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八旬老人如願以償 百年技藝得以傳承

八旬老人如願以償 百年技藝得以傳承

在安徽省蒙城縣樂土鎮,有一個靠吹奏笙和嗩吶為主的村子,當地人稱為「響庄」。「響庄」盧家的手工制笙技藝源自清代,遠近聞名。江蘇、上海、河南、山東及安徽等地的專業、業餘吹笙者經常慕名前來盧家來訂做笙。最讓這門手藝的繼承者盧大爺擔心的是後輩們如何繼承,他最大的願望是這門老手藝能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圖片拍攝於2017年5月)

盧大爺今年85歲了,干這行已經六十多年,「幹了一輩子了,捨不得丟下這些老夥計,不賺錢,只想著我的孩子能認真的學習,把這個手藝代代相傳。」說起製作笙和嗩吶,老爺子無比的驕傲。「當年我學手藝的時候哪有現在這個條件啊,每天都是餓著肚子,做好多天才能出一把,但質量和名譽最重要,現在我留下的不僅是手藝還有信譽。」盧大爺說著說著眼中就閃動起了淚花,這也許就是匠人精神。

代代相傳的手藝是很難的,盧大爺的孩子一開始是抵觸學這個的,「不掙錢還耽誤時間,我一開始不學,老爺子就耐心的做我的工作,他說到我這裡已經是第四代了,要是不學我們家的祖業就丟了,後來才慢慢接受,現在這門老手藝已經進入安徽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了。」盧俊軍介紹說。圖為盧大爺認真指導孩子製作。

「能看到更小的孩子願意學這個,我特別欣慰,我們祖上留下的東西總算得以傳承。」盧大爺的孫子也慢慢的成長為家族製作笙和嗩吶的中堅力量。

據盧家笙製作技藝第四代傳人、安徽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盧俊軍介紹,如今盧家有14人從事笙的吹奏和製作,隊伍也在慢慢的壯大。

在製作過程中,要求笙管對縫,管對管節對節。在盧家笙的製作上,除要求制笙的人要會吹笙外,從選取原料到加工完成一般要經過笙管選料、打磨、取直、打孔、簧片處理、校音、笙管安裝等100多道工序,由於全部為手工作業,製作完成一把笙需要3天至4天的時間。

盧家笙在選材和製作上均與眾不同:14簧,選用紫竹桿,上鍋蒸煮後上火烤,晾乾取直後做笙管,檀木做笙斗,用筒鑼心分割做簧片。

對每一道工序都嚴格要求,保證每一把笙都是一件藝術品。

盧家手藝人不但要求技藝精湛,演奏水平也很高,他們對每一把笙和嗩吶都要親自演奏調校。

每每有客戶和朋友來挑選驗貨的時候,盧家人都會集合起來一起演奏一曲,以展現盧家製作出來的笙和嗩吶的品質。

2014年5月,盧家笙製作技藝入選安徽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看到如今自己的手藝得以傳承我十分欣慰,也算是如願以償了。他們要走的路還很長,我希望他們不要被當前的一點利益所迷惑,老祖宗的東西還是繼承和發揚的,我干不動了,就都指望他們了。」盧大爺語重心長的對筆者說道。匠人精神在盧大爺身上得到完美的詮釋。(梁西海)歡迎關註:黑土影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黑土影像 的精彩文章:

大山裡孩子們的午飯 一個菜飯量驚人
裝卸工日扛麵粉30噸 願望娶個媳婦
幾百人等它離開:我就是想合個影

TAG:黑土影像 |

您可能感興趣

盡乎失傳的千年釀酒技藝
百年以上的崖柏,千年以上的雕刻技藝,請欣賞崖柏根雕
白族夫妻傳承千年扎染技藝
他用傳承了千年的技藝,打造了這把銀壺
幾千年的傳承到如今,精湛技藝出精品
流傳三千多年的葉雕技藝,僅有3個傳人,眼看就要失傳
69歲奶奶堅守老手藝,不為賺錢 只想把技藝傳承下去
雕版技藝千年傳 實踐傳承兩相宜
千年技藝魅力——榫卯!
百年技藝,千年傳承,化作終南山下一縷清香
致敬!如皋磨刀老人62年堅守傳統技藝,手工磨出20萬把剪刀!
這個日本人傳承中國千年藍染技藝,只為讓更多年輕人愛上,這古老染色技法
雲和:六百年古村重煥青春 千年青瓷技藝傳承
2500年歷史,千年技藝傳承,成為國禮!
黎族阿婆一輩子靠這門技藝謀生 數千年來傳女不傳男
以補天之手修復古籍,攜匠心精神傳承技藝
依靠祖傳技藝,貴州這個寨子老年人不但衣食無憂而且老有所樂
刺繡作為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至今已有幾千多年歷史
75歲老人堅持原生態鸕鶿捕魚63年,心愿:希望這門古老的技藝後繼有人!
非遺傳人的創新路:如何讓年輕人愛上「老」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