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直到研究生,我才學會了讀書

直到研究生,我才學會了讀書

到底該怎麼讀書?

這個問題,以前自己從來都沒有想過。

也有很多人說,「讀書嘛,只要認識字,拿起書來不就能讀啦?」

從小學,到初中,到大學,我們每天都要讀書。

而那時候的書,很多都是一種工具,都是我們學習文化知識的一種工具而已。

而每天學多少,看多少,都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去做的。

所以,那時候讀的一些課外書,也多是老師推薦的。

課外讀物,除了作文選,就是老師要求定的雜誌。

剩下的就要靠自己擠時間偷偷地看了。

早讀偷偷看三重門,被老師沒收了。

課外閱讀課上,有限的時間,也就看看幾篇美文,摘抄點很矯情的文字。

一向聽話的我,直到大學,課外書看的幾乎都是老師推薦的與專業有關的書籍。

每周固定的時間去法學院圖書館看最新的法律期刊雜誌,去校圖書館也只看與專業有關的。

喜歡看劉星主編的《西窗法語》,喜歡看蘇力的文章,喜歡看賀衛方的博客。

可是,自己也還要硬著頭皮去看老師推薦的書,伯爾曼的《法律與宗教》,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博登海默的《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羅爾斯的《正義論》......

看的實在是太慢,幾度停滯下來,沒有看完,厚厚的大部頭,還有的圖書館借不到,去法律書店專門買回來。

可是至今,還有的書沒有看完。

最喜歡的一本是《社會契約論》,還是因為薄,因為太經典,因為易理解,可是,同樣一本書,我卻要花費常人時間的兩倍才能看完。

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學法律,也懷疑自己是不是不會讀書。

為什麼我讀書總是那麼慢,而且讀完一遍之後根本也記不住多少。

大家討論起來,聽著別人說的深入淺出,頭頭是道,怎麼感覺自己好像沒看過似的。

別人在啃大部頭,我也在啃,別人在看小說,看雜誌,我還在啃大部頭。

小說不敢看,閑書不敢看,消遣的不敢看,喜歡的不敢看。

總是在看一些自己很吃力又不太理解的專著。

是不是方法不對,還是自己太笨了呢?

直到研究生,我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課外閱讀方法。

曾經向一個同學請教,為什麼你看專業書籍也那麼快,看小說更快?而且看完一遍就能把精彩的地方很好的講出來給別人聽?

為什麼我做不到呢?

後來,他幫我總結了幾點:

第一、讀書太少。從小到大,讀的書太少,僅限於學慣用書及學習輔助用書,面太窄。

第二、讀書有誤區。沒有區分書的種類,什麼書都要讀懂讀透才算讀完。哪怕小說,都要一字不落每句讀完。

第三、讀書欠思考。讀書的時候純粹為讀而讀,為完成任務而讀,為學習知識而讀,而沒有真正地理解自己讀書的目的。

於是,我開始逐漸改變自己讀書的方式與方法。

1

擴大讀書範圍

我開始不局限於讀專業相關的書籍,一是枯燥,二是太慢,三是沒有一點成就感嚴重打擊了自己的信心。

我似乎像是掙脫了束縛一樣,把以前想看的沒空看的,想看的不敢看的全都拿來看。

曾經特別喜歡海岩的電視劇,喜歡陸毅演的《永不瞑目》,於是,借來《永不瞑目》的小說,隨後,又借來海岩的其他書:《便衣警察》、《一場風花雪月的事》、《你的生命如此多情》、《玉觀音》、《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深牢大獄》、《五星大飯店》.......

人物的錯綜複雜,糾結的關係,糾結的戀情,糾結的疑案,他筆下的主人公最後似乎都是以悲劇收場。

看了《金瓶梅》、《肉蒲團》,覺得貌似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黃,甚至覺得有更多的警示與教育意義。看了《三國》、《紅樓》,四大名著終於自己也看了兩部,喜歡裡面的語言,喜歡對人物的描寫,喜歡裡面的詩詞歌賦。

各種各樣的小說,有名的沒名的,已經拍成電視劇的《大宋提刑官》、《杜拉拉升職記》、當時還沒有拍成電視劇的《甄嬛傳》,總能看到紅樓的影子。對女人們的描述,語言的美妙,真的比電視劇里的要好看很多倍。

