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攢盤:猶若眾星捧月,聚「美」五百年
盤聚何時
從頭而論,「攢」在《說文解字》中釋為「聚也」。顧名思義,「攢盤」是指將數件盤子相攢組合而成,故而其又稱「拼盤」、「全盤」,雖屬「盤」類,但獨具匠心處單在一「攢」字。
不管是考古發現還是傳世實物,攢盤最早只見有明代萬曆時期的實物。故而業界多認為此時為攢盤的正始。
盛極而衰
清康熙 五彩描金花蝶紋攢盤
此攢盤是由4個內盤和8個外盤共同組成葵花式,造型優美,設色雅緻明麗,構圖疏朗有致,在釉色瑩潤的白色胎體上繪以四時花卉和果實,間以姿態各異的蝴蝶穿插,蝶戀花里意趣盎然。最匠心處,莫過於它的工藝。雖由單個的12個小盤組成,但組合起來卻不見縫合線,只因單體之間彌縫緊密,渾然一體,稜角分明、規整挺拔;每個單體小盤的邊緣設置了寬為1厘米的邊沿,不僅有效避免了邊沿的變形,而且便於拇指著力,便於拿取、盛裝、挑選和洗滌;整個攢盤邊沿飾以紅彩「萬」字錦地和描金「壽」字,既有把各自獨立的12塊小盤聚攏之意,也有靈動韻律之感;最難得的是單體組合而成的整體效果,一改傳統陶瓷對稱平穩的靜態美基調,在靜態的葵花式外形中分割出動態美的造型來,均衡卻不凌亂,規整卻不獃滯,真真把實用性和美觀性做到了極致。
清中期 青釉青花釉里紅花果紋攢盤
清18世紀 青玉八吉祥福壽紋攢盤 (一套)
至清康熙朝,中國的制瓷技術更上一層樓——原料和製作愈加精緻、規範,技藝更是突飛猛進、創新不斷,攢盤的製作自然也向精巧雅緻、異彩紛呈的方向大步邁進。此時的攢盤不僅胎體輕薄、釉料白嫩細膩猶如「糯米汁」,而且品種繁多,使用更廣。
在裝飾手法上,除見有明末流行的青花及青花五彩攢盤的製作外,清康熙朝還增添了五彩描金攢盤、色地三彩攢盤和素三彩攢盤等;式樣更是有圓有方、有花有葉,如六方、八方以及梅花、葵花、菱花、蓮瓣、花葉等諸多版本;製作也突破了各小盤不能移動的遺憾。留世的康熙攢盤精品,當屬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清康熙景德鎮窯五彩描金花蝶紋攢盤。
此後的雍正、乾隆兩朝,中國古代的瓷器燒制工藝步入頂峰。瓷質攢盤也隨之輝煌——琺琅彩、粉彩、青花等爭奇鬥妍的同時,還出現了銅胎畫琺琅的攢盤。尤在乾隆一朝,更有玉質、紫砂質攢盤的出現。
清中期的攢盤有此盛景,皆因皇帝喜好、百官爭獻之故。比如銅胎畫琺琅攢盤多以色地裝飾為主,即在黃地、藍地、綠地上繪製圖案和紋樣;器物底部和口沿露出的銅胎線條,又常常鍍金修飾;紋樣題材多寓意吉祥如意、多福多壽。器物整體呈現華麗富貴、精緻奢華的風格,但大多為宮廷製作,民間罕有流傳。
更能體現此時的攢盤竭力精益求精的是,製作上開創了集蓋、攢盤、盤托為一體的配套器具之先河,影響深遠。此法不僅避免了臟物的落入,保證了食物的新鮮,而且設計更人性化。
嘉慶之後,清朝國力日衰,攢盤製作的璀璨絢爛也日漸蕭瑟。好在清代中期末葉、清晚期直至民國時期,攢盤已從宮廷、官宦等上流社會在節令、婚喪嫁娶、宴請恭賀等重要時節里作為款待來賓的禮器,走向了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此時的攢盤,或用以盛裝珍饈美味,或用以擺放乾果茶點,甚或賞心雅玩,為世人所深寵。
正因攢盤的普世之用,多在江西景德鎮和廣州製作的陶瓷攢盤便也針對不同的使用群體而少精多粗。少精者,如不見製作昂貴的銅胎畫琺琅,而開始流行紫砂胎畫琺琅或施釉的攢盤;多粗者,如胎質不細偶泛鐵點,釉面也會有桔皮現象,造型不規矩周正,直線不直、倒角有變形等;甚至為省工節時,此時的陶瓷攢盤大多無底足或底部這一平面不施釉。
