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首位天文台女台長葉淑華走進鮐背之年:一生都大膽抓住創新的機會

中國首位天文台女台長葉淑華走進鮐背之年:一生都大膽抓住創新的機會

人生的河流,流淌到90歲的「界碑」。昨天,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為我國著名天文學家、中科院院士葉叔華舉行了90華誕學術研討會。

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她如今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夠為上海成為SKA (平方公里陣列望遠鏡)的亞太區域數據處理中心做一些推進———這個項目建成要在2030年,運行的時間可達50年。她希望中國在這個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國際合作項目中不要缺席。

創新的機會,中國永遠不要錯失。這句話,葉先生踐行至今———從奠基我國世界時系統,到創立天文地球動力學,支持在南極建天文台、月基望遠鏡,如今又積極推動中國參與SKA項目。她深知,不錯失今天的機會,才有明天的得佔先機。

人物小傳

葉叔華,天文學家,1927年生於廣州。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員,1981年—1993年任台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原稱學部委員)。

1985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外籍會員,1988年—1994年被選任為兩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副主席。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她主持建立和發展中國的綜合世界時系統,1965年該系統被作為國家標準。

上世紀九十年代她推動中國科學院、國家地震局、國家測繪局和總參測繪局合作,共同承擔「現代地殼運動和地球動力學研究」國家攀登項目,受聘為首席科學家,歷時十年得出我國地殼運動第一個定量圖象。

她發起成立亞太空間地球動力學國際合作計劃,任該計劃主席。她參與倡導將VLBI技術應用於我國空間探測,並於2007年成功應用於「嫦娥一號」探月工程中。

葉叔華於1949年6月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畢業後到香港德貞女中任教

無用之中有大用

天文學家就是夜夜繁星為友,坐看銀河巡天?天文學研究,在三百多年前的歐洲確有「貴族遊戲」之稱——花費巨資建造望遠鏡,推算星星的運行軌道,除了滿足興趣,於國計民生有何用?

剛從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畢業時,葉叔華也對天文研究抱著浪漫的幻想,她與愛人程極泰的相知相戀,也因對天文有共同的興趣。可當她進入現今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前身——徐家匯觀象台之後,浪漫的想法在枯燥的工作中改變。

1951年11月,葉叔華進入徐家匯觀象台,這份工作的意義在於時間——精確的標準時間。

全世界統一使用的標準時間,是以地球自轉運動為基準,通過對準天上一個個天體,報出精準時間。從1914年起,徐家匯觀象台就參與了世界時的測定工作。

1950年底,新中國接管的徐家匯觀象台,使用的設備還是幾十年前法國人留下的,已經十幾年沒有維修,能把時間報出來,已經很不錯了。葉叔華說,是測繪部門的抱怨,使她意識到了天文授時的「大用」。測繪地圖需要精準的時間,上世紀五十年代天文台提供的標準時間精度不足,無法滿足測繪需求,國務院要求中國科學院把時間工作做好。

「資源勘探、水利鐵路、地面與空間導航……原來有這麼多部門等著我們的數據。」1958年,葉叔華挑起了建立我國「綜合世界時服務系統」的重擔。經費不足、人員有限、設備落後,現在能聽到的任何抱怨與失敗理由,葉叔華都碰到了,可她帶著團隊不顧一切地去努力,終於找到了一套適合我國觀測條件的方法,用只有國際台站十分之一數量的儀器,取得了授時精準度世界排名第二的成績。

1963年,我國的世界時測量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不大膽,優勢就丟了」

葉叔華自認為最大膽的一件事,是一次失敗的嘗試。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剛從「牛棚」里放出來的她,偷偷溜進圖書館,發現不到十年間,國外人造衛星上天、探月競賽激烈,採用全新技術後,測時精度足足提高了十倍。眼見曾經取得的優勢要丟了,她立刻向天文台領導申請嘗試研製新設備——激光陀螺。

「當時不知哪來這麼大膽子,一出『牛棚』就用大鎚子敲廢棄的大墩子,準備改造用於激光陀螺的底座。」她說,最終因為激光器穩定性不夠,試驗失敗。其實,直到最近兩年,用於測地球自轉變化的激光陀螺才在外國研製成功。

這條路走不通,走哪條路?葉叔華想到做射電望遠鏡,因為國外同行使用射電望遠鏡和全新技術,取得很高的解析度,把測量精度提高了幾十倍。可射電望遠鏡太貴,當時國內根本沒人敢想這事兒。

1973年,在葉叔華的領導下,上海天文台開始了中國VLBI網建設總體方案的研究工作和論證報告的編寫工作,並於80年代完成中國VLBI網建設。

為此,她跑去找中科院領導,希望能立項建造射電干涉儀。要知道,這台傢伙可是至少兩台相距千里、口徑幾十米的大望遠鏡。當時,望遠鏡怎麼造,葉叔華心裡也沒底,可她知道,這件事不做不行。

