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芬蘭教育全球第一,但它的好與競爭無關

芬蘭教育全球第一,但它的好與競爭無關

這是童書媽媽第603篇原創分享

童書媽媽是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童書媽媽分享全球教育新知,本篇聚焦芬蘭教育

成為童書媽媽讀書會一員之後,讀書就成了每天的必修課。

當然,並不是單純地讀那麼簡單。以演講和寫作為主的輸出式的閱讀方式,會逼著你在消化書目內容的基礎上,發散出批判性思維,長出自己的見解來。

5月份,童書媽媽讀書會把關注視線轉向令世界側目的芬蘭教育,北上廣三地讀書會同步閱讀了《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正式開讀之前,我習慣性地先讀封面。書名中間赫然寫著的四個大字「全球第一」,副標題是「不讓孩子輸給世界」。

翻完封面,一種焦慮感油然而生。對芬蘭教育絲毫不了解的我猜想,這一定是一本很雞血的書。

拼、贏、爭,近有海淀,遠有上海、香港,再到韓國、美國,我都能感受到。拼贏爭,似乎就是教育大環境的常態。不爭,哪來的競爭力嘛?

細細讀完這本書,我意外地發現,芬蘭教育在世界舞台上的確是一枝獨秀,但它的好,與競爭無關。

事實上,有著全球競爭力的芬蘭教育,恰恰是一個「不爭」的教育。芬蘭教育的特別之處,個個與競爭無關。

它是最均衡的教育

在英國,以伊頓公學為代表的精英教育深入人心。英國各大公學,以佔比僅1%的英國中學生,獲取牛津50%、劍橋55%的名額。牛津和劍橋也以高級官員、首相、科學家畢業生們星光熠熠。

在美國,耶魯大學被比喻為總統的搖籃,哈佛大學因幾十位諾貝爾獎得主、普利策獎得主、科學家和元首而成為莘莘學子心目中的聖地。

根據高等教育的公認標準,適齡人口入學率在15%以下者稱為精英教育。

有人曾嘗試用著名的二八定律來解釋精英教育現象。簡單概括,就是把80%的社會和教育資源,分給已經很優秀的20%的學生,而剩下的80%的非資優生,分得剩下的20%教育資源。

作為一個中國家長,我們都希望孩子能走一條精英式的道路,考上一所以培養精英為特色的大學,從事極為體面的代表精英的職業。

我們都想讓孩子當「學霸」,而不想讓孩子當「學渣」。每個孩子的成長,都帶著父母長輩對他的萬千期待。

把目光轉向芬蘭,這種被許多主流國家篤信的精英教育,絲毫沒有影響到芬蘭。

作為一個人口小國,芬蘭看到的不是那一小部分精英,而是那更寶貴的值得關注的大多數。

芬蘭教育極為均衡。政府將社會和教育資源傾注於廣大學生,而非少數的資優生。

芬蘭教育的均衡,首先體現在地域上。

在城外20公里的一所迷你小學裡,全校只有15位孩子,但學校應有的設施一樣都不缺。這所學校不會因為地理位置的偏僻而少了任何資源。一樣的工藝課設備,一樣的編織、縫紉工具,一樣可以乘坐計程車上下學,享受免費的溫熱午餐、課本、教具。

