憑祥一線為華夏島弧系與揚子陸塊的分界線。成礦帶包括下揚子地塊、浙西地塊和江南地塊東部地區。
成礦省內蓋層廣布、褶皺多樣、沿長江是成礦省內主要的構造-岩漿帶,兩頭由蘇北、江漢二個白堊紀-新生代斷陷盆地,中間由寧蕪、廬樅和鄂東南的梁子湖三個中生代上疊火山岩盆,沿江鄂東南、九瑞、銅陵、寧鎮和蘇西為隆斷區內的中-酸性侵入岩區,稱構造-岩漿帶。紹興-江山-萍鄉-長沙一線既是兩大構造單元的分界線,又是岩漿侵入-噴發的有利空間,組成了以火山噴發-侵入岩為主的構造岩漿帶,沿該帶兩側分布的德興等燕山期上疊火山盆地,屬火山岩和侵入岩類都發育的構造-岩漿區,其地質構造特徵、岩漿活動和成礦作用反映了兩大構造單元之間的過渡特徵,稱為過渡帶(葉慶同,1988)。
Ⅱ-12 華南成礦省(含台灣島和海南島);
華南是世界聞名的濱太平洋金屬成礦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有色、稀有金屬礦產集中產出的地區。自晚太古代以來,各個時期的沉積作用,岩漿作用和變質作用都很發育,與之有關的礦產的類型眾多、時空演化富有規律,尤以中-新生代濱西太平洋陸緣活動帶強烈的構造-岩漿活動著稱,同華北陸塊東部、大興安嶺南北相聯的燕山期岩漿侵入和陸相火山噴發活動表徵的大陸邊緣活動帶聞名於世。其獨特的地質構造背景、成礦地質環境、優勢的成礦條件、豐富的礦產資源為舉世所矚目。
華南成礦省位於我國東南部,北沿紹興-鷹潭斷裂與下揚子成礦省為界、西沿宜春-彬州,並順祁陽、桂林、宜山、天等一線與上揚子成礦帶為界,其南至海,包括台灣省和海南島在內。總面積約77.5萬km2。跨越了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和廣西的大部分,福建省、廣東省、台灣省和海南海省的全部及其沿海諸多島嶼。
Ⅱ-13 上揚子成礦省;
上揚子成礦省位於華南成礦省和下揚子成礦省之西,三江成礦省和松潘-甘孜成礦省之東,北與秦祁昆成礦域為界,南與越南、寮國兩國相鄰,處於全國的核心地位,總面積約40萬km2。
區內礦產豐富,類型齊全。勘查工作程度總體上東高西低,勘查歷史以銀礦最為悠久,其它礦種自20世紀以來逐漸興盛。規模達大型以上的著名礦床有湖南桃源沃溪金銻礦、貴州萬山汞礦、貴州務川大竹園和貓場鋁土礦、貴州遵義錳礦、四川大梁子和天寶山鉛鋅礦、雲南大紅山銅鐵礦、雲南東川銅礦、雲南魯甸樂馬廠銀礦、湖南黔陽鏟子坪金礦、貴州大河邊重晶石礦、寧鄉式鐵礦、攀枝花式釩鈦磁鐵礦、開陽磷礦、箇舊錫礦、白牛廠銀礦、大廠式錫多金屬礦、紫木凼式金礦、氂牛坪式稀土礦等幾十處,屬全國主要的礦產富集區之一。
Ⅱ-14 三江成礦省;
三江成礦省地處怒江、瀾滄江、金沙江流域,包括雲南西部、四川西部、西藏東部和青海南部。其東以甘孜-理塘斷裂、小金河斷裂及紅河斷裂與松潘-甘孜成礦省和揚子成礦省相鄰,西南到國境線,面積約45萬平方公里。
三江成礦省地處青藏高原東部的橫斷山脈,隸屬特提斯-喜馬拉雅構造成礦域。在大地構造上,三江地區處於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陸-陸碰撞造山帶由近東西向急轉為南北向的轉折部位。是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之間地殼經過萌特提斯、古特提斯以及新特提斯等多旋迴開-合構造演化形成的複雜拼合帶,其南西一側受印度板塊控制,北東側分別受揚子陸塊和塔里木陸塊制約。
Ⅱ-15 松潘-甘孜成礦省;
