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失憶與記憶:張曉剛書信集

失憶與記憶:張曉剛書信集

1982年2月11日 張曉剛致周春芽的信

春芽:

你好!

回昆轉眼就快一個月了,不知你的近況怎麼樣?分配好嗎?我在這邊常常惦念你們。

我的分配至今還沒有一點下落。人事局昨天說沒有地方(指廳局一級)想要,看來還得等上一段時間。現在已不屬於「待業青年」而屬於名副其實的「剩餘青年」了!其實並不是沒有接收單位,本來像藝術館、電影公司和幻燈片廠都要我的,但一到了局裡就被卡死了。藝術學院「早已滿額」,況且視我為「洪水猛獸」一般,堅決拒絕。文化局、出版局也都被塞滿。因為我們是四川強行分到雲南去的,雲南這邊也就沒有分配指標了。人事局大罵四川,而我們的競爭對手也趁機「猛轉我們」,現在居然傳出這樣的謠言來,說我們的水平在學校里是趕鴨子的,同時我本來是被分到阿壩去的,因為我不服從,所以才被當作包袱而甩給邊疆了。真是莫名其妙,現在我又成了雲南的一個「包袱」了。

1982年,張曉剛(左)、周春芽(右)於成都畫院

會鑽營者和「目光遠大」而殘酷無情的人這次都很得逞(也許將來還會繼續得逞),至於學校的牌子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就連中央民院的也有分到中學教書的危險。藝術學院的「佼佼者」也不過到大集體廣告公司去混飯吃。局面就是如此。我們回來早已一切都晚了,我也跑疲了,不管什麼「包袱」也好,「單位名聲」也好,只要能到一個有自己時間自由的單位里,我就滿足了。關鍵不在什麼單位,而在於自己的不懈進取,苦鬥獲勝者,永恆。是嗎?誰能料想數年後,究竟誰是命運的真正主宰?我只但願上帝永遠賜予自己單純、專註的自由心境。

張曉剛在雲南石林,1982年

學校與社會是完全脫節的兩個世界,進入社會,才發覺自己的思維與這個世界是格格不入的,學生氣十足,四處碰壁。也許再過幾年,我們相會的時候,你再也看不到過去的那個「剛兒」了,會嗎?很難說。當然我是不願意這樣的,我倒希望自己能夠具備雙重性的能力,把純真無邪的東西隱匿入靈魂之林,流進自己的藝術天國之中,而獲得永生。只有在真正了解自己的朋友面前,自己才仍然毫無保留的是自己本身。

張曉剛,布上油畫,50x35cm,1982年

春芽,我真羨慕你們,同學好友能經常一聚,互相激勵。我只希望你們能隨時想到邊疆不毛之地還有一個孤軍奮戰的我。多多來信呀!

《美術》上把我描繪成一個熱情奔放的「中國梵·高」了,真慚愧,我要真能有半個梵·高的氣質,具備他那不懈地撲向太陽的強者精神,那才是值得欣慰的。只有你們最清楚。實際上我是多麼脆弱。(儘管自己很想做一個強者)。幸好自己並沒有背上包袱的感覺,從中得到的一方面是動力,另一方面是一個新的起點。我需要學習,需要提高自己的理性認識,加強深度,提煉語言,要使自己的作品日趨完美就必須具有高度的理性和感性的有機結合,是嗎?這中間離不開經常地提高作畫能力和鑒賞水平,因此腦子和手,思維與熱情都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春芽,希望我們經常互相激勵,為藝術獻身,好嗎?

…… ……

好,今天就寫到這裡,你的褐褐好嗎?望代問嫂子好!

其他同學的情況如何?見面也望一定代問。

此。

祝:順利!

your :剛兒

1982年2月11日

寫於夜郎國

又:人事局讓我作好去專縣的準備,反正都是專縣,如果是如此的話,我想倒不如要求分回到四川算了,你說呢?不知四川那邊會如何打發,具體情況又會如何?

P.S.:我的工作確定下來,馬上就給你們寫信,現地址仍寄:昆明市蔬菜公司宣傳科,張曉西轉。

1982年2月18日 周春芽致張曉剛的信

剛兒:

你好!

盼了很久,終於收到了你的來信,很高興,分離了那麼長的時間,格外想念你,2月初的時候,剛剛收到《美術》第1期,看到你的照片覺得是那麼熟悉,我和嫂子為你的辛勤勞動而獲得的成果感到高興,我們也馬上想到這期《美術》會不會對你的分配有所幫助,時間還來得及嗎?不過,不管起不起作用,這種鼓勵對你的整個藝術道路是有益的。

《美術》1982年第1期,封二張曉剛《暴雨將臨》

我是上個星期被分配到成都畫院的,因為我是文化局出去帶薪學習的,所以回到文化局再調整到畫院就比較容易了。當然那張獲獎證書起了作用,我以前說過在官方展覽上獲獎的作品,並不能說明藝術,但對找一個比較理想的單位卻有一定的幫助,而這個比較理想的單位又為藝術的探索而創造了條件,比如學校和畫院的條件是有的。但是這是一個罪惡的理論。它使藝術成了一種手段,失去了畫家的真實思想,如果說我有過這種罪惡的思想的話,那就是1974年至1977年間在工作單位上的實踐中產生的,因為我深知條件不太好,而影響創作的情緒。

現在我們之間太不公平了,如果你在成都的話,我會為你奔走,而且只要你落戶在成都任何一個單位,再調整到比較理想的單位是很有可能的,羅群、周大哥都在活動畫院和少兒出版社,並也有希望,你要是在成都,我想比起他們,條件更好,羅群和周大哥已回到原單位,但,原單位同意放他們走,只要他們聯繫到了專業單位。

