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戲劇改編如何尊重原著——評話劇《二馬》

戲劇改編如何尊重原著——評話劇《二馬》

作為首屆老舍國際戲劇節的重頭戲,根據老舍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二馬》在京再次上演。百年前的中西差異,而今雖偶有隔膜,但舞台上的京腔京味卻愈久彌香,叫我這個南方人也「返回」夢幻般的古都北京——這是錯覺,與小說一樣,戲劇的「舞台」在倫敦,不在北京。

舞台上,吊著英倫報紙,前後左右,如多層簾幕一般,撲面而來——早期國人稱報紙為「新聞紙」,乃文明的象徵。與「新聞紙」相得益彰的是一大群掛在「天空」的英倫帽子——服飾是身份的象徵,英國紳士與女士,皆因帽而「士」。這樣的舞台背景,強化著當年大英帝國對中國的文化優勢。話劇《二馬》一上來,便緊扣這令人眼花繚亂的「新聞紙」——一群英國人讀報——世間繁華皆寫在報紙上,二馬的故事也從報紙中流淌出來。

主人公老馬——馬則仁,滿嘴的「北京老字號」,吃喝不忘中華,對大英帝國的一切皆很不屑,總以「俗氣」一詞概之。可他的「戲」,一上來就必須直面「報紙」。同時,「報紙與帽子」,也隱喻著巨大的矛盾,老馬就算不是「是非之人」,也來到倫敦這個有「報與帽」的「是非之地」,所以他難逃大大小小的「是非」——與其說這是東西文化差異所造成的「是非」,毋寧說是老馬的一種不適應,不舒服,不自在。

不僅老馬不適應,他的兒子馬威也不適應,英倫的溫都母女更不適應,大家誰都不適應。而話劇《二馬》,以京味台詞和「老北京范」為風格底蘊,把「不適應」演繹得惟妙惟肖,即便剝離出「中西文化矛盾」這個核心,也能引發觀眾更深層次的思考。

舞台上的演員,既是「當局者」,也是「旁觀者」。正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那麼他們到底是清醒,還是迷亂?似乎有一個聲音,很強硬地對觀眾說,連戲劇舞台都如此撲朔迷離,困頓不已,更何況真實的人生?從頭到尾,觀眾時刻不能忘記老馬的優越感——戲劇人方旭,既是該劇的導演,也是老馬的扮演者,「他」那句京味十足的口頭禪「俗氣」,既飽含著傳統中國人的頑固、迂腐與酸味,又流露出一絲「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頹勢無法挽回的英雄之哀。

如果說原著小說中老馬的口頭禪——「俗氣」——還能叫人認為,這種耍寶的背後,暗藏著落後民族的自尊自愛,甚至能更進一步,讓人設身處地,對老馬的異國黃昏戀略表同情,那麼觀看話劇《二馬》,則讓人笑著難受,哭又荒唐,既不願聽他喋喋不休的「俗氣」,又愛不釋手,期望他與溫都太太一直相愛,甚至喜結良緣。「舞台」是一個產生奇蹟的地方,它叫人無法抑制地忖度:老舍先生曾在倫敦生活工作5年,他後來在回望倫敦的某一瞬間,是否突然感受到了大小二馬的愛情春天。

中國來的一對父子,分別愛上倫敦的母女,這是小說的主要故事情節,雖然結果是悲劇性的,但過程充滿了喜感,而戲劇更甚,使人本能地排斥一切慘淡與悲劇。該劇的角色全部由男演員扮演,特別是所有女性角色,都是男扮女裝,包括溫都家的母女,而且常常是一個人要演多個角色。可即便如此,也阻擋不住話劇《二馬》的細膩與「真實」。

不可否認,話劇剛開幕時,我們有些許「不適應」,但很快就忘了這種「錯置」,彷彿眼前展開的是一出京劇——男人演花旦,天經地義很正常。更妙的是,話劇中的確有京劇的一席之地——溫都夫人在適當的時候,便不再拘泥於一個英國寡婦的角色,而是舉手投足之間,盡顯傳統戲曲的曼妙——意想不到,也令人恍惚,分不清故事到底是發生在倫敦,還是在北京。可以這麼理解,京劇是老馬念茲在茲的國粹,既然他愛上溫都夫人,那麼自然也可將她想像為京劇中任何一位嬌媚的旦角。不說老馬的「潛意識」,只強調一點,溫都夫人的扮演者劉欣然,既是胡同里長大的北京人,又是專業的戲曲男旦,他當仁不讓,給話劇《二馬》增添了一抹美輪美奐的魔幻色彩——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男演員與女角色,話劇與京劇,皆交織滲透,相互烘托。同時,劉欣然的表演,讓老馬與溫都夫人的戀情,更具立體厚重感。

