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到底如何搜索系外行星的?
面對星辰大海,天文學家到底是如何找到系外行星和類地行星的?
要知道所有行星跟恆星比較起來,自身既不發光,體積又小,而人類遠距離觀測天體的唯一利器就是光,到底如何發現它們呢?
的確這是個很專業的技術活兒。
直到1995年10月6日,兩位瑞士天文學家最終確認飛馬座51b行星的存在——人類搜索太陽系外行星,才真正跨出了第一步。因為這是天文史上公認的第一顆被發現的系外行星。
這就是飛馬座51b和母星飛馬座51的藝術想像圖。
儘管數百年來,人們一直都相信太陽系外一定存在行星——類似我們太陽系裡的行星。從19世紀到20世紀中期,儘管天文學家也提出了很多觀測方法和技術,但最終都未被證實。
天文學家估計,銀河系可能包含多達4000億顆系外行星。
從1995年起,發現和研究系外行星,已經成為現代天文學最有活力的一個領域。事實上,這並不是依靠突破性的技術或者顛覆性的科學,而是通過穩步的改善望遠鏡和探測器技術,以及採用計算機技術進行的海量數據分析,才取得的豐厚成果。
先來看看搜索項目——目前至少超過10個項目正在進行系外行星的巡天搜索。其中包括:
對流自轉和行星凌星任務COROT
開普勒巡天任務KM
掃蕩計劃SWEEPS
跨大西洋系外行星搜索計劃TrES
MEarth計劃
類地行星發現者計劃TPF
超廣角搜索系外行星計劃SuperWASP
新一代凌星巡天計劃NGTS
匈牙利自動望遠鏡網路計劃HATNet
高精度徑向速度行星搜索計劃HARPS
英澳系外行星搜索計劃AAPS
……
著名的COROT計劃,由歐空局和法國太空中心主導,2006年發射的COROT探測器,全名叫「對流自轉和行星凌星任務探測器」。一直到2014年壽命到期,共計探測16萬顆類太陽恆星,發現並確定34顆系外行星。
更著名的開普勒巡天任務KM,由NASA設計主導,2009年發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主要任務就是掃描天鵝座里的一小片天區,約10萬顆類太陽恆星。
原本巡天任務持續到2016年,但由於在2013年5月11日出現關鍵故障——控制望遠鏡精確指向的四個陀螺儀中的第二個失靈了,導致無法對原來天區進行精確定位。又因為它遠在1.2億公里之外(就連光都需要跑8分鐘),派人飛去維修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NASA一幫天才們急中生智,想出一個將計就計的拯救方案:
調整太陽能帆板角度,採用太陽輻射光壓幫助開普勒望遠鏡實現平衡。
但代價是,必須跟太陽保持一個特定的角度,也就是說望遠鏡的觀測角度和範圍被鎖定了。原本掃描天鵝座一小片天區的角度被轉移到了黃道面。
要知道黃道面上的天體可太多了,多到「想觀測的和不想觀測的」都混淆在一起。
銀河系背景下,開普勒望遠鏡的搜索範圍,示意圖而非實際量。
不過,開普勒望遠鏡註定是要出名的,就在身殘的情況下,即使被逼無奈,只能觀測黃道面,但它依然志堅,竟成功實現了「二次創業」。
從2014年開始,開普勒望遠鏡進入第二階段探測,被NASA命名為K2,即Kepler Mission 2.0。
2015年1月6日,NASA宣布它發現第1000顆系外行星。
2016年5月10日,NASA公布它發現了第1284顆系外行星,這是目前為止所有系外行星搜索項目中發現最多的計劃。
2017年6月19日,NASA最新公布一組數據,其中囊括了開普勒望遠鏡的觀測數據,現已發現4034顆系外行星的候選行星,其中2335顆已被確認。這其中又有49顆類地行星,超過30顆已經被證實,且都在宜居帶上。其中又有7顆很像地球,一個編號為KOI7711的行星,更像是地球的兄弟,大小、溫度都極為接近地球。
我介紹了半天的搜索計劃,最關鍵的問題來了:天文學家到底是如何發現這些系外行星和地球兄弟的?
簡單來說,聰明的天文學家創造出幾種發現行星的方法:天體測量法、視向速度法、凌星法、直接成像法、微引力透鏡法、脈衝星時差法。
GIF/22K
天體測量法——搜索系外行星最古老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如果一顆恆星有行星的話,那麼行星的引力就會作用到母恆星身上,使得恆星本身也會在小小的圓/橢圓軌道上運行。如圖,恆星會圍繞紅色十字運轉。這其實是垂直視角,也是上帝視角。
GIF/10K
視向速度法——也叫徑向速度法,跟天體測量法原理類似,只不過觀測視角變了,是水平視角,觀測恆星受到引力作用下的多普勒光譜變化。所以,視向速度法又叫多普勒光譜法。
順便說一句,多普勒光譜分析是根據多普勒效應推導的,那什麼是光譜的多普勒效應?
