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綱:當務之急是發展大城市
過去一年多,中國房地產市場經歷了一輪兩極分化的異常波動。少數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房價地價飛漲;與此同時,三四線城市高喊去庫存,但房子賣不出去。這暴露出一個重要的政策性原因,我們的「城鎮化」戰略導致了兩極分化。
中國從來不說「城市化」,而是說「城鎮化」。不同的提法代表著不同的政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實行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大力發展中小城鎮的「城鎮化」政策。這誠然對城市間與城鄉協調有積極作用,但也引發諸多問題。
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土地供應受到限制,人口又不斷湧入,引發房價地價飆漲。房價經歷一系列調控也不降低,是因一直沒有實質增加供給,只是抑制需求,但人口還在不斷進來,需求還在不斷增長。鼓勵中小城鎮發展,土地敞開供應,但是人口又不斷流失,結果是房地產庫存高企。
我們應該重新反思大城市和小城市的關係。中國正處在人口向中心城市聚集的階段,限制大城市而鼓勵發展小城鎮不符合當前的自然規律。
大城市更好
城市化是人口遷移過程中理性選擇的結果,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人口不斷向大城市集聚是基本規律。
從世界範圍看,大城市化的趨勢從未停止。1950年全球超過500萬人的城市只有7個,2015年增加到73個。日本60%的人口在關東、關西都市區,韓國50%的人口在首爾都市區。1950-2015年,全球生活在1000萬人以上規模城市的人口占城市人口的比重從3.2%提高到11.9%,生活在100萬-500萬、50萬-100萬規模城市的人口所佔比重上升了3.9%和0.6%,但是生活在50萬以下規模城市的人口所佔比重下降了7%。
中國儘管一直限制大城市的人口流入,但是1990-2015年中國城區常住人口在500萬人以上的城市,從2個增加到16個。2009-2014年,中國35個一二線城市的人口共增加3778萬人,其中前15個大城市增加了3010萬人,約佔80%。
城市化的基本好處是獲得產業聚集和人口聚集所帶來的規模效益。人為什麼要遷移、選擇向哪裡遷移,考慮的主要是就業、收入、生活、公共服務等。在這些方面,大城市都具有明顯的優勢。
最早出現的企業是鄉鎮工業。但分散的鄉村不具備聚集效應,村村搞基礎設施等的成本太高。於是鄉鎮企業進入到城市的開發區,它的基礎設施不僅便宜,而且更健全、更齊備,信息、人才、市場條件等也更優越。
大城市可以更集中地提供各類基礎設施,從而聚集更多的產業和企業,於是企業又往大城市遷移,形成更專業的分工,提供更多就業和更高收入。大城市是創新資源和人才最集中、創新活動最活躍最容易成功的區域,從而持續推動經濟增長。美國的創新資源都集中在矽谷、洛杉磯、紐約等大都市區。
此外,大城市能聚集優質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和生活條件。具有更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和通暢的上升通道,能為年輕人提供更多實現夢想的機會。更有利於服務業和文化時尚產業的發展,這成為吸引年輕人的重要因素。即便在污染治理和垃圾處理等方面,大城市也因為規模效益而具有明顯優勢。
但是,我們總是希望人們從農村遷移出來,都到小城市中去。現實中很多產業和企業卻並沒有到小城市去,相反,小城市的企業都往大城市搬。人們也就跟著湧向大城市。
政策偏差的後果
在目前的大城市化階段,卻實行「城鎮化」的發展思路,已經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
人為限制大城市的發展,總想改變規律而不是順應規律,設定城市人口調控目標,致使每次的規劃都「小而又小」,今天定了規劃,明天就被突破的例子比比皆是。
一方面,特大城市的用地、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根據人口規劃設定,但是人口流入遠超規劃預期,導致房價高企、交通擁堵、教育醫療短缺,外來人口甚至無法享受一些基本公共服務。有的城市六年前提出只能養活800萬人,結果現在達到了2100萬人,這個城市肯定會出現各種供求關係緊張。
部分學者、官員認為,這些「大城市病」是由於人多,從而支持限制大城市人口增長。但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因為逆反規律造成的。
