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人的絕世聰明是如何煉成的

中國人的絕世聰明是如何煉成的

聰明人與老實人

在漢語中,「聰明」一直是個褒義詞,可以與智慧、睿智等並列,是用來稱讚人的,古時的臣子要拍皇上的馬屁,常用的模式就是「吾皇天縱聰明」,大多數皇上是很愛聽這種話的,往往一聽之後就笑眯眯的,一副陶醉、受用的樣子。誇讚別人的孩子,最常用的詞也是「聰明」,父母聽人這樣誇自己的孩子,多數情況下是眉開眼笑、樂呵呵的。

從詞義上來講,聰明的本意是指耳聰目明,後來被引申為天資高、理解分析能力強、對人或事看得透徹,按這個意思,「聰明」的確可以和智慧、英明等辭彙並列。

褒義的「聰明」,其反義詞應該是「愚蠢」、「糊塗」,不過,歷史發展到了今天,「聰明」一詞的詞義已經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致使這個詞褒貶難分,現在如果說某人很聰明,很可能就含有諷刺的意思,如果說某人是聰明人,那諷刺的意思就更加明顯。與此同時,聰明的反義詞也悄悄地變成了「老實」,這一變,「聰明」過去的亮麗色彩、正面形象幾乎消失殆盡,變得非常尷尬,不倫不類了。

以「老實」作反義詞,那意味著「聰明」就是不老實,這可真難為了這個古老的辭彙了。好在「老實」一詞如今也面目全非,早已不是原來的本意了。如今的「老實」與「窩囊」、「無用」並列,和「蠢笨」、「呆傻」為伍,如果某人被定義為「老實」,對此人來講,那簡直就是奇恥大辱,與罵他「蠢笨」、「窩囊」一樣讓他難以接受。

我兒子剛上小學時,心眼未開,比較老實,同學也罷,老師也罷,都認為他是個老實孩子,不過漸漸地隨著他的覺醒,「老實」這個標籤讓他非常苦惱。他的學習還算不錯,在班上經常名列前茅,但這沒用,老實的標籤壓得他抬不起頭來,讓他非常自卑。他問我:「我怎樣才能不老實呢?」

我說:「老老實實學習,為什麼要不老實?」

兒子說:「老實就是無能,大家都看不起你,學習好也沒用,那些搗蛋鬼照樣欺負你。」

兒子的母親一聽這話惱火起來:「誰欺負我兒子?告訴我,我到學校找他去。」

兒子一聽急了:「這怎麼行!我的事要你出面管,那不更顯得我老實無能嗎?以後我在班裡就更被人看不起了。」

兒子後來別出心裁,和班裡的搗蛋鬼們混在一起,隨他們一起犯了很多小小的錯誤,於是,他頭上「老實」的標籤慢慢地被「搗蛋」所取代,這讓他歡喜異常。那段時間他神氣得很,經常翻著眼珠子,臉上變換著各種表情,然後問我:「看著我的臉,看我是不是很老奸巨猾?」

我哈哈大笑,大搖其頭,說:「一臉稚氣,看不到半點姦猾的樣子。」

兒子就又咬牙切齒,然後問:「現在呢,我是不是很兇狠?」

我還是大搖其頭,說:「兇狠看不到,我看到的只是滑稽。」

兒子氣得哇哇怪叫,張牙舞爪對我做幾個兇相,卻也無可奈何。

我很納悶,「老實」曾幾何時在小孩子的心中也貶值到了這個程度,但想了想我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很多事情,也便釋然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老實」這個詞的變質也是慢慢發生的,並非突然之間。

明代的《西遊記》里,孫悟空等在五庄觀偷人蔘果,事發後道童找唐僧廝罵,唐僧無奈下把三個徒弟招來,詢問他們是否偷吃了人家的果子,此時豬八戒忙說:「我老實,不曉得,不曾見。」在這兒,「老實」和豬八戒這個形象聯繫在了一起,而八戒的形象的確不怎麼樣。

清代的《老殘遊記》里,寫老殘被人請吃,席間大家閑談,說起酷吏佐臣在曹州府治強盜的事,其中一人就憶起了自己在曹州做官的情景,說:「各縣捕快捉來的強盜,不是老實鄉民,就是被強盜脅了去看守騾馬的人。至於真強盜,一百個里也沒有幾個。」這兒,老實與鄉民聯繫起來,而鄉民,即今日的農民,一直是城裡人看不起的。

很多年前,在農村,每個村子都有治保主任,如果認為某人有犯罪的嫌疑,治保主任就找他談話,要他交代問題,這個人假若不服氣,不但不認罪,還情緒激動地為自己辯解,治保主任就大聲呵斥他:「放老實點!」

放老實點——這句話不但過去的治保主任說,即便到了現在,還從很多強勢的人口中說出來,當然,這話只能是強勢者對弱勢者說,絕沒有反過來的道理。只是這麼一來二去的,老實一詞就與蠢笨、窩囊脫不開關係了。

「老實」這麼一變,讓它的反義詞「聰明」也增加了很多新內容。除了原來聰明伶俐的意思外,還有了強悍、能說得上話、能廝鬧、別人不可以隨意欺負的意思,當然,最重要的變化是:聰明已和英明、睿智漸行漸遠,而和人們口語中所說的「小聰明」愈來愈接近了。

一、變味的聰明

聰明與小聰明,在表象上是極其相似的,都含有「智慧」的意思,不同之處是,小聰明都是立足於自私自利的原則上運用「智慧」,並且非常急功近利,因此小聰明表現得很乖巧,給人的感覺是巧舌如簧、靈活多變、十分敏捷,因為急功近利,小聰明總是趨炎附勢,甚至連窩邊草也吃,所以小聰明非常容易被發現,這種「智慧」太表象了。

聰明這個詞顯然是受到小聰明的連累,這才名譽受損的,因為在現實中,人們是普遍厭惡小聰明的。不過這只是原因之一,另外的原因是從古到今很多聰明人都不同程度地耍小聰明,這是聰明聲譽受損的主要原因。

李斯,荀子的學生,因幫助秦始皇統一六國而位至宰相,他無疑是聰明的。這個聰明人有一個老鼠理論:人與老鼠相仿,是否有出息,這由他所處的環境決定。原來李斯年輕的時候當過小吏,上廁所時遭遇到正在吃屎的老鼠,那些老鼠看到他,驚慌得四散而逃,後來李斯又在郡屬的大糧倉里見到老鼠,這兒的老鼠悠閑自在地吃著倉里的粟米,看到外面的人,卻是一副待理不理的樣子。李斯受此啟發,老鼠理論就出籠了。

李斯的名言是:「垢莫大於卑賤,悲莫甚於窮困。」這話的意思是:人生最大的恥辱是地位卑賤,最大的悲哀是貧窮困苦。這話雖然沒有孔夫子的「克己復禮」名氣大,但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李斯的話其實已經深入到了幾乎每個人的骨髓之中,道德敗壞不算大恥辱,說假話不算大恥辱,奴顏媚骨不算大恥辱,卑賤才是真正的,也是最大的恥辱。

按這個思維,李斯西入秦國以求富貴,他如願以償了,被秦王先拜為客卿,後用為丞相,大受尊崇。可不久秦王見到了韓非的書,渴慕不已,使手段將韓非弄到了秦國。李斯與韓非是同學,而韓非的學識高於李斯。李斯害怕韓非得寵會威脅到自己的富貴,於是就進讒言、使詭計,將老同學韓非害死。秦始皇去世後,李斯為保長久富貴,聽從了趙高的建議,害死了剛毅勇武的始皇長子扶蘇,篡改始皇遺詔,擁立昏庸無能的胡亥為帝,使秦王朝二世而亡。