成礦省在四川省西部至藏北,面積約18萬平方公里,夾持在崑崙、上揚子、三江和西藏成礦省之間,呈倒三角形。區域上,北以瑪沁-略陽深斷裂、東和東南以龍門山-錦屏山深斷裂系(推覆帶)、西以甘孜-理塘深斷裂帶分別與秦嶺造山帶、揚子准地台、三江造山帶相接。
區內廣泛分布的是三疊系地層。而在本區東緣局部地區出露有前震旦系通木樑群、鹽井群,是一套海相火山岩-碎屑沉積岩建造;上震旦統-下二疊統分布於平武、丹巴一帶,以泥頁岩、碳酸鹽岩、碎屑岩建造為主,偶見火山岩,各系地層間均為整合或假整合接觸;上二疊統基性火山岩廣泛發育,理縣以西各大背斜軸部均見出露。本成礦區為三大斷裂帶圍限,北為瑪沁-瑪曲-略陽斷裂帶,東為龍門山-錦屏山斷裂帶,西為甘孜-理塘斷裂帶。其間發育有岷江-虎牙大斷裂、瑪曲-荷葉大斷裂、阿壩斷裂、金木達-南木達斷裂、鮮水河深斷裂等。
Ⅱ-16 雅魯藏布江成礦省
西藏成礦省位於我國西南部,是特提斯-喜馬拉雅成礦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範圍與西藏自治區基本相當,但藏東和藏北部分地區劃歸松潘-甘孜成礦省及三江成礦省。地理坐標為東經78°24′~ 98°00′,北緯26°48′~ 34°55′,面積約110萬平方公里。
西藏成礦省地處青藏高原主體,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其北部為藏北高原,中部為藏南谷地,南部為喜馬拉雅山地,整個地勢具有西北高、東南低的總特點。岡底斯斑岩銅礦帶的發現和「一江兩河」地區礦產勘查的重要進展,展示了不可低估的找礦潛力。
Ⅲ
成礦區(帶)(Ⅲ級成礦區(帶))
(1)、吉黑成礦省(Ⅱ-1)
成礦省內共發現礦產地71處,重要大、中型礦床34處,主要礦床有石墨、金、鐵、銅、鉛鋅、銀、鎳、矽線石等;其中:1.岩漿型1處;2.斑岩型1處;3.接觸交代型10處;4.海相火山氣型1處;5.陸相火山氣型3處;6.熱液型3處;7.沉積-變質型10處;8.受變質型3處;9.地浸沙岩型1處;10.其他成因類型礦床1處。
歸屬本成礦省的成礦區帶有:
Ⅲ-1 完達山中生代有色金屬、貴金屬成礦區;
Ⅲ-2 太平嶺-老雅嶺古生代、中生代金銅鎳鉛鋅銀鐵成礦區;
Ⅲ-3 佳木斯-興凱新太古元古宙、晚古生代、中生代鐵多金屬非金屬成礦區;
Ⅲ-4 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吉林哈達嶺太古宙、晚古生代、中生代鐵金銅鎳銀鉛鋅成礦帶;
Ⅲ-5 松遼盆地新生代油氣鈾成礦區;
(2)、內蒙-大興安嶺成礦省(Ⅱ-2)
蒙-大興安嶺成礦省是我國有色金屬集中分布的地區,除有色金屬外,尚有黑色金屬、稀土稀有金屬、貴金屬及非金屬礦床。據目前統計,全區共發現礦床(點)583處,重要的大、中型礦床55處,其中大型礦床24處,中型礦床31處。
依據礦床產出的成礦地質環境、礦床特徵和相應的成礦作用、控礦因素將成礦省的礦床劃分為岩漿型、偉晶岩型、斑岩型、接觸交代型、海相火山岩型、陸相火山岩型、熱液型、陸相沉積型、受變質型和砂礦型十類,在成礦省內熱液型、接觸交代型、斑岩型是重要的類型,其他類型居次要地位。就礦種而論,銅礦床以斑岩型最重要,銀礦床以火山岩型和熱液型為主,鉛鋅礦床以熱液型為主,其次是接觸交代型;稀土稀有礦床以鹼性花崗岩亞型最重要,鐵礦床以接觸交代型和海相火山岩型為主。
在本成礦省內再進一步劃分的成礦區(帶)是:
Ⅲ-6 額爾古納中生代銅鉬鉛鋅銀金成礦帶;
Ⅲ-7 大興安嶺北段晚古生代、中生代鉛鋅銀金成礦帶;
Ⅲ-8 大興安嶺南段晚古生代、中生代金鐵錫銅鉛鋅銀鈹鈮鉭礦床成礦帶;
Ⅲ-9 二連-巴音查干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銅鐵鉻鉛鋅銀成礦帶;
