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你只能是知識的「快遞員」?

為什麼你只能是知識的「快遞員」?

只有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大腦才會有更好的方式去對待了它,願你早日擺脫拖延,走上深度思考道路,這註定是一條艱難而又漫長的羊腸小道。

時代發展,每個人為了不落後旁人,加速學習,不停的在知識海洋中徜徉。

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增加了網民的碎片化閱讀,卻減少了知識體系的建立,不能形成深度的邏輯思考。而大部分的人也都是停留在表面(看看而已),形成不了「知識」。

什麼才是知識?

有用的信息且自己去執行了才叫有效的知識,否則都只能算是信息,不能算是知識,知識是對你產生思考並且致用了。

——正所謂學以致用。

在信息大爆炸時代,每個人彷彿都練就了快速閱讀的本領,尋找自己想要學習的內容,一本300多頁的書籍可能只需花費一周的時間就可以閱讀完畢。

如此快速的閱讀內容,真就掌握了書本中想掌握的知識點嗎?書中難道一點疑問都沒有嗎?我持保留意見。大部分人看內容也就停留在表面,沒有探測底層邏輯。你可能記住了某些很不錯的觀點,然後跟朋友分享所得知識。

「嘿,我最近看到一本很不錯的書

裡面說…..

我覺得作者說的挺對的

我很贊同……」

或者拍個書本照,分享到朋友圈,再配上一段不明就裡的文字,顯示自己很有「味道」。

絕大多數人都只是內容的快遞員,負責傳遞作者的觀念,然後心裡大寫著「就服你」。

凡遇到比自己牛×的人,就問你都看什麼書呢?能不能推薦幾本啊!或是列個書單那就更好了,好像這樣就能接上正軌似的。然後一腔熱血的投入買書計劃中,可又有幾個人會去揭開它們的「封印」,讓他們重建天日。

有一次在機場等班機,閑著無聊就在機場書店看書,這時我看到一對情侶(也有可能結婚了),進來之後大致的看一眼書名,然後就開始攬書了,看都不看書的內容,只看了一下書名而已,連拿了五六本,而且書很厚,我承認那些書名的確很有誘惑力。這種掃書的方式,我還是第一次見。

選擇太多反而會干擾自己,書不在多,貴在精。懂得深度思考底層邏輯的人才會成就大事。你不會深度思考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如果給我1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花55分鐘來弄清楚這道題是在問什麼,一旦弄清楚到底是什麼意思,剩下的5分鐘來回答問題足矣。

為了能多看一點內容,追求快速閱讀,以至於漏掉了部分關鍵信息。雖然看了很多的書,確不能為自己所用,那些東西只能稱之為信息,不能稱之為「知識」。

部分人花80%時間用於看各種內容信息,留下20%時間用于思考,甚至不思考;再有採用深度思考,太費時間而且費腦子,80%的人會放棄這一行為,無法堅持深度思考——有太多的知識佔據腦海中,卻不知哪些是重要的。

真正會深度思考的人會花20%的時間來閱讀,80%的時間用于思考,找出事件的本質(思考底層邏輯)——萬變不離其中就是這個道理。

為什麼你喜歡拖延?

拖延是病,得治。

相信很多人為了改善自己拖延,用了不少方法,看了不少「攻略」,「時間管理」、「四象限法」、「deadline」,「番茄鍾」等等,可卻還是無法攻克,該拖延的繼續拖延,不該拖延的也在拖延。

看電視腦的時候總有個聲音告訴自己,看完這集就不看了,結果看個通宵。再刷會微博就工作了。再眯10分鐘,就起床了等等,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事被我們拖著。

拖延導致我們行為越來越懶,進而影響大腦「發育」,導致我們不喜歡深度思考,覺得太累,太浪費時間,我們的行為自然選擇了做輕鬆愉快的事,一度導致越來越不喜歡思考,看那麼多書,發現然並卵。

要想知道自己為什麼喜歡拖延,就得先了解人的行為模式,而人的行為是受大腦控制的,所以了解大腦一切就明白了。

我們有一個簡單、懶惰、期望回報快的大腦

我們先來看一張圖:

神經學專家保羅.麥克里恩提出的「腦的三位一體」假設

隨著進化,我們的祖先從原生動物、無脊椎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靈長類等階段才進化成人類。而我們的大腦的結構與容量也隨之變化而變化。

爬行腦:腦幹和小腦組成,對行為起著主要控制。包括一系列的生理活動,心跳、呼吸、睡眠、性衝動等等。它的本能的行為模式為:易怒、衝動、偏執、多疑、死板、懶惰等;

邊緣系統:下丘腦和海馬狀突起等組成。控制人的情緒、長期記憶。維持自身生存和物種的延續;

新皮質:左右半球組成。控制人的邏輯思維、認知、語言、想像力、藝術性、空間想像等等;

進化順序:爬行腦→邊緣系統→新皮質,隨著進化大腦愈發高級,所思考事物本質愈發深度。

為了保證個體競爭力,節約能量,爬行腦決策日常大部分事宜,只要不涉及大腦思考,事件不會交給「新皮質」處理。爬行腦決定「第一反應」——當事件發生的剎那,人做出的本能反應(應激發應、直覺),因為爬行腦是不會思考的。

