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500萬超微型蝸居VS日本荒廢膠囊塔 蟻居實驗從未停止
香港回歸20周年,各類新聞式回顧湧現。
有關民生問題,衣食住行都是升斗市民最關心的話題,
衣食行雖然是生活所需,20年來升幅居高不下,
可是市民都能湊合著用,節衣縮衣,
也能繼續咬緊牙關生活下去。
77歲的楊老伯坐在自己面積為1.5平方米的家中。AP Photo/Vincent Yu
香港民居樓,每家每戶擠在一起
可是住屋方面,真是令市民和政府頭痛的問題。
新聞報道說,20年來,香港人的居住面積越來越小。
除了有人要住套房丶「劏房」(大單位分租成4丶5個極為細小的單位)
連希望自置物業的市民,能買到的樓房都是小得沒法想像。
香港人居住面積只有150呎,即不足15平方米,來源:經濟一周
余文樂、曾志偉主演的香港電影《一念無明》,說的就是「劏房」里的故事
報道中介紹了號稱「全香港最細小的新裝修成單位」,
業主帶大家參觀了這個「安樂蝸居」,
看看跟大家幻想的樓房有多大落差。
【一站式冰箱丶洗衣機丶和迷你煮食設施】
GIF/2K
GIF/2K
這個「一站式」設計,煮飯的空間不要說站兩個人,
就連一個人想轉身亦不容易。
要想一面煮飯一面洗衣服,
也有點妙想天開。
雖然看起來有點奇葩,
但總有些住戶根本不會在家中開火,
超微型的洗手盆也總能湊合著用。
為了應該高昂的樓價,
唯有犧牲廚房,也算可以理解。
【可以洗手的洗手盆連座廁】
GIF/1K
GIF/1K
再走入浴室,更奇葩的出來了。
在座廁頂上,竟然連上供洗手的洗手盆。
幻想一下當你在座廁上,後腦出現的是一座洗手盆,
這樣的設定不知算是人性化還是非人性化了。
【超迷你卧室】
GIF/1K
GIF/1K
緊接到卧室,正當大家以為睡覺的地方總會有充足的空間,
事實告訴你仍然是一個字:「小」
單人床能精準的放下一張,然後就沒然後了。
這個位於香港旺角的40平方米單位,
業主以「一劏四」(單位分隔成4個小單位)出租,
不用一星期已經全部出租,
每月收到近2萬港元租金,
較整個單位租出去收入多近五成。
住房需求直線上升,
主因是年輕人置不起業,
發展商全部推出小單位,
樓價居高不下,
一眾市民都付不起首付,
令問題有惡化的跡象。
20年前,在香港少於430呎(約43平方米)的私人住宅,
占單位落成量約百分之7。
到2017年的首3個月,
這類型的小單位已佔市場4分1以上。
據估算,2016-2019年期間,
每年將有5000個這類單位落成,
比過去10年多超過2倍。
從事室內設計超過26年的設計師馮先生,
見證香港居住環境越來越小。
「現在的單位捨棄了廚房,浴室縮小得只有1、2平方米」,
而這樣的蝸居,正因為供不應求的原因,
以數百萬港元定價推出市場。
現時香港人平均居住面積,
比台灣丶東京丶新加坡等同級數發展城市,
都要小最少一半以上。
在同樣高人口密度的城市 - 東京
住宿環境也同樣是市民頭痛的問題,
蝸居實驗在東京,早在上世紀50-70年代更湧現。
當時日本經濟在二戰後高速增長,大量人口湧入市中心,
住宅根本不能應該需求。
這時的東京城市環境迅速惡化,交通擁堵,有時甚至受到霧霾困擾。
日本建築界教父黑川紀章
面對這樣嚴峻的問題,建築師黑川紀章成立社會工程學研究所。
圓桌上聚集了社會上各領域的頂尖人物,
把生活丶經濟丶政治丶科學丶社會學丶人口統計學的概念,
試圖演化成建築學的新進化理論。
中銀膠囊塔引起的建築運動,改變了人類居住模式的思維
作為這個狂想派理論的實驗作品,
中銀膠囊塔(Nakagin Capsule Tower)破天而出。
這座建築物由兩座高度分別為50-60米高主塔,
加上140個集裝箱式的膠囊公寓建構而成。
主塔由鋼筋丶混凝土加固而成,各個通往電梯和樓梯的管道,
都能輕易地拆除和安裝,以便日後拆卸和更換。
興建中的中銀膠囊塔
中銀膠囊塔的建築模型
