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醫學堂丨玄源致病內因 (二)

道醫學堂丨玄源致病內因 (二)



中國道醫


這裡沒有雞湯、偏方、謠言、廣告,只有可信賴的道家健康養生知識!



玄源致病內因 (二)

編輯/中國道醫研究院






點下面鏈接

招生


玄門正宗,武當太極拳網路授課班招生啟告!



第七期,道醫丹道辟穀養生營招生啟告!





2

內生五邪



內生五邪,是指在人體內正氣向濁氣、邪氣、病氣的轉換變化過程中,由於神運和氣血津液以及臓腑等生理功能發生異常,而產生類似於風、寒、濕、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現象。由於這些變化發生於體內環境中,屬於內因自生,也隸屬於質元性物質,所以分別將它們稱之為「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統稱為內生五邪。所謂內生五邪,是由於神運和氣血津液以及臓腑等生理功能,在體內能量發生質性變化並且產生作用時,出現功能失調而引起的綜合性病機變化,

人體的能量之氣,受陰陽消長的制約。老子指出:「三生萬物,中氣以為和」。人體內的陰陽平衡,最理想的控制者和調節者是陰陽內的一,是德一能量和品格。旋極圖中央的德一能量和品格,是陰陽實現真正平衡的唯一調控者。旋極圖所反應的三生萬物,才是萬物平衡和諧生存發展的最佳模式。如果丟棄了這個三,而只用陰陽這個二,以陰陽論病,則只會陷在陰陽轉動的漩渦中迷失,在太極弦線的陰陽波峰和谷底內掙扎,難以找到真正的出路。所以,修身於己,修養德一的品格和能量,用德一的品格和能量主宰自己身國中的陰陽,是道醫和修身實踐必須牢牢掌握的原則。在分析內生五邪時,也要注意不離這一原則而鑒識。



1

風氣內動



風氣內動,是指質元能量的運動失於柔和暢達,過於剛猛而構成異常的「內風」。由於內風的產生與肝的關係較為密切,所以又稱之為「肝風內動」或者「肝風」。凡是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因為質元能量陽盛失柔,或者陰虛不能制陽,陽升無制,陰陽動態平衡失序,陽強陰弱,缺乏中氣為和的調節時,出現動搖、眩暈、抽搐、震顫等病理反應,即是風氣內動的具體表現。《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指出:「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即指明了這些臨床表現,不僅與風邪為病同類,而且亦指出了與肝相關。肝屬木,是生內風之源。肝木有陽喬木與陰灌木之別。肝木應當疏密有序,才能氣流柔和。當真陽不足陽喬木過疏之時,最易生風。真陽源自於德一,德一的能量不足時,必然招致陽喬木的稀疏,不足以使內風柔和暢達。如果僅從陰灌木的強弱分析,則並非最佳的解析病理之法。



風氣內動,是體內普通陽氣亢逆變動而形成的一種病理狀態,並非肝內真陽之動,相反說明真陽之不足。《臨證指南醫案》指出:「內風乃身中陽氣之變動。」體內陽氣之變動有多種原因,主要有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風動、血虛生風等等質元表現。



肝陽化風,多由於木德不純,感恩包容心不足,被遊魂生髮的怒氣與毒素所傷,或者因為操勞過度,真陽不足以涵制浮陽,耗傷肝腎之陰,以致陰虛陽亢,水不涵木,浮陽不潛,久之則陽愈浮而陰愈虧,終至陰不制陽,肝之陽氣升而無制,便亢而化風,形成風氣內動。輕則可見筋惕肉瞤,肢麻震顫,眩暈欲仆,或為口眼?斜,或為半身不遂。甚則血隨氣逆而發猝然仆倒,或為閉厥,或為脫厥等隱顯三元(源)的病變。


熱極生風,又稱熱甚動風。多見於熱性病的極期,由於邪熱熾盛,煎灼津液,傷及營血,燔灼肝經,使其筋脈失其濡養,陽熱亢盛則化而為風,此風可以直接傷損神運,易出現痙厥、抽搐、鼻翼煽動、目睛上吊等臨床表現,並伴有高熱、神昏、譫語等症。



