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史雜談》他的一紙奏文,道出了多爾袞奪取大明朝的歷史決策

《歷史雜談》他的一紙奏文,道出了多爾袞奪取大明朝的歷史決策

多爾袞也有些懷疑,為什麼過去多次拒絕清之高官厚金招降而堅守關寧的吳三桂,會如此輕易地敞開大門,並且吳又不言歸降,讓清軍另道入邊,不赴山海關,是否有詐?

(圖)范文程,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聖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開國時的規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視為文臣之首

清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四,此時,崇禎帝已於16天前弔死於煤山,李自成已高踞太和殿,然而清國尚不知曉。

這一天,大學士范文程奏上攝政王多爾袞啟文,建議伐明,入主中原。啟文說:

「乃者有明,流寇踞於西土,水陸諸寇,環於南服,兵民煽亂於北陲,我師燮伐其東鄙,四面受敵,其君若臣,安能相保耶。顧雖天數使然,良由我先皇帝尤勤啟造,諸王大臣,祗承先帝成業,夾輔沖主,忠孝格於蒼穹,上帝潛為啟佐,此正欲攝政諸王,建功立業之會也。

竊惟沉丕業以垂休萬禩者此時,失機會而貽悔,將來者亦此時。何以言之,中原百姓蹇罹喪亂,荼苦已極,黔首無依,思擇令主,以圖樂業,雖間有一二嬰城負固者,不過自為身家計,非為君效死也,是則明之受病種種,已不可治,河北一帶,定屬他人。其土地人民,不患不得,患得而不為我有耳。蓋明之勁敵,唯在我國,而流寇復蹂躪中原,正如秦失其鹿,楚漢逐之。

我國雖與明爭天下,實與流寇角也。為今日計,我當任賢以撫眾,使近悅遠來,蠢茲流孽,亦將進而臣屬於我,披明之君,知我規模非復往昔,言歸於好,亦未可知。當不此之務,是徒勞我國之力,反為流寇驅民也,夫舉已成之局而置之,後乃與流寇爭非長策矣,曩者棄遵化,屠永平,兩經深入而返披地官民,必以我為無大志,縱來歸附,未必撫恤,因懷搞貳,蓋有之矣,然而有已服者,有未服宜撫者,是當申嚴紀律,秋毫勿犯,復宣諭以昔日不守內地之由,及今進取中原之意,而官仍其職,民復其業,錄其賢能,恤其無告,將見密邇者綏輯,逖聽者風聲,自翕然而向順矣。

夫如是,則大河以北,可傳檄而定也。河北一定,可令各城官吏,移其妻子,避患於我軍,因以為質,又拔其德舉素著者,置之班行,俾各朝夕獻納,以資輔翼,王於眾論中,擇善酌行,則聞見可廣,而政事有時措之宜矣,此行或直趨燕京,或相機攻取,要當於入邊之後,山海長城以西,擇一堅城,屯兵而守,以為門戶,我師往來,斯為甚便,唯攝政諸王察之。」

(圖)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范文程的啟文,主要講了三個問題。

第一,明朝內憂外患,病入膏肓,「已不可治」,必須抓住這一千載難逢之良機,進兵中原,否則天下將為他人所得。

第二,清之主要對手,已非明朝政府,而是農民軍,「我國雖與明爭天下,實與流寇角也」。

第三,第改變以往克城不守的襲掠作風,宣諭「今取中原之意」,基本政策是「官仍其職,民復其業,錄其賢能,恤其無告」,定能爭取遠近歸順,「大河以北,可傳檄而定也」。

這道奏疏,為清取天下提供了政治決策和基本政策,起了很大作用。

攝政王多爾袞等王貝勒採納了范文程的建議,緊張準備,於四月初八出兵伐明。這一天,被授為奉命大將軍的攝政王多爾袞,同豫郡王多鐸、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多羅貝勒羅洛宏、固山貝子尼堪、博洛、輔國公滿達海、吞齊喀、溥和旗、和旗、續順公沈志祥、朝鮮世子暨八旗固山額真、梅勒章京,詣堂子,奏樂,行禮,又陳列八纛,向天行禮畢,統領滿洲蒙古兵,及漢軍,恭順等三王,續順公兵,啟行。

