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學醫?醫學是個充滿吸引力的職業
6月高考季,又一批年輕學子即將步入大學校園。如何選擇心儀的專業?要不要學醫?怎樣才能學有所成?不少考生和家長滿懷困惑。在近日舉行的北京協和醫學院建校一百周年系列文化活動——「我的協和故事」特別晚會上,「四世同堂」的協和師生分享了他們的從醫初衷和感悟。
挑戰更多 責任更大
百年協和,名家輩出。晚會通過視頻、情景劇等形式,與張孝騫、林巧稚、曾憲九3位協和大醫隔空對話,致敬前輩。歷經百年,協和精神在一代代協和人身上傳承。
提及自己從醫的初衷,年近九旬仍神采奕奕的北京協和醫院內科朱元珏教授說,自己當年選擇從醫是為了自食其力,「並沒有什麼崇高的理想」,但入門之後,漸漸發現愛上了這個職業。在救死扶傷中,能夠收穫滿滿的職業成就感和幸福感。「醫學是一個充滿吸引力的職業,病人把身家性命都交給了你,必須竭盡所能去幫助他們。」
朱老最近在朋友圈關注了兩則新聞。一是阿爾法狗戰勝中國棋手柯潔,一是斯坦福大學首席人工智慧科學家李菲菲團隊在計算機視覺領域取得重要研究突破。「現在人工智慧等現代科技發展極為迅速,年輕醫生未來會面臨更多挑戰。」朱元珏說,與自己當年相比,現在的年輕醫生更不容易,要跟上技術進步的步伐,需要更加努力。
「大家首先要清楚為何學醫。」青年校友代表,在耶魯醫學院從事科研工作12年後重回母校工作的北京協和醫學院教務處馬超老師說,自己在協和學到最多的是責任和擔當。未來的競爭是世界性的,醫學生應當有更開闊的視野和更高的目標,在世界舞台上展現中國醫生風采。
最重要的是對病人有愛心
一名神經科患者住院期間,因卵巢囊腫扭轉需急診手術。患者神經系統病情嚴重,難以接受任何刺激,家屬在外地無法趕來手術簽字。但不及時手術,患者會有生命危險。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老主任連利娟教授毅然決定冒險主刀手術。手術順利完成,患者轉危為安。
「醫生不只要有好的醫術,更重要的是對病人有愛心。」在晚會現場回憶起這段往事,92歲的連利娟說,當醫生,首先應考慮病人的安全,而不是自己的風險,這是很自然的事。
卵巢癌腫瘤細胞減滅手術被業內稱為「良心手術」。腫瘤細胞清掃得越乾淨,越有利於患者長期生存。「手術有時非常困難,緊張時在手術台上都能聽到自己的心跳聲。」連老的學生、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潘凌亞教授說,林巧稚、宋鴻釗、連利娟等婦產科前輩把病人放在心上的言傳身教,是支持自己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
提起林巧稚大夫,青年校友代表、北京協和醫院胸外科梁乃新醫生,對自己剛入校時觀看校史宣傳片的一個片段記憶猶新:正跟患者談話的林巧稚,聽到病房一位產婦的「哎呦」聲後說,「抱歉,我要去照顧我的病人,她進入第三產程了」。當時認為這個片段過於「神奇」的梁乃新說,真正當了醫生之後才懂得,做醫生就要對病人情況了如指掌。現在聽到病人一聲咳嗽,梁乃新對痰在氣管中的位置能夠判斷得八九不離十。
「盡心儘力」,曾師從曾憲九教授的北京協和醫院外科鍾守先教授用這4個字概括自己的從醫心得。85歲的鐘老說,全心投入會給醫生勇氣和膽量,去承擔困難和風險;儘力則要求醫生時時思考,努力提高醫術為患者解除病痛。
「協和8年,不做醫生是不是太可惜了?」走出協和校門跨界轉戰移動醫療的「杏樹林」CEO張遇升,常常被問到這個問題。張遇升說,自己也曾就這個問題請教過協和師長,老師的回復自己一直銘記在心,「能為民眾健康作貢獻,你就永遠是協和人」。
文/健康報首席記者 譚嘉
圖/源自網路
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自助獲取轉載授權。
※端午前後,這兩類傳染病需要預防
※夏季宜養心,心臟病患者喝喝這幾種養生茶
※經歷了假養生?不懂中醫惹的禍
TAG:健康報 |
※這裡要醫學人才!要醫學人才!要醫學人才!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學醫難?這幾個醫學專業才是難上加難,學姐:學習不易別為難自己
※醫學,要說愛你不容易
※醫學到底是不是科學?
※學醫的,我們需要你!丁香園專業醫學團隊招人啦
※中醫並不是經驗醫學
※醫學治的不是病,而是人心
※醫學生不配得到關懷!學醫的無奈誰人能懂
※科學與心學,基礎醫學與能量醫學,能看懂嗎?
※法醫學是為未來而生的醫學
※中醫既是廚房醫學,也是哲理醫學
※醫學的進步是否得益於科技?
※「醫學盲」真可怕,不要欺負我有文化
※我們真的需要生物醫學嗎
※救治失敗並不是醫學的無能
※道醫學堂丨抑鬱的時代迫切需要道醫
※世界衛生組織將中醫學納入醫學綱要,這意味著什麼?
※醫學生找工作,這三個專業所有醫院都要,但是沒人
※三正醫用營養:營養醫學告訴你,你究竟要不要補充營養素
※中南大學有哪些優勢專業?選擇醫學和臨床醫學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