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李惠利中學以「惠利」文化引領教育發展

李惠利中學以「惠利」文化引領教育發展

舞蹈《漁鼓聲聲》連續三屆獲全國中小學舞蹈展演中學組一等獎、創作一等獎。

李惠利中學校園一景。

  寧波市李惠利中學以培養具有「德行臻善,志趣高雅,視野開闊」的現代公民為目標,提煉出獨特的「惠利」學校文化,在核心文化的引領之下,學校的發展蒸蒸日上,取得不斐成就:浙江省普高第一個「雙文憑、雙學籍、雙語教學」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澳班);浙江省首批「藝術特色項目學校」;國際教育中國聯盟學校會長單位;寧波市「普通高中音樂學科基地」(全市唯一一所);浙江省「普通高中音樂學科基地」(全省僅2所);全國中小學戲劇教育研究會成員學校(浙江省唯一一所)。2017年通過浙江省一級特色示範學校的評估,並於4月,獲得寧波市「五一勞動獎狀」榮譽稱號。

  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它能塑造出一種浸染於整個校園的精神風貌,它會激勵學校向著可持續的、具有豐富內涵的高層次發展。因此,學校文化建設是全面實施綜合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內在要求,是學校內涵發展的本質所在。

  1尋根:立足發展,著眼未來——用理念文化引領學校發展

  李惠利中學由已故香港著名實業家李惠利先生捐資助建。建校之初,李惠利先生以「勤、儉、誠、實」為校訓,以此為基石,學校展開了對「惠」、「利」二字的深入解讀。

  「惠,仁也」。「惠潤」取自《晉書·樂志上》:「濟民育物,擬陶均;擬陶均,垂惠潤。」意思就是「恩惠、恩澤」,堅持「惠潤每一個學生」的學校文化是根植於中華文明「仁者愛人」的價值取向。

  「利者,義之和也」。「利澤」出自《莊子·天運》:「利澤施於萬世,天下莫知也」,意思就是恩德、利益恩澤。「利澤每一個夢想」的學校文化是踐行「仁者愛人」的外顯和內容。

  學校的教育思想和追求是:用「惠利」文化的「雨露」來「惠潤」每一個學生,用「惠利」文化的「雨露」來「利澤」每一個夢想,繼而引申為「共惠互利」的校園文化。此外,學校結合舉辦藝術班、中澳班,凸顯分層分類教育成就學生「出國夢」、「藝術夢」的經驗,提出「讓教育適合學生,讓學生成就夢想」的辦學理念,並構建了「惠利」文化的頂層設計。具體來說,辦學理念:讓教育適合學生、讓學生成就夢想。辦學目標:優質化、國際化、現代化。育人目標:培養具有「德行臻善,志趣高雅,視野開闊」的現代公民。校訓:勤儉誠實(勤為本、儉養德、誠立身、實成業)。校風:誠實惠人,勤儉利他。教風:惠育為本,利導為先。學風:自主合作,共惠互利。

  發展至今,學校的「惠利」文化,已形成「惠利」之章、「惠利」學堂、「惠利」講堂、「惠利」人物、「惠利」故事、「惠利」課程體系、「惠利」課程群、「惠利」課堂、「惠利」教研、「惠利」學院十大模塊,以最終實現學校「惠潤每一位學生,利澤每一個夢想!」的教育理想。

  2探索:日新又新,止於至善——用制度文化保障學校發展

  制度文化是學校文化進入實踐層面的切入點,是讓形而上的理念真正走進教育、貼合教育的保障。學校設計構建了一系列的制度文化來保障發展。

  李惠利中學一直在打造自主、有效的課堂,並為學生呈現多樣、科學的課程。學校先後引入浙師大、華大研究所進行「自主課堂」、「有效教學」的課堂探索。經實踐檢驗成效明顯,教學質量年年攀升,普高重本錄取人數從2008年的8人到2016年的104人。藝術中心培養的學生90%以上進入重點本科,每年有多名學生進入上海音樂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等藝術類院校。中澳中心每年有90%以上的學生考入墨爾本大學、國立大學等被譽為「常青藤盟校」的澳洲八大名校。學校曾在全市普高教育質量會議上作為典型代表作經驗介紹。

  此外,基於「惠潤每一位學生,利澤每一個夢想」的文化理念,學校構建了「公民素養課程群」、「生涯規劃課程群」、「藝術教育課程群」和「國際視野課程群」四大類課程群,其中《社會熱點研究與觀點陳述(英語)》、《指尖上的芭蕾》入選省精品課程。

  學校建立起了一支專業的教師隊伍,弘揚敬業、愛崗的師德師風。學校不斷搭建教師專業發展梯台,開展「名師導航」工程;與華大研究所合作;成立「青年教師研究會」等,成效顯著,僅2017年,學校就新增寧波市區以上骨幹教師2人,名教師2人,還有多名教師獲得浙江省五一勞動獎章、王寬誠育才獎、浙江省教科研先進個人等獎項。學校形成了一支年齡與職稱結構合理、富有創新意識的教師隊伍。

  同時,學校還注重培養良好師德師風,與全體教師簽訂「師德承諾書」,實施學困導師、貧困結對、品困幫教制度,通過教師下寢室、一對一助學、8.28家訪日等活動踐行師德實踐。優秀教師先後獲得市中小學主題班會課特等獎、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優秀成果一等獎。