Ⅲ-10 錫林浩特-索倫山元古宙、晚古生代、中生代銅鐵鉻金鎢鍺螢石天然鹼成礦帶;
(3)、華北陸塊北緣成礦省(Ⅱ-3)
華北陸塊北緣賦存有豐富的貴金屬、有色金屬、稀土金屬、黑色金屬、非金屬及能源礦產。其中稀土、金、銀、銅、鉛、鋅、鉬、菱鎂礦等礦為優勢礦種。
不同礦種的成礦作用之間,差異甚大。本省金礦類型繁多,成因繁雜,具有多成因、礦質多來源,成礦作用多次疊加的成礦特徵,主要有綠岩帶型、韌性、剪切帶型、岩漿熱液型、同生沉積型及表生型。省內有少數獨立銀礦床外,主要是與某些類型的鉛鋅礦床、金礦床或多金屬礦床共(伴)生在一起。
本成礦省內劃分的成礦區帶如下:
Ⅲ-11 華北陸塊北緣東段太古宙、元古宙、中生代金銅銀鉛鋅鎳鈷硫成礦帶;
Ⅲ-12 華北陸塊北緣中段太古宙、元古宙、中生代金銀鉛鋅鐵硫鐵礦成礦帶;
Ⅲ-13 華北陸塊北緣西段太古宙、元古宙、中生代鐵鈮稀土金銅鉛鋅硫成礦帶;
(4)、華北陸塊成礦省(Ⅱ-4)
成礦省主要金屬礦種為金、銀、銅、鉛、鋅兼鋁、鉬、錳等8種。能源礦產煤、石油、天然氣也很豐富。已知礦產地約548處,其中特大型5處,大型67處,中型109處,小型約167處。全區礦床(化)點1979餘處。
成礦省內的主要礦產,金屬礦床成因多與前寒武系混合岩變質岩地層有關,並明顯的受控於(主要為印支-燕山期)岩漿構造活動,因此,省內的貴、有色金屬礦產有著較密切的成因聯繫,多形成伴共生型礦床,在空間分布上具有局部集中的特點。
省內已知礦床的工業類型,基本可歸納為:金礦有石英脈型、構造蝕變岩型、變質熱液型、次火山岩型、夕卡岩型五種。有色金屬礦床銅、鋅鉛及鉬錳等礦床類型有沉積變質熱液型,斑岩型、夕卡岩型、火山岩型(海相、陸相)熱液型,岩漿熔離型、海相沉積型、沉積變質型等。成礦省內的銀礦,多與銅、鉛鋅、錳礦等伴共生。目前,獨立銀礦及大型礦床極少。成因與岩漿熱液活動有關。
本成礦省內劃分的成礦區帶如下:
Ⅲ-14 膠遼太古宙、元古宙、中生代金銅鉛鋅銀菱鎂礦滑石石墨成礦帶;
Ⅲ-15 魯西中生代金銅鐵成礦區;
Ⅲ-16 華北盆地新太古代、中新生代鐵煤油氣成礦區;
Ⅲ-17 小秦嶺-豫西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金鉬鋁土礦鉛鋅成礦帶;
Ⅲ-18 五台-太行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金鐵銅鉬鈷銀錳成礦區;
Ⅲ-19 晉西-陝東黃河兩側元古宙、晚古生代鋁土礦稀土銅鐵金煤鹽類成礦帶;
Ⅲ-20 鄂爾多斯盆地中生代、新生代油氣煤鹽類成礦區;
Ⅲ-21 阿拉善元古宙、新生代銅鎳鉑族螢石成礦區;
(5)、阿爾泰--準噶爾成礦省(Ⅱ-5)
阿爾泰成礦省礦產資源豐富,已知礦產地677處,其中大型20處、中型45處、小型201處、礦點及礦化點411處。主要礦種包括稀有金屬、白雲母、綠柱石、銅、鎳、鉛鋅、鐵、鉻、金、蛇紋岩、膨潤土、石墨、鹽類、煤等,其中稀有金屬、白雲母、綠柱石、有色金屬、鐵礦和金礦是阿爾泰成礦省的優勢礦產資源。
稀有金屬、白雲母及綠柱石主要分布於阿爾泰山內,如可可托海特大型綜合稀有金屬礦、大喀拉蘇大型鈮鉭礦、庫魯木圖大型Li-Be-Nb-Ta礦和庫卡拉蓋大型鋰輝石礦。大型銅鎳鉛鋅礦主要分布於阿爾泰山南緣地帶,如喀拉通克大型銅鎳礦、阿舍勒大型銅鋅礦和可可塔勒大型鉛鋅礦。
蒙庫大型鐵礦與可可塔勒鉛鋅礦處於同一個成礦帶上。阿爾泰的砂金開採歷史悠久,有「七十二道溝,溝溝有黃金」的美譽。岩金礦主要分布於阿爾泰的額爾齊斯河流域、西準噶爾的哈圖、薩吾爾以及東準噶爾的扎河壩-阿爾曼泰、卡拉麥里-麥欽烏拉等地。在東準噶爾還有錫礦的產出。