在郊區的鄉鎮小學裡,孩子一樣可以學習多種語言,張口就能用一口流利的英語與客人交流。

哪怕是偏到不能再偏的極地邊疆,都有一樣優質的師資、圖書館和基礎設施。北極圈的孩子享受到的資源和都市的孩子不相上下。

在芬蘭,不論是天賦異稟的孩子,還是智商平平的孩子,他們都可以坐在同一個教室里,享受同樣優質的教育內容。

芬蘭教育主張「不讓一個人掉隊(no one left behind)」。他們相信,眼睛裡不應該只看到精英,而應該重視每一個孩子。

它是最具生活價值的教育

一到教室,就看到一位男生正在專註踩著縫紉機,為外套綉名字、縫拉鏈。他們專註的表情和認真態度,絕不亞於打電動玩具的神情。

工藝課

在芬蘭小學基礎教育中,工藝課程(craft)是一門常設的課程。工藝課程分為木工和手工紡織兩大項目。

工藝課上,沒有男女之分。

男孩可以專註地用長短鉤針織毛線,腳踩縫紉機,女孩也可以用鋸和刨子來做木工。

手工紡織課上,孩子自己設計款式,丈量尺寸,採購布料,像服裝設計師一樣工作。學期末,孩子們的作品在教室裡面陳列,很像是服裝學院。

手工紡織課教室。

木工課教室。

木工課上,孩子真刀真槍地動手鋸木材,操作木工設備。

芬蘭小學的木工教室,堪比一個小型的傢具生產車間,小型的電動車床、鋸床,工具陳列櫃里有電鑽、鑿子、刨子、鋸子一應俱全。

除了設備到位,安全防護也一樣都不能少。護目鏡、防燥耳機,是孩子上木工課必備的。

木工課是實踐項目學習最好的地方。比如,每個人會造一所木製房子。最後,大家一起把房子排列在一起,搭建一座村莊。整個村莊,就是整個學期的Project。

家事經濟課

去芬蘭交流歸來的湖南民辦學校校長彭昌盛在文章中寫道:「我在芬蘭訪問了幾所小學,都發現了兩門很有意思的課程,但在我的學校,這兩門課程打死我也不敢開」。

彭校長在文中提到的兩門課,第一門就是工藝課,而第二門家政課,正是芬蘭的家事經濟課。

在家事經濟課的教室,除了冰箱、洗衣機、烤箱、煤氣灶,還有各種菜刀、菜板、調味料。教學設備和器材一點都不含糊,一應俱全。

看到這些設備,彭校長看到了很多安全隱患,想想教育局和家長的壓力,他表示自己已經膽戰心驚了。

在芬蘭,從初一開始,孩子們的基礎教育課程中都會加入這門家事經濟課。

孩子興緻濃厚地認識各種食材,煮飯、炒菜、烘焙;學習分類洗滌衣物,照料和清洗不同材質的衣服,學會垃圾分類與丟棄方法;掌握家庭基本的經濟與預算概念,有計劃地購物。

在家事經濟課上,沒有性別標籤,更沒有勞動的高低貴賤之分。

職業無貴賤,這一觀念從兒童時期,已經深深紮根於芬蘭人心裡了。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恐怕不用太擔心社會階層分化的問題。

這位彭校長說:「我很贊成開設這樣的課程,學校也可以投資這樣的設備,但我真沒膽量開課。」

而在芬蘭,孩子做木工、縫紉、下廚、洗衣,像讀書、吃飯一樣尋常。

這些課程,並不是為了教育創新而開設的,而是芬蘭的傳統學科。

早在1998年,芬蘭的《義務教育法》就通過立法的形式要求學校教授兒童生活所需的知識和技法。

在芬蘭的體育課上,從小學三四年紀開始,孩子會學習使用地圖和指南針。他們需要在樹林區域,辨識方向,尋覓路徑,找到走回學校的路。

孩子正在學習如何打結。

我們常常講教育要立足未來。在講教育創新時,我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時下大熱的STEM、機器人、人工智慧、神經科學,我們想過給5歲的孩子配一部iPad來學習。

芬蘭的教育,並沒有如此新潮。但芬蘭教育本身,就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是極具生活價值的教育。