在歷史上,類似李斯的聰明人車載斗量,多得不可勝數,他們以貧賤為恥,以富貴為榮,為了富貴可以不擇手段,將各種聰明都用來追求富貴,為了富貴,可以說假話,可以害朋友,可以卑躬屈膝,可以顛倒黑白。而可悲的是,這些人正因為不擇手段,所以他們往往就得到了富貴,而那些講真話的老實人因為不願意不擇手段,所以大多敗在他們手下,被他們所陷害或者排擠。只是這樣時間長了,聰明一詞也就變了味了。

變了味的聰明以追求個人的富貴為目的,以不擇手段為特徵,以損人利己為主要方向,在此基礎上,窮竭智力,費盡心思,使出各種匪夷所思的手段,以求從廁所的老鼠變成倉庫的老鼠,在這種追求中,沒有一點兒道德底線,內心深處也看不到有什麼制約機制。當然話說回來,有了底線,不免就聰明得不徹底,有了內心深處的制約機制,就不能隨心所欲地使用各種聰明手段,就可能被無底線、無制約機制的人打垮。

吳起為了在魯國當將軍,就殺掉了妻子,因為妻子是齊國宗室的女子,而魯國當時正要和齊國打仗,殺了妻子,才能取信於魯君;漢武帝為了長保他們劉家的富貴,在鉤戈夫人生的兒子被立為太子後,就將鉤戈夫人賜死,漢武帝的聰明為後世「留子殺母」立下了範例。

唐代的蘇味道,在武則天執政時期當宰相,為了長保富貴,他發明了一種聰明叫「模稜兩可」,他自己解釋這種聰明,說:「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摸稜(同棱)以持兩端可矣。」這話的意思是:做事不能太清楚明白,那樣容易被人抓住把柄,要模稜兩可,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在《紅樓夢》里,賈雨村為了求富貴,就走門子和賈府聯宗,為了保官,就將打死了人的呆霸王薛蟠放走,弄個葫蘆僧斷葫蘆的故事,連自己恩人的女兒也不救,任其被呆霸王搶走做奴僕。

這種種變了味的聰明在官場、商場以及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充斥著,可以說人人耳熟能詳,說它們是聰明,因為它們機巧奸詐,含有相當的智力,說它們變了味,是因為它們和傳統的聰明的含義已經大不一樣。

沒有富貴就追求富貴,有了富貴就要保住富貴,在追求與保住的過程中,無數的「智慧」誕生了,這些「智慧」有的屬於高一等的權謀,有的屬於通俗易懂的聰明,權謀不是普通人能應用的,而聰明,在理論上是人人可學可用的。

不過很可惜,雖然聰明人人可學可用,老實人也對富貴充滿了嚮往,但老實人學起聰明來很難。唐朝的詩人杜甫就是老實人,他對謀取富貴也有想法,「長安卿相多少年,富貴應須致身早」,可是杜甫顛沛流離了一輩子,並沒能富貴,最後他才發現:「自古聖賢多薄命,奸雄惡少皆封侯」。

杜甫看到了現象,卻沒發現聰明人與老實人其實是有區別的,老實人並不是學不會聰明,只是,老實人總是慢一步,而聰明人聰明的花樣是隨時變化的。

二、聰明人與老實人

在歷史上,聰明人很多,蘇秦、張儀、李斯、李林甫、和珅等都是著名的聰明人,那些會逢迎、鑽營、矇混,並以此為自己贏得富貴的人,個個聰明,當然,老實人也不少,比干、屈原、于謙、黃興,都是非常有名的老實人。

老實人並不是智力低下,但老實人做事有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底線,這原則、底線常常限制他們,讓他們總是處於被動。老實人與聰明人斗,原則、底線就像繩索捆住了自己的手腳,而聰明人是沒有任何束縛的,所以在較量中,吃虧的總是老實人。

在現實中,聰明人會甜言蜜語地巴結強勢者,曲意奉承,說假話哄強勢者歡喜,而老實人不會這樣做,所以強勢者總是喜歡聰明人。在一個單位里,聰明人幹活並不一定認真,也不一定刻苦,有些聰明人乾脆就是偷懶磨洋工,可是聰明人在領導出現時,立刻就非常認真地干起活來,幹得非常賣力,比所有的人都幹得好,於是領導就看在眼裡、喜在心頭。當然,這正是聰明人希望的效果。而老實人不是這樣,領導在,也是那樣干,領導不在,也是那樣干,所以當領導偶然出現時,老實人看起來工作並不突出,遠遠沒有聰明人的幹勁大。

在社會上,聰明人會用邪門歪道,比如排隊買火車票,聰明人會插隊,就容易買到票。坐公共汽車,聰明人會強擠硬搶著上車,就容易坐上座位。工程上的投標,老實人總是按規矩來,而聰明人愛耍小動作,給招標方許諾好處呀、行賄呀,這樣一來聰明人就容易中標。

金庸的武俠小說風靡華人世界,有趣的是,他的小說中,常把惡人寫得十分老實,這讓那些惡人顯得非常可愛,比如《天龍八部》中的南海鱷神,就有許多古里古怪的臭講究,他自恃英雄了得,因此給自己立了一個規矩,就是——不殺無力還手之人。並發誓說,如果違反了這個規矩,就是烏龜王八蛋。在險峰上,段譽為了救木婉清,與南海鱷神大起衝突,南海鱷神惱怒之下就要扭斷他的脖子,段譽急忙喊道:「我無力還手,你快快殺了我吧。」南海鱷神一聽連忙放手,說:「想讓我做烏龜王八蛋,老子才不會上你的當!」為自己及時識破了段譽的「詭計」而慶幸不已。段譽用南海鱷神立的規矩治南海鱷神,不但保住了自己和木婉清的性命,還成功地將南海鱷神收成了自己的徒弟。

與惡人老實相反,金庸武俠小說里的很多正面人物往往是聰明人,比如黃蓉,那簡直是聰明了得,所以她才出道就斗敗了許多江湖上成名的人物,連赫赫有名的洪七公也被她巧使手段,不得不將自己的絕藝降龍十八掌傳給郭靖。黃蓉依仗自己的聰明,幾乎在任何事上都佔上風,很少有人能奈何得了她。

《西遊記》里,那些愛吃唐僧肉的妖精總是很老實,捉住了唐僧之後,如果母親健在,妖精總要將母親請來一同吃肉,母親不在的話,也要請師兄或師傅等尊長蒞臨,這給孫悟空打敗妖精創造了很多機會。妖精結拜為弟兄的,似乎都很仗義,幾乎都是同生共死,沒有一個被殺而他的結拜兄弟卻向孫悟空投降的,反而是孫悟空「不光棍」,愛耍聰明,打不過了就去天上搬救兵。在陷空山無底洞,堂堂大聖,竟對一個女老鼠精束手無策,為了搬救兵,連地上打滾放刁這樣的事也干,最後靠告御狀搬了托塔天王帶兵下凡,這才擒殺了老鼠精。