四月十三日,大軍在遼河地方駐營。多爾袞以用兵之事,徵詢洪承疇的意見。此時清軍已經知道崇禎自縊,李自成進了京城。洪承疇長期與農民軍交戰,熟諳敵情,多次獲勝,還曾大敗闖王於潼關原,義軍全軍覆沒,只剩下李自成等十八騎逃匿山中。

(圖)李自成, 明末農民起義領袖,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圖為李自成進京畫像

此時,他反覆思考,精心分析,奏上啟文,論述了必勝李自成的用兵之法:

「我兵之強,天下無敵,將帥同心,步伍整肅,流寇可一戰而除,宇內可計日而定矣。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掃除亂逆,期於減賊。有抗拒者,必加誅戮,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之意,仍布告各府州縣,有開門歸降者,官則加升,軍民秋毫無犯,若抗拒不服者,城下之日,官吏誅,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內應,立大功者,則破格封賞,法在必行。

賊今得京城,財足志驕,已無固志,一旦聞我軍至,必焚其宮殿府庫,遁而西行。賊之騾馬不下三十餘萬,晝夜兼程,可二三百里,及我兵抵京,賊已遠去,財物悉空,逆惡不得除,士卒無所獲,亦大可惜也。今宜計道里,限時日。輜重在後,精兵在前,出其不意,從薊州密雲近京處,疾行而前,賊走,則即行追剿,倘仍坐據京城以拒我。則伐之更易,如此庶逆賊撲滅,而神人之怒可回。

更收其財畜,以賞士卒,殊有益也。初明之守邊者,兵弱馬疲,猶可輕入,今恐賊遣精銳,伏于山谷狹處,以步兵扼路,我國騎兵不能履險,宜於騎兵內選作步兵,從高處觀其埋伏,俾步兵在前,騎兵在後,比及入邊,則步兵皆騎兵也,孰能御之。若沿邊仍復空虛,則接踵而進,不勞餘力,抵京之日,我兵連營城外,偵探勿絕。庶可斷陝西宣府大同真保諸路,以備來攻,則馬首所至,計日程功矣。流寇十餘年來用兵已久,雖不能與大軍相拒,亦未可以昔日漢兵輕視之也。」

這對多爾袞制定正確的戰勝闖王的用兵之法,起了很好的作用。

(圖)洪承疇,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被清朝俘虜後投降成為清朝漢人大學士,他宣導儒家學術,針對順治皇帝不崇信孔孟,提出意見,為滿漢合流打下基礎

多爾袞採納了洪承疇之建議,統兵繼續前行。忽然,明副總兵楊坤、游擊郭雲龍於十五日求見,向多爾袞交了吳三桂的求援書,使他大吃一驚。

原來,三月初明寧遠總兵、平西伯吳三桂奉崇禎帝入關勤王諭旨,統兵五萬,攜寧遠等城兵民數十萬人盡徙入關。然而,此時崇禎帝已自縊於煤山,李自成派降將原明總兵唐通前來招降,許以封侯,並賜銀兩犒勞三軍。而吳三桂之父吳襄也已在京歸順大順軍,吳三桂之愛妾陳圓圓及全家老少皆在京城,因此,吳三桂決定受降,將山海關交與唐通接管,領兵五萬進京朝見新君李自成。

三月二十六日,吳三桂行抵玉田縣時得知,大順軍在北京將父「吳襄夾打要銀」,陳圓圓被劉宗敏奪走,立即大怒,轉回山海關,趕走唐通,據關自守。李自成獲悉,統軍來征,故吳三桂遣使持書向清求援,書中寫道:「先帝不幸,九廟灰燼」,乞王發兵,「興滅繼絕」,則可獲「取威定霸大功」,盡得大順軍之無數金帛子女,功成之後,「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唯財帛,將裂地以酹」。

