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講稿節選
GIF/2.0M
親愛的同學們,晚上好,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的第二十四章。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大家看到這段經文的時候可能有些似曾相似的感覺,是的,這一章的內容和第二十二章相互關聯,大家可以把二十二章的內容放在一起對照著來讀。
【基本釋義】
這一章的內容,從字面上不難理解,我簡單給大家講一下:踮起腳尖站不穩,步子邁得太大走不快,喜歡錶現自我的不高明,這裡的「見」通「現」,二十二章已經講過了,自以為是的人喪失名聲,喜歡大吹大擂的難有功勛,喜歡抬高自我的領導不了眾人。從「道」的角度來說,他們就像殘羹和贅瘤,所以有道的人不做這種事情。
前面兩句都是一些我們的生命體驗和社會現象。最後一句是說這些東西是不符合道的。那這些東西為什麼不符合道呢?從這些現象的反面我們是不是能看到,得道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那這些現象的反面為什麼符合道呢?
很多同學第一次讀道德經或者其他的經典,可能會有這種感覺,讀著這些經典腦子裡就浮現出一個嘮嘮叨叨的老頭的形象,說話繞來繞去,都是車軲轆話,這些文字從表面上理解也都很簡單,像今天的經文的這些內容,都是正常人通過個人的生活或者心理的體驗都能獲得的,像踮著腳尖站不穩,步子邁的太大走不快,這些可能很多小孩都明白這些道理。那老子和我們其他的聖賢講的道理都是字面的意思這麼簡單的嗎?如果是這樣,《道德經》和其他經典為什麼能被傳承幾千年?難道中國人都是缺乏生命體驗,需要反覆的教授這些簡單的內容的嗎?而且當時用竹簡記錄,書寫記錄的難度都很大。如果都是這麼簡單的話,我們的經典也不會被傳承幾千年,道德經也不會被稱為萬經之王,成為除聖經以外被翻譯成外國文字最多的一部經典,更不會被盛產哲學家的德國人奉為最該普及的經典之一。
這些疑問,大家可以思考。這裡其實隱藏著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問題,有些同學可能會問,我們讀自己的經典,為什麼還會涉及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這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所受的教育、社會的制度這些方面完全受西方影響。我們現代人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已經西方化了。簡單來說,中國文化是從「象」或者可以簡單的稱之為現象或者人的生命體驗、對自然界的觀察這些方面開始的,我們的經典也經常都是從現象不停的往上推演,去描述那個終極的「道」。就像這一章,從踮起腳尖站不穩一直推演或者說追尋到「道」,這是我們經典的邏輯。西方文化則不同,西方文化講的是邏輯,邏輯背後的基礎是數學,他們認為一切的問題都可以通過數學和方程式來表達和思考,所以有人說西方人的上帝是個數學家。
為什麼跟大家絮叨這些東西呢?很簡單,因為我們現代中國人受教育的方式已經是西方化的了,我們接受新的知識判斷的標準是什麼?是這個東西是不是符合邏輯。大家可以考慮一下自己接受新知識或者判斷一個事情的思考過程是不是這樣的。
因此,我們在學習經典的時候一定首先要明白這個前提,因為我們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已經是西方化的了,如果簡單的用現代人的思考方式去讀經典,很容易覺得我們的經典缺乏邏輯,那是不是真的這樣呢?我想,不是這樣的,是我們沒有真正的理解聖賢的邏輯和經典的思維。那我們的經典是不是能用邏輯推理的方式進行推演呢?我想我們可以去嘗試一下,方法就是回到生活,回到我們的生命體驗上。我想,這也是西方的哲學家們試著去理解中國的經典的方式和路徑。
那我們就以這一章中間從「自見者不明」到「自矜者不長這一段內容」嘗試著用邏輯和思辨的方式來解讀一下。
西方社會心理學有一個自我認知偏差的理論,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很容易出現偏差,比如說:我長的不算丑,起碼比一般人要好;我的智商應該在一般人之上,起碼比百分之六七十的人聰明,這是絕大部分人的自我認知,如果真相是這樣的,那社會學意義上的統計就不成立了,這就是自我認知偏差。其實,「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這些現象背後很大的原因是自我認知的偏差,同時也有對別人認知的偏差。
埃及的獅身人面像刻著一句名言:認識你自己。曾子講:吾日三省吾身。這個認識自己和省吾身,認識的是什麼?省的又是什麼?應該就是要矯正我們的自我認知偏差,回到「道」的角度上去看,回看我們本來的自己,脫離了自我認知偏差的自己。我們就是和山川河流、乃至草芥芻狗一樣的,只是這個世界,這個宇宙的一部分,我們也沒有什麼特殊,遵循道,合於道才是應該的生存方式。那回到生活裡面,拋開了自我認知的偏差、自我期許以後,本來的自己該是什麼?那就是我是誰,該做什麼?我是一個員工,就做好這個員工該做的事情,我是一個母親就做好一個母親該做的事情,我是一個企業家,就該考慮企業如何生存發展,給員工合理的待遇,保證員工合理的利益。做好本職工作,也就是守本分,這就是做回本來的自己。