川美77級油畫班畢業照,二排左六張曉剛,右二羅群;後排左四何多苓,右一華堤,右三羅中立

華堤被文化局分回美術公司了,文化局對他說,叫他搞創作,出作品,文化局內部調整單位是比較容易的,何多苓的命運可能比你還慘,人事局把他分配到市文化局,但文化局從美院和美協聽了很多對他的反響,用我們的話說就是把他轉爛了。結果文化局拒絕接受他。他現在還在活動,如果他到不了畫院,無論從藝術上和人才上都是一個大損失。剛兒,但願你平安度過一生比較重大的轉折時期,你一定要想辦法留在昆明。不要下鄉,單位暫時不好也沒有關係,以後再想辦法。雲南不行,還是爭取到四川,四川的同學們想念你,你具體的打算再隨時寫信給我。

何多苓,《春風已經蘇醒》,布面油畫,1981年,中國美術館藏

原諒我談了這麼多,還沒有談到咱們共同的事業,儘管我到了條件較好的單位,但是你不知道我的思想狀況如何,和學校是兩回事了,至少暫時是這樣的。即什麼梵·高啊,塞尚啊,什麼表現派通通快忘了,就像英語一樣,你不摸,就要忘。首先我有一種孤獨感,不像學校那樣,有一批同學。再則單位上的消息、資料都很奇缺,影響視野。在這種時刻,我特別想和你見面,擺它個通夜,我相信我們如有機會見面是很高興的。在社會上我不怕沒有時間、不怕沒有材料,只怕思想境界不高、眼底手懶。

周春芽,畢業創作《餘暉》,1982年

剛兒,我只希望你保持單純,不是說不要一點社會經驗,對藝術、對人要正直、熱情和誠實,對制度、對官方的不正之風,我的觀點是像雞毛信中的海娃娃對付日本鬼子一樣,真真假假,這是中國的現實。不過我相信你不會成為社會的弱者,因為你的心靈本質是正的。好,暫時就寫到這裡,咱們互相監督,見畫如人,好嗎?你目前有什麼困難,無論那哪方面需要幫助的話,來信告之。

春芽

1982年2月18日

又:回四川的問題是這樣的,只要能由人事部門分到成都市,單位問題不大,《美術》會幫你的忙,少兒出版社是需要人的。單位的問題,我會盡全力幫助你。至少,比昆明的電影公司和幻燈廠好。

褐褐,指周春芽的女兒。

羅群,女,1982年,四川美術學院77級油畫系畢業。張曉剛大學同學。現居美國。周大哥,畫家。1982年,四川美術學院77級油畫系畢業,張曉剛大學同學。現為廈門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何多苓(1948年— ),1977年進入四川美術學院油畫專業學習,1979年入油畫研究班,畢業後在四川成都畫院從事油畫創作。張曉剛大學同學。何多苓不但是中國當代抒情現實主義油畫的代表畫家,更是中國「傷痕美術」的代表人物。

《失憶與記憶:張曉剛書信集(1981-1996)》由藝術史家呂澎整理編輯,選錄了張曉剛與當代藝術界代表人士自1981年到1996年的往來書信。全書提供了一名中國當代標誌性藝術家在整個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個人成長的鮮明個案,以及西南藝術家群體在迷茫困惑之時的共勉互助,他們特有的藝術精神和藝術追求反映出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環境的漸變過程。全書除了大量首次出版的文字外,還有一定數量的書信手稿、作品以及部分珍貴的歷史照片等圖片資料,對於研究張曉剛等當代藝術家和中國當代藝術史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收藏價值。

張曉剛,1958年出生於中國昆明。1978-1982年就讀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現工作生活於北京。20世紀80年代,張曉剛以畢業作品《草原組畫》開始在中國當代藝術界嶄露頭角。至90年代初期,先後經歷了「鄉土」時期、「幽靈」時期、「夢幻」時期,「手記」時期。1994年,開始創作「大家庭」系列作品,並以此參加了當年在巴西舉辦的第22屆聖保羅雙年展。此次展覽後,張曉剛曾多次在北京、法國、美國、香港、日本、首爾等國家和地區舉辦個展,並參加了第22屆聖保羅雙年展、第44屆威尼斯雙年展、第3屆廣州雙年展、第5屆上海雙年展等眾多具有國際影響的展覽。2009年9月,他在佩斯北京畫廊舉辦的個展中展出了全新的作品《史記》系列,通過裝置、雕塑和綜合材料等形式探索新的藝術語言。

-全 球 在 線 藝 術 課-

Art Course Online

那特學院

LOVE︳ACADEMY︳RESEARCH︳THOUGHT

微博:@那特藝術學院

編輯/橘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特藝術學院 的精彩文章:

你在宋代能通過國家「藝考」嗎?

TAG:那特藝術學院 |

您可能感興趣

記憶│杜勇:河口記憶
記憶
崔斌 七〇記憶
劉培蕊:年畫記憶
胡楊林記憶
記憶里的張國榮
陳忠平拍攝的記憶昭通
永恆的記憶—蠟菊
散文:秋的記憶
曾凡忠 插秧記憶
小人書的記憶
張 弛:塵封的記憶
吳桂芬:記憶風華
遙遠的記憶 李梅華
淘舊書的記憶
羅志淵:天堂的記憶
孫永永《我沒忘記》訴說埋藏心底的記憶
原創《記憶》作者:馬玉德
張信哲:你是無數人的青春記憶
揭秘寶寶記憶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