在《三國演義》里,諸葛亮被寫得絕頂聰明,與孫吳聯合打敗了曹操後,輔佐劉備佔住荊州,東吳來討要,就假稱是暫借,還哄得老實人魯肅做保人,說是在其他地方有了容身之地,馬上就歸還荊州。可後來劉備取了西川,東吳派魯肅來討要荊州,諸葛亮又設計謀,把個老實的魯肅整得東跑西顛,荊州就是要不回去。

當然,文藝作品裡的正面人物,不可能聰明得沒了底線,畢竟是虛構故事,有教化的作用在內。但作品中正面人物的聰明,反映了一個現象,就是人們普遍對聰明的崇尚。

事實上,因為聰明人總是佔上風,老實人總是吃虧,時間長了,崇尚聰明的心態、思維就產生了。老實人雖然老實,雖然仍想堅守底線,但為了生存,也不得不亦步亦趨地向聰明人學習,不斷把自己的底線高度降低。

聰明崇拜

一、模仿、學習、變本加厲

老實人向聰明人學習,一般都是先模仿,看聰明人怎樣做,他們就怎樣做,亦步亦趨,在學習仿效之中,就形成了一股崇尚聰明的潮流。這股潮流浩浩蕩蕩,餘緒一直延至今天。在潮流中,不但馬路上的紅燈成為虛設,事實上,觀念、律條、規則中的紅燈也都成了虛設,因為在聰明人的眼裡,世上所有的紅燈都只是一種裝飾,最多哄哄老實人而已。

無法確定第一個聰明人誕生於何時,也無法考證老實人何時開始向聰明人學習的,這些說起來應該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至少該有數千年的歷史了吧。一代一代地學習下來,同胞們就變得愈來愈聰明了,關於聰明的學問技巧也變得汗牛充棟、多不勝收,不過有一點很可笑,就是老實人怎麼學也趕不上聰明人,也沒有聰明人那樣「巧」,有時候他們的模仿簡直可以稱作畫虎不成反類犬。

比如在哄上司高興這一點上,古往今來的秘訣都是「報喜不報憂」,按這個秘訣,屢打敗仗的將軍給皇帝彙報時,不能說自己屢戰屢敗,要說「臣屢敗屢戰」,雖然沒有改變敗的事實,但前者突出了將軍的無能,後者突出了將軍的忠心,所以換這麼個花樣,皇帝的龍顏就大悅了。

據說改「屢戰屢敗」為「屢敗屢戰」的故事發生在曾國藩身上,那是在他領軍與太平天國開戰的前期,湘軍剛剛組建,曾國藩對打仗也處於初學階段,因此經常損兵折將,被太平天國打得狼狽不堪。不過曾國藩飽讀詩書,以聖人的言行要求自己,「屢敗屢戰」的話雖有取巧耍聰明之嫌,但總體來說,還沒有違背事實。

後來的學習者卻讓人大跌眼鏡,原來老實人的花花腸子少,不怎麼會玩文字遊戲,只知道要讓龍顏大悅,秘訣是報喜,喜報得越大越好,但打了敗仗,這大喜怎樣報呢?老實人乾脆一橫心,扯起了彌天大謊,將打了敗仗硬說成打了勝仗,反正皇帝又不親臨戰場,他只聽彙報,這樣一哄,皇帝肯定也會龍顏大悅。

清末的直隸總督裕祿就是這樣一個老實人,那時義和團嚷叫著要滅洋,在華北一帶不但殺洋人、燒洋教堂,連洋人的使館也攻打。各列強就以此為借口,艦載洋兵源源不斷地運往天津,脅迫大清的首都,裕祿遵令以岸上炮台的火力阻攔洋人靠岸。可是因種種原因,炮台被洋兵早早摧毀了,老實人裕祿卻還耍聰明,給北京發電稱炮台固若金湯。當然,裕祿的下場很慘,因為他的謊言與曾國藩的巧言根本就不在一個級別上。

或許正是模仿學習者成功、失敗的正反經驗,「報喜不報憂」的古訓被進一步修改、完善,變成了「欺上瞞下」四個字。「欺上」的意思是,上面的人高高在上,欺你看不見下面的事情。「瞞下」的意思是,有些事情不能讓下面的人給捅出去,要封鎖消息。這一欺一瞞只要做得好,任你是天大的事,也可以微笑著撒謊,不用擔心謊言假話會給自己帶來不利的後果。

老實人模仿、學習聰明人,雖然免不了鬧些笑話、走些歪路,但老實人模仿、學習的腳步卻從來沒有停止過,現實中這類例子極多,可惜現實中的例子不是人人皆知的,那就舉一個人人皆知的例子吧。

心拙嘴笨,大概是老實人最顯著的特徵,這方面,最形象也最為人知的代表,應該是《西遊記》中的豬八戒豬先生。此公生性愚拙、不善偽飾,老實得既讓人恨又讓人愛,他有點小小的好色,還愛貪占點小便宜,按說這都不是大缺點,貪來佔去,他藏在耳朵里的私房銀子也不過幾分幾錢而已,比起韋爵爺的大貪,八戒簡直就是清正廉潔的典範。八戒雖好色,可除了渾家高翠蓮,其他美女他連邊也沒有沾過,即便是見到心中久仰的大牌美女嫦娥,他也不過做些猴急的舉動,如此而已。這樣的一個老實人,乾的是取經的正義事業,一路上卻不斷被欺負、被捉弄,不但妖精欺負捉弄他,就連取經夥伴孫猴子也是這樣,將捉弄欺負老實人八戒當成賞心樂事。不過八戒雖然老實,卻絕對不傻,他也會思考、也會學習,在往西天的取經途中,八戒很快就學會了很多東西,比如向唐僧打小報告、告孫猴子的黑狀,他也學會了無中生有、捏造事實誣陷,更為了不起的是,他學會了說假話哄人這個聰明人才會幹的事情。在平頂山孫猴子花言巧語騙唐僧派豬八戒去巡山,這一次,八戒將自己學來的說假話的本領發揮到了極致,他根本不去巡山,頭枕釘耙呼呼大睡了一覺,起來後說:「快活呀,你們都逍遙自在,派我老豬來巡山受苦,待我編一通謊話,哄騙猴子弼馬溫和軟耳朵的唐和尚。」

八戒的謊言雖然屢被戳穿,但八戒儘力讓自己變聰明的努力從來沒有停止過,其實不光是八戒,就是自稱聰明伶俐的孫悟空也不斷地學習,讓自己變得更聰明。取經路上的降妖伏魔,讓孫悟空明白了關係、後台的重要性,因為凡有關係後台的妖精,孫悟空總是奈何不了他們,他能奈何的,大多只是些沒有根基沒有關係網的土妖精。孫悟空於是在遇到麻煩事,無法解決時,就到天上去找關係,實在不行,就到西天找如來佛祖。如來可是他最大的後台靠山了,不過,一路的學習感悟,孫猴子並沒有聰明得大徹大悟,當他護送唐僧辛辛苦苦到了靈山,阿儺與伽葉又給他上了一課,他們逼迫唐僧用紫金缽盂行賄,這才傳給他真經。

虛擬的世界是現實世界的反映,在現實中,老實人向聰明人不斷地學習、仿效,其情景和虛擬世界又何其相似。在現實中,大家不但學習聰明人因聰明而獲得好處的經驗,也學習不聰明的人因不聰明而闖禍的教訓。林語堂描述了民國時候報紙記者變聰明的事例:「有兩位膽子最大的記者,邵飄萍與林白水,1926年在北平未經審訊就被滿洲軍閥槍斃,於是其他記者很快就領悟了消極避世的好處,變得聰明起來了。」