至於瓷釉的裝飾手法則普遍採用清新雅麗的粉彩,而間或有素凈明雅的青花或單色彩、濃艷繁複的廣彩、費工費時的軋道扒花以及頗具文人畫意的淺絳彩等;所涉及紋飾題材也不再局限於寓意吉祥的八寶、花卉、瑞禽、龍鳳等,而是更加豐富地體現生活場景如母嬰嬉戲、人物故事、寫意山水、花鳥紋等。
從同治、光緒到民國初期的約50年間,淺絳彩將中國書畫藝術的「三絕」—詩、書、畫淋漓盡致地表現在了瓷器上,創造出了中國瓷畫的全新面貌。此法在攢盤上也多有使用,也算是攢盤在其落日餘暉中留給後人最後的驚世美景了。
清雍正 五彩花卉攢盤
清 青玉花卉紋攢盤
清 紫砂加藍彩攢盤一組
多子多福
民國時期著名的瓷器鑒賞家、收藏家許之衡,在其所著的《飲流齋說瓷》中讚歎說:「果盒亦為攢盒,乃盒數個,盤格星羅棋佈於中,略似七巧之板,而置種種食品與其內也。」
此說也算一語中的,攢盤之妙巧可人就在於若干體量均等、形制規整、各自獨立卻又相互勾連的小盤攢聚組合,再在盤中盛上各色瓜果、小菜和點心,瓜果五顏六色、菜蔬葷素穿插、點心酥軟搭配,形狀上塊、片、丁、絲互補,味道上酸、甜、咸、辣皆宜,該是一道多麼賞心悅目、怡心怡口的精雅小宴呢!更為可貴者,收納方便又巧於展示,一掃其他器皿各自為營、見多則顯狼藉的尷尬。
清 外藍釉內綠釉繪山水樓閣紫砂九子攢盤
清晚期 銅胎畫琺琅雲龍紋攢盤 (一套)
所以,在攢盤的形制上,少則5件,多達20多件。數量少的,可據塊數多少為攢盤討一個好名頭:五子、七巧、八仙、九子、十成;組件多者則由內外兩層、三層組合而成,各式各樣的形狀互嵌互讓;有時是寓意天圓地方的圓形、四方、六方、八方,有時是意化自然花草的葉形、花形;技法上雕、刻、畫、繪無不運用;所用材質目前所見有陶瓷、景泰藍、銅胎畫琺琅、玉石、木胎布漆、紫砂等,更是豐富多彩;外部再配以各種質地的套盒相盛,和盤而出,美不勝收。
民國 紫砂掛釉山水人物圖攢盤(一套九件)
但造就如此勝景,並非易事。畢竟組成攢盤的眾多小塊需有極其嚴格的設計,並準確把握各部分的尺寸,才能使每個個體組合嚴密、不留縫隙;在無縫密合的基礎上,還必須使各個單體互相呼應,不能有拼湊凌亂之感;整體器形還需美觀,不能顧此失彼。所以攢盤成器較難,極考量功夫。
雖然攢盤的使用如今並不多見,但已見復興的端倪——新春佳節,各家盛放各類乾果的盤盒已多見攢盤之雛形。而這正是因為攢盤不斷蛻變的組件、形制、色彩、紋飾、材質,讓攢盤玲瓏秀氣亦不少氣量,精工細巧亦不乏實用。
有著四五百年歷史積澱的攢盤,是中國古人生活態度、民俗情趣的寄託,亦是中國傳統造物文化、人文思想、審美能力的承載。
民國 粉彩福壽攢盤 (一套九件)
晚清民國時期的攢盤在形式上已較以前更加規範化和程式化,多為或方或圓的九子攢盤造型。方形器多以一主四副四邊,圓形器多以一主八副兩種形制。如方形器的排列是由從裡到外二到三層大小漸變、方向不同的梯形組成,最裡層是一個方形的主盤,第二層由四個梯形的副盤圍繞主盤組成,第三層叫做邊盤,為緊扣副盤、形體較大的四件梯形盤。四件邊盤還有一個較獨特的設計,即四個直角都被處理為「凹形」委角,它可有效地避免直角變形的可能,更為拿取攢盤留出手指拿捏的必要空間。這一處理形式被廣泛地應用到方形的九子攢盤中, 也說明了對這種獨具匠心設計的認可。
民國 利永監製卧龍居士作白磁釉加彩高士紫砂攢盤
此件攢盤胎質純凈,釉色明麗,色彩巧妙,搭配自然。整體造型呈方形,由四件規格一致的三角形組件拼合而成。線條筆直,曲線優美,每盤皆繪人物、風景圖畫,件件畫意不同,手法熟練,畫面豐富,意境盡出,美觀典雅。器底刻有「利永公司出品」款。
欲知曉更多請前往App Store或應用寶搜索「中國收藏」並下載《中國收藏》雜誌App。
※管窺張大千早年畫風成因|臨古與仿古
※明代傳世御窯瓷器與景德鎮考古發掘品對比
※陰雨連綿,來說說古人擋風避雨使用的物件
※明代傳世御窯瓷器與景德鎮考古發掘品對比(高清多圖)
※古玉中蘊含的「處世哲學」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