學校教的,正是孩子想學的,也是生活中需要的。學生可以真正為自己而學。

作為父母,我們無不希望孩子一路以資優生的身份,爬上金字塔的頂端,最後從事社會認同的職業。但無論學業和職場如何成功,孩子終歸要面對生活。

未來,不論生活如何改變,不論人工智慧如何普及,具有生活價值的教育,永遠是需要的。或許,享受生活,正是人類和人工智慧間最大的區別。

它是不搶跑的教育

入學晚

在芬蘭,孩子7歲才開始上小學,這比起大多數國家都要晚。

芬蘭的教育研究者認為,七歲的孩子,心智與情緒各方面的發展比較成熟,比較適合進入小學。

陳之華在書中寫道,教育不是百米衝刺,不需要贏在起跑線。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如果一開始就要贏,要提前透支,那就跑不了馬拉松。馬拉松需要調整步伐,調勻呼吸,自我激勵。

如果一味強調「贏在起跑線上」,一味卯足了勁兒把眼光放在起點,那未免太過目光短淺了。

不推優

芬蘭的學校系統里,沒有也不提倡推優。在高中畢業以前,幾乎沒有考試。

陳之華的《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這本書,其實原書名就是《沒有資優班》。

陳之華描述自己的大女兒第一次聽到這本書的書名時,脫口而出:「資優班不好,因為它會讓其他孩子們很有挫折感。將資優班級特別標誌出來,會讓其他學生覺得自己既沒天賦,又不資優(non-gifted, non-talented),也就是會讓孩子認為自己只是個庸才。」

有人會問:在平凡的孩子中間,資優的孩子會不會變得平凡?

一位芬蘭老師坦言,或許,芬蘭教育最大的弱點,恐怕就是無法為個別優良學生提供更特別的內容。

反過來,待在平凡的孩子中間,資優生能收穫什麼?

如果善加鼓勵,資質優異的學生可以通過幫助一般或落後的學生,從而了解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反而有助於他們的成長。

不競爭

不推優的教育,並不少見。但毫無競爭的教育,實屬少見。

在我們的課堂上,老師發放考卷時,會把名字和分數一起喊出來:李明,56分;王紅,85分;……

哪個同學考得好,老師和同學們都投以羨慕加嫉妒的目光;哪個同學考得差,會在全班同學的鄙夷眼光中恨不得立刻找地縫鑽進去。

我們很喜歡用激將法來激勵學生,美其名曰「見賢思齊」。

我不敢說這種方法對大人有多大用,但對年幼的孩子,建立自信心應該更加重要。

芬蘭的孩子在15歲之前沒有大考,即使是課堂小測試,發考卷也是學生個人和老師之間的事。老師會將考卷翻面,不喊出分數,一個個發給學生。

自己考幾分,和別人都沒有關係。成績的高低起伏,是學生的個人參考,而不是用來表揚或羞辱其他同學的工具。肆意公布孩子的成績,在芬蘭會被視為是極不道德的行為。即便在大學階段,教授也會採用匿名的方式來公布成績。

不但孩子不需要爭,老師也不需要作績效考核,所在的學校也不作排名。從內而外,從上到下,芬蘭教育沒有讓我感受到任何功利至上的痕迹。

在懵懂的童年階段,孩子不需要去硬拼、競爭,做無謂的比較,更不需要弱肉強食,不需要提前透支智力;孩子不會因為成績好而自覺得高人一等,也不會因為成績差就低人一等。孩子可以按部就班地做自己,釋放自己的潛能。

它是追求「少即是多」的教育

上課少

芬蘭中小學生的上課時數,是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評比成員中相當少的。義大利、荷蘭兩國7-14歲的學生,一年平均上課時數超過8000小時,而芬蘭學生只有不到7成,只有5400個小時。

按照芬蘭的規定,小學一二年級每天上課不超過5節(每節課45分鐘),每周19節課,三四年級每周23節課,五六年級每周24節課,七到九年級每周30節課。全年有190個上學日。

芬蘭中學生每周在下課後平均花4小時學數學的人數為2%,而美國這一數據則是7倍,高達14%。芬蘭中學生每周花在數學上的時間,只有不到韓國學生的一半。

有人統計過,在芬蘭,一天的課間休息時間加起來有75分鐘,而美國僅有27分鐘。

考試少

芬蘭的基礎教育中,沒有標準化考試。教育部門放棄了對學校的督導,這也讓芬蘭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有極大的自主權。

