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廁所」是一個古老的說法,唐代《初學記》即載:「劉季和性愛香。直宮,嘗上廁,過香爐上。」也就是說中國人已經「上」了一千多年的廁所了。
至於為什麼是「上」,答案其實很簡單:古代廁所修得高,需要「上」去才能使用。
古人對廁所的稱呼很多,諸如圂、溷、圊、匽、屏等字眼,都可以用於代指廁所。單從字形上不難發現,這裡的「圂」和「溷」很像豬(豕)圈。而古人之所以用上這樣的字,也確實是因為那時的廁所往往與豬圈相結合。
如《說文解字》載:「圂,廁也,從豕在口中也。」又如《漢書·燕刺王劉旦傳》:「廁中豕群出,壞大官灶。」而目前考古發掘的許多漢代遺址中,廁所也就和豬圈連接在一起。
這樣布局的廁所大多位於豬圈上層,以便讓排泄物直接落入豬圈,由家豬處理。人要在這種地方如廁,必須先「上」到二層。
不過,在這類形制居主流的時代,人們尚不太使用「上廁所」的說法,而通常用「如、之、在、入」來表示相同的意思。真正讓「上」變成慣用說法的,還是農業對肥料需求的增長。
中國在進入中古時期後,糞便的主要用途由養豬轉向了農用肥。於是在修建廁所時,需要為收集糞肥而設置容器,其中最常見的「容器」就是直接挖出一個大土坑,讓人在土坑上方排泄。
這樣的廁所與先前最大的不同便是:它的糞便可能堆積極深,人若是掉落坑中,輕則狼狽不堪,重則性命有虞。雖然中國糞坑殺人史可以追溯到先秦,《左傳》有載,晉候「將食,張,如廁,陷而卒」。
但那時更常見的情況是把人丟下廁所也不至於沒頂之災,如《史記·范雎蔡澤列傳》里,「雎佯死, 即卷以簀, 置廁中。賓客飲者醉, 更溺雎。故僇辱以懲後, 令無妄言者。」范雎敢冒這樣的險,應該是料到了魏齊找不到糞坑扔他。
糞坑時代的到來,讓「茅廁」「茅房」「茅坑」「廁坑」「東廁」一類辭彙變成了口語里最常見的表示廁所的名詞。由於一般的廁所只是在糞坑頂鋪上木板,使用者若有不慎便會掉入坑裡。昔日的「如、在」一類說法變得不再適宜,沒有人願意在語意上暗示自己將進入茅坑,因而有必要在方位上將人排泄的場所與糞便堆積的地方作出區隔。
時至今日,仍需要簡單地「上」一下的單體式移動廁所
其實,相比今天最常用的「上」,古人用得更多的可能是「登」:
只聽得張世開高叫道:「小廝,點燈照我往後面去登東廁。」(《水滸傳》)
荊公見屋傍有個坑廁,討一張手紙,走去登東。(《警世通言》)
隨有一滿洲人登廁,偶見尺,將腰刀掛在上面。(《笑林廣記》)
意思與「上」一樣,都是表示自己去的是「茅坑上方」,不過隨著人們在語意上說明自己並非掉落坑中的需求減弱,「登坑」逐漸轉成了今天的「蹲坑」。
需要說明的是,也不是所有的古代廁所都建得那麼簡陋,巨富之家要讓廁所變得乾淨舒適從來不是什麼難事。徐州獅子山楚王陵的廁所,在形制上就已經非常貼近現代廁所。
徐州獅子山楚王陵的廁所
而河南商丘芒碭山的西漢梁孝王墓內則設有「沖水廁所」,衛生程度更在楚王陵廁所之上。
西漢梁孝王墓「沖水廁所」
更有人把廁所裝飾得跟卧室差不多,《晉書·劉寔傳》記載,劉寔到有名的富豪石崇家做客,其間如廁,見「有絳紗帳大床,茵蓐其麗,兩婢持錦香囊」,便轉出來跟石崇道歉,說誤入他家寢室,石崇卻告訴他:「那就是廁所。」
▼
點擊
閱讀原文
,向大象公會提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公會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