陰虛風動,多見於熱病後期元氣傷損過重,代償性調節緩慢,陰津虧損,或由於久病耗傷,陰液大虧所致。主要病機是陰液枯竭,無以濡養筋脈,筋脈失養,則變生內風。此屬虛風內動。臨床可見筋攣肉瞤,手足蠕動。陰虛風動在病機和臨床表現等方面與肝陽化風、熱極生風是有區別的。



血虛生風,多由於因元氣虧損造成生血不足,或失血過多,或久病耗傷營血、肝血不足,筋脈失養,或血不榮絡,則虛風內動。臨床可見肢體麻木不仁,筋肉跳動,腎則手足拘攣不神。



血燥生風,此多由久病耗氣耗血,或年老氣虛精虧血少,或長期營養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內結,新血生化障礙所致。其病機是津枯血少,失潤化燥,肌膚失於濡養,經脈氣血失於和調,於是血躁動而生風。臨床可見皮膚乾燥或肌膚甲錯,並有皮膚瘙癢或脫屑等。



2

寒從中生



寒從中生,又稱「內寒」,是指機體陽氣虛衰,溫煦氣化功能減退,虛寒內生,或陰寒之邪瀰漫的病理狀態。其病機有如下幾個方面:

陽虛則阻盛,陰盛則內寒,從而表現為陽熱不足,溫煦失職,虛寒內生;或血脈收縮、血行減慢等「收引」癥狀。如面色蒼白,形寒肢冷,或筋脈拘攣,肢節痹痛等。《素問·舉痛論》說:「寒則氣收」,這豐要與脾腎陽虛不足有關。脾為後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脾陽能達於肌肉四肢。腎陽為人身陽氣之根,能溫煦全身臓腑組織。故脾腎陽氣虛衰,則溫煦失職,最易表現虛寒之象,而尤以腎陽虛衰為關鍵。《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腎陽源於先天真水,天(德)一生水,地六成之。真水在腎中化為一對水火陰陽,既濟於生命的全身。腎陽亦為腎火,腎陽虛即腎火弱,腎水為靈龜,腎火為靈蛇, 靈蛇活力不足,則能量動力皆下降,此為寒從中生的本因。



陽氣虛衰,則氣化功能減退或失司,陽不化陰,代謝活動障礙或減退,從而導致陰寒性病理產物的積聚或停滯。如水濕、痰飲之類。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臨床多見尿頻清水,涕唾痰涎稀薄清冷,或大便泄瀉,或水腫等,此多由陽氣不足,蒸化無權,津液不能化氣所致。


陽虛陰盛之寒從中生,與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所引起的寒證,即「內寒」與「外寒」之間,不僅有所區別,而且還有聯繫。其區別是,內寒的臨床特點主要是虛而有寒,以虛為主;「外寒」的臨床特點則主要是以寒為主,或許亦可因寒邪傷陽而兼虛象,但仍以寒為主。兩者之間的主要聯繫是寒邪侵犯人體,必然會損傷機體陽氣,而最終導致陽虛;而陽氣索虛之體,則又因抗禦外邪能力低下,易感寒邪而致病。



3

濕濁內生


濕濁內生,又稱內濕,是由於脾內精炁神的不足,或活力不強,或能量不足,導致運化功能(運化水谷和水濕)和輸布津液的功能出現障礙,從而引起水濕痰濁蓄積停滯的病理狀態。由於內生之濕多因脾虛,故又稱之為脾虛生濕。



內濕的產生,多因身體肥胖,痰濕過盛;或因恣食生冷,過食肥甘,內傷脾胃之神和氣,致使脾失健運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津液的輸布發生障礙所致。於是水液不化,聚而成濕,停而為痰,留而為飲,積而成水。因此,脾的運化失職是濕濁內生的關鍵。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主運化有賴於腎陽能量的支撐,以及自身氣機的運化,從而溫煦和氣化。因此,內濕不僅是脾陽虛津液不化而形成的病理產物,且與腎有密切關係。腎主水液,腎陽為諸陽之本,故在腎陽虛衰時,亦必然影響及脾之運化而導致濕濁內生。反之,由於濕為陰邪,濕勝則可損傷陽氣,因之濕濁內困,久之必損及脾陽腎陽,而致陽虛濕盛之症。