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都是在自我認知上出現了偏差。有些同學可能會說,這都是些大道理,讓我照著去做我想不通,現在社會競爭這麼激烈,我也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也不比別人聰明多少,如果我再不去表現自己,我還有什麼機會?不是更沒有出頭之日了嗎?再就是西方人講究個性解放,展現自我,我們為什麼就不能這樣呢?喜歡自我表現的人還有另外一種就是天性就喜歡錶現自己,他們可能會說,很多英雄、領袖都是個性非常鮮明,非常有自我表現的能力,非常有人格魅力,我也要像他們一樣。
先說說第一種情況,我們安守本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別人都看不到嗎?領導都看不到嗎?我如果老實本分不就是永遠在這個崗位上沒有出頭之日了?如果我是個老師,好好鑽研如何學習、如何教學,如何真正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即使你的領導看不到,別的學校的領導會看到;我是一個銷售人員,我給公司創造了很多的利潤,即使你的老闆看不到,別的老闆也會看到。現在是一個開放社會,一個人被埋沒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如果我們覺得懷才不遇,首先要考慮我有沒有才,我對自我的認知是不是有偏差,我以為的那個「才」放在客觀的角度真是「才」嗎?是不是做好了自己該做好的?那真正的自我表現應該是什麼?就是你生活、工作中自然表現出來的最真實的狀態,這才是真正的自我表現,自我的表現和別人看到的你,都只是結果,而不是你可以通過拍馬屁,做樣子給領導看,刻意的去討好領導所得到的那個「好印象」。那通過偷奸耍滑、巧言令色是不是能得到現實的利益呢?短期內確實有可能,但是長期而言得不償失,那有些人可能會想,我先通過這種方式得到理想的職位和結果,那我就有更好的資源去認認真真把這些短板補齊不更好嗎?這和一些人一樣,先昧著良心發財,然後用這個錢去做慈善不更好嗎?經濟學上有個理論叫路徑依賴,這個理論雖然是講經濟發展對區域的資源稟賦和原來獲得成功的方式存在著嚴重的依賴,其實,放到個人身上是一樣的,我原來怎麼做事獲得成功,一次可能是偶然,兩次就覺得是必然了,人性就是很容易放大過去成功的經驗,對過往成功的路徑過度依賴,一旦形成,很難改變。這和那個註明的猴子吃香蕉的試驗是一樣的,我們和猴子沒有區別。
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信息發達的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人和信息的流動性前所未有的快速和便捷,你想躲起來都很難,更別說被埋沒了。西方人講究個性解放、自我表現是因為他們的文化基因和我們不同,大家對個性解放和自我表現有著基本的共識,但是東方的文化講究謙虛和謙讓,社會的共識是喜歡自我表現的人容易被大家排斥。所以,在東方社會,過度的自我表現只會給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麻煩和阻力。
講完自見的問題,我們再來看看自是,就是自以為是。我們生活里經常碰到很多自以為是的人,有些人會想,為什麼這些人這麼不可理喻?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其實這就是上一章講到的「同於失者,道亦失之」,自是者其實是脫離了道,活在了自己虛構出來的世界裡,這個世界的認知是虛構的,邏輯是虛構的,但是別人並不是他虛擬世界的一部分。
那我們該怎麼避免自以為是呢?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自以為是,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和我們的經驗、眼界、受到的教育都有關係,而這些都是「自以為是」,既然本來就是自以為是,那我們還怎麼避免呢?這就是我們的先賢們所苦苦追尋,反覆勸導我們也要去追尋的「道」,從「道」的角度來看待事物本身才能真正避免自以為是。我有一個說法,可能有利於大家去理解,就是「誠實的思考」,就是我們看待和思考問題,首先剝離掉自己的情緒、自己的主觀以及和自己相關的利益,來看到事情本身該怎麼做去思考問題,這能盡量降低我們的自以為是。拿個例子來說明,傳銷就是一個典型的自以為是的過程。雖然參與其中的人的自以為是是被別人植入的。他們生活在自己想像中的世界,想的更多的是我只要努力的去說服每一個人我在未來的某一天就能夠不勞而獲,獲得他想要的生活,他沒有考慮過,一個好的商品首先應該滿足他作為商品本身的價值才會能夠被銷售,什麼樣的利潤才能夠支撐一個商品那麼高的暴利,讓這個鏈條上每個人都能賺到錢?這是不符合規律的,也是違背常識的。是這種對未來自以為是的想像讓他們選擇放棄思考或者視而不見最終人財兩空。當然,有些人是抱著僥倖的心態,說這個鏈條斷裂之前我就跑,但是我們見過幾個能跑出來的?這也是另外一種自以為是。
下面的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留個大家去思考,作為本節課的作業。為什麼喜歡自吹自擂的人難以獲得成功。喜歡抬高自我的人領到不了眾人?這麼做的心理基礎是什麼?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是什麼?最終為什麼自伐和自矜都不能獲得好的結果?