芬蘭法律規定,在六年級之前,不能以等級或分數來評斷學生。

沒有三天一大考、兩天一小考,孩子在小學和初中,幾乎沒有任何考試。

芬蘭也沒有小升初,初中畢業時,孩子可以根據興趣選擇上職業學校還是高中。

但最不「應試」的芬蘭,在PISA考試成績上絲毫不遜色。

作業少

一位移居芬蘭的媽媽說,兒子寫作業時間可以用分鐘計。

不光如此,包括秋假、聖誕假、獨立日假和寒暑假在內的所有假期里都沒有作業。

放假前,老師對孩子唯一的囑咐是「玩得愉快!」

暑期不但沒有暑期作業,也沒有暑期補課班。對於芬蘭人而言,美好的夏日只有那麼幾個月。如果不讓孩子開心地享受暑假,恐怕會激起民憤罷。

課外班少

芬蘭的學校不舉辦,也不提倡課外補習。

芬蘭孩子的才藝課選擇很多,但他們不把它叫做才藝,而叫做興趣(hobby)。他們追求「才藝興趣化,興趣生活化」

音樂、藝術、運動,是興趣,就像飲水、呼吸一般自然,人人皆可享受。這和與「考級」「升學」掛鉤的興趣班,有著本質的區別。

當才藝變成孩子自己的興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時,這樣的學習才會發自內心,動力十足。

就以上幾點來看,芬蘭的孩子的確學得少。但學得少,並不意味著孩子的收穫也少。

追求少,恰恰是因為芬蘭人相信:「少即是多(Less is More)。」

芬蘭教育,離我們有多遠?

在芬蘭上學,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讀完芬蘭教育這本書,很多朋友感嘆,儘管芬蘭式的教育很好,但在中國這樣的泱泱大國很難實現,因為芬蘭最大的優勢在於人少、錢多,我們中國人比不了。

沒錯,芬蘭式的基礎教育,的確很霸氣。

芬蘭的孩子,從出生起,就能收到政府贈送的大禮包。

從睡袋、床單、嬰兒服,到指甲剪、體溫計、洗護用品,一定俱全,也就是鼎鼎大名的Finnish Baby Box。

1974年,准媽咪收到的新生兒禮盒。這份禮盒可以追溯到1937年,那時只有低收入家庭能領到這份禮盒,現在每個新生兒都會在出生前收到這份禮包。

孩子出生不久,就能收到政府贈送的童書,還有一筆兒童福利金,專門用於在書店、美術館等文化教育機構消費。

法律規定,每個城鎮必須有自己的圖書館。在芬蘭,平均每250人就有一個圖書館。

芬蘭的學校Saunalahti School,致力於成為當地社區的「大客廳(living room)」。學校的圖書館對周邊社區開放。月亮升起,學校圖書館裡的還是燈火通明。晚餐後,社區的居民、孩子,可以踱步到這個學校圖書館,享受晚飯後的閱讀時光。

在人煙稀少的地方,芬蘭有專門的流動圖書館巴士。這樣的流動圖書館大約有200個,在12324個站點停靠,每年的借閱量在740萬冊。

穿梭於城鎮和鄉村的圖書館巴士。

圖書館巴士內部分門別類地擺放著幾千本圖書、雜誌。

除了這些,當然還有更多……

早晨八點多,在羅亞鎮郊區一所迷你小學裡,孩子們陸續乘著計程車到校。

在這個麻雀雖小、設施俱全的學校,所有30個孩子都是乘坐政府提供的計程車分批接送上下學。

在地廣人稀的郊區,孩子們的居住區域分布較廣。任何一個孩子都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交通支持。

在芬蘭,憲法保障國民受教育的權利,除了提供教育資源,還包括適當的學生交通安排。

芬蘭免費的基礎教育,無論從教師師資配比還是基礎設施方面看,芬蘭孩子享受到的基礎教育無疑是相當優質的。

如果以上的芬蘭式福利可以拿錢來衡量的話,有哪些芬蘭式的教育是和錢無關的呢?

