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舟:就讓孩子玩吧,別帶什麼目的
文 | 維舟
假期在福州外婆家,兩個孩子每天都在過節的氣氛中。這樣幾天下來,妻子略有點抱怨地和我說:「天天玩,哥倆都要玩瘋了。」我笑笑說:「那又怎樣?讓他倆玩開心也很重要。本來這年紀就是應該多玩,他們畢竟還只是八歲和四歲的孩子。你是不是擔心『失控』?好像小孩子超過一定的度就越界了。」她承認,自己又有點焦慮了——擔心近期的學習任務完不成,擔心他們只是在「瞎玩」,也沒學到什麼。
在這一刻,我意識到家長的潛意識中有一個隱含的教育理念:長大了以後,「玩」都是有目的的。在放學後、假期里,我們常常想著怎麼讓孩子「玩中學」,帶他們去上圍棋課、游泳課,讓孩子體驗陶藝、去植物園跟著活動組織者看昆蟲、或在自然博物館寫生……這些固然都是「玩」,但其實我們潛藏的目的並不是「玩」本身,而是期望由此訓練他們的邏輯思維、體格體魄、動手能力,或激發他們對自然事物的興趣,乃至鍛煉社交能力,如此等等。在此,「玩」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就像是把苦的藥丸外麵包著的糖衣,只是為了讓孩子更容易接受進去,但不是目的本身。
那本質上並不是「玩」,而是「另一種形式的學習」,只是「通過玩來學習」。但對於孩子來說,「玩」本身就很重要——在那一刻,他是自由的、自主的,沉浸在和自己的相處中,不用去想這麼做是為了什麼有用的目的。實際上,一旦人們是有意識地去做某件事,他的思維和創造力難免就會受到限制,只有在「不為什麼」的活動中,一個人才能盡情地揮灑自我。
我家的兩個孩子都是在一歲多剛會站立的時候,就開始接觸色彩與繪畫。妻子雖是插畫師,但從來不會去具體教孩子畫什麼,她只是買了一種可擦洗的顏料,給他們紙和筆,讓他們自己畫。一兩歲的孩子自然毫無章法,不成形狀,常常也並不握筆,就只是兩手拿著各色顏料在亂塗,家裡一片狼藉。那時我媽非常不解,覺得既不教孩子什麼,又搞得這麼臟,這麼瞎玩到底能起什麼作用。不過妻子卻認為此刻最應該做的就是「知道哪些不去做」,他們自己會摸索,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把顏料、紙和筆放在他們觸手可及的地方,讓他們任何時候想畫都能畫。到了幼兒園後,有一天老大回家說:「媽媽,這朵花我不會畫。」妻子後來說,這是她最擔心的,想來是老師告訴了他「你應該這麼畫」,要不然,孩子是不會有「我不會畫」這樣的意識的。
所謂「寓教於樂」,恐怕和「文以載道」一樣,都有幾分說教傾向吧。因為,目的性太強很容易導致的一個附帶後果便是「總想著要教育孩子」,就連去海邊一趟,都恨不得藉此教導他潮汐的原理。也因此,對於那些無目的的「瞎玩」,即便是教育理念較新的城市家長,大多也並不贊同,又或是感到十分困惑——不知道這樣的玩到底有什麼價值、又能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幫助,除非把這種「玩」看作是對他們做了好孩子之後的「獎勵」。
妻子其實並不算是一個多嚴厲的「虎媽」,她承認自己小時候也不愛做那些形式單調的功課,甚至時常覺得「現在的孩子也很可憐」,不像她小時候,城裡孩子放學後經常扎堆玩,和街坊鄰居的孩子在一起可以玩許多群體遊戲,像我這樣鄉下長大的則更是「散養」了,就純粹只是「玩」,然而現在都不會了。不止一次,在孩子放學後我們想讓他和同學或鄰居孩子一起玩,但都發現湊不齊——那些孩子們的「檔期」都很滿,這個要去上鋼琴課,那個要去補習英語。如果要在一起玩,得事先早早約定時間,才能特地安排出一段空隙,就像成年人聚會一樣。他們小小年紀就已過上了一種「過度計劃化的生活」(over-scheduled life)。
話雖如此,但你要是和家長們聊聊,就會發現,雖然大家都覺得孩子沒能快樂盡興地玩有點遺憾,甚至可憐,但他們仍然很難做到就放手讓孩子去玩。這不僅是因為他們會困惑「這麼做能學到什麼」,也因為一些現實的考慮。我家老大同班同學的家長,就有一次抱怨說:「現在公立學校一味說減負,但教育方法不改變,只是放他們玩,2點就下課,學校又不準辦晚托班,我夫妻倆都要上班,不得已只能安排孩子去私立的晚托班,那幾個小時怎麼弄?好歹教點什麼吧?此外,關鍵是你將來考什麼?現在學而思也不上了,因為奧數取消了,但將來仍然考成績,那私立的就是有優勢,大家還得想辦法。」在此情形之下,單純「減負」的效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家長們反倒要多花錢、多花心思去讓孩子學點什麼,而純粹的玩則無疑更是奢侈,就算不是「浪費時間」,看來也無助於加強他未來的競爭力。
