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照金記憶轉角鎮,土地的革命

照金記憶轉角鎮,土地的革命

採訪手記之三十九

轉角鎮,土地的革命

作者:張軍朝

翻過長蛇嶺上的馬欄山,便由渭北高原跨入了黃土高原,綿延400多公里的子午嶺(又稱橫嶺)橫跨陝、甘兩省,分隔涇、洛兩大水系,史載「西挽寧慶,東接延安,南連耀州,北抵鹽邊」,攬起了甘肅華池、合水、正寧、寧縣及陝西富縣、黃陵、宜君、同官、耀縣、旬邑等10多個縣域。群山之中,發源於此的馬欄河自東北向西南,靜靜流過宜君、旬邑,向南注入涇水,馬欄、轉角就像鑲嵌在河岸的紅色明珠,閃耀在陝甘邊革命的歷史上。

1932年1月初,由劉志丹、謝子長、閻紅彥等領導的南梁游擊隊、晉西遊擊隊、陝北游擊隊合師於甘肅正寧縣月明原,改編為西北反帝同盟軍;2月12日,西北反帝同盟軍在正寧三嘉原授旗,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宣告西北革命史上第一支紅軍武裝力量的誕生;4月20日,中共中央指示在陝甘游擊隊基礎上正式創建紅軍,並於8月1日給中共陝西省委發出《指示信》;8月25日,中共陝西省委召開全體擴大會議,通過了「關於創造陝甘邊新蘇區及紅26軍」的決議;9月17日,中共陝西省委制定了《邊區軍事計劃》,對紅26軍的編製、任務、戰略戰術做了進一步的詳細規定; 12月24日,陝甘游擊隊在宜君縣轉角鎮(今旬邑縣馬欄鄉轉角村)舉行授旗儀式,正式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第二團,下轄騎兵連、步兵連和少年先鋒隊,杜衡任軍政委兼紅二團政委,王世泰任團長,鄭毅任參謀長,劉志丹任政治處處長,標誌著西北地區第一支正式紅軍部隊的誕生。從此,驟風暴雨般的革命鬥爭活動高潮迭起,陝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創建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由馬欄鎮東行約25公里,便來到了陝甘交界的三岔路口,由宜君通往甘肅正寧的古道在這裡形成了一個拐彎之地,轉角鎮因此而得名,古為宜君縣西五鎮之一,來往於陝甘的商隊到了這裡都要歇歇腳,打尖住宿;如今為旬邑馬欄鄉一個行政村,下轄的轉角、朱家店、楊家店三個村民小組11個自然村,依次分布在馬欄河川,著名的「馬欄農場」就設在這裡。

同為山區,與衣食村一道山嶺相隔,轉角卻沒有煤炭資源,但依然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1932年12月,劉志丹等革命家從這裡開始,掀起轟轟烈烈創建陝甘邊根據地的革命,1993年6月,我們在這裡採訪時,了解到老區人民打破傳統農業耕作模式引發思想觀念轉變,從而走上致富之路的又一次革命。

馬欄一帶人口少,土地廣,從1932年到1986年,時間整整跨越了54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轉角人依然停留在「」朝天一把籽」的傳統農耕模式上,廣種薄收。然而,在大躍進時期,一些幹部讓群眾上山砍回柴桿堆在一起,上面撒上玉米充作糧倉,硬是吹出了個全省有名的糧食高產區。誰能知道,由於受地理條件的限制,這裡的山坡地打不出麥子,玉米產量很低,畝產只有200斤左右,人們的口糧以包穀面拌洋芋蛋為主,能吃上一口白面就像過年一樣,一直處於挨餓的狀態。村支書任建中說,小時候家裡吃土豆連皮都捨不得刮。

1986年,馬欄鄉決定引進塑料薄膜覆蓋技術,提高山區糧食產量,解決群眾的溫飽問題。但令人難堪的是鄉、村每畝地各補助10元搞地膜玉米的消息傳開後,全村118戶人家竟沒人買這本帳。沒人接受這場遲來的耕作革命。老支書朱柴林、副村長張明生看到這種情況,毅然決定各自種3畝地膜玉米,搞一次前人沒搞過的試驗。