從正反兩個方面都能學到聰明,中國人之所以如此聰明,應該歸功於我們最善於學習。

二、聰明就是不守規則

由於老實人不甘心總做被人欺負捉弄的老實人,拚命地向聰明人學習,刻意仿效、模擬聰明人的言行舉止,時間長了,就形成了聰明人遍天下的奇觀,以致熙熙攘攘、南來北往、三教九流、各行各業的人,幾乎無一不是聰明人。

聰明人走路,自然喜歡走捷徑,因為兩點間直線距離最近,捷徑最省腳力,至於腳下的花花草草,反正又不是自家的,踩了就踩了。

聰明人過馬路,不管紅燈還是綠燈,抬腳就走,這樣才最節省時間,並且警察對闖紅燈的行人無可奈何;聰明的司機在沒有攝像頭與交警的監督時,對闖紅燈也是滿不在乎,無人監督,闖了還不是白闖。

上公共汽車,如果沒有鐵護欄或者志願者在旁邊監督排隊,就會爭搶上車,誰的力氣大誰會搶誰就先上,自覺排隊的規則無人理睬——當然,也不是完全無人理睬,只不過遵守這個規則的人往往是最後上車。

在銀行取款存款,如果銀行沒有分號器的話,就設定了「一米線」規則,即當別人在窗口辦理存取款業務時,排在他後面的人要停留在一米之外,以保證存取款人的密碼安全鈔票安全。不過實際情況往往是至少有兩個人硬擠在存取款人的左右,因為這樣的位置最具優勢,正在存取款的人剛一辦完業務,自己立刻就能搶佔窗口。

一般的城市都有規定:不能在街道上隨地亂扔雜物垃圾,城市的街道上,也都有垃圾桶、果皮箱,以方便行人,但如果沒人監督的話,行人會將瓜子皮、香蕉皮直接扔到路上,因為這樣更方便。

欠債還錢,是一條非常古老的規則,不過,近些年這個規則也遇到了極大的挑戰,商業交往中,相互拖欠已經普及得人見怪不怪了,即便是有錢也盡量不還,能拖一天是一天,多拖一天,自己手中的流動資金就寬裕一天。

通過這些現象可以看出,所謂的聰明,就是不守規則或者破壞規則,並因此而給自己帶來好處,這個好處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按道理這種聰明非常低級,因不守規則而獲利也應該遭人鄙視,但現實中不守規則的人是如此之多,他們理直氣壯地不守規則,以不守規則為榮,那些守規則的人反而遭受嘲笑和白眼,像個怪物一樣被大眾孤立,成為異類。

網上讀書園地的Gjqdzzh先生曾經做過一個「人為什麼不守規則」的調查,其中的回答五花八門,簡要摘錄如下:

流雲小駐:我認為是誠信的缺失。如果別人不遵守,自己就要承擔遵守的風險。如果大環境下誠信缺失,那遵守規矩的反而被孤立,成為「異類」。在大多數人不遵守規則時,遵守規則的人就要吃虧。

個人是希望有規則可遵守並執行,這樣大家都活得簡單些,快樂些。

Gjqdzzh:要求人們遵守規則,存在太多道德的說教,而為信仰隕落的現代人所鄙棄。致使如今的國人大多相信關係、金錢,而不願去相信規則。這是現代中國規則之治無法實現的主要原因。只有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是通過遵守規則而獲得、並且舍此別無他途時,規則才會重獲生命力。

信春鷹:在我們的歷史文獻和文化遺產中,制定規則者玩弄規則的事例被用來證明智慧,躲過法網是最重要的處世之道。

西方用蘇格拉底飲鴆自盡的故事證明他對規則的尊重,中國人從中看到的是迂腐。我們自豪的故事是曹操軍法嚴明,但是可以「割發代首」,既表現了法律的威嚴,也表現了網開一面,只有中國人才有此絕招。

中國歷史上大大小小的戰爭總有一個規律,贏家都是以「智」取勝,「智」表現為狡猾,所謂「兵不厭詐」是也,兩軍相對,你死我活,沒有規則可言。與此相對照,西方歷史上的戰爭,特別是冷兵器時代的戰爭,特別講究規則。如何擊鼓開戰、如何布陣、如何進攻、如何鳴金收兵等等,均有嚴格規定,雙方必須遵守。甚至個人之間矛盾的處理,也表現了對規則的不同態度。

在矛盾不可調和的情況下,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一日百戰」,鉤心鬥角,殺人不見血。西方講究決鬥,兩個帶著致命武器的人為了利益或者名譽公開殺個你死我活,決鬥之前要宣誓,表明自己不用陰謀暗箭。看外國電影中決鬥的場面,總有自己支持的一方,心裡希望他機靈點,49步就回頭向對方開槍,可他偏偏按規則走50步,一個遲疑,結果被對方打死了。

我喜愛的詩人普希金就死於與一名法國男爵的決鬥,這曾經是我心裡的一個結:這個天才為什麼這麼傻?有一次和同事笑談至此,看法不謀而合,看來我們都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

在中國的文明史上,各種治國學說主張不同,但重「術」輕「法」是共同的。對人物的評價也表現了這種傾向,即講規則者敗,不講規則講謀略者成,成者王侯敗者賊。在這樣的文化導向之下,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從小就盤算著怎樣凌駕於規則之上或游離於規則之外。結果是時光進入21世紀,建設法治國家早已成為治國方略,但我們看到的不是遵守遊戲規則,而是把規則當遊戲:三個人以上的排隊就會有人加塞、「闖紅燈」成為經驗和美談等等。對沒有機會從偷稅漏稅等富人的遊戲中獲得精神和物質滿足的普通人來說,破壞排隊或者交通秩序雖然不能帶來更大的好處,但至少也能滿足一種心理。這可能是導致普遍破壞規則現象的一個原因。

hero8151:規則到底是誰定的,符合普通大眾的利益嗎?如果沒有,為什麼要遵守它?

牟傳珩:(規則)是一種平衡,一種不斷被打破的平衡狀態。我們從以往的歷史中可以看到:彷彿是富人們(棋盤的擁有者)在與窮人們下棋,或者是統治者們在與被統治者們下棋。當富人們或者統治者們輸掉了棋子的時候,他們就想憑藉擁有棋盤的優勢掠奪棋子。當窮人們或被統治者爭辯道:「請遵守規則!」富人們或統治者便扯起棋盤吼道:「去你的規則,棋盤是我的!」於是棋盤的擁有者便拿走棋盤,與另一些人下棋,並不斷地從掠奪棋子中獲得滿足。直到所有的窮人或被統治者輸得一無所有的時候,他們便奪過棋盤,撕得粉碎說:「去你的棋盤,你們可以否認規則,我們也可以毀掉棋盤。」於是秩序就破壞了。

Xlmnul:規則是為了降低總的交易成本。

不遵守規則是為了獲得額外的交易利益。

調侃:釣過螃蟹的人或許都知道,簍子中放了一群螃蟹,不必蓋上蓋子,螃蟹是爬不出去的,因為只要有一隻想往上爬,其他螃蟹便會紛紛攀附在它的身上,結果是把它拉下來,最後沒有一隻能夠出去。看到別人不遵守規則,就會想「他可以不遵守,為什麼我必須遵守」,所以規則被破壞與被打壓,如果不予去除,久而久之,社會裡就只剩下一群互相牽制、毫無規則可言的螃蟹了。

Gxxg:規則永遠是給守法者定的!