說到底,這不能僅僅歸結為國內教育體系的問題,癥結在於我們所有人對教育的目的性都太強。換言之,家長們苦心孤詣為孩子規劃的成長曆程,是一條「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道路。我們假定他們將來要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上立足,以及成為一個各方面發展更完善的人,就必須具備一系列條件(儘管這些常被認為是很基本的,例如至少上大學、掌握一門外語等),而在他們自己尚未意識到這一點之前,家長就應讓他為此做好準備,而不能浪費在別的事物上。如果他們最終沒能實現,或許有些家長也能坦然接受,但他們真正難以接受的是:孩子沒能成功是因為自己身為父母卻「不夠盡責儘力」造成的。即便是說要給孩子鬆綁的父母,也並不意味著願意放棄督促孩子,他們鬆綁往往只是因為認可「只有鬆綁才能讓孩子變優秀」,背後的目的性並未改變。
不過,最好的父母就一定是干預最少的父母嗎?從我成長期間周邊很多人的個例來看,也不盡然。由於社會狀況發生了巨大變遷,「玩」的意味也已大為不同。有些人也許還記得,在1990年代之前沒有現在意義上的「休閑」——那是在工作節奏變快之後才出現的新理念;那麼相似地,現在之所以要特別留出時間來讓孩子「玩」,並考慮「玩」的目的和意義,也正是因為他們的課業規劃已經太密了,而「學習」和「玩」,正如「工作」與「休閑」一樣,成了二元對立的生活板塊。由於課業太重,家長們因而將「玩」的這一塊劃得越來越小,又或者,常常只是在「監視著孩子們玩」,彷彿一旦失控就會影響到更重要的學習。但是,將心比心地說,如果成年人也想「我休閑的時候就只想休閑,休閑不是為了更好地工作」,那麼為什麼要這麼要求孩子呢?
何況,小孩子才比較懂得玩的樂趣,長大了就慢慢不會玩了。這或許就是為什麼成人往往覺得孩子是在瞎玩,因為真的無法理解他們的樂趣何在。我家兩個孩子都說,家裡附近的公園,就屬南園最好玩——那是個很普通的小公園,但裡面有個大沙坑,像磁鐵一樣每天吸引了一大堆孩子在那邊玩,旁邊環繞著默默刷手機的家長們。今年春去日本,原想帶哥倆去小倉城那邊,了解下城堡、日本庭院什麼的,但他們到了那兒之後,整個三小時都在櫻花樹下撅著屁股撿小樹枝搭松果屋,認為這才是「最好玩」的。這裡面好像也找不出什麼「也許這會鍛煉他空間結構能力」之類的理由,他確實只是「玩」而已。但這樣也好,要是他們將來單純的快樂也不會享受,連玩都沒興趣,那才會有大問題。很多人習慣了學習之後,在玩的時候內心已產生了強烈的負罪感。
宋《冬日嬰戲》局部
教育是極難的課題,沒有什麼簡便通行的辦法。我也常常不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方法,不過我很警惕那些「可能是錯誤的」方式。家長們期望孩子「玩中學」到的那些,在本質上都是「技能」或「知識」,其實是相對不那麼重要的東西。無論我們試圖讓他們學哪些、學到多深,那最終都要依靠他們自身的主動性才能真正吸收。正因此,我最擔心的不是他們一時沒學會某個知識點,而是他們喪失了探求的興趣,乃至徹底厭學;而「玩」,正是孩子最有主動性自發去做的一件事,畢竟你無須哄騙或逼迫他們去玩。如果你願意跟他們一起玩,他們甚至很樂於教你——如果你想體會和理解兒童視角的「玩」究竟是怎麼回事,那讓自己有些童心好了。
至於他們的「玩」到底有沒有用,這不必著急。導彈之父馮·布勞恩有句名言:「基礎科學就是:在我在做的時候,我不知道我在做什麼。」孩子在玩、在遊戲的時候,其實最接近於這種精神:他們純粹只是想經歷或創造,而不計較最終能做出什麼。事實證明,許多偉大的發明,最終都是這樣的產物,因為全新的事物在事先是無法預料到的,更何況很多新發明在起初看起來都沒多大用處。孩子遊戲中的東西,在成人看來也許都沒什麼,不理解他們為何還能玩得那麼開心,但問題在於,有資格判定這是否好玩、有價值的,是他們,而不是我們。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創造力,但創造力恰是在一個人自由的時候才能最好地釋放出來。傳說草聖張旭性情放達,每每在醉後揮毫,此刻他不是為了寫給誰看,甚至也沒想「我要把它寫好」,反而能達到忘我的自由境界,以至於清醒時反倒寫不出這麼好的書法。按照美國教育學家杜威的看法,人們在無目的的遊戲中更為自由,「從心理學上來說,工作無非一種有意識地將成果視為其自身一部分的活動;假如成果和活動分離,變成了目的,而活動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那麼工作就變成了強迫勞動。如果人們始終抱著遊戲的態度去工作,工作將會變成藝術。」就此而言,現在目的性太強的教育,實際上是把孩子的活動變成了被動學習乃至強迫勞動。