濕性重著粘滯,多阻遏氣機,加重內氣能量的虛耗,故其臨床表現常可隨濕邪阻滯部位的不同而各異。如濕邪留滯經脈之間,則症見頭悶重如裹,肢體重著或屈伸不利,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痙項強,皆屬於濕。」溫犯上焦,則胸悶咳嗽;濕阻中焦,則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口膩或口甜,舌苔厚膩;濕滯下焦,則腹脹便溏,小便不利;水濕泛溢皮膚肌腠,則發為水腫。故《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濕濁雖可阻滯於機體上中

下三焦的任何部位,但以濕阻中焦脾胃為主,因此脾虛濕困常是必見之證。



此外,外感濕邪與內生濕濁,在其形成方面雖然有所區別,但二者亦常相互影響。濕邪外襲每易傷脾,脾失健運則滋生內濕。故臨床所見,脾失健運,內濕素盛之體,亦每易外感濕邪而發病。



4

津傷化燥




津傷化燥,又稱內燥。精和氣的不足,是津易傷損的根本原因。內燥是指機體津液不足,人體各組織器官和孔竅失其濡潤,而出現乾燥枯澀的病理狀態。因久病傷陰耗液,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導致陰虧液少。以及某些熱性病過程中的熱邪傷陰或濕邪化燥等所致。由於津液虧少,不足以內溉臓腑,外潤腠理孔竅,從而燥熱便由內而生,故臨床多見乾燥不潤等病變。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燥勝則干。」




一般來說,陰陽水火動態平衡失序,陰津虧損時,則可產生內燥。而實熱傷津亦可導致燥熱內生。內燥病變可發生於各臓腑組織,以肺、胃、大腸為多見,內燥病變,臨床多見津液枯涸的陰虛內熱之證,如:肌膚乾燥不澤,起皮脫屑,甚則皸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無津,腎或光紅龜裂,鼻干目澀,爪甲脆折,大便燥結,小便短赤等燥熱之象。如以肺燥為主,還兼見乾咳無痰,甚則咯血;以胃燥為主時,則胃陰虛,可伴見舌光紅無苔;若系腸燥,則兼見便秘等症。故劉河間《素問玄機原病式》說:「諸澀枯涸,幹勁皸揭,皆屬於燥。」



5

火熱內生



火熱內生.又稱內火或內熱。精炁神的不足,活力下降與能量減少,必然產生體內陰陽的失序,或出現陽盛有餘,或陰虛陽亢,或由於氣血的郁滯,或由於病邪的鬱結,而產生的火熱內擾機能亢奮的病理狀態。



火與熱同類,均屬於陽,故有「火為熱之極,熱為火之漸」之說。因此,火與熱在病機與臨床表現上基本一致的,唯在程度上有所差別。但是,火熱內生卻有虛實之分,其病機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陽氣過盛化火:人身之陽氣在正常的情況下,本有養神柔筋,溫煦臓腑組織之作用,中醫學稱之為「少火」,但是在病理情況下,若陽氣過亢,機能亢奮,必然使物質的消耗增加,以致傷陰耗液。此種病理性的陽氣過亢則稱為「壯火」,中醫學又稱之為「氣有餘便是火」。



邪郁化火:

邪郁化火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外感六淫風寒燥濕等病邪,在病理過程中,皆能郁滯從陽而化熱化火,如寒郁化熱、濕郁化火等;二是體內的病理代謝產物(如痰、瘀血等)和食積、蟲積等,均能郁而化火。邪郁化火的主要機理,實質上也是由於這些因素導致機體陽氣的郁滯,氣鬱則生熱化火,實熱內結所致。