規則永遠都是相對的!

人的慾望是無限的,規則永遠跟不上慾望的步伐。

這個調查,對不守規則原因的回答五花八門,但有一點,就是大家都承認不守規則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並且,沒有人為不守規則感到難堪或者羞恥。

三、久在芝蘭肆,不聞其香

聰明人這麼多,一個人從小到大,直到老死,都生活在聰明人構成的環境中,聽見的是聰明人說的話,看到的是聰明人乾的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麻痹,覺得平日里司空見慣的這些言語事情,都很普通平凡,看不到絲毫的聰明之處,就是說,已經習慣了這些聰明,反而感覺不到其中包含的「智慧」了。

現實生活里,一般來說,普通的人要去有關部門辦事,首先想到的就是找熟人,看同鄉、同學等關係里有沒有在要辦事的部門裡供職的,因為熟人才好辦事。如果駕車違章不慎被交警抓住,普通人的反應是立刻滿臉堆笑向交警敬煙,然後就編理由說謊話為自己掩飾開脫,當這些被戳穿或者被置之不理,非罰款不能解決問題時,普通人馬上就會和警察商量:「我不要罰款單,那麼,罰款能不能少點,比如,只繳三分之一?」

與此相對應,手中掌握了一點小權力的人物,對於陌生人可能嚴肅得很、正直得很,這個規定那個規定的,事情不能辦就是不能辦,絕無通融餘地,但在親朋好友前來辦事時,情況就不一樣了,掌權者首先想到的就是變通,能辦的事當然無話可說,不能辦的事也要設法變通,使之變得能辦。某些制止違章的交警就是這樣,如果發現違章人竟然是熟人酒友,那一臉嚴肅的表情馬上就變了,怎麼也要擠出點笑容,笑過之後,很可能什麼話也不說揮揮手就放行了。

在城裡,插有禁止倒垃圾牌子的地方,往往垃圾堆積如山,因為禁倒的地方,一般都是最方便傾倒的地方。在城郊,豎有基本農田保護石碑之處,往往農田被圍牆圈了起來,牆裡面是熱火朝天的建築工地,因為基本農田,多是平坦寬廣的沃土,最容易被開發商看上。

在將要被拆遷的村子,往往大興土木,村民們即便是借錢,也要把家裡蓋得滿滿當當,蓋起房子,目的就是為了被拆,因為拆房子是要賠錢的。在將要被徵用的農田裡,一般不種莊稼,種的是密密麻麻的樹,因為樹值錢,賠得多。還有給地上到處打井的,井更值錢。

這是農民的聰明,不過他們怎麼也聰明不過開發商,聰明的開發商在征地時,往往委託政府替他們征,雖然需要付給政府一筆費用,但比起自己征,還是要省錢得多。政府也很聰明,農民的地上種樹很少時,是數樹的個數,按個數賠錢,當農民滿地都是密密麻麻的樹木時,政府就改變政策,不數個數了,一律按苗圃對待,論面積進行賠償。

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看到的風景,至於行政上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那對策都很隱秘,能聽到但很難看到;食品中添加有害東西以促銷賺錢的聰明,則只能在事情敗露後,其技巧做法才廣為人知;而走近路、闖紅燈,這種聰明太普通了,普通得就像一日三餐的稀飯麵條,引不起人的半點聯想。

這些都是日常生活里最常見的現象,看慣了,大家也都習慣了,不覺得其中含有非同尋常的「聰明」元素,也不覺得有什麼不正常,這就是所謂的見怪不怪吧,不過這些現象,每一種都隱含著深意,都是聰明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兒子上高中時想報考國外的大學,按規定,必須向報考的學校提供高中班主任及代課老師的推薦信。他向班主任說了,班主任很慷慨:「你自己寫,寫好了拿來我簽字。」問了幾個老師,幾乎都是這樣說的,我兒子也演繹了一回聰明,舉一反三,沒有再問其他老師,便窩在家裡閉門造車了,用了周六周日兩天時間,連寫了七八封推薦信,周一拿到學校請各位老師簽名,大多數老師是大筆一揮就簽了,這讓小傢伙非常感激,可當他將信拿到信賴的外教老師,一個外國佬那兒時,事情不順利了。那個外國佬睜大了眼睛:「這信不是我寫的,也沒有表達我的真實意思,我怎麼能在上面簽字?」哀求無果下,我兒子只好請他按自己的意思寫一封,可那外國佬說:「我來這個學校時間不長,對你也不夠了解,怎麼能說謊話推薦你呢!」堅決搖頭不寫。

這個外教想來是剛入芝蘭之肆,還不習慣任何力氣也不費就能讓別人心存感激的做法,糊裡糊塗就得罪了人,真不聰明,與他對比,中國的老師在自己不受麻煩不受損失的情況下,就能示好於人、施惠於人,這份聰明他們自己可能根本沒有感覺到,卻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按林語堂先生的說法,我們中國人的聰明是「超脫老滑」,我想,這個「超脫」,大概是指超脫於是非之外,超脫於規則之外,而「老滑」,是老奸巨猾的意思呢,還是老練油猾的意思,都差不多。林語堂解釋說:「一位超脫老猾者是有許多生活閱歷的人,他是實利主義者,麻木不仁,對進步持懷疑態度。超脫老猾的最大優點是能使人老成持重,性格溫和。」林語堂又強調說,和「超脫老滑」比起來,「西方文明的整個模式看來都極為原始和幼稚。」

中國人的聰明是這樣煉成的

一、聰明的源頭

聰明是從哪兒來的?這個問題好像有點奇怪,不過將這個問題分解開來,變成好幾個問題,就不奇怪了。中國人的聰明為何大多體現在人際關係領域?這種聰明是因什麼原因萌芽、生根並瘋長的?持續幾千年的聰明,是否有某種內在的動力?

先哲莊子曾經試圖回答這個問題,他說:「馬,生活在陸地上,吃草飲水,高興時脖頸交摩,生氣時相互踢撞,馬的智巧就是這些了。可等到後來把車衡和頸軛套在它身上,把轡頭戴在它頭上,馬就會側目怒視,僵著脖子抗拒軛木,暴戾不馴,或詭譎地吐出嘴裡的勒口,或偷偷地脫掉頭上的馬轡。所以,馬的智巧竟能做出與人對抗的態度,這完全是伯樂的罪過。上古赫胥氏的時代,黎民百姓居處不知道做些什麼,走動也不知道去哪裡,口裡含著食物嬉戲,鼓著吃飽的肚子玩耍,人們能做的就只是這些了。等到聖人出現,矯造禮樂來匡正天下,標榜高不可及的仁義來慰藉天下百姓的心,於是百姓便開始千方百計地尋求智巧,爭先恐後地追逐私利,聰明一經啟動,就難以終止了。這也是聖人的罪過啊!」

按莊子的說法,是聖人造了規則,用規則來約束老百姓,因為聖人的規則是超高標準的,百姓們達不到那個標準,於是就想辦法避開規則、變通規則或者對規則陽奉陰違,這樣一動腦子,各種辦法都有了,人自然也就變聰明了。莊子的意思很明白:人的聰明是在與聖人的較量、鬥爭中產生的。