金庸的武俠小說又重溫了一遍,記得高中看《射鵰》,看了一個假期。後來自己再看,兩三天差不多能看完(上課除外),《天龍八部》、《倚天屠龍記》、《射鵰英雄傳》、《雪山飛狐》、《笑傲江湖》、《鹿鼎記》,似乎有很多電視劇自己都沒有看全過。看過書之後,覺得自己以前都幹嘛了?這麼好看的書竟然沒有看過。

那兩年看的小說,真的要把我前二十多年沒看的全都補齊了。

當然,還有自己感興趣的其他專業的書籍。

曾經看了好幾本法醫學,研究如何從屍體觀察死亡的時間,何時出現屍僵、屍斑,從脖子上的勒痕去區分是自殺還是他殺。

看犯罪心理學,看《變態殺手》、看《FBI檔案》,似乎看到所有的犯罪,都離不開一個心理上的問題。

當然還要看自己專業的,還要寫論文,看《東京審判》、《紐倫堡審判》、《國際刑事法院》,甚至要看聯合國的外文網站一點點地去了解最新的動態。

外文書籍啃起來確實很困難。

不過,有時候確實也很神奇,看過一年的雜書之後,發現再去肯專業的大部頭並沒有那麼發怵了。

再去看《正義論》、《論法的精神》,似乎已經能夠完全理解了,似乎已經很通暢很容易地去讀下去,去思考現行的法律制度。

甚至自己一向最討厭的歷史相關的書籍也開始喜歡,因為自己忽然發現,所有法律制度的來源,都離不開歷史背景,所有的思想,在歷史上都有所追溯。

甚至還嘗試過翻譯外文書籍。

一個詞典,一個電腦,一堆專業書。

現在都難以想像。

2

區分精讀與泛讀

精讀與泛讀,似乎以前的自己從來不知道區分,甚至認為只要是老師推薦的書都是好書,都應該精讀,都應該一句一句好好讀。

可是,這樣的速度啃起來,有很多自己讀完之後仍然是一頭霧水。

在量的基礎上,自己逐漸形成了一種習慣。

拿到一本書,先從頭到尾翻一遍,一些小說,寫的確實很垃圾,或者很無味,曾經讀過一本《粉紅四年》,寫的大學校園生活,認真讀完之後,發現好像也不怎樣,有種浪費時間的感覺。

對於小說,完全可以泛讀,掌握大概情節就可以。

就像讀海岩的小說,第一本好好看,再往後看幾本就發現很多故事都很相似,所以,就很快翻完了。

而對於四大名著之類的,語言上特別好,值得品味的,什麼時候翻上兩頁,讀上一段都是一種享受,都不由自主地想要去記幾句。

所以,拿到書的第一步,就是分清自己的主要目的,主要焦點,最感興趣的東西。這樣讀起來更容易把握速度,也更有收穫。

3

邊讀邊思考

有時候讀到一句話很有感觸,有時候讀到一段文字很有感覺,有時候看到一個故事就會產生很多聯想。

讀書,其實也是思考的一個過程。

記得《三重門》,自己看過好幾遍,裡面的故事情節似乎都忘了,可是有句話自己印象還很深。

「文學已經老了,因為一樣東西往往越老越有號召力;但又可以說文學很年輕,因為美女越年輕追求者就越多。然而無論文學年輕的發嫩或老得快死,它都可能是中年的成熟。」

因為曾經的自己,也有著一顆文學夢,夢見自己寫出了經典的文字。

讀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見》,只想沉浸在詩歌與古人的世界裡。不由自主地去記那些美麗的詩句。「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曾經把賀衛方作為自己的偶像,想像自己也能像他那樣將來成為一個法學大家。

於是自己也開通博客,試圖去寫一些與法律相關的文章,當時的自己,一腔正義的熱血,以實現公平正義為目標,寫法律熱點、寫世紀爭產案,寫李庄案,寫索馬利亞海盜,寫國際法院,寫蘇丹總統巴希爾被逮捕........雖然,到現在有些還在自己的電腦上存著,不過,真的很佩服當時的自己,讀書的過程中有那麼多的想法。

如果讀書沒有思考,那麼讀的永遠都是表面,永遠不能把別人的精華變成自己的。

有量、有挑選、有思考,這才是讀書的正確姿勢。

直到研究生,我才明白這些。

希望還不晚,願一直讀下去,會讀書,讀好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花花親子閱讀 的精彩文章:

真正的公主到底什麼樣?

TAG:花花親子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