為人父母者,有時或許應當謙卑一點,去聽聽孩子們的理由。我們不必預先為他們設定目的,原因之一是他們或許能創造出我們無從預料到的東西。這就好比你去旅遊,也許你確實也能通過這一經歷學到點什麼,但如果有個導遊總想要由此教育你,你也會覺得好討厭吧?在他們的旅程中,我們是提供協助的導遊,但不必打擾他們的「遊興」,也不要假定他們知道的不如我們多,相反,或許他們能發現一些我們從來不會留意的東西,那是我們「未知的未知」。如果教育是貫穿一生的歷程,那麼我們只能引導(英語「教育」一詞的拉丁語詞源educatus就是「引導」之意)他們很短一段旅途,並且始終要有賴於他們自身主體性的發揮——如果他們能主動、自覺地探求,那我們無疑也省力多了,但自覺是不能由他人灌輸出來的。
「引導」自然並不是「放任」。教育之所以難,就在於你想教的,和對方想要的,極少是一回事。如果孩子照著師長的理念行事,那麼常會被表揚為好學生,可更多的情況卻是兩者之間存在著矛盾。肯定會有家長發現:他們的孩子最具主動性的地方(例如打遊戲),往往像是「熱情用錯了地方」,就像小時候我們的父母把那些課本之外的書都一律貶斥為「閑書」。
這裡的關鍵仍然在於究竟是否尊重孩子自己的興趣和看法。在韓劇《看了又看》中,小兒子基風有一句話:「爸爸,你為什麼總是向著哥哥,就因為他讀書很好嗎?我只會跳舞。可是你要知道喜歡讀書不喜歡跳舞,喜歡跳舞不喜歡讀書其實是一樣的。」也許家長自然地更贊成讀書而非跳舞,但想一想就會明白,孩子遲早會奪回自主權,即便你一時壓抑他的興趣,但他總有一天會照著自己的意願行事。那與其如此,順勢為之至少對彼此都省力得多。當然,也有很多人是被逼迫後通過學習擅長了某一技藝,但可以想見,如果他們自身喜歡,即便未必能學得更好,至少也更能樂在其中吧。在經歷了自己的人生之後,我們理應意識到,除了掌握技能之外,這些快樂本身也很重要。
原標題:無目的的玩
【作者簡介】
維舟|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作家。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點擊展開全文
※尼德羅:妻子是否應該辭職在家帶孩子?
※小時候你/你的孩子做過哪些讓父母哭笑不得的事
※在中國,中產標準為什麼那麼高?
※如果活得不體面,年入50萬也不叫中產
※茂呂美耶:貞子原型,日本明治時代傳說擁有特異功能的女子
TAG:騰訊·大家 |
※沒時間陪孩子玩?那就讓孩子陪你玩吧!
※金毛遛彎耍賴不想回家,女子氣得扔繩子:你自己玩吧,我走了!
※貓咪不讓小主人寫作業,喵:別寫了,陪我玩吧!
※哥們!想玩就玩吧,酒醒後你可別哭啊……
※過街老鼠被一隻橙貓戲弄,老鼠:算了不活了,你隨便玩吧!
※這個景區有點「飄」了!仗著老外「撐腰」竟讓遊客做這種事?網友:你們自己玩吧!
※梔子花你只會聞聞香味?那太可惜了,咱們用她「造景」玩吧!
※「玩吧,老了玩不動了都得回家」這是妻子最無奈的聲音
※他們說:太極古舊又緩慢,沒事幹的人打著玩吧
※「女裝大佬」艾比竟如此大膽,直播時摳鼻子,網友:你自己玩吧
※朱一龍曾還有過這樣的黑歷史?鎮魂女孩紛紛下線,網友:自己玩吧
※孩子被幾隻金毛寶寶「圍攻」,母親在一旁:玩吧,回家洗就是了
※本宮出門浪了!給你們介紹一個妹子,和她玩吧,不用客氣
※韭菜們走吧,讓大佬自己去玩吧!
※看了這些,打死也不過情人節了!馬上收工回家,你自己玩吧!
※絕地求生,荒野行動,沒有這個好玩吧!看剛撿到的8倍鏡,吉利服也穿上了就等吃雞了
※騎士老闆:老詹你到底想去哪?詹姆斯:你把球隊賣給我,我自己玩吧
※與其再去羨慕別人畫的好 還是我自己畫著玩吧
※父子吵架後拿火藥槍對射,兒子不幸身亡!戰鬥民族都不敢這樣玩吧
※我還不想上班,就讓我在這裡多玩玩吧……為家鄉打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