最後這一句: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這裡就「物」這個字需要提示一下,這裡的「物」就是指人,天地萬物,人為其一。理解了這個,整句話就很好理解了。從「道」的角度講,上邊說到的這些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都是多餘的,就像剩飯剩菜和贅肉毒瘤,大家都覺得厭惡噁心,所以有道的人不這麼做。
其實這些東西就是我們精神上的毒瘤,如果不解決,不但不能合於道,任其發展,只能道亦失之,被「道」遺棄,更不可能有所成,有所得了。
讀到這,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這麼一個疑問,老子和我們這些經典產生的年代已經過去了幾千年,這些經典或者說這些思考還適用於我們今天嗎?老子的時代是牛車土屋,我們現在是汽車洋房,原來是黑燈瞎火,現在是燈火通明,這好像格格不入,這些經典在我們現在的生活里還真有用嗎?中國人說,天不變、道亦不變,西方人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道理是一樣的,從有人類以來,人性沒有變,我們依然好德不如好好色,見到好的東西就想得到,碰到危險就會恐懼,見到不公平就是心生氣憤,雖然這個「好色」、「好東西」、「危險」一直不停的在變。但是那個「道」是永恆的,不生不滅,一直不變。現代社會雖然物質極大豐富,但是我們的生存能力反而更低了,我們很多的身體的機能、生存的本能卻越來越退化,同樣的我們被物慾、物質、自以為是更多的迷惑和沉迷其中,我們對「道」的追求卻不如先賢們來的那麼直接和容易。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們離「道」更遠了。
老子在本章中所講的這些,就是從生活現象當中提煉出來的,我們「修道」,就是要「以己之心,觀人之心,以己之心,觀己之心,以己之行,觀人之行」。希望同學們都能夠在生活中,認真感悟老子的「四戒」。
今天的課就到這裡,我們明天不見不散,祝同學們晚安,謝謝!
點擊展開全文
※舊,很美,舊,挺好
※史上最全37種紫砂壺壺型,眼界大開
※家,是人生最後、最好的庇護所
※夏至|天至中和,地至平和,人至清和
TAG:儒風大家 |
※永貞的坤德與感情的工夫:詩經《芣苢》講稿及錄音
※《易經》點亮生活智慧——《易經》講稿一
※如何寫好演講稿?
※韓語演講稿:父母節最佳禮物
※讀書筆記——樊樹志《明史講稿》
※王俊凱的聯合國英文演講稿成為閱讀理解素材,配套的題目卻很獨特
※髡殘、內經圖與類比法——道家圖像與技術哲學演講稿
※以前不用演講稿也講的慷慨激昂,現在大部分人演講都看演講稿?
※女兒的演講稿
※黃秋生髮長文向成龍道歉,演講稿遭媒體篡改,也表示自己愛國
※扎克伯格即將出席歐洲議會聽證會,演講稿全文曝光
※喜馬拉雅超人氣哲學啟蒙課,音頻講稿成書出版
※萬能演講稿
※扎克伯格出席歐洲聽證會演講稿全文曝光 稱「安全領域做得不夠」
※成佛成道所需的條件(講稿)——東方陽熹講述
※一篇關於彎曲空間的演講稿
※網友猜測川普就職講稿在寫啥的搞笑推文
※韓語演講稿:抑鬱症與人生
※韓語演講稿:是春天的原因還是身體?
※特朗普:這太無聊 我們說說非法移民 於是把稅改演講稿一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