在莊子之前,中國的聖人就是堯、舜、禹、湯、文王、武王這些人了,那時孔子還僅僅只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個,沒有人承認他是聖人,因此莊子口中所稱的「聖人」,應該就是堯、舜、禹、湯等人,這幾個聖人的言論事迹流傳下來的不多,他們聖在何處知之不詳,但他們幾個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全是首領人物,相對於其他人來說,他們是高高在上的。

高高在上的大人物訂了規則,而下面的人用自己的聰明來對抗規則,這很容易就讓人聯想到一個可能:這些規則不公平,很可能它只限制下面的人,而不限制首領,下面的人以這種限制為苦,這才不得不開動腦筋,想盡辦法破壞、變通規則,對規則陽奉陰違。

如果聯想到在中國的古代,「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一直是一種理想,一直沒能變成現實,那麼,上面所說的可能就很接近真相了。莊子先生特意用馬的勒口、轡頭來比喻規則,想來也是有深意的,暗示著那些規則將聖人以外的人當馬看待,於是用規則做轡頭,讓大家聽指揮,用勒口做規則,讓大家不許亂說話。「聖人」當初做規則,其原意想來只是為了方便驅使眾人,並鉗制眾人的耳目口舌,以便自己的統治長治久安,可他們始料不及的是,他們限制眾人的規則,竟開了中國人聰明的先河。

遙想遠古時代,在規則還誕生不久的時候,那時民風還相當淳樸,老百姓的智力還不是特別發達,大部分百姓還是規規矩矩遵守規則的,不然的話,「畫地為牢」這個詞就不會流傳下來。按照傳說,那時候人犯了罪,當官的在地上畫個圓圈,說那是牢房,推犯人進去,不許他私自出來,犯人就真的以為那圓圈是牢房,乖乖地待到裡面,不敢出來了。那時候,這個圓圈很神聖,雖然它只是一個虛擬的牢房,但百姓心甘情願受其束縛,這圓圈就和銅牆鐵壁的作用一樣了。

但至少到了莊子生活的時代,百姓就已經非常的聰明,畫地為牢顯然已經不可能了,其他規則也應該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破壞、變通。舊的規則不行了,聖人只好再立新規,新規在嚴謹性、執行時的督察、犯規後的處罰等方面,肯定要吸取舊規的經驗教訓,讓眾人難以破壞、變通。

可惜的是,世上沒有破壞不了的規則。只要有足夠的聰明和膽量,越嚴謹的規則,對想破壞它的人來說,越是智力上的挑戰,或許大家短時間沒想到用什麼辦法來破壞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總有一天會找到的。就這樣,聖人訂規則,眾人破壞規則,在不斷的循環中,聖人與眾人的智力都在不斷地提高,於是,中國人便越來越聰明了。

二、是什麼人首先破壞規則?

說有了規則,眾人都破壞規則,這個說法雖然是事實,但明顯不準確。破壞規則,不可能眾人一開始就萬眾一心,都去破壞。對於制定規則的聖人,眾人還是有相當的畏懼情緒的,另外,對芸芸眾生的老百姓來講,即便規則不很公平,如果大部分人都遵守這個規則,那老百姓還是會忘掉或者忽略規則的不公平,一心一意遵守規則的。中國的百姓是最能忍受的,不公平的規則、規則之外的特權階層,在古代,絕對在百姓的容忍範圍之內。

所以首先起來破壞規則的,不會是普通的百姓,而應該是介於聖人和百姓之間,比聖人的地位低,而比百姓的地位高的人物,比如諸侯階層、類似於諸侯的封疆大吏,以及其他握有實權的人物。

在規則還沒被破壞之前,普通百姓如果首先犯規,立刻便會遭到懲治,這點是毫無疑問的。而諸侯、大吏犯規,則不會這樣,這是因為:

1.諸侯大吏比老百姓的力量大得多,懲治他們比較難。

2.諸侯大吏本身就肩負著懲治犯規的任務,自己當然不懲治自己了。

3.諸侯大吏由於身居高位,對形勢的了解比百姓要清楚得多,他們會在犯規的時間上有所選擇,選擇在朝廷暗弱或其他難以懲治他們的時間裡。

當然,諸侯大吏也不會一窩蜂地去犯規,首先犯的,必是諸侯大吏中的牛人、強人,當然也是聰明人,他們先犯,然後其他諸侯大吏跟進,接著小官小吏學樣子,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輪到老百姓來犯規。等到老百姓也敢犯規的時候,那規則就早已被破壞得面目全非,聲名狼藉了。

以現在的某些現象為例,也可以看到這一點。

當交警站在崗位上,滿街的車輛都循規蹈矩行駛,此時,敢於不守規則闖紅燈、越雙黃線的,是那些強勢人物的車,是那些強勢單位的車,交警對這些車無能為力,只好聽之任之。

某些地方規定開會時,與會者必須關掉手機,或者將手機調至振動狀態,以免手機鈴聲影響會議,不過,往往是台上就座的領導的手機最先響起來,接著,下面的鈴聲就此起彼伏了。

一個像樣的公司,總有許多規章制度,比如考勤制度、上班紀律、請銷假制度等等,一般來說,公司的領導層都在這些制度之外,這些制度紀律只是給普通員工制定的。

一個家庭,孩子在上學之後,父母往往給他講好多道理,比如好好學習、尊敬老師、不能恃強打別人等等,不過,能恃強打別的小朋友的孩子究竟是少數,而動手打子女的父母卻屢見不鮮。

所以可以肯定地說,首先破壞規則的,一定是強勢人物。強勢人物破壞規則的事情已不再是秘密之後,規則的神聖性、權威性就消失了,此時的普通人對規則不再敬畏,破壞、不遵守規則的現象也就遍地都是了。

三、平等慾望——破壞規則的多米諾效應

普通百姓犯規,在最開始,也不是一擁而上都犯,相對來說,老百姓比較膽小,就是明知上層的人不把規則當回事,他們也會想:「人家是有權有勢的呀,人家犯了不要緊,可我們犯了,那就有麻煩了,先等等看吧。」

等待的結果是,百姓中間的強人、牛人首先犯規,因為犯了規則,就在與同類的競爭中處於明顯的優勢。就像百米賽跑,規則是必須站在起跑線後,否則就是犯規,強人、牛人卻使勁朝起跑線前邊站,這樣在競賽中當然會處於優勢,把那些守規則的人甩在後邊。不過他們一犯規,其他人會搶著犯規的,不然就不公平。

中國人很愛講公平,其實人生來就是不公平的,有的人生在豪門大宅,一生下來就錦衣玉食,有的人生在荒村野店,一生下來就啼飢號寒,他們之間哪有公平可言,所以人們要求的公平,只是在規則面前的平等地位。

公平不是平均,不是消滅差別,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本來就是無法消滅的,有強壯與瘦弱的區別,有英俊和醜陋的區別,有富裕和貧窮的區別,還有智商高低上的區別、家庭環境的區別,如此等等。這些差別無法平均,更無法消滅,因此人能夠要求的,只能是在規則面前的公平地位。但是這種公平似乎從來也沒有真正實現過。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理想,反映了國人對公平的強烈渴望,不過強悍如商鞅,在變法時遭遇到秦國太子犯法的情況,也不敢給太子治罪,只能把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公孫賈拿來折辱一番,即使如此,太子掌權之後商鞅也免不了五馬分屍的下場。曹操行軍,下令軍中不許踐踏莊稼,否則一律斬首,可惜他自己首先犯了,最後他以發代首,割了頭髮就完事了。這本來是不遵守規則,可曹操割發,表達了遵守的意向,便感動得三軍兒郎一體凜遵軍令。