這樣妙絕的構思,令中銀膠囊塔成為新科技公寓的代表,
就連執導《教父》的知名大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他曾在遊覽東京時專程前來朝聖。
這座類似生物般存在的樓塔,主塔可用上100年,
膠囊公寓必需定期更換,每個只能使用25年左右。
1970年是太空競賽白熱化的時代,
對日新月異的科技追求和盼望,
同時消費主義萌芽,人們熱衷於三大件:空調丶汽車丶彩電。
如此合乎70年代科技發展起飛的步伐,
以太空艙為藍本的膠囊公寓在橫空中誕生。
太空艙式設計,善用室內每一寸空間
膠囊公寓為了應該湧入的人而設,
睡床丶廚房丶冰箱丶彩電丶電話丶盥洗室一應俱全
真正做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即使地方細小,仍然以人為本,
為決解居住問題投下震撼彈。
當時的每個人,都認為膠囊旅館是未來居住的大勢,
是猶如新世紀烏托邦的存在。
代謝派建築的構圖,常引用蜂巢式設計建房
這種「代謝派」(Metabolism)建築,
由一群懷抱宏大理想的建築師
試圖想像未來城市的樣貌,
將生物學上新陳代謝的概念,挪用在建築學上。
這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發生在非歐美的近代建築運動。
這種充滿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作品,
大家曾樂觀地認為「中銀膠囊塔」能用上百年以上,
然而生物總有代謝減慢的一刻,
在公寓使用35年後,不論外觀和內部都呈現日久失修的狀態。
膠囊中的特色,必定是仿照太空艙設計的大圓窗
內部裝修經歷35年後,原本最新的彩電已變得不合時宜,牆身變霉發黃
膠囊塔經歷35年的風吹雨打,日久失修
保溫的石棉層早已失效,冬冷夏熱,
35歲的建築史上怪物,在去年已倒下,
成為在東京銀座鬧市中一座沒人進入的紀念碑。
中銀膠囊塔完成了歷史使命,也相繼啟發了Airbnb丶無數的青年公寓落成。
對於居住環境丶生活質素,
我們仍希望用上金錢丶努力去換取更宜居的空間。
看到香港的「劏房」交投活躍丶東京的膠囊公寓被凋空,
再回頭見證國內迷你公寓落成丶各種公寓小區丶地下室蝸居,
與及「共享經濟」抬頭,
各城各面貌,看到遠在他方的居民面對的困難,
不得不慨嘆生活不易。
能擁有一片屋檐,大概是每個人的安身立命之所。
來源:
無線電視晚間新聞
明日誌 MOT TIMES
GOTRIP.HK
看到每一種非典型生活方式
微博Weibo:NoTypical
※1964 年實驗短片《卡農》完整版|混亂博物館
※騰訊雲鼎實驗室掌門人killer專訪:安全路上,殺手沒有假期 | FreeBuf人物誌
※新盟教育內部課程分享-DHCP 中繼實驗
※費米子家族新成員!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團隊首次在實驗中觀測到三重簡併費米子
※蘇聯狗頭移植實驗:活生生的兩隻狗,移植後變成一隻,並共用身體
TAG:實驗 |
※城市建設者:2元錢肉皮吃兩天,過著「蟻居」、「鼠居」般日子
※實拍大城市裡蟻居的人們,4個人擠在5平方的屋子很常見
※20㎡蟻居戶型竟然還能這麼改?卧室、書房、廚房都有了,頭一次見
※從蝸居到蟻居,你是否考慮過生活在「自由空間」?一起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探索吧
※鏡頭下:蟻居在合租屋裡的男女真實生活,女生晒衣服時最尷尬
※香港「蟻居」大廈的真實生活:窗口緊挨鄰居家,隱私成為奢侈品
※直擊香港人的蟻居生活,密度超乎想像
※實拍農民工兄弟的午休時光!他們大多數過著「蟻居」般的艱難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