麥子山,是轉角唯一能打出點麥子的地方,是一面充滿轉角人希冀和渴望的山地,朱柴林的3畝地膜玉米就種在了這上面。一些老農笑話說,這樣只能種草。朱柴林、張明生對此只是默默地承受。

經歷了風風雨雨後,終於迎來了成熟的秋天。張明生、朱柴林種的地膜玉米畝產達到500公斤和600公斤,而村中其他人家種的玉米最高畝產也只有200公斤,差距如此巨大,村民們沖著那金黃色的玉米傻了眼。許多人後悔了,後悔自己沒種地膜玉米,還要緊巴巴地吃糧;一些人也放出了風涼話:那還不是冒碰的,誰知道明年能收個啥東西呢!

說歸說,做歸做,轉角人如鐵桶般固有的思想觀念,終於被這場遲到的白色革命引發的金黃色衝擊波鑽了一個眼,一些人開始找朱柴林、張明生請教地膜玉米種植技術,一些人開始尋找地膜的來處。第二年,轉角的地膜玉米發展到80畝,第三年發展到500畝。地膜洋芋的種植也成熟普及起來,畝產高達3000斤。

當轉角人第一次擁有餘糧真正不再挨餓的時候,他們明白了祖宗留下的規距不一定非得堅守,明白了他們的腦筋在這改革大潮中需要來個急轉彎。於是,這個陝甘交界的山村第一次有了藍月亮酒家和隨後建起的10多家餐館,有了賓士在陝甘地區的東風、解放車,也有了敢到內蒙搞房地產的農民吳照軒。這裡過去沒有一隻羊,現在有戶存欄羊超過百隻的人家;過去這裡滿山的藥材沒人采,種的洋芋只為度饑荒,現在這裡有了專采戶,洋芋被加工後運往四方。1992年全村人均純收入720元,楊家店子人均過了800元,高過一個國家幹部的年收入。村民郭昌俊靠種地膜玉米、洋芋、甜菜年收入六七千元;王根牛過去窮的揭不開鍋,靠打獵為生,如今年收入過萬元。

我們採訪時,村支書任建中正興緻勃勃地與銅川市中醫醫院商談聯建松子油加工的事,藥材種植基地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劃中;周圍縣鄉正寧、黃陵、宜君、淳化的幹部群眾一撥又一撥地到轉角來學習地膜玉米種植技術。

任建中介紹說,紅軍改編時,轉角鎮子只有48戶人家,分散居住在溝溝岔岔里,馬欄成為陝甘邊南區的革命中心後,安置了許多逃難到邊區的災民,如今轉角的118戶人家號稱來自九省四十四縣。1986年以前,80%的人住的是土窯、草房和庵棚,到1992年85%的人搬入了平房,村村通了自來水。

我們無法估算轉角人這場打破傳統耕作模式的革命帶來的影響有多大,如今,當我們走過照金、廟灣、瑤曲以及宜君、黃陵、旬邑、正寧等老區的土地時,步入眼帘的是滿山遍野一道道漂亮的白色曲線,如音樂的旋律般美妙,如繪畫線條樣充滿神韻,這是中國農民向貧瘠的自然條件宣戰,用全新的種植技術在大地上畫出的美麗圖畫。

墨出青松煙 筆出狡兔翰

舞文弄默(公眾號ID:wwnm322)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舞文弄默 的精彩文章:

一方一凈土,一念一清靜,八幅讓人美到心醉的山水畫
我是永遠向著遠方獨行的浪子,你是茫茫人海中回不去的故鄉
值得你品味的39幅上億字畫!
照金記憶衣食村,大山的憂慮
一川墨,一縷魂,潑出滿紙雲煙

TAG:舞文弄默 |

您可能感興趣

清遠市清城區石角鎮昌盛鋼鐵發生火災
朱家角鎮上環境靜謐幽美,被比作上海的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