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抽象的名義」學術顧問&青年藝術家
編者按
2017年5月中旬,《庫藝術》舉辦的」以抽象的名義」青年藝術家評選推廣活動結果隆重揭曉,《庫藝術》與九位學術顧問一起,從幾百位投稿的青年藝術家中選出二十位, 參與到後續一系列的學術活動當中。
首先,我們邀請了這些青年抽象藝術家進入到幾位學術顧問的工作室(或展覽現場),進行兩代抽象藝術家零距離、面對面的交流和碰撞。第三次拜訪活動, 我們來到了馬樹青老師的工作室。
下文是當天的談話記錄,同樣鑒於篇幅限制, 我們進行了提煉和縮減,保留了精華內容,以饗讀者。
馬樹青:繪畫是一種限定之中的藝術
與馬樹青老師的對話,
是從他解釋自己的作品和藝術理念開始的,
話題延展得非常寬泛,
主要圍繞「自由」與「限制」進行…
馬樹青=M: 其實我並不太在意抽象和具象之間的距離,這兩者都屬於繪畫,是繪畫就要面對很多相同的問題。
繪畫在今天其實挺難的,作為一種舊有的藝術形式,它就像一個淘盡了的金礦,沒有太多可挖的了,繪畫史上積累那麼多大師,要超越他們幾乎不可能,而且在今天這個時代,有更多樣新出現的藝術形式可以去探索。
那為什麼還有很多人一直在這條路上堅持?我覺得是因為人們把繪畫當做一種思考的媒介,現代繪畫又展現了一種不同於古典繪畫的模式,更注重過程而非結果。印象派之後,西方繪畫變得越來越獨立,它不再告訴你這是什麼,而只是讓你去「看」。到底「看」的是什麼?我覺得是繪畫的過程。
我現在在學院里教書,科目叫「自由繪畫」,我跟學生說,我們不要談自由,因為自由是一個不可確定的概念,你坐在這裡和被關進監獄裡所理解的自由肯定是不一樣的。更重要的是什麼?是限定。繪畫是平面的,是靜止的,又恰恰通過這兩點來呈現時間的流動和空間的深度——這才是繪畫最根本的意義和最有意思的部分。
在馬老師初步闡釋完自己的觀點之後,
大家根據自己的經歷和經驗,
提出了各種疑問
陳晗:您的作品初期是怎樣的?像我在創作的時候會有一個出發點,然後慢慢在每張作品裡尋找自己。
M: 我跟你差不多。我以前學過版畫,稿子畫的比別人好,但手腳不夠利索,刮完之後就碰到側面,一遍不滿意我又刮,直到2008年,譚平做一個聯展,拿了我一幅小畫,當時那個展廳特別乾淨,顯得我手碰髒的地方有點明顯,那時才開始留意到畫布的側面也可以有表現力。後來我開始從時間、空間去理解繪畫,就又回應到側面這一個點上來,而且創作中我發現側面堆厚的時候,正面的單色對比更明顯了,於是變成有意識地這樣去做。
趙一霖:您是不是認為應該從空間的角度去理解繪畫?這更像是一種思維方式,您覺得所有人都應該這麼理解嗎?
M:藝術分兩種,一種是觀念的,一種是視覺的,我自己是通過視覺的藝術去探討藝術的觀念。
在我教學的過程中,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大家經常把「主題」和「題材」搞混。其實每個人的主題都是一樣的,時間、空間就是主題,人體,風景,靜物這些是題材。主題是必須的,題材可以更換。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去形象化」。二戰之後的藝術家,還有現在歐洲的抽象藝術家,很多根本沒畫過寫生。當你沒搞清這些重點主次的時候,只是把那些題材比如一棵樹畫得很像什麼的,這時候的畫面其實是一個很無聊的東西。
趙一霖:畢竟我們是生活在一個現實的大環境裡面,所有藝術作品都要給其他人看到而不是自己孤芳自賞,但當我在做時間和空間的研究,別人卻不知道、不理解我所做的東西的時候應該怎麼辦?