1988年,世界時間工作大轉變,全球放棄傳統的時間觀測技術,改用人造衛星激光測距技術、人造衛星多普勒技術等新技術來進行時間測量。此時,上海天文台除了射電干涉,也已發展起上述新技術,保持住了在世界天文測時領域的地位。

如果沒有當初葉叔華的「大膽」,我國在世界授時領域的地位,在那轉變的一瞬間就被抹殺。正因為有了及時轉變,中國天文界不僅保持了天文測時的先進地位,還發展起了精度達到厘米級的大地觀測系統,開闢出天文地球動力學的新方向。

「腦袋空空,怎麼抓住機會」

與葉叔華共事過的人都說,葉先生對未來總是看得很准,她自己卻說:「機會就在你面前,怎麼可以不抓住它!」但她更強調另一句話:「腦袋空空,怎麼抓機會?」

亞太空間地球動力學計劃主席許厚澤對葉先生的一句話記憶深刻:辦一件事,只有40%的把握,如果停止在這裡不動,把握就會慢慢變為20%,最後是0;如果積極爭取,可以將其變成60%、70%,最後就搞成了。

若非早就萌生了建造射電望遠鏡的想法,1973年中科院天文台有一筆聯合使用經費時,葉叔華怎麼可能抓住這個機會?當時全國唯有她提出了這個想法。

若非多年致力發展各種天文測量新技術,葉叔華怎可能開闢新的學科方向,並發起亞太空間地球動力學計劃?當時,這可是天文學界唯一一個由中國科學家倡導並主持的國際科研活動。

1994年提出建設65米射電望遠鏡,推動望遠鏡最終建成

2012年落成的亞洲第一射電望遠鏡——天馬望遠鏡,也是葉叔華抓住了機會。2007年,上海天文台牽頭的VLBI系統成功參與探月工程,市領導接見探月有關人員時,她提出的新建更大口徑望遠鏡的建議被接受。「可這個想法,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就在上海天文台同仁心裡了。」她說,1993年國家撥下一筆經費用於科研大項目,可惜與上海天文台失之交臂,此後她一直在等機會。2007年終於抓住了!

時不我待,不做不行

90歲的葉叔華院士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講尊重他人,她的辦公室掛著一句她最喜歡的話「每個人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都是一份很珍貴的貢獻」;在食堂吃完飯,她每次都會對回收餐盤的工人道謝。

講對年輕人的愛護培養,她在辦公室拿著放大鏡看資料和郵件,為的是把合適的青年人才推薦給國際天文界。

講勤儉節約,她很多衣服買自城隍廟,一穿二三十年。講科普大眾,她力促上海建造天文館,認真參加一系列科普活動。

然而,這些於葉叔華都是小節。這位身材嬌小的女性之所以能夠在國際同行中受到尊敬,就在於她那「不做不行,要做就做到最好」的遠見與魄力。

在葉叔華這輩人看來,現在的科學家們無疑是幸福的,經費、設備各方面條件都遠勝於三四十年前。在這麼好的條件下,有什麼理由不做出優秀的成績呢?

葉叔華說,有一種現象令她痛心,那就是年輕人不夠沉下心。

儘管她理解如今年輕人「不患貧,患無居」的現實處境,可哪一代人會碰上一個完美無缺的時代與環境?

時不我待,捨我其誰。「不做不行」所蘊含的使命感、緊迫感,對於這個正在跨界與互聯中深層變革的時代,正是年輕一代實現中國夢所需要的精神——若干年後令人稱道的創新成就、民族復興,或許就在於今天的「不做不行」。

看過了這位令人敬仰的女科學家的故事,

她牽掛的SKA是個怎樣的項目?

2016年5月,國際SKA(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組織總幹事菲利浦·戴蒙德來上海參加SKA科學數據處理與高性能計算第三次研討會,來看看他對SKA的介紹。

他在會議間隙接受記者專訪時說,作為SKA首倡國,中國不僅在科學上做出了許多貢獻,中國工業界也為SKA提供了許多技術,「中國貢獻」在SKA這樣的國際大合作科學項目中,越來越受到重視。

「一個國際合作的大科學項目,往往會帶來大量挑戰技術極限的機會,對於參與國家而言,也是提升其工業實力的良好機會。我非常高興地看到,中國企業已開始受益。」

全球攜手探索「宇宙第一縷曙光」

國際大科學工程SKA是世界上最大的綜合孔徑望遠鏡,由分布在南非及南部非洲8個國家的2500個高頻蝶形天線,以及分布在澳大利亞西部沙漠無線電寧靜區域的上百萬個偶極子低頻天線組成,並將在各大洲設科學分中心。