這真是天賜良機,如若此書所言為真,則不僅可以輕易通過鏖戰數十年未能攻取的山海雄關,直奔燕京,而且可以驅使數萬歸降精兵前導,自必順利入主中原,彌補了兵力不足的嚴重缺陷。但是,多爾袞也有些懷疑,為什麼過去多次拒絕清之高官厚金招降而堅守關寧的吳三桂,會如此輕易地敞開大門,並且吳又不言歸降,讓清軍另道入邊,不赴山海關,是否有詐?他對阿濟格、多鐸說:莫非三桂知我南來,故意引我上鉤?且我軍三次圍困明都,不能立克,自成一舉破之,其智勇肯定過人,如今率大軍而來,志不在小,是否想乘勝攻遼?

(圖)劉宗敏,李自成麾下將領,曾奪走吳三桂愛妾陳圓圓

盤算再三,多爾袞等人最後決定,機不可失,但要小心提防。他立派使者前往錦州,諭漢軍運紅衣大炮向山海關進發,以便吳三桂詐降時用炮猛攻,並下令大軍向山海關前進。四月十六日到達西拉塔拉,遣人送與吳三桂複信。信中講道:已聞「流寇攻陷京師,明主慘亡,不勝髮指」,故統兵前來,「期必滅賊,出民水火」。「今伯若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一則國讎得報,一則身家可保,世世子孫,長享富貴,如河山之永也」。他明確地諭令吳三桂投降,拒絕了吳之求援。

吳三桂聽說李自成軍將到山海關,便派人緊急送與清國第二封信,請求清軍「直入山海,首尾夾攻,逆賊可擒,京東西可傳檄而定也」。多爾袞即「星夜進發」,二十一日抵達山海關外十里地方,天色已經灰黑,下令安營。半夜又移往山海關以東的歡喜嶺駐紮。多爾袞親駐嶺上的威遠台。

這一日白天,李自成統率大軍猛攻山海關,幾次差點攻克環衛山海縣城的東羅城、西羅城、北翼城。吳三桂招架不住,眼看就要失城覆滅了。李自成已知悉清軍來到,更連續進攻。

吳三桂見勢危急,於二十二日黎明強冒矢林彈雨,率數騎親赴歡喜嶺謁多爾袞,談定條件。多爾袞十分高興,與吳對天盟誓,叫吳之士卒系白佈於肩,以免誤殺。然後,吳急馳回關,清軍隨即三路入關,趕赴石河西。

(圖)山海關之戰的勝利,開啟清朝入主中原,征服南明政府與大順、大西等政權,建立在全國的統治,圖為山海關之戰形勢圖

魏源的《聖武記》卷1記述了這次大戰情形:

「流賊李自成自將精銳二十萬東擊三桂……(四月二十二日),賊眾自北山橫亘至海,我兩軍對賊而陣。三桂軍其右,我軍其左,尚不及賊陣之半。王以流寇勁敵不可輕,乃命三桂軍先戰,衡其中堅,而我軍蓄銳以待。是日,自成挾明太子諸王於西山,我攝政王率英、豫二王於東山,各立馬觀戰,洪承疇、祖大壽、孔有德、尚可喜畢從,賊張兩翼,圍三桂數重。三桂軍人人血戰,衡盪數十合,呼聲震海嶠。

及午,塵沙山起,怒若雷鳴,兵賊不辨,我軍大呼者三,風止,英、豫二王率鐵騎二萬,橫躍入陣,所向洞札摧陷。俄,塵開,賊見甲而辮髮者,驚曰:滿洲兵也。陣遂動,自成麾蓋先走,賊眾望之,遂土崩。逐北四十里,斬賊數萬,下令關內兵民皆削髮,命吳三桂以步騎二萬前驅追賊。自成奔至永平,使降臣王則堯、張若麟詣三桂軍議和,偽還太子,非真也。三桂益進兵。