往返於芬蘭和台灣兩地的陳之華說:芬蘭,真像是面鏡子,她總能映照出求快、求量、求先、求贏的另一種反向思維。

追求本質的教育

對於三年一次的PISA(國際學生評量計劃)考試,芬蘭人把它比作是量血壓,是偶爾檢查一下的例行檢查。

這種不疾不徐、不爭不搶、不以「贏」為目標的教育,事實上追求的是事物良性的本質。

他們明明可以做得更多、反應更快,但他們總是很保守地務實、務本,不求快,不求第一,不求立竿見影地走穩腳下的路。

有教無類的教育

在芬蘭,孩子不需要和別人比較。在孩子的心裡,不會住著一個可怕的「別人家的孩子」。

任何一個孩子,不會被貼上「後進生」的標籤,不會被當成拖累全班成績的害群之馬,更沒有人會放棄他們。

孩子不會被刻板地區分成「有錢」「聰明」「平庸」「後進」,也不會因為是轉學生、外地生、外籍生、特殊生而受到藐視。

可以安心做自己的教育

因為不需要在小小年紀就去競爭,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發現自己的愛好,去探索自己的潛力所在,去發現生命的價值。

因為無需每時每刻與他人做比較,孩子可以安心地做自己,成為自己。

彩虹小鎮幼兒園園長王超說過一句話,讓我記憶深刻。她說: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這種能讓孩子真正成為自己的教育,也是一種非常接近幸福的教育。

那麼,實現這樣的教育,需要多少錢呢?

-END-

備註:本文部分配圖來自This is Finland這就是芬蘭官方網站。本文封面是建築可以媲美現代藝術博物館的Saunalahti School。光,對芬蘭人有多寶貴,看看這些巨型的落地窗戶,就知道了。在建築之美中學習,可以為孩子帶來靈感與成長的積極動力。

Teresa

做過記者、圖書翻譯、全職媽媽,CKDP志願者,目前為童書媽媽編輯,家有六歲女兒小昕寶兒(Cind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童書媽媽三川玲 的精彩文章:

你家孩子數學那麼好,為什麼不去上奧數班?
在幼兒園就學會自我保護,孩子上學後不被欺負,也不欺負別人
小蝌蚪沒有找到媽媽,找到的是項目經理

TAG:童書媽媽三川玲 |

您可能感興趣

實地探訪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教育不是用來競爭的
「全球第一」的芬蘭教育,原來是這樣子的!
都在講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真實的芬蘭課程是怎麼樣的呢?
看全球教育第一的芬蘭,有怎樣的閱讀環境?
《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為何芬蘭享有世界最好的教育體系之一?來了解這四大優勢
橙果媽媽愛分享——世界第一的芬蘭教育
芬蘭教育到底強在哪,學到這幾點,你家的家庭教育就無敵了
超受熱捧的芬蘭教育,才是中國最值得學習的
和印度一樣,芬蘭也有著國民教育和醫療全免費,相信人們幸福指數也一定很高!
蘇芬戰爭中芬蘭損失慘重,芬蘭選擇和蘇聯拚命是對還是錯
蘇芬戰爭中為什麼蘇軍被虐的那麼慘?原來和芬蘭兵之前出身有關
四國育兒調查:中國、日本、印尼和芬蘭的父母,在幼兒階段的教育選擇有何不同?
這裡有芬蘭最好的椅子
沒作業、不考試的芬蘭孩子,教育世界第一的10個秘密
芬蘭教育最全面深入的分析文章,看這篇就夠了
網上傳言芬蘭人和漢人有血緣關係,這是真的嗎?
蘇芬戰爭是一場前蘇聯與芬蘭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戰爭
出賣主人的不止有貓,蘇芬戰爭中的芬蘭人曾經被他們的狗出賣
芬蘭學校教育:一場無人落後的「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