曹操以發代首的故事作為佳話,一直流傳到如今,這個故事能流傳久遠,說明大部分的特權階層連「以發代首」這類象徵性遵守規則的事也不願做,如此這般,規則沒有權威性,更談不上神聖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於是,在聖人訂出規則之後,就引發了破壞規則的多米諾效應:估計是聖人的子女親眷先破壞,沒人敢管,或者是諸侯與封疆大吏先破壞,沒人敢管,接著諸侯與封疆大吏的子女親眷破壞,還是沒人敢管,或者有人敢管,但是管來管去沒有結果、不了了之,於是次一級的官員也就大著膽子破壞規矩了,一層一層地下移,最後的結果是,最底層的老百姓群起破壞,視規則如無物。就像俗話說的「牆倒眾人推」,大眾蜂擁而起推牆的時候,再怎麼堅固的牆也要倒塌。

從一個規則出台到完全被破壞掉、無人遵守,可能很快,幾年時間就弄得這個規則體無完膚,也可能很慢,得幾十年幾百年的時間。規則不斷地被制定出來,又不斷地遭到破壞,幾千年來這樣反反覆復,就形成了一個惡果:人對破壞規則已經形成了習慣,變成了一種慣性,人的聰明已經根深蒂固,如有規則出台,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能避過它、如何能變通它、怎樣能破壞它。就是說,作為規則應該有的威嚴、神聖,已經沒有人相信了,整個規則體系的信譽已經喪失。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人們對規則強調的那些內容已經嗤之以鼻,知道那是假的,裝裝樣子而已,甚至連制定規則的人也不相信會有人遵守它。現在的某些單位制定工作制度,連起草制度的人也不相信它會起作用,在起草之初,就知道這制度只不過是擺擺樣子,其作用,除了向上級、向外來的人表示本單位管理很正規、有章可依之外,就再也沒有任何的實際意義。很多單位的領導在制度起草出來之後,還煞有介事地讓大家討論,可實際情況是,不管制度訂得好還是壞,很少有人提意見,大家知道提了也白提,另外,大家也根本沒打算遵守它,也根本不相信這些制度會被嚴格執行。

沒有人相信規則,可每個人心中又希望平等,那麼,只能憑「聰明」來走邪門歪道了,人人都走邪門歪道,所謂的規則,就只能掛在牆上與灰塵做伴了。

四、不能吃虧——將規則徹底踩踏在腳下

在規則體系已經倒塌、公平公正難以靠制度保障的情況下,雖然普通百姓心中還存著公平公正的幻想,但靠個人微薄的力量是難以達致公平公正的,這時候,普通人能做的,就是首先別讓自己吃虧。

不能吃虧,不願意吃虧,當然有人性自私的因素在內,但也不全是因為這個。想一想,因為自己遵守規則而吃虧,而別人因為不受規則而得利,這種情況如果反覆出現,那讓人多憋氣呀,讓人多不服氣呀,在這種情況下,人不聰明起來破壞規則,簡直就覺得自己不可救藥,連自己也難以原諒自己。

如果一個小夥子乘公共汽車,從來不搶不擠,因此也從來坐不上座位,而他的同伴因能搶能擠而每每坐上座位,並且他們拚命地嘲笑小夥子的迂腐不開竅,那麼,這個守規則的小夥子能堅持多長時間呢?

沒坐上座位,這事情很小,即便吃虧,也是小虧,如果是關係重大的事情,可能那個守規則的小夥子吃一次虧,就感覺窩囊透頂了。比如這個小夥子在行政單位工作,與夥伴們一樣,他也希望通過努力工作,能夠進步,在某一天職務提升。他很守規則,只是努力工作,既不跑官、要官,也不行賄、拉關係,可其他人不這樣做,其他人不但行賄拉關係,而且動用同學、同鄉、親族的力量融通關係。若干年之後,當夥伴們紛紛提升,而守規則的小夥子不但未能提升,反倒要受那些不守規則的人領導,聽他們的指教,這時候,這個小夥子會怎麼想?

如果這個小夥子守了一輩子規則,卻吃了一輩子虧,事事都落在人後面,那麼當他兩鬢斑白之後,他一定會給他兒子說:「你要成功,要出人頭地的話,那就切記,絕不能守規則,絕不能相信規則上說的那些話,那些話只是騙老實人的空話假話。」

不能吃虧很容易就演化成了要佔便宜的心理。沒有了規則,遇到利益,人是憑爭搶去獲取利益,爭搶的人一擁而上,心中可能想的是:「大家都搶,我不搶就太吃虧了。」可搶夠多少才算不吃虧?每個人的心中並沒有底,很可能搶著搶著就搶得多了,超出別人很多,無意中佔了便宜,這時的情景極可能是:佔了便宜的人有點不好意思,甚至有點尷尬,畢竟他佔便宜就意味著其他人吃虧,但別人怎樣看待呢?我想很多人都遇到過這種無意佔便宜而確實佔了便宜的事,此時別人眼中除了嫉妒外,還有說不盡的羨慕,而僅僅這種羨慕,就足以鼓勵人繼續佔便宜的心理了。

在心理上,「不能吃虧」與「要佔便宜」的心理狀態非常近似,前者極容易就演變成了後者。兩者雖然在道理上大不一樣,前者是要向別人看齊,在利益上不能落後於他人,這含有公平的意思,後者卻是在利益上要比別人多分一杯羹。但在心理上,這二者卻是承前啟後的,有了不能吃虧的想法,很快就會產生盡量多佔便宜的慾望,只有儘可能地多佔便宜,才能鞏固「不吃虧」的成果。對一個人來說,他不可能保證時時、事事自己都能做到絕不吃虧,那麼,如果有可能,多佔點便宜,下次即便吃點虧,心理上也能平衡。

不吃虧與佔便宜就這樣拉起手來,成為一對孿生姊妹。而要佔便宜,就是對規則進行更進一步的破壞,成文的規則已經被破壞了,那麼,就破壞不成文的規則,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約定俗成的準則、許多行業的行規、許多良善風俗也難以倖免,被要佔便宜的人肆意破壞。

中國人真的不守規則嗎?