像什麼看綜藝節目啊、文章標題決定我們是否看內容、刷微博、刷朋友圈、看到好吃的自然流口水、看到美女就走不動道兒等等,不用思考就可以完成的事。

爬行腦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行為模式,去做簡單、容易、不費勁的事。

今年 2 月份在 eLife 上發表的一篇文章,研究人員在電腦屏幕上顯示一組向左或向右移動的圓點。被試者需要相應的推動左手或者右手的桿來做出回答。隨著實驗的進行,研究人員偷偷的給其中的一個桿(比如右手的桿)增加了阻力,使之推起來越來越困難。所見的視覺信息並沒有變化。由於左手的桿推起來比較容易,被試們不知不覺的傾向於做「向左移動」的判斷。令人擔憂的是,被試人竟渾然不知自己判斷上的偏差——運動系統適應新環境後在潛意識裡就神不知鬼不覺的影響了大腦的決定。

——引用知乎日報(具身思考-曼大姚老師)

爬行腦會優先選擇去做簡單、容易、不費勁的事。

同時大腦還是一個期望回報快的「選手」,什麼事情能讓我快速獲得愉悅,就先做哪件事。所以在看電視和工作,你會選擇看電視。在超市購物的時候,你會拿跟你處在同一水平的商品,而不去拿最底下和最上面的商品。寧願和朋友聊天刷微博也不拿出書籍來看。

遵從大腦的思維方式

美團的創始人王興說:「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而願意做任何事」仔細思考這句話,發現說的太特么正確。

所以真不是自己不願意深度思考,也不是自己不願意去做,而是我們的大腦不願意配合我們——總想著要做某件事,然後因為費腦子,大腦不幹,於是讓你不斷的去規避會讓身體消耗能量的事。

既然這樣我們知道了大腦是一個好吃懶做且沒耐心的傢伙,那麼我們又該怎麼做,才能讓它聽我們的話呢?

答案當然是滿足它:獎勵大腦

想要看書,就把它放到能輕鬆夠到的(比方說:床頭、桌上),這對於爬行腦來說絲毫不費勁兒,然後限定看書的時間(這裡就可以用番茄時間法)一個番茄時間限定在25分鐘,休息5分鐘。那麼每次看書就兩個番茄時間就夠了。結束之後一定不要忘記獎勵大腦一顆糖吃(可以是看電視、刷朋友圈、吃點東西、做做運動等總之不費腦子且又娛樂的事),並刻意練習,多次循環之後,爬行腦會自動化,認可這樣的行為模式。

大事化小

要完成一萬字的文章,光想想就覺得累,爬行腦就開始「罷工」不願意做了。這時候你就要把這一萬字分成好幾份來做,首先把文章的整體架構搭出來,接著每天規定寫1000字,每寫完一千字就獎勵爬行腦。

而你要做的就是刻意練習並養成行為習慣,日積月累,也就漸漸的習慣了這樣的方式,自己也就養成良好做事習慣。

學會深度思考

其實深度思考也沒有那麼難,首先要做的是讓自己慢下來,不去追求書本的數量,找一些經典的書籍來讀,遇到不懂的地方想辦法弄懂,然後連問自己5個為什麼,你會發現新大陸。在這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會把以前知道的知識串聯起來。同時建立了「主題群」架構,不再分散。

舉個栗子:就拿本篇文章來說《為什麼你是知識的快遞員》,我就要先搭出文章架構,再準備接下來的工作。

以下為文章架構思路

由此得出:原來是爬行腦決定我們的行為模式。那麼我們就要好好對待爬行腦的「性格」,不然它會「尥蹶子」的。

要深度思考首先要刻意練習「新皮質」,再由爬行腦去執行。

結語

本文由 @囂張的嬴政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推酷 的精彩文章:

全棧開發——動手打造屬於自己的直播間
Banner設計好不好?看這5點就夠了
三星 Galaxy S8/S8+圖賞:不只有讓人「中毒」的「全視曲面屏」
Airy3D研發出新型3D圖像感測器,捕捉深度信息不再需要多個鏡頭
Google 為懶得扭頭看的用戶推出了新的 VR 視頻格式

TAG:推酷 |

您可能感興趣

板藍根真的被「拋棄」了?你可能還沒弄懂這些知識
知識?還是能力?
你只會戴錶,這些知識你都懂嗎?
五行知識:看你喜歡吃什麼就知道你是什麼命!很准!
「膠帶能帶給你什麼」「當然是知識啊」
你以為的知識是什麼樣的?
你真的會吃蘋果嗎?蘋果的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多少?
馬為什麼要站著睡覺?他們真的能睡著嗎?關於馬睡覺的知識你知道多少?
藥酒,不是你想喝就能喝的!這些知識要知曉
什麼是腦梗?怎樣去預防,你要做的不只有這些,日常小知識你知多少
為什麼你知道很多育兒知識,卻還是教不好孩子?
如何買跑鞋?你想知道的知識都在這了!
寶寶輔食怎麼加?吃什麼吃多少?爸媽這些必要知識你都掌握了嗎?
每天都能給你長見識的冷知識,有哪一條是你不知道的呢?
什麼是真正的知識
健康知識:哪些水果不能在晚上吃?為什麼?
牙齒不好?那是因為這些冷知識你還不知道!
想要孩子長高,這些知識你知道嗎?
尿頻是怎麼了?了解這些知識就不怕
對於飲料你了解多少?愛喝飲料的你是不是還不知道這些知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