另一方面,優先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並不能改變其人口流失的情況,由於條件所限,產業發展不起來,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人口就不斷流失。2009-2014年,在232個地級市中,人口減少的有85個,佔36.6%,共減少1314萬人。
前述房地產市場的兩極分化就是城鎮化思路帶來的不良後果。
優先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也會導致生產效率的降低。不斷加大對小城鎮的支持,導致部分農民工早退,這意味著勞動力從生產率高的城市流向生產率低的小城鎮。
日本就曾有過類似教訓,1960年代日本勞動力大量進城,其增長速度一度達到10%以上。1972年田中角榮提出「日本列島改造論」,從大城市疏解產業和人口到日本東北部和西南部,企圖創造一批「迷你東京」。該政策是1970年代日本生產率趨於下降的重要誘因。
可能有人舉出歐洲小城鎮發展很好的反例。其實這分兩種類型:
一類往往是大城市周邊的小城市,屬於大都市區內或周邊的城市群、城市帶的小城市,通過輕軌等一小時、一個半小時能到達大都市核心區,並不是真正意義的小城市。
一類是沒有消亡且得到發展的。因為歐洲國家工業化進程很慢,100年、150年才完成。年輕人還沒走光,退休的人又回來了。這些從城裡退休回來的人是帶著一生的積蓄、帶著社保、帶著現代城市生活方式回去的。所以這些小城鎮又發展起來,而且實現了現代化更新。
中國的情況是在三十幾年內快速工業化,小城鎮的人口迅速流失,退休的人還沒回去,大家都集中在大城市。加上中國地域遼闊,很多小城市不在城市群里,發展就會遇到困難。
西方的經驗表明,小城鎮不是沒有發展機會了,但不是現在這個階段,中國現在是發展大城市的階段。
暫緩「城鎮化」,確立「城市化」
為了中國城市化的健康發展,當務之急是放棄「城鎮化」的發展思路,確立「城市化」的指導思想。在目前階段,我們一定要發展大城市,不發展大城市,結果是房價飆升等各種畸形的情況,大家都受不了。
首先,尊重人口流動和大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適時調整戰略,以特大城市為龍頭,以城際交通為紐帶,帶動都市區、城市群、城市帶的發展,積極獲取大城市化和城市群化的集聚紅利。
其次,放開對特大城市的人口限制,以人口流動規律為客觀依據,以科學預測的人口規模為基礎,規劃大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從而有效防治大城市病,同時通過「轉移支付跟人走」等配套政策,保障外來人口享受平等的權利和公共服務。
採取行政手段控制大城市人口規模,會阻礙大城市集聚效應的發揮,降低經濟增長,也必然難以奏效,關鍵是對其合理引導。日本就曾試圖減緩人口向大都市區集中,但這種趨勢有增無減。後來,日本在都市圈的框架下,通過發展副中心和衛星城的多中心發展模式,有效疏解了東京都心的功能(不是限制都心的規模)。
因此不能以特大城市主城區壓力過大為借口,排斥整個大都市區的人口增長。我們要吸取日本、韓國等國的教訓,還是應該順應規律,順應人的選擇規律。
《中國城市化和特大城市問題再思考》 樊綱、郭萬達等著 中國經濟出版社
TAG:綜合開發研究院 |
※中國最尷尬的省會:由特大城市降為大城市,不如兄弟城市發展好
※地標商務演繹城市發展史 共鑒大城崛起
※張小平代表:聚焦發展戰略推動新一輪大發展
※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和崛起,需要突出這幾個關鍵城市
※北京城市發展的戰略性舉措
※先行區將成濟南城市副中心,發展成現代綠色智慧之城
※南京摩天大樓變遷史:城市發展的「高度密碼」
※「藝術城市」之一:發展浪潮中的上海灘
※它是我國新建大樓盤最多的城市,近年經濟急速發展
※精銳教育張熙:上市是新的發展起點 未來推進三大發展戰略
※中國地理位置最好的城市,被譽為「城市之心」,發展卻不盡人意
※馬賽國際商貿城隆重開業 翟雋大使:華商發展空間更加廣闊
※《模擬城市:我是市長》發展你的特色小鎮
※公平競爭,才是中醫大發展的基石!
※中國大陸最南端的城市,現已發展成為粵西第一大城市
※兩個正在崛起的省會城市,發展後勁十足
※繼上海和北京之後,中國第三個擁有雙機場的城市,將會有大發展!
※從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看國家中心城市建設
※城市:中國南方地理位置最好的三個城市,卻發展緩慢
※中國發展迅猛的兩個超大城市,未來將成為國際化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