不守規則,社會就亂了,可是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除了戰亂之外,其他時間基本都是秩序井然的。即便在戰亂年代,在戰爭沒有波及的地方,仍然秩序井然。社會秩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歷史上都是有序可循的,並非一團糟,找不到頭緒。

仔細地分析、思考,中國人並不是不守規則,即使在最混亂的年代,社會也存在著規則。這些規則並不是都寫在紙上,它們起著規則的作用,有時卻被認為不是規則,只是一種趨勢,或者是一種觀念。

趨勢也罷、觀念也罷,其實都是規則,並在現實中起著規範人的思想言行的作用,某種觀念不是憑空就會產生的,某種趨勢的產生也是這個道理,它們是更高一級的價值觀念的產物,價值觀念也是一種規則,只不過,這個規則與人們習慣了的印在紙上、掛在牆上的規則不完全一樣。事實上,即便在沒有文字、沒有語言的動物界,也是存在規則的。比如猴群之中,眾猴子要服從猴王的領導,這便是規則,哪個猴子要犯規的話,立刻就會遭到懲罰,這類規則比寫在紙上的規則要強硬得多。

如果說國人不愛守規則,只能說他們不愛守表面上的規則,這些規則掛在牆上,或者印在紙上,它們是死規則,人們對死規則只是寬容地笑一笑,也不太追究這些規則是否合理、是否不近人情,大家只是抱著等待的心態,因為絕大多數人認為,這些死規則沒有多久,就會被強悍的人破壞掉。

在現實中,人們都習慣性地承認另外一種規則體系,這些規則沒有字面規定,但它們一直在人際關係中起著決定性作用,規範著人們的言行舉止,調節著人與人的關係定位;這些規則可能很含糊,難以準確說清內容,但似乎每個人在心裡都明白它的核心意思,特別是那些聰明人,他們能精確地把握到這些規則的精義,並靈活地使用這些規則為自己謀利,為自己提供趨利避害的導航,這就是我所說的實用規則。

實用規則的類別多得無法勝數,因為不成文,所以很難將它們一一整理出來,但可以提綱挈領,將它們歸納為七個最為基礎性的規則,它們分別是:強者為王規則、實利規則、關係規則、交換規則、不管閑事規則、面子規則以及秩序規則。

可以說,這七個規則基本上包含了所有這類規則的精義,或者換句話說,其他規則都是這七個規則衍生、變異出來的,是相對次一級的規則,次一級的規則必須服從基礎性規則。為了更詳盡地解剖聰明人之所以縱橫不敗的原因,我將七個規則分述如下。

一、強者為王規則

強者為王,弱者順從,所以這個規則也可以稱作拳頭規則或者暴力規則。

這是個傳世久遠的大規則,估計在洪荒時代之前,它就誕生了,並一直流傳下來。這個規則,可以看做是動物界弱肉強食規則的演化,所以這個規則雖然聽起來讓人不舒服,因為它沒有體現人類渴望的公平正義等原則,唯力是視,非常原始,但它是最實用的,在幾千年的時間裡,也一直被大多數人所尊崇。

誰的拳頭硬,就服從誰;誰的權力大,就服從誰;誰的實力大,就服從誰。拳頭、權力、實力,可以統稱為權勢,擁有這幾樣東西的就是強者,對強者不服從的話,後果非常嚴重,久而久之,服從權勢就成為人們保存自己的性命、財產的最佳選擇,也可能是唯一的選擇。中國的家天下之所以延續的時間最長,和這個規則關係密切,俗話說的「官大一級壓死人」,也是這個規則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對於這個規則,人們並不是心甘情願地遵從,大部分人是無奈下必須遵從,時間久了就形成了遵從的習慣,不知不覺間就按這個規則進行思維、行動。有權勢的,按這個規則推行他的思想、主張和利益分配辦法;沒有權勢的,低眉順眼乖乖地服從。

這個規則很霸道,霸道得不像個規則,但它在歷史的現實中,確實一直起著規則的作用,是非、對錯、黑白、向左走還是向右走,這些原則性的問題,在關鍵性的時刻都靠這個規則來裁定,這個規則雖然從來也沒有明文頒布過,但聰明人都知道這個規則,並小心翼翼地遵守著它,不敢有絲毫的違逆。

這個規則無時無刻不在起作用,違逆它的人,幾乎都是立刻就遭到懲罰,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孔子誅殺少正卯。

少正卯是法家的先驅,才學橫溢,聲名不下於孔子,孔子聚徒講學,宣揚以仁義治國,少正卯也聚徒講學,宣揚依法治國,與孔子的學說相對抗。本來兩種學術思想各有其所長,在競爭中發展就是了,可不幸的是,孔子後來當了魯國的大司寇並暫攝相權,一下子從民間的學者變為有權有勢的官僚,可少正卯不識相,仍然聚徒大肆宣講自己的主張,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於是在上任七天就毅然將少正卯砍頭。

這方面還有一個比較著名的例子是趙高的「指鹿為馬」。

李斯被殺後,趙高當上了丞相,權勢熏天,秦二世雖是名義上的皇帝,但年幼無知,朝中大權基本都在趙高手中。趙高想要作亂,需要試一試朝中順從自己的人有多少,於是獻鹿於秦二世,說:「給聖上獻上一匹駿馬。」

秦二世大笑,說:「明明是鹿呀,丞相你糊塗了。」

趙高一臉鄭重嚴肅的表情:「明明是馬呀,怎麼會是鹿呢!」

當時就讓群臣來認,看到底是鹿還是馬,群臣中的聰明人都說:「是馬。」極少數老實人腦子一下子轉不過彎,說:「是鹿。」當然,最後的結果是,那些老實人一個個被趙高設法殺掉或貶謫了。

這個類似於寓言的故事,非常簡潔、精確地將強者為王規則的運行情況勾勒了出來。強者為王正是在這樣的運行中,才顯示出規則的威力,它的運行將老實人逐步淘汰,或者將他們逐步變成聰明人,對一般人來講,除非不能保命,否則是不會和這個規則作對的。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就是在知道難以保住性命的情況下,這才揭竿而起,後世的很多起義,也是在百姓難以活命的情況下,才得以發生。

中國的老百姓是最能忍的,在遵守這個規則上,他們堪稱模範。

當然,詳細說起來,權與勢,並不是一個東西,但這二者的關係非常密切,相互依存、相互補充。權本身是靠勢取得的,取得之後,有了合法的地位,那就是權了,而失勢之後,一般來說,權位也難以保持下去,所以權與勢總是形影不離,以其強大的威力俯視芸芸眾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生活 的精彩文章:

生活中我們見過的最高境界,卻是雷人

TAG:每日生活 |

您可能感興趣

楊紫的「絕世小可愛」佟年,是怎樣煉成的
她是被公認的絕世美女,卻被人說成禍國殃民的妖女,死因更是不明!
她被稱為中國「金喜善」,因與成龍的緋聞被雪藏,美的絕世獨立!
她沒有絕世的美貌,卻是美國人心中最美的「第一夫人,她不是皇室成員,卻以高貴的氣質、優雅的舉止、獨立的個性,贏得了世人的仰慕
擁有絕世美顏的五大明星,張柏芝的眉眼無人能及,她的美讓人窒息
漢武帝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以為自己很聰明,其實不然
中國的日常蹲坑,竟成了歐美人眼中的絕世武功
她是三國才貌兼備的絕世佳人,從戰俘到曹丕的夫人,為何失寵被殺
絕世罕見的國寶級別文物,後來成為了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誌
在成為「美成一個真理」的絕世女神之前,葛麗泰·嘉寶的生活比你想像的更坎坷
有「人屠」之稱的秦國名將白起 是絕世戰將還是嗜血殺神?
世界十大鑽石,愛與權力的較量!她是絕世美人更成為了最豪的女星
沒有絕世容貌的趙麗穎,因何逆襲成女神火起來的
沒有美顏的絕世美人:英國的赫本,美國的夢露,中國只有她!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說的是她
世界上僅存的五把絕世寶劍,都是中國的,每件出世都是鎮館之寶!
絕世「美」人,活出與鳳姐不一樣的美,如今成為國際超模
金庸的武俠世界中有一個神秘地方,但凡去過這的人都成了絕世高手
「埃及豔后」的真實相貌,明明是絕世美女,為何被羅馬人醜化?
出道時是絕世佳人,如今各種長殘的女星,網友:可惜了那一張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