GIF/872K

反觀老馬的兒子馬威,他對溫都小姐洪水猛獸般的單相思,就顯得較為單薄,一是舞台上,他沒有父親馬則仁那般「鮮活」,二是溫都小姐也的確太「殘忍」,沒有給馬威更多的「表現」機會,造成馬威很遺憾,成了父親的陪襯。不過,馬威作為古董鋪的少東家,與夥計李子榮的「分分合合」,倒是比他的愛情更具衝擊力。

總體上來看,話劇很尊重原著小說,但結尾太倉促,高潮無支持,沒有把溫都夫人在最後一刻拒絕老馬的理由交代清楚。其實,老舍的小說也很「簡單」,只因老馬給溫都夫人買戒指時,商家認為一個中國人出手不可能那麼大方,旋即溫都夫人便猛然感到嫁給一個中國人的莫大恥辱。

但小說是小說,戲劇是戲劇,高潮的產生,需要充足的鋪墊。不管是老馬與溫都夫人失敗的戀情,還是馬家古董鋪的「毀滅」等,「尾聲」都似乎是戛然而止,顯得頭重腳輕,給人一種感覺:走得太遠,忘記了當初出發的目的。或許是因為那些引人發笑的噱頭太多,嚴重擠壓了集中展示矛盾的空間。再有,結構上略微有點散亂,某些角色,譬如大小二馬在英國的「引路人」伊牧師,及其家人,包括伊牧師的大舅哥亞歷山大,都過於「寫實」,完全可以通過舞台技巧,予以虛化。小說的人物交匯點可以有很多個,但戲劇的矛盾衝突要集中。這方面,同為方旭主演的《老舍五則》,就短小精練、矛盾突出,還意味深長,做得比《二馬》更好一些。

導演方旭被譽為戲劇界的老舍專業戶,從2011年始,他既編又導,還演,把老舍的《我這一輩子》《貓城記》《離婚》等小說,陸續搬上話劇舞台。但改編文學大師的作品,的確是一把雙刃劍:它雖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改多了不好,因為大家很熟,不改也不行,畢竟小說與戲劇的敘事結構差異太大。

不過,話又說回來,在舞台上「展示」中西矛盾,本身就很難,尤其是「二馬」的原著小說,有太多的心理刻畫與中西文化的思辨。如果僅僅只是探討中國人的異國遭遇與「異國戀」,那麼戲劇舞台的「表現力」,大不如文學和影視劇——倒不是說藝術水平,而是市場「接受度」的問題。

當下中國,舞台藝術,包括話劇,依舊還處於努力培養觀眾的階段,但根據老舍小說改編的話劇,卻有些例外,它是一個金字招牌,尤其在北京,「老舍」二字便意味著票房保證。不過,即便把老舍的小說改編成話劇,也只能適度照顧當代觀眾的審美趣味,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緊湊、嚴謹的戲劇結構,並保留老舍的原汁原味。舞台藝術自有其獨特的美,一味迎合觀眾與票房,或者一切照搬原著小說,都只會喪失它的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演 的精彩文章:

TAG:北演 |

您可能感興趣

《三國機密》編劇改編尊重原著, 演員符合小說形象演技在線
《鳳囚凰》編劇還算尊重原著小說,人物改動不大!
《甄嬛傳》《如懿傳》哪些劇情改編不如原著?這三處最讓人遺憾
淺談網文影視改編:別把原著當敵人
烽火戲諸侯原著小說《老子是癩蛤蟆》改編的網劇開機
《知否》編劇為明蘭加報仇戲,為小公爺加痴情戲,原著改編大不同
陳凱歌要拍女版霸王別姬,嚴歌苓原著《白蛇》改編,鞏俐主演嗎
《武動乾坤》首播,楊洋演技備受好評,原著黨卻因一個理由要棄劇
文學改編影視作品為何無法「超越」原著?
電視劇《知否》為什麼要添加一段原著里沒有的馬球戲碼?
偽裝者:明台和於曼麗相愛嗎?電視劇其實是改編,原著里有真答案
「說干就干」的姜文新片為何改名,只因原著《俠隱》諧音「瞎眼」
《魔道祖師》動畫第五集偏離原著,你是否認同如此改編?
《鳳求凰》到底是歷史劇還是愛情劇?原著黨都是這樣看劇的!
《笑傲江湖》又是一部原著粉無法劇透的金庸劇
李一桐《媚者無疆》開播獲好評,原著黨表示一定要追劇
新版《倚天屠龍記》里,這個改編居然比原著還精彩
三版《西遊記》情節比較 對原著改編最大的其實是這一版
《烈火如歌》劇透:看了編劇改寫原著的大結局,網友:終於可以放心追劇了!
《仙劍》改編電影,粗製濫造還是再造經典?網友:求別毀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