成礦省劃分出5個成礦區(帶):
Ⅲ-22 哈龍-諾爾特晚古生代、中生代金鉛鋅鐵稀有寶玉石雲母成礦帶;
Ⅲ-23 克蘭晚古生代鐵銅鋅金銀鉛成礦帶;
Ⅲ-24 準噶爾北緣晚古生代、新生代銅鎳鉬金沸石膨潤土成礦帶;
Ⅲ-25 準噶爾西緣晚古生代金鉻成礦區;
Ⅲ-26 準噶爾盆地晚古生代、中生代油氣鈾煤鹽類成礦區;
(6)、天山-北山成礦省(Ⅱ-6)
成礦省內已發現礦床(點)553處,其中大型和大型以上礦床14處、中型63處、小型113處,礦點(化)362處,按成礦作用可劃分為十二種礦床類型。成礦省內地殼演化經歷了陸核形成,基底形成,大陸邊緣活動,裂谷形成演化核板內構造活動五個階段,他與成礦省內已知類型,已知礦床的形成的時間演化相對應。由此可知,區域成礦作用的階段性在成礦省內顯示極為明顯。其區域成礦作用階段如下:
五台成礦旋迴:成礦省內僅在南天山—馬鬃山成礦帶內賦存由與太古宙綠岩有關的銅金礦床,永紅山受變質型銅礦為代表。
晉寧成礦旋迴:成礦省內古元古界和中元古界地層出露較多,但現在發現的礦產不多。新元古界是成礦省內成礦的高峰期,主要類型有岩漿型Ni、Cu礦床(菁布拉克,興地塔格)、偉晶岩型稀有礦床(夏特、石英灘、圖茲雷克等)、鹼性岩類稀有金屬礦床(闊克塔格西)、海相火山氣液型Cu礦(喇嘛薩依)、海相沉積型磷礦(阿克賽)(薩瓦甫齊)、受變質型鐵礦(沙壟天湖)和低溫熱液型鉛鋅礦床(西鐵爐子)等。
加里東成礦旋迴:成礦省內基底開始裂解,海相沉積建造較發育,形成的礦床有岩漿型CuNi礦床(黑山式),海相沉積型(紅山、七角井等)、沉積變質型(庫魯克坤(紅柱石)、沙依里克(P)、科爾古琴(P)等)、熱液型金礦(望峰、薩日達拉)等。
華力西成礦旋迴:成礦省內裂谷孕育發展形成和消亡的階段,華力西期岩漿侵入作用強烈,是成礦省內成礦高峰期,主要的大型和超大型礦床都是這個時期形成的。典型礦床有黃山(CuNi)、土屋(Cu)、磁海(Fe)、公婆泉(CuMo)、尾埡(FeVTi)、小西弓(Au)、查漢薩拉(Sb)、薩瓦亞爾頓(AuSb)、霍什布拉克(PbZn)等。
燕山成礦旋迴:本旋迴在成礦省內表現很弱,僅在東端的北山地區有所發現,典型礦床為七一山鎢鉬螢石礦床,白山鉬礦。
喜山期成礦旋迴:進入板內構造—岩漿作用階段後,成礦省內垂直升降運動強烈,盆地和河湖發育,形成了砂礦,鹽湖類礦床和可地浸砂岩鈾礦等。
天山-北山成礦省劃分出九個成礦區(帶)分別是:
Ⅲ-27 博格達晚古生代銅鋅石墨鹽類成礦區;
Ⅲ-28 阿拉套-賽里木晚古生代錫鎢鉛鋅成礦區;
Ⅲ-29 土哈盆地中、新生代油氣煤鈾沸石膨潤土鹽類成礦區;
Ⅲ-30 西天山前寒武紀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鈾煤銅(鉬)錳鐵鎳金銀稀有金屬雲母鹽類礦床成礦區;
Ⅲ-31 覺洛塔格-星星峽晚古生代銅鉬金銀鎳成礦帶;
Ⅲ-32 南天山馬鬃山晚古生代鐵金鉛鋅銀釩鈾稀有稀土磷灰石蛭石菱鎂礦滑石礦床成礦帶;
Ⅲ-33 額齊納旗晚古生代銅鐵(螢石)成礦區;
Ⅲ-34 北山前寒武紀、晚古生代多金屬鐵銅鎳金鉛鋅銀磷稀有金屬礦床成礦帶;
Ⅲ-35 薩阿爾明晚古生代、中生代、金鐵錳鉛鋅稀有金屬鹽類成礦帶;
Ⅲ-36 西南天山晚古生代金銅鉛鋅銀銻鈾錫成礦帶;
(7)、塔里木陸塊成礦省(Ⅱ-7)
塔里木盆地內已知礦產有油氣、煤、鈾、鹽(鉀鹽、鈉鹽、芒硝、石膏、鹽湖等)、鐵(鐵釩鈦)、錳、硫、鉛、鋅等,其中的油氣、鉀鹽是盆地內的優勢礦產。
主要油氣田有依里克里克油田,克拉2氣田、大北氣田、大宛齊油田、牙哈氣田、輪南油田、塔河油田、英買力油氣田、桑塔木油田、哈德4油田,塔中4油田、和田河氣田、巴什托普油田、柯克亞氣田等共十四處。其中油田八處,油氣田七處。