利用恆星波長的變化來測量它的運行方向/相對速度,光波紅移代表遠離我們,光波藍移代表朝向我們。
凌星法——就像觀察凌日現象一樣。如果一顆行星從母恆星盤面前面橫向穿過的時候,望遠鏡就會觀察到恆星的視覺亮度略為下降一些,而這顆恆星變暗的程度,取決於行星相對於恆星的大小。
凌星法虛假性很高,所以,一般情況下,還要通過視向速度法進行複檢。
微引力透鏡法——當一顆恆星的引力場像透鏡一樣,將遙遠背景恆星的光線放大,就會產生微引力透鏡的現象。只有當兩顆恆星幾乎完全對齊時,才會產生這種效果,所以採用這種方法得有足夠的觀測時間。
脈衝星時差法——脈衝星是中子星的一種,特點是發射出非常有規律的光輻射。像平常的恆星一樣,脈衝星如果有行星,也會受到引力作用在自己的小軌道上運動。以脈衝星的脈衝時間為基礎,就可以推導出行星的軌道參數。
直接成像法——顧名思義,這就不用解釋了。不過,行星的光亮度一般相對於母恆星是極為微弱的,經常都被掩蓋在恆星耀眼的光輝里。
通常是很難直接檢測到它們的。有些搜索計劃中,裝備的望遠鏡具備直接觀察行星能力,比如說雙子望遠鏡、昴星團望遠鏡等。
這是使用昴星團望遠鏡在近紅外線波段拍攝/發現的GJ 758系統,GJ 758 b、GJ 758c就是系外行星。
這是NASA繪製的系外行星歸類圖。淺藍色為視向速度法,粉紅色為凌星法,藍色為微引力透鏡法,褐色為脈衝星時差法,綠色為直接成像法,白色為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發現的系外行星。
縱軸為行星半徑,三條白線分別對應木星、海王星、地球的半徑。
橫軸表示行星軌道周期,公轉周期越短,說明離恆星越近。
這下子,我們終於知道了天文學家是通過什麼手段發現的系外行星,的確這是個很專業的技術活兒。
問題又來了,發現系外行星可不等於類地行星,要知道發現地球兄弟更不容易。
到底如何大海撈針,才能撈到地球兄弟呢?我們下期再說。
點擊展開全文
※天文學家到底是如何大海撈針,撈到地球兄弟的?
※NASA剛剛公布10顆很像地球的類地行星
※為了尋找系外行星,看看天文學家都幹了些什麼?
※美國要搞月球站,中國要建月球村,這下熱鬧啦
※馬斯克極力要去火星,背後的真實意圖是什麼?
TAG:三體引力波 |
※科學家們:空間碎片阻止了對外星人的搜索
※系外行星的搜索下一步是什麼?找到可擁有生命的地球?
※【必學】如何提高亞馬遜搜索排名?
※太陽系宜居帶內的行星都不宜居,為什麼還要搜索系外行星?
※搜索引擎如何爬行和索引
※假面騎士:網友在外網搜索「零一」後,竟然跳出了抄襲鎧甲勇士!
※NASA系外行星搜索衛星啟用
※宇宙之外搜索不到外星生物,不妨把目光轉移到海洋里的「海底人」
※尋找暗物質!天文學家剛剛完成了另一項對「宇宙缺失物質」的搜索
※天文突破!行星搜索望遠鏡苔絲拍攝了它的第一張官方照片
※外星生命突破!科學家們縮小搜索範圍:行星大氣層才是關鍵
※插上人工智慧的翅膀,讓搜狗英文搜索帶你「看世界」
※7天的黑暗:泰國洞穴搜索是如何展開的
※外國遊客在網路上搜索最多的中國城市,有你的家鄉嗎?
※這個國家正在悄悄的尋找地外文明,至今已經搜索了3725個系外行星
※搜狗搜索升級,新推日文韓文搜索
※Mac如何快速、準確搜索文件?
※隨著外行星狩獵望遠鏡的發布,NASA將對外行星進行地毯式搜索
※「中國智造」首台天線 建成後可搜索外星生命
※探訪《搜索》外景地,走九曲橋,賞蘆葦盪,搜索濕地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