自成走京師,屠三桂家,屍明諸王於市,焚宮殿,載輜重西遁。攝政王檄三桂及英、豫二王兼程追賊,勿入京。五月朔,渡蘆溝,次日及賊慶都。賊盡其輜重先行,以精兵拒戰,誓死決勝負。復狂風簸沙晦天地,賊旌旗皆折,人馬倒退。我軍乘風奮擊,復大敗之,賊走山西,班師。」

(圖)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1.28—1643.09.21),即清太宗

以上所述,表明了四個問題。一是大順軍倍於清軍,兩軍對面布陣,清軍不及義軍陣營之半。二是清軍知悉敵方軍情,而李自成卻毫不知彼,以為只是與吳三桂作戰。三是昔日大順軍勇敗明軍所向披靡的無敵軍威,已經消失。兩年多前,吳三桂隨洪承疇參加松錦大戰時,吳三桂懼敵,首先棄帥而逃,可見其軍力不強。

現在交戰,吳三桂是個總兵,領兵不過萬名左右,義軍二十倍於彼,必能殲敵。所以大順軍是「張兩翼,圍三桂數重」。本來以為是可以輕易取勝,不料吳三桂軍「人人血戰」,打了一個多時辰直到中午,還只是個平手,可見大順軍的戰鬥力已經不強了。四是畏懼清軍,未戰即潰。當英王阿濟格、豫王多鐸「率鐵騎二萬,橫躍入陣,所向洞札摧陷」時,大順將士「見甲而辮髮者,驚回,滿洲兵也」,「陣遂動,自成麾蓋先走,賊眾望之,遂土崩」。

多爾袞就這樣抓住了天賜良機,充分利用了吳三桂的降清,出李自成的意料之外,突然猛襲,大敗農民軍,一戰定天下。

李自成返京之後,迅速撤回陝甘,多爾袞遣軍追擊,連連得勝。五月初二多爾袞進入北京,故明官員於朝陽門接駕,乘輦入武英殿升座,接受明臣及宦官七八千人的朝拜。至此,清太宗皇太極多年來夢寐以求入主中原之目標,終於由攝政王多爾袞率領八旗王公將士浴血奮戰而實現了。

分享 互動 交流 引導

掃描圖中二維碼,關注我們,最實時的經濟新聞報道,專為熱愛我們的你而定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滿億寶官網 的精彩文章:

TAG:滿億寶官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歷史研究什麼,中華文明的出路在哪裡——讀錢穆《中國歷史精神》
歷史雜談:中國歷史概述,大家是否能背出朝代順序表?
為什麼說清朝取代明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大進步?
斷裂與超越:中華文明是世界歷史中唯一延續下來的文明嗎?
這首從小就會背誦的《敕勒歌》,背後是怎樣一段悲愴的歷史和蒼涼史詩?
讀《漢書》 那些在重大歷史關頭的文秘工作者
史海遺珠:當有人讚揚敵對黨的時候,宋美齡一句話道出了歷史真相
《歷史縫隙里的細節》要命的一句話
別再拿小說當歷史了,細數《三國演義》中的十大虛構情節(下)
唐朝歷史的基礎,了解唐朝歷史從這裡開始
歷史上努爾哈赤是如何崛起的,從而奪取明朝政權的
《盲·道》:歷史的細節在逐步的改變
小人物改變中國大歷史,唯一死於《大明律》沒有記載的罪名
惡搞《黃河大合唱》是對歷史的褻瀆
《走向共和》里的雷劇情,牽出日本一段「輝煌」歷史
《史記》和《漢書》中,哪部更符合歷史?
木海說之大明帝國,沒有玄幻的功法秘術,只有對味道歷史的執著
漫畫:古代朝鮮的傳說與歷史|文史宴
西方歷史我們一一般認為,是從古希臘文明和古羅馬開始的
《三國諜影》是目前最好的歷史諜戰小說,可惜其中有一處歷史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