M:別人知道不知道無所謂。畫畫是一個過程,像生命一樣,重要的不在一個結點,因為結點都是死。而在這個過程里有多少人陪著你,理解你,要看你的運氣。其實繪畫完全是個人的意識,不可能有太多的知音,畫得越個人化的東西,理解你的人就越少。
朱佩鴻:您所說的限制,我感覺就是在一個遊戲規則里去探索,如果規則定的能跟自己喜好的方向是一致的,就會很有意思。如果跟自己沒關係,可能就走到另外一條路上了。
M:一些抽象的、邏輯的思考對繪畫幫助很大。今天抽象繪畫根本沒辦法比誰的技藝高超,關鍵是你思考的深度,個性化。
當我們講觀看的時候,就牽扯到角度,我們的觀看是被限定的,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我們只有一個角度,今年我帶的學生里有一個做了件作品,表面看是一個藍色方形,但是你稍微一挪個地方,就不是一個正方形的藍,每一張畫都會隨著角度產生變化,他這種方式已經很接近那種關鍵性的思考。今天的繪畫已經遠離文學了,今天的繪畫更依賴的是哲學,其實具像繪畫也在面對這樣的問題。
仇墨嬌:在和您之前的交流中,您提過里希特的「白色繪畫」,請問這個「白色繪畫」具體指什麼?是否意味著單一的元素更難表現?
M:里希特原話是說,我已經70多歲了,現在應該有資格畫一張白色的畫了。我當時就想,白色的畫有什麼難的嗎?我就拿了一張自己的畫開始塗白,當快塗滿的時候,發現上面有一塊黃特別精彩,不捨得用白顏料蓋上去,就蓋了一塊藍色,蓋著蓋著,我就發現自己沒有領略里希特的原意。我覺得他其實是要說,人不應該事先想好畫一個什麼樣的畫,不管是白色還是黑色。過程很重要,就像生命一樣,我們無法預料到中途會發生什麼,都設計好了,生命就沒有意義了。
陳子風:您是否覺得藝術沒有任何定義?
M:藝術是有定義的,但是只是個人的,沒有公共的。我現在在美院上課,特別同情這些學生,因為他們都經過考前班。經歷了考前班,幾乎都沒有再畫畫的慾望。我還發現不管哪個美院,所有的課程都是公共課,人體是共同課,靜物、下鄉寫生全是公共課,但是藝術教育是獨一無二的教育。不同於清華北大,藝術不是學習知識,有的學生知識比老師還豐富呢,藝術教育就是培養你的獨立思考能力。
後記
談話的一開始,氣氛是有些沉重的,因為馬老師闡明了自己對繪畫的前景不太看好的原因:前人對繪畫各方面可能性接近挖掘殆盡,今天藝術表達方式又極為豐富。但話鋒一轉, 他又提及為什麼在這種情況下,仍然有那麼多人堅持繪畫,因為繪畫有著與其他形式不同的特質,這種獨一無二的特質,使它時至今日仍無可替代。
繪畫的魅力來源於「限定」,而不是「自由」,一個很另類、也是此次拜訪馬老師工作室收穫的一個主要的觀點,以此為坐標,每個人也許可以得出自己的答案。
現場花絮
馬樹青老師在講述自己的藝術理念
認真傾聽的青年藝術家
馬老師的貓
青年藝術家給馬老師展示自己的作品
青年藝術家孫策在解釋自己的觀點
馬老師通過平板電腦觀看大家的作品
大家一起聊天
馬老師抱著自己的狸花貓與大家合影
※看英國同性戀文化百年來如何演變
※裹於大象糞便之中的非裔藝術
TAG:庫藝術 |
※青年法律人的學術心
※朱中原:當代書壇中堅的學術巡閱—「翰墨醇香六十年代」全國書法名家學術邀請展述評
※朱中原:當代書壇中堅的學術巡閱—「翰墨醇香?六十年代」全國書法名家學術邀請展述評
※百年中國學術抄襲史
※中年學術危機
※學術的繁榮之墨家學派創始人——墨翟
※學術會議 |「浙學傳承與當代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浙江省第四屆學術年會浙學專場
※嚴肅的思想,典雅的學術|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年會篇
※中國古代散文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十二屆中國古代散文文學會年會會議日程丨【學術動態】
※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員張雙南:學術質疑缺位是中國科學精神短板
※中國美術館學術邀請系列展:銘刻時代—湯小銘藝術研究展開幕
※「雕琢復朴—全國篆刻名家學術邀請展」在廈門大學圓滿落幕
※三品美術館新年巨獻 品鑒中國書畫四項學術主張
※酒店承辦全國性學術會議,百名學術代表就餐中毒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歷史與考古系列學術研討會綜述
※青年史學家聯合澎湃、文匯、網易、鳳凰、學術中國等媒體聯合發起中國歷史學教授口述歷史計劃
※「百年選學: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討論會在京舉行
※第四屆「全國新聞學青年學者優秀學術成果評選」表彰儀式在京舉行
※北大有隻「學術貓」,最愛哲學和藝術!
※知行墨境——當代中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展 白雲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