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攝影藝術的語言—構成元素和方法(下)

攝影藝術的語言—構成元素和方法(下)

光線的質量除了帶來了可視的反差和影調這樣的構成元素外,還帶來了不會明顯被看到,卻很容易被感受到的「隱藏元素」——質感。作為可能是唯一不會被直接看到的光線元素,質感卻很容易通過感官就能喚醒觀者的情緒,並從合適的切入點來打動觀者,產生共鳴。

質感受光質的影響巨大,所以我們才要把它歸到「光線系」元素里。比如小光源的窄光,就可以讓皮膚粗糙變老,反過來用大光源的寬光,可能會讓人物瞬間年輕十歲。

前面這九個「光線系」構成元素,作為訴諸於視覺的藝術元素,可以不僅僅為攝影服務,也可以為其他類似藝術門類所服務。接下來的構成元素是關於攝影獨有的工具——相機與鏡頭。作為一個因為創作工具的特殊性而產生的年輕的藝術門類,作為工具的相機和鏡頭帶來了幾個獨到的構成元素。我們可以稱之為「工具系」元素,首當其中的就是創作時的工具位置。

相機的位置,也就是我們拍攝時候的位置算是攝影獨有的至關重要的構成元素,對某些拍攝題材來說,幾厘米的拍攝位置變化就可能帶來作品的巨大的不同。就算是一般的拍攝題材,也會因為拍攝位置變換帶來視角的變化產生巨大的差別。

對拍攝位置,也就是視角的選擇利用,我們需要從開始練習攝影就培養自己的「攝影眼」,多觀察環境、場景、前後景的變化,更可以利用數字時代的便捷,多拍然後現場總結選擇。

我們應該養成一個習慣,看到任何一個讓我們興奮、震撼、心動的場景或者瞬間,如果不是提前早就有準備,那麼我們就應該先去馬上研究角度、位置,不是舉起相機一頓「瞎拍」。起碼能夠搶在「第二刻」拍下成熟的作品來,而這個「第二刻」可能反而是最好的時刻,我們需要能夠充分的把握的住。

一般的拍攝視角有眼平視角、腰平視角、仰拍視角、俯拍視角、極端視角等幾個不同的視角。相對而言,眼平視角更接近我們正常站立的視角(會因為「身高差」產生視角高低差),展示的是更為平實的效果、平易近人甚至有些乏味;腰平視角的視線高度是大約在腰部,有些接近兒童的視角,給我們帶來一個全新的觀看感受,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仰拍視角是更低的視角,拍攝所有的主體都是仰頭拍攝,會產生主體高大,給人帶來有壓力的視覺效果;俯拍視角必須是高於眼平視角的高度,對主體場景有「低頭俯視」帶來「君臨天下」、「總覽全局」的視覺效果;極端視角更多的是由於技術發展產生的新的工具如gopro和航拍器帶來的「上帝視角」或者魚眼全景等特殊的拍攝體驗。

這些視角、機位的變化,也視拍攝題材的不同會有不同的幅度,比如說微距,變化的尺度是以厘米甚至是毫米來計算的;但是拍攝喜馬拉雅山這樣的題材,可能就是以成百上千公里來度量機位的變化了。

相機位置的變化,應該與另一個「工具系」元素一起考慮,那就是焦距和裁剪,畢竟焦距和裁剪與相機位置共同決定了圖像取景(「畫框」)範圍和畫面的透視效果。

在《鏡頭分類與透視》里,我們說過,拍攝位置不變,使用廣角鏡頭的視角就會大,拍攝的照片內元素多,內容豐富,但是主體會小;使用長焦拍攝,視角會收窄,突出主體,簡化畫面內容。如果我們為了維持主體在畫面里的大小不變,選擇不同焦距的鏡頭,就會帶來拍攝位置的變化,廣角鏡頭我們就要離主體比較近,帶來了主體和環境的縱深比較大,細節信息比較大;選擇長焦,拍攝位置就要遠離主體,帶來了視覺上的空間壓縮,更加簡化了背景細節等。

