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內經 太素》筆記—六氣(二)

《內經 太素》筆記—六氣(二)

黃帝問,何謂津?

岐伯答到:腠理髮泄,汗出腠理,是謂津。

什麼意思?

意思是說身體排除體外的液體都叫津。這裡透出來一個信息是,歷來治療吐痰、泄瀉、小便多能疾病,大多醫家都若有若無的會用到補津的葯,去熱的葯,因為這些癥狀都伴隨有津傷的特點,作為未病先防的基礎。

何謂液?

谷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光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此句在臨床中的運用,可以看看四神丸,其配伍就有這個含義。大家按照方法去分析即可。

何謂血?

岐伯曰:中焦受血於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這句要注意了。這個血,要知道中醫的血與西醫的血不是一個概念,西醫的血屬於中醫的一部分。中醫所認為的血是身體所能吸收的營養都叫血。歷代醫家在治療便中有血的方中也有補津的葯。

何謂脈?

岐伯曰:雍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這個脈,與西醫所講的脈不是一個概念,而是再說血液變化所產生的運行通道。如同水,自己所走過的地方,小的叫溝,大的叫江河海。

結合昨天的文章,其餘運用方法按照順逆原則分析即可。

接下來看下文。

黃帝曰:

六氣者,有餘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

意思是說:

我要如何才能診斷出氣之多少,腦髓的虛實,血脈的清濁。

岐伯曰:

精脫者,耳聾。其脫者,目不明。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胻酸,耳數明。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岐伯的這段回答是非常有意思的。從字面上看,就是在告訴只要根據癥狀來判斷就行了。

往深層次(養生層面)來說,就是不同的年紀階段,身體素質所表現出來的狀態是不同的。比如看一個人的人生經歷就是知道,35歲前這六氣都非常的足,35歲後六氣就開始慢慢的脫(六氣減少)。最為明顯的一個現象就是吃飯的時候出汗,也就是津脫,也脫到一定程度後。大致45歲時,開始液脫,這個時候表現出來的是腿腳不靈活方便,頭腦不靈活。等到了55歲。逐漸血脫,臉上皮膚開始變化,眼睛花,耳聾。

因此,六氣的變化就是身體的衰老過程,即:

津-液-血-脈-氣-精

而養生,補身體也是順應這個法則,比如練功的時候,口腔分泌津液,然後逐漸變為血、脈、氣、精。當然這個循環也可以分開來用,但要注意平衡。

比如你要補精,就先要補氣、補血,調理好脈、津、液。這個看看參麥飲的結構。

而人體生病,也是按照這個程序在走。比如痰的產生,最開始也是津的運行出現狀況,導致循環障礙,從而變成了痰,這個可以研究二陳丸或六味地黃丸。

後來黃帝曰:六氣者,貴賤如何?

岐伯曰:六氣者,各有部主,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穀與為大海。

比如一個60歲的老人來找你看病,60歲屬於氣脫的階段,這時一般的治療方案是以補氣為主,調動五穀,也就是消化能力,讓氣去生津液,治病屬於附帶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玉堂居 的精彩文章:

《素問》: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一)

TAG:玉堂居 |

您可能感興趣

《易經》學習筆記(六):易有三義
《易經》學習筆記(九):解讀乾卦
黃帝內經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讀書筆記(5)
孟會祥:《竹堂筆記》(二)
四書精讀筆記(三)大學
《圍城》筆記第二波
孟會祥:《竹堂筆記》(三)
《易經》學習筆記(七):善易不卜
超越智商讀書筆記(二)
孟會祥:《竹堂筆記》(四)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一)
蓬帥讀書筆記(一)
《北京三百六十行》閱讀筆記
《道德經》讀書筆記
《資治通鑒》筆記七中
孟會祥:《竹堂筆記》(一)
中醫系列讀書筆記(4)
中醫系列讀書筆記(5)
通史筆記之清朝篇·十二
《詩經筆記》——簡說《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