鹽類礦產以鉀鹽為主,羅布泊鉀鹽礦已達超大型,其次有阿其克蘇(岩鹽)、阿瓦提、(岩鹽),喬爾禾(岩鹽)等多處,鹽類礦產都屬蒸發岩型。
銅礦均屬砂岩型,賦存在中新世晚期康村組上部,主要銅礦床有滴水、恰科馬克、庫蘭康、巴西克其克、溫巴斯等。目前均為小型。
煤炭資源在塔里木盆地內屬山前盆地沉積,但和田地區的阿其克等含煤地層及其煤礦區(點)賦存在中石炭地層中,為濱海相-瀉湖相陸源碎屑沉積岩。主要含煤地層是塔北緣庫車地區(含煤地層為晚三疊世,早、中侏羅統)、南緣自英吉砂開始向東沿盆地邊緣皮山、和田至且末都有分布(中侏羅世)。總之,中侏羅世煤系地層是塔里木盆地的主要煤系地層。
鐵礦主要分布在盆地北西側邊緣的柯坪隆起,以岩漿型釩鈦磁-鐵礦為主,典型礦床有瓦基爾塔格。盆地周邊與其他構造單元交接帶的過渡帶上,分布有鐵礦點(礦化點),目前未評價其遠景。
鈾礦賦存在塔里木盆地周邊的中新生代含煤岩系(中、下侏羅統)和白堊系-新近系的湖沼沖積相和水下三角洲相(先潮溫,後轉為乾旱)地層中。典型礦床有烏恰西側的喀拉塔勒中-新生代山前坳陷中,賦礦地層為下白堊統砂礫岩組,含礦帶厚100-130m,延深在700m左右。其次是庫車新生代坳斷盆地的上新統海陸交互相和河湖相的碎片岩和含膏鹽地層中。總之盆地周邊具有鈾礦賦存的圍岩和良好的成鈾物理化學條件,是理想找鈾遠景區。
鉛鋅礦床有熱液型和「薩布哈式」型,熱液型鉛、鋅目前規模有限,「薩布哈式」礦床的規模不斷擴大,有望成為大型以上礦床,典型礦床有烏拉根鉛鋅礦,他與天青石礦、石膏岩、白雲岩共生,賦礦層位古新統一始新統膏鹽與砂頁岩的過渡帶,有可能可以與雲南金頂鉛鋅礦床類比。
由於地質構造和成礦作用的特殊性,將Ⅲ37-塔里木中、新生代油氣鈾鹽類礦床煤成礦區中再劃分六個成礦亞帶:
Ⅲ-37 塔里木中、新生代油氣煤鈾鹽類礦產成礦區;
Ⅲ37-1-庫車新生代油氣銅鈾成礦亞帶;
Ⅲ37-2-沙雅中、新生代油氣成礦亞帶;
Ⅲ37-3-柯坪晚古代鉛鋅鐵釩鈦成礦亞區;
Ⅲ37-4-卡塔克-滿加爾新生代油氣鉛鋅成礦亞區;
Ⅲ37-5-麥蓋提油氣鹽類礦床成礦亞區;
Ⅲ37-6-塔里木南緣鹽類金鉛鋅鐵煤成礦亞帶。
(8)、秦嶺-大別成礦省(Ⅱ-8)
成礦省內礦產豐富,類型齊全,規模較大,主要有:
金礦:金礦是區內主要礦產之一,主要有小秦嶺、嵩縣、洛寧、桐柏(老灣大型金礦、破山大型銀礦、銀洞坡大型金礦)金礦,雞架山、馬鞍橋、葫蘆溝、襄家溝金礦,卸甲溝、許家坡、鄧格庄、金音頂、范家埠、銅錫山、白雲金礦及黑龍潭、黃龍山、白岩溝、元斗、高廟等金礦,以及漢江兩鄖砂金礦床集中分布區。
銀礦:在桐柏縣圍山城以銀為主的多金屬礦帶,洛寧固始溝、羅山丘城山大中型銀礦床、大西溝-銀洞子銀多金屬礦、銀洞溝銀金礦、紅石小張灣銀礦等。大調查在豫西南欒川赤土店、湍源和桐柏地區銀多金屬礦的找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目前已控制銀資源量8000餘噸。
鉛鋅礦:主要分布在桐柏、南召、大西溝、錫銅溝及豫北和大別山地區。
銅礦:銅礦集中分布於桐柏劉山岩、鎮平秋樹灣、內鄉夏館-板廠以及新城-黃陂斷裂、青峰-襄廣斷裂、竹山斷裂及其兩側,和兩鄖斷裂及其北部。
鐵礦:為變質型鐵礦,主要集中分布兩鄖斷裂及其北部、隨州小林地區。
磷礦、錳礦:屬沉積-變質型礦床。集中分布於大悟黃麥嶺至孝昌青山口一帶,有黃麥嶺磷礦等。
釩礦:分布於中、下寒武統中,與黑色岩系密切相關。主要分布於浙川余家莊及兩鄖斷裂丹江口段及其北側、襄樊-廣濟斷裂隨州段及其北側。主要以丹江口楊家堡大型釩礦為代表。