這些相隔3000公里的望遠鏡建成後,將組成比目前世界上最先進望遠鏡靈敏上百倍、巡天速度提高上萬倍的超級望遠鏡,用以實現探尋「宇宙第一縷曙光」、利用脈衝星測引力波、檢驗引力理論等科學目標。

戴蒙德說,這個純科學工程建設預計耗資65億歐元,所遇到的各種挑戰空前巨大,「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一樣,SKA必須聯合全世界科研與工業力量,才可能實現」。

他舉了個簡單的例子,將於2018年開建的SKA一期工程,將在南非建設200個高頻天線、在澳大利亞建13萬個低頻天線,僅這些設備投入運行後所產生的數據量,就需要至少6台天河二號計算機(目前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來處理。當SKA全部建成時,其每天產生的數據量預計是全球互聯網流量的10倍———它的數據處理、傳輸、存儲,將極其複雜。

中國工業藉機升級,挑戰極限

中國是SKA的最早倡議國之一,2012年9月,國務院授權科技部代表中國參加SKA建設準備階段。我國大科學設施、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就是由SKA催生的。因此,這位SKA組織掌門人非常看重「中國貢獻」。中國企業在SKA中的貢獻,更讓他印象深刻。

他這次來滬的目的之一,就是代表國際SKA組織,與上海天文台簽署合作備忘錄,並見證上海天文台與澳大利亞國際射電天文研究所,以及我國本土綜合實力最強IT企業之一的浪潮集團簽訂合作備忘錄。「浪潮的伺服器和存儲技術在世界上相當領先,我們還與IBM、英特爾等公司合作,共同研發新技術,來解決未來的數字信息處理問題。」他說。

中國企業在SKA項目上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貢獻,是SKA天線設計方案———中國電科提交的天線方案,作為最佳方案,成為該工程後續天線工作包唯一研發方案。「SKA項目包含11個工作包,中國參與了其中6個工作包的研發。而天線工作包是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戴蒙德說,中國的科研實力不斷提升,正可以借SKA之機,挑戰極限,提升工業實力。

上海有實力建設SKA亞洲科學和數據中心

在會議上,「在上海建設SKA亞洲科學中心」的話題受到各方關注。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干頻透露,市科委已將SKA亞洲科學中心建設項目列入上海市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中。

戴蒙德認為,上海的創新能力正在不斷生長,非常有活力。同時,上海又集聚了很多優秀人才,涵蓋了軟體、天文、信號處理等諸多領域。「如果SKA有一個科學與數據中心可以落戶上海,將為年輕人才搭建起一個與世界一流科學家一起工作、交流的平台。」他說,「大範圍的科學合作,將為上海培養出更多傑出人才,他們將來還可惠及其他領域,使上海不斷走向卓越。」

目前,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已有一支幾十人的隊伍,專門從事SKA相關研究,未來還將招聘更多優秀學者,並將隊伍擴大到100人以上。台長洪曉瑜介紹,若聯合上海交大、復旦、上師大,以及超算中心等高校和科研機構,上海在SKA方面的力量可輻射全國。

戴蒙德認為,上海在射電天文領域有長期積累,完全有實力建設SKA亞洲科學和數據中心。

願這位值得愛戴、敬仰的女院士,幸福長壽!

編輯:花梨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匯教育 的精彩文章:

那些所謂的「天才」,小時候是如何被挖掘的?智商測定的超常兒童最後都成了……

TAG:文匯教育 |

您可能感興趣

台北市長選舉,國民黨的機會在哪裡?
她是第一代移民,放棄攻讀博士機會,只為競選美國首位華裔女市長
中國未來最有機會衝擊世界首富的五個富豪,馬雲王健林都沒有上榜
大陸國台辦發布惠台新政策 台藝人開心:機會多了
放棄兩場挑戰世界拳王的機會,中國拳壇新一哥:我要拿就穩拿!
狗年下半年抓住機會就能大富大貴的四大生肖
中國隊迎來沖金最後的機會,武大靖獲斬獲平昌冬奧會中國首金
國際奧委會將眼光瞄向中國,中國會把握住這次機會嗎?
白岩松:未來中國機會最多的兩個領域
中國最美的十個大峽谷,有機會可以去走走
中國正在複製美國成功之路,一個大機會來了!
中國學生進入美國名校最後的機會:美國副學士
《十大盛世美顏懷舊小傳》之關之琳最後一次入百億豪門的機會
「中國鞋都」晉江 為世界製造業帶來機會
來自中國台灣的國際模特:走向舞台的機會需要自己去爭取
中國隊將和捷克爭奪中國杯三四名,保持排名最後機會
遼寧一年三冠的機會來了!郭士強迎最強挑戰 遼小虎欲稱霸亞洲
他第二個完成環球航行,給英國帶去稱霸海洋的機會
清醒吧!中國原創綜藝的最大機會在「家長里短」
戍邊小卒抓機會封侯成名,提出的三大國策貫穿整個西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