裁切,只是一個形象的說法。我們要善於從取景器里「裁切」,根據拍攝的主題和主體,選擇合適的焦距和拍攝位置,利用好透視,實現我們的表達。

我們還要善於靈活安排主體在畫框中的位置,利用不同位置傳達出的不同意義來加強所要表達的內容:比如主體靠近左邊畫框,會帶來一種「剛剛出場」的效果;靠近右邊畫框,就有要「謝幕下台」的趨勢了;靠近上面的畫框,會有「泰山壓頂」的威嚴;靠近下邊的畫框,很有可能是要「蓄勢起飛」。所以我們不能隨意將主體就置於畫面內,根據拍攝的意圖和其他元素的情況來認真的「裁切」。

同樣,利用好焦距和拍攝位置,就可以將透視運用自如。通過「裁切」可以靈活運用主體和陪體的比例關係之間的變化帶來不同的效果,比如:「玩」圓月、巨人與小夥伴互動、用模型拍攝實景效果等趣味拍攝內容都是運用視覺上的比例變化來實現的。

不同比例的裁切,也會有不同的表達,雖然數字攝影帶來了便捷的數字裁切技術,不過我們還是應該在創作開始階段就設計好畫框比例,盡量從取景器里直接構成畫面。

我們常見的各種畫面比例最終無非就是橫構圖、方構圖、豎構圖這三種。細緻的比例差異只是加強橫向或者豎向延伸的效果。

橫向構圖,是我們最常見的畫框比例,因為與我們的觀看習慣類似。其特點是在水平方向有向兩邊延伸的動態趨勢,而且相對的穩定、平衡。所以一般橫向構圖的畫框形式多用於景觀類型的攝影題材,就是利用他向兩邊延伸的動態趨勢來放大景觀的廣袤。同樣以突出環境為目的的環境人像作品也多會選擇橫向的畫框形式。

方形構圖,是一種穩固的畫框比例。因為橫向和縱向上都沒有延伸的動態趨勢,所以方形畫框帶來的就是堅固、穩定、嚴謹、均衡、靜止、鬆弛甚至是無聊的整體狀態。所以一般在方形畫框內構建畫面也不容易出什麼問題,很多時候需要用更完善的構成技巧來讓方形畫框內充滿吸引力。

豎向構圖,也算是常見的畫框比例,可以近似的看成是橫向畫框旋轉90度,將橫向的動態趨勢轉化成豎向的動態趨勢。他強調了縱向的線條和主體,能夠將前景到背景的所有元素進行合理的誇張和壓縮。多用於城市景觀或者需要展示縱深特色的內容。肖像攝影一般需要簡化環境,突出更多的主體人物的細節,也多選用豎向畫框比例。

另外,因為豎向的畫框比例,與常見的雜質的畫面比例類似,所以更廣泛的商用攝影作品會選用這樣的比例來進行畫面的構建。

當然,我們的世界本身並沒有什麼固定的比例,我們也不能因為有了一些通用的經驗而限制我們在現實操作中的思維方向,選擇何種畫框比例進行畫面的構建,完全要根據我們的構思需要來進行,實現我們對現實世界的「裁切」。

「工具系」構成元素基本都是建立在相機的鏡頭上的,受鏡頭影響最大的景深,必然也是「工具系」元素的重要一員。我們在《攝影技術的三個關鍵測定》里已經詳細的講過景深的來世今生,並且教給了大家如何自如的控制景深,這裡也就不單獨再細說了。只有一句話:控制景深,是「工具」操作時唯一需要不斷操作的項目,一定要熟練掌握。

景深方面,有個需要我們注意的構成問題,就是對散景的控制。因為我們控制景深,控制了主體的清晰,但是被虛化的背景其實也是很重要的元素。虛化不應該僅僅為了掩蓋干擾而存在,事實上他們也不是真的這麼沒有存在感,他們有個很高大上的名字,就是「可視細節」。很多時候,可視細節的利用效果能夠決定一幅作品的構成成敗。

為什麼虛化的背景這麼重要呢?我們知道「熱點」,就是大面積的、亮的或者暗的、或者明顯的形狀,很多東西虛化後不就是一個簡單的形狀了么,所以他們也就有成為「熱點」搶主體的戲的可能了。