  學校提出了制度人本化的管理理念,出台《寧波市李惠利中學管理制度彙編》,並建立家校合作共贏機制,成立了家長膳管團,宿舍管理委員會,整合教育力量,推動新型家校關係的發展。同時,與北師大合作,初步建成以「生涯、學業、心理」為主體的學生髮展指導課程體系。以此為指導,普高、中澳、藝術學生均獲得不斐成績:第十六屆全國中小學電腦製作微視頻三等獎;新概念作文大賽國家二等獎;浙江省第二屆中學生模擬聯合國大會最具潛力獎和最佳立場獎等。同時,在數理化學科競賽中,多名學生在省、市競賽中獲得高質量獎項。中澳學子獲得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政府總理獎。李惠利中學舞蹈團、合唱團、樂團分別蟬聯三屆全國中小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優秀創作獎,蟬聯七屆浙江省中小學生合唱比賽一等獎,蟬聯三屆浙江省中小學生器樂比賽一等獎等。

  3實踐:立德樹人,多元發展

  ——用活動文化激活學校發展

  學校一直在追求著教育多樣化的理想,努力把特色內涵所積聚的時代精神和教育新理念納入到學校的文化建設中,並在學生活動中充分展現「自主」能力的提升、多方面素養的培養和精神品質的塑造。

  學校注重提升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以「高中學生髮展指導」和「以禮入德」兩個德育課題為抓手,建立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三自」管理模式;成立學生警察團和校長助理團,維護學生合法權益、表達學生的心聲與訴求,建立學校領導和學生代表的對話機制,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校園建設。

  學校注重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素養。開展模聯社、微電影社等多樣的社團活動;開展校園奧斯卡、英語周、科技周等活動;開展以「探索自我,體驗生涯,起航人生」為主題的體驗式生涯規劃活動;開設海外夏令營,與包括澳洲、香港、韓國、德國、西班牙、英國等多所海外學校建立友好合作關係,加深國際理解,參加人數已達870多人。

  學校注重塑造學生高尚的精神品質。開展「寧波幫」文化教育、校史教育等活動,引導學生愛鄉愛校;舉辦成人禮儀式,通過從校長手裡接過《憲法》、給父母寫信、「成人門」等莊重的儀式,喚醒學生的擔當意識、感恩之心。

  4習染: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用環境文化潤澤學校發展

  學校景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李惠利中學整個校園環境圍繞「讓教育適合學生、讓學生成就夢想」的辦學理念,以「教師與學生的夢想」為主題,突顯「惠及每一位學生、利澤每一個夢想」的「惠利」文化。

  初入眼帘的是學校的特色校園文化牆,包括:「惠利」文化的起源、「教師夢」、「學生夢」、「藝術夢」、「世界夢」、「與象牙塔零距離」幾個板塊,展示教師和學生不斷圓夢的過程;校園內還設置了特色校園宣傳櫥窗,以國際交流為主的宣傳櫥窗,陳列了學校在對外交流方面的歷程與成果。此外,學校還設計了特色校園之音樂文化,每周一歌和課間音樂讓學生自主挑選能突顯當代青年活力的音樂。

  該校劉偉龍校長說:「當今學校的發展面臨的不是物質危機,而是文化力、創新力、特別是價值觀的危機。一名關注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校長,不應僅關注一般性競爭優勢,而應重視學校文化對學校資源的引導和整合,堅定而精心地塑造學校文化。學校是塑造靈魂的地方,唯有文化才能體現學校的高度與深度。唯一而獨特的文化定位才能讓學校贏得廣泛關注,實現可持續發展。」

  李惠利中學的師生們用先進的理念引導師生,用相應的制度規範師生,用多樣的活動激發師生,用優美的環境陶冶師生,堅信唯有優秀的學校文化才能孕育出優秀的學校教育。他們深知擔當起學校應該擔當的社會和歷史責任,教育才會始終保持最大的張力,學校才會提升內在價值。寧波晚報吳彥 楊志丹

原標題:李惠利中學以「惠利」文化引領教育發展

編輯:杜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惠利 的精彩文章:

寧波頂級大賈!參觀李惠利與嚴康懋的故居,看一眼就被震撼到了!
鄰家女孩李惠利,每個人生命中都希望有這樣一個女孩,活潑人人愛
 李惠利撞臉鄭秀晶 疑似整容毫無精氣神
李惠利長發造型撞臉鄭秀晶疑似整容 更懷念短髮可愛的德善

TAG:李惠利 |

您可能感興趣

以文化繁榮助推全市經濟發展
劉永林:以立法引領民辦教育發展
思源實驗學校智慧教育召開助力科技與教育發展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黨的領導 引領教育發展
朗迪峰會聚焦金融科技創新,唐小僧以科技為發展利刃
北方機械以文化引領軍民融合發展
以立法引領民辦教育發展
儋州新州中心學校開展特色教學 教育均衡發展學生素質提高
中國傳統文化與營養學的發展
用規律指引學前教育健康發展
周洪宇代表: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建設教育強國
江西景德鎮以弘揚陶瓷文化促社會經濟發展
特殊教育學校中職業教育該如何發展
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應尊重中國發展的權利
中國文化的發展
台灣「歷史博物館」整修,將發展中華文化
孝文化專家讚揚孝廉文化地標評選活動 呼籲弘揚和發展孝廉文化
「中國好課堂」走進長治縣:授先進教學模式,助教育創新發展
浙江大學吳曉波教授指導歐洲華商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