汞銻礦:分布於盧氏南陽山、掌耳溝、王莊、大河溝、馬畈等地銻礦,以及公館及青銅溝汞銻礦。
成礦省內劃分出三個成礦帶:
Ⅲ-38 北秦嶺早古生代、中生代金銅銀銻鉬成礦帶;
Ⅲ-39 桐柏-大別元古宙、中生代金鉛鋅銀非金屬成礦帶;
Ⅲ-40 南秦嶺晚古生代、中生代鉛鋅銀銅鐵汞銻重晶石成礦帶;
(9)、祁連成礦省(Ⅱ-9)
成礦省的礦產豐富,地質歷史演化的各個時期都形成礦產。省內長城紀產鐵為主,中寒武世形成鐵及少量錳、寒武-奧陶紀以海相火山岩型Cu、Zn為主,其次是多金屬礦床和金礦床,中祁連隆起區盛產塞普勒斯型Cu礦,如石居里、九個泉、陰凹槽等。志留系地層中賦存有沉積型Cu礦(天鹿等)。華力西期形成熱液型金礦床,省內著名的幾個大型金礦床,如寒山、灘間山等。中、新生代礦產甚少,現代鹽湖礦床具有較大規模。
成礦省劃分出四個成礦區帶:
Ⅲ-41 走廊古生代新生代鐵錳螢石鹽類成礦帶;
Ⅲ-42 北祁連元古宙金銅鐵鉻鎢鉛鋅成礦帶;
Ⅲ-43 南祁連古生代銅鋅鉛銀鎳磷成礦帶;
Ⅲ-44 拉雞山早古生代銅金鎳成礦帶;
(10)、崑崙成礦省(Ⅱ-10)
近年隨著地質工作程度的提高,新發現了一批礦產地。經勘查工程式控制制的礦床和礦產地有110餘處,主要類型有:
岩漿型石棉礦床(芒崖、阿帕)
海相火山岩型銅和銅鐵礦床(卡拉瑪、銅峪溝、賽什塘、切列克契等)
熱液(水)型鉛鋅銀礦床(卡蘭右等)
接觸交代型金鈷鐵和玉石礦床(肯德可克、阿拉瑪斯等)
海相沉積型鐵礦床(黑黑孜干、野驢溝等)
陸相沉積鐵和鹽類礦床(皮牙克、風火山、中南山等)
斑岩型Cu-Mo礦床(雲務嶺)
現代鹽湖型鉀鹽鋰銫礦床(察爾汗、大柴達、大浪灘等)
熱液型金礦床(五龍溝、大場、開荒北等)
受變質型鐵礦床(諾木洪)。
不少礦產在國內佔有重要地位,如柴達木盆地的鉀鹽、督令溝的鈷礦等。
成礦省劃分出如下6個成礦區帶:
Ⅲ-45 柴達木新生代鋰硼鉀鹽鈉鹽鎂鹽芒硝石膏天然鹼鹵鹽(水)礦床成礦區;
Ⅲ-46 阿爾金早古生代銅金石棉成礦帶;
Ⅲ-47 東崑崙前寒武、晚古生代、中生代金銅鉛鋅鐵成礦帶;
Ⅲ-48 公格爾前寒武、晚古生代金銅鉛鋅寶玉石成礦帶;
Ⅲ-49 塔什庫爾干前寒紀、晚古生代金銅成礦帶;
Ⅲ-50 喀喇崑崙中生代銅鉛鋅金成礦帶;
(11)、下揚子成礦省(Ⅱ-11)
按全國統一標準成礦省內劃分的礦床類型有岩漿岩型、斑岩型、接觸交代型、海相火山氣液型、陸相火山氣液型、熱液型、低溫熱液型(熱滷水)、海相沉積型、陸相沉積型、受變質型、沉積改造型、風化殼型和砂礦型共十二類。
下揚子成礦省內進一步劃分以下成礦區(帶):
Ⅲ-51 蘇北坳陷新生代油氣鹽類成礦區;
Ⅲ-52 長江中下游中生代銅金鐵鉛鋅硫成礦帶;
Ⅲ-53 江南地塊中生代銅鉬金銀鉛鋅成礦帶;
Ⅲ-54 江漢坳陷中生代、新生代金稀土鹽類成礦區;
(12)、華南成礦省(含台灣省,Ⅱ-12)
成礦省內:
黑色金屬礦產有鐵礦、錳礦、釩礦、鈦鐵砂礦;
有色金屬礦產有銅礦、鉛鋅礦、鋁土礦、鎢礦、錫礦、鉬礦、鉍礦、銻礦、汞礦;貴金屬礦產有金礦、銀礦;
稀有、稀土金屬礦產有鈮礦、鈮鉭礦、鋯礦、鈹礦、鈰、鈧礦等。
主要非金屬礦產有高嶺土、葉臘石、明礬石、沸石、螢石、膨潤土、水晶、珍珠岩、黃鐵礦等。
礦產非常豐富,類型多樣。
到目前為止,已探明儲量的金屬礦種達80餘種,大中型礦產地達520處。典型的礦床有:水口山接觸交代型金銀多金屬礦、騎田嶺熱液型錫礦、岩背斑岩型錫礦、蓮花山斑岩型鎢鉬礦床、217式熱液型鈾礦、福建紫金山與火山岩有關的金銅礦、廣東玉水海相火山岩型多金屬礦、鳳凰山熱液型銀礦、石碌沉積變質型鐵礦、湖南黃沙坪接觸交代型鉛鋅礦、江西西華山高溫熱液型鎢(鉬)礦、湖南柿竹園夕卡岩型鎢錫鉬鉍礦、湖南錫礦山熱液型銻礦、廣西中蘇中低溫熱液型金銀礦、抱倫石英脈型金礦、羊角嶺熱液型水晶礦和廣東富灣中低溫熱液鉛鋅金銀礦。