五志過極化

火:

又稱為「五志之火」。多指五臓陰神活動而產生的精神情志的刺激,構成濁性與邪性能量流和毒素物質,影響了機體陰陽、氣血和臓腑生理的平衡,造成氣機鬱結,氣鬱久則從陽而化熱,因之火熱內生 如情志內傷,抑鬱小暢,則常能導致肝鬱氣滯氣鬱化火,發為「肝火」。



陰虛火旺:

此屬虛火。多由於精虧血少,陰液大傷,陰虛陽亢,則虛熱虛火內生。一般來說,陰虛內熱多見全身性的虛熱徵象。而陰虛火旺,其臨床所見火熱徵象則往往較集中於機體的某一部位。如陰虛而引起的牙痛、咽痛、口乾唇燥、骨蒸、升火顴紅等,均為虛火上炎所致。



此外,還有臓腑之火,多由於臟腑本身內的精炁神不足,導致其中的陰陽失調所致。這部分內容另篇說明。




點擊鏈接查看更多內容


玄門正宗,武當太極拳網路授課班招生啟告!




第七期,道醫丹道辟穀養生營招生啟告!




身上筋結散,體內百病除!筋長一寸,延壽十年!




血壓高喝它,降脂喝它,老花眼喝它…每家都用得上,平時喝准管用




拜神為什麼要燒香,99%的人不知道!


關注道醫,學習正宗道教醫學!















問診諮詢/投稿


微信號:

w18901234567


郵箱:89928269@qq.com

中國道醫


◎ 中國道醫微信平台由武當山道醫傳承基地、中國道醫研究院創辦,秉承太上仙道貴生,濟世度人之教義,以傳承道醫精髓、弘揚道教文化及道家養生文化為己任,使道醫文化更好的為現代社會服務,減少人類疾病,提高健康水準。




宗旨:

援醫入道,以醫傳教,借醫弘道;又援道入醫,以道治心,以術治身,行道施醫。




如何關注中國道醫微信平台


① 點本文標題下方藍字"

道醫

"一鍵關注。


② 微信搜索微信號:

cndaoyi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END·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關注


中國道醫訂閱號


微信號:cndaoyi

更多精彩,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查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 的精彩文章:

李時珍稱它是血氣雙補之王,男女多飲用,受益永無窮!
道醫學的脈道系統!
道醫學堂丨玄源致病內因
今日夏至丨養陽氣,護元氣,健康一整年!
道醫學經絡系統二!

TAG:道醫 |

您可能感興趣

倪海廈醫師談「七情」致病的特點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臟病家族揪出一個「被詛咒」致病基因
清華大學學術報告:寨卡病毒致病機制與疫苗研發
JACC刊登武漢同濟醫院汪道文和阜外醫院竇克非等文章,揭示漢族自發冠脈夾層致病基因
學者證實帕金森致病蛋白從腸道蔓延至腦部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王晶鈺教授組在小反芻獸疫病毒致病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
乾燥也能致病?《四聖心源》用三才理論演化「陽明燥金」致病規律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呼吸機肺炎致病菌被發現
帕金森病源於腸胃?研究證實致病蛋白從腸子爬進腦子
對抗耐葯致病菌 中國科學家在行動
中醫認為抑鬱症有四種致病因素
摩訶止觀|明病因緣,六種致病(兩百)
復旦王磊組發現人類卵子受精障礙新致病基因
科學家揭示去甲基化酶在腫瘤中的致病機理
中國學者發現原發性家族性腦鈣化症新致病基因
中醫文化:致病的五大因素和治病的兩大方法
一代醫家吳又可,雜氣致病創新說。邪伏膜原論九傳,溫疫學派開先河一一曹東義巜永遠的大道國醫》之曹傳龍三十六講吳又可學術成就
科學家發現原發性家族性腦鈣化症新隱性致病基因
為什麼要祛濕?《四聖心源》用三才理論演化「太陰濕土」致病規律
稻瘟病致病源自「裡應外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