本成礦區自元古宙以來各地質時期的沉積作用、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類型多種多樣,尤其中、新生代濱西太平洋陸緣強烈的構造-岩漿活動,印支陸塊的向北俯衝拼接,使其具有濱西太平洋構造域的特色,加之特提斯構造的影響,形成了本區獨特的成礦地質構造環境、優越的成礦條件和豐富的礦產資源。
在本成礦省內劃分出八個成礦區(帶):
Ⅲ-55 浙閩沿海中生代非金屬鉛鋅銀成礦帶;
Ⅲ-56 閩粵沿海中生代錫鎢鉛鋅銀非金屬成礦帶;
Ⅲ-57 杭州灣-武夷山北段古生代、中生代鉛鋅銀鎢錫稀土稀有礦床成礦帶;
Ⅲ-58 湘中-贛中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鐵鎢錫銻鉛鋅稀有成礦區;
Ⅲ-59 南嶺中段中生代錫銀鉛鋅稀有稀土成礦區;
Ⅲ-60 粵中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銀鐵金鎢錫稀有成礦區;
Ⅲ-61 粵西-大明山中生代鎢錫鉛鋅金銀成礦區;
Ⅲ-62 海南元古宙、中生代、新生代鐵銅鈷金銀鋁土礦水晶高嶺土成礦區;
(13)、上揚子成礦省(Ⅱ-13)
自四堡-晉寧期至喜馬拉雅旋迴出現多次區域成礦作用,形成多種礦床類型,主要有:
(1)岩漿岩型:
岩漿熔離型,典型礦床有金寶山Cu、Ni、PGE礦床,高村PGE礦床;
岩漿分異型,攀枝花式釩鈦磁鐵礦床,石棉縣石棉礦床;
碳酸岩型,毛氂坪稀土礦床;
玄武岩銅礦,有黑山、馬坡、大地、蘇家菁、吊紅岩等。
(2)斑岩型:姚安斑岩型PbZnAg礦床
(3)接觸交代型:主要有大廠式、箇舊式及岔河錫礦等
(4)海相火山岩型:
大坡嶺式(與海相噴發超基性熔岩有關);
大紅山式、拉拉廠式、淌塘銅礦、東川式和李伍式。
(5)陸相火山岩型:鵝頭廠式、黑山坡和蘇家菁銅礦床。
(6)海相沉積型:高燕錳礦、民樂錳礦、寧鄉式鐵礦、基江式鐵礦、大佛岩鋁土礦、丁家河磷礦、平梁式磷礦、逆水式磷礦、開陽式磷礦、昆陽式磷礦等。
(7)陸相沉積型:九曲灣銅礦、郝家河銅礦、、六苴、元永井鹽礦床。
(8)熱液型:寶壇錫礦、白牛廠銀礦、標水岩WSn礦、大岩子鉑礦
(9)低溫熱液型:天寶山和大梁子鉛鋅礦、會澤鉛鋅礦、沃溪金銻礦、大河邊重晶石礦、萬山汞礦。
(10)卡林型金礦:紫木凼、爛泥溝、戈塘、板其、丫他等。
(11)表生型:老萬場金礦床。
(12)砂礦型:嘉陵江流域的嘉陵、盤龍、劉營、龍鳳等砂金礦。
(13)受變質型:湖北鐵廠河鐵礦、小街銅礦、滿銀溝鐵礦等。
以上13種礦床類型組成了本成礦省的礦產賦存的基本特徵。
成礦省內成礦區(帶)劃分如下:
Ⅲ-63 龍門山-神農架早古生代、新生代鐵金磷成礦帶;
Ⅲ-64 湘西-黔東中生代銻汞金磷滑石成礦區;
Ⅲ-65 渝南-黔中古生代、中生代鐵汞錳鋁成礦帶;
Ⅲ-66 四川盆地新生代鐵銅油氣鹽類礦產成礦區;
Ⅲ-67 金沙江東側川滇黔晚古生代、中生代鉛鋅銀磷成礦區;
Ⅲ-68 右江地槽中生代金鉛鋅銻銅錳鋁磷成礦區;
Ⅲ-69 楊子地台西緣元古宙、晚古生代、中生代鐵鈦釩銅鉛鋅鉑銀金稀土成礦帶;
成礦省內7個成礦區帶,劃分出41個礦床成礦系列和39個礦床成礦亞系列。
Ⅲ63劃分出3個礦床成礦系列;
Ⅲ64劃分出5個礦床成礦系列,6個亞系列;
Ⅲ65劃分出7個礦床成礦系列,2個亞系列;
Ⅲ66劃分出5個礦床成礦系列;
Ⅲ67劃分出3個礦床成礦系列,6個亞系列;
Ⅲ68劃分出6個礦床成礦系列,7個亞系列;
Ⅲ69劃分出12個礦床成礦系列,18個亞系列。
(14)、松潘-甘孜成礦省(Ⅱ-14)
三江成礦省的礦產資源種類豐富、礦床成因類型多樣。據陳毓川(1999)統計,三江地區已發現黑色、有色和貴金屬及非金屬礦產30多種,其中金屬礦產17種、礦床160多處,非金屬礦產20種、礦床60餘處。
金屬礦產主要有銅、鉛、鋅、銀、金、錫、鐵、銻、汞、砷、鉑鈀、鎳、鉻、鍺、鈾等,其中銅、鉛鋅、銀、金、錫為優勢礦種,已探明大型規模以上礦床達20多處。非金屬礦產主要有鈉鹽、石膏、石棉、鉀鹽、硅藻土、高嶺土等,探明大型礦床20餘處。主要金屬礦床的成因類型有:斑岩-矽卡岩型銅礦,海相火山岩型鐵、銅、鉛鋅銀礦,地下熱滷水型鉛鋅礦,沉積-改造型銀鉛鋅礦,剪切帶蝕變岩型和石英脈型金礦,雲英岩-矽卡岩-電英岩型錫礦等。
三江成礦省是我國大型-超大型礦床集中分布的地區,這裡有中國目前最大的斑岩型銅礦(藏東的玉龍)、鉛鋅礦(蘭坪金頂)和鍺鈾礦(臨滄),有義敦銀鉛鋅礦集區(擁有呷村、夏賽兩個超大型礦床)、騰衝-梁河錫-稀有金屬礦集區、哀牢山金礦集區以及新近評價的極具找礦遠景的羊拉銅多金屬礦集區。
三江成礦省進一步劃分為6個成礦帶:
Ⅲ-70 松潘-瑪多晚古生代金銀鉛鋅稀有金屬成礦區;
Ⅲ-71 可可西里-鹽源中生代、新生代金銅鋅稀有稀土成礦帶;
Ⅲ-72 藏東-拉竹龍新生代銅鉬金鐵鹽類成礦帶;
礦區帶成礦特徵:
Ⅲ70主要有邱洛、金木達、南木達、刷經寺、東北寨、馬腦殼、聯合村、橋處、巴西哲、波山等金礦床,揚柳平銅鎳鉑礦床。
Ⅲ71主要有嘎拉、生康、錯阿金礦、甲基、卡扎鳥龍稀有金屬礦、李伍銅礦。
Ⅲ72主要有謝隆溝銅礦、錯多隆鉛鋅礦、瑪渠銅鎳礦、當拉鐵銅礦、當渠鐵礦等。
(15)、三江成礦省(Ⅱ-15)
區內礦產主要有四大類,以金礦為主,四大類是貴金屬(金、銀、鉑族)、稀有金屬(鋰、鈹、鈮、鉭)、有色金屬(鉛、鋅、銅、鎳、鎢、錫)和某些非金屬(白雲母、水晶、飾面石材)等。
三江成礦省進一步劃分為6個成礦帶:
Ⅲ-73 白玉--中甸印支、燕山、喜山期銀鉛鋅銅金錫成礦帶;
Ⅲ-74 三江北段中生代、新生代銅鉬銀金鉛鋅成礦帶;
Ⅲ-75 大理-景谷中生代、新生代銅鋅鉬金鉛鋅成礦帶;
Ⅲ-76 瀾滄-保山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鉛鋅銀銅金鐵成礦帶;
Ⅲ-77 西盟中生代、新生代錫鎢稀土成礦區;
(16)、岡底斯—西崑崙成礦省(Ⅱ-16)
西藏成礦省成礦地質條件較好,礦產資源豐富,但地質勘查和研究程度較低。目前發現各類礦床(點)300餘處,涉及的礦種有煤、泥炭、油頁岩、石油、鐵、鉻、鉑、銅、鉛、鋅、錫、鉬、鈷、銻、鎳、金、鋰、鈹、銫、菱鎂礦、水菱鎂礦、螢石、石棉、石墨、滑石、石膏、石鹽、鉀鹽、芒硝、硼、天然鹼、高嶺土、陶瓷土、粘土、葉臘石、水晶、雲母、瑪瑙、琥珀、綠柱石、彩色電氣石、玉石等40餘種。
其中,有探明儲量的礦種18種。礦床類型以鹽湖沉積型礦床最為重要,其次是岩漿型、偉晶岩型、斑岩型和砂礦型,其他尚有矽卡岩型、火山岩型、熱液型、熱泉型、變質型等。根據西藏成礦省的大地構造環境與區域成礦特徵,初步將該成礦省劃分為三個成礦帶:
Ⅲ-78 羌塘-昌都新生代銅鉬金銀鹽類成礦帶;
Ⅲ-79 岡底斯-念青唐古拉中生代、新生代銅鉬金鐵鹽類成礦帶;
Ⅲ-80 藏南喜馬拉雅喜山期汞銻金銀成礦帶
- End -
索取高清圖請添加小桔
※國際地層年代表
※三大岩石標本及構成礦物詳解
※這些才是地質人眼裡的「寶」!
※震級>5.0級的地震斷層活動圖匯總!
TAG:桔燈勘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