作為本來應該歸到「工具系」的構成元素,時間作為受快門控制的元素會有些委屈的。而且時間對於攝影來說是僅次於光線的,所以我們單獨把時間作為一個獨立的大的構成項,與光線、相機一起歸納為攝影的三大構成要素。

時間有兩個方面對攝影構成有影響,一個是不同的快門速度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高速快門凝固時間,慢速快門讓時間變緩。現在的科技力量,讓我們日常也能使用四千或者八千分之一秒的高速快門來拍攝瞬間的精彩,這在攝影發明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不可想像的,以至於世界上第一張「牛奶王冠」照片拍攝出來後,被人們奉若神明;慢快門因為早早就存在B門或者T門機構,已經被我們熟識,但是這兩種基本的「特殊」拍攝方式,只是時間對攝影影響的一個小的方面。

我們在更大的維度上考慮。多重曝光,其實就是將歷史和更久一點的歷史疊加在我們現在的眼前。還有現在比較流行的矩陣攝影和接片全景模式,也是在一張最終作品裡展示不同時間的內容。這個與慢門在同一張照片上不斷記錄一個場景內的所有變化不同,他們是由不同的瞬間疊加出來的攝影作品,而且也是在攝影誕生不就就有人在進行類似的創作了。甚至時下最流行的延時攝影,也是連續的瞬間順序播放出來,也可以疊加出來成為作品,比如現在星軌的拍攝方法等等。都是通過攝影對不同時間的場景的採集,通過不同的合成和展示方法來展示給觀者的。

時間對構成的另一個影響,就是拍攝的時間!最流行的說法就是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在每個場景中都有一個唯一的瞬間是所有要素和情緒都達到了最強烈的程度,此時就是這個場景的決定性瞬間。當然還有羅伯特·弗蘭克的「非決定性瞬間」——生活是飛速運轉的,每一刻都是當下的決定性瞬間,也就是根本沒有那個決定性瞬間的存在。

作為一般的攝影者,我們不需要刻意去尋找那個精準的「決定性瞬間」,應該更多的去注意自己當下的感受,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一切方法和技巧把他展示出來。在展示的過程中,如果能夠使觀者理解你的意圖,並且產生共鳴,那麼你的這次的攝影作品的構建就成功了。(具體的相關內容,我會在《攝影者的自我認知和表達》裡面詳細給大家分解。)

以上就是攝影構成的三大要素,共計13個單獨的元素,基本能夠涵蓋到攝影構成所需的全部內容,如果我們能夠將這些元素全部瞭然於胸,就算拍不出好的攝影作品,也能夠輕易讀懂各種成熟的攝影作品了。

我們看到上面的這些構成要素大多是真實可見的事物,還有少部分就是看不到的感覺,所以我們在日常的構成訓練中,要注意抽象化的練習,結合畫面進行一個整體的思考。比如兩張挨著的白紙,我們就可以在構成上把他們當做「一片白色的元素」。

構成的結果是一幅整體的畫面,是一個總體的視覺效果,是所有元素聯合「演繹」的一場「鴻篇巨製」。畫面中的每一個元素都不是單獨的個體,都是整個作品裡的一個環節;他們之間應該是被一種「強聯繫」組合到一起的,而不是沒有聯繫的「一堆物體」堆積到照片里。

作為「強聯繫」的代表,線條、形狀、反差組合產生的不同情感表現,是全人類唯一的視覺語言基礎,幾乎不會被文化的差異而被人誤解。

高反差引發的是主動、活躍、喧鬧的情感;低反差引發的是被動、安靜、消極的情感。當然,這裡提到的反差就不是單一的範疇了,他包含了色調的反差等綜合的內容。

而線條和形狀本身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所以緊張的線條/形狀都是充滿情緒衝突,緊抓觀者視線的;而鬆弛優美的線條/形狀則都能夠帶來平靜、優美、柔和的主觀感受的。

如果畫面是高反差與緊張的線條/形狀相組合,容易傳達出粗野、狂熱、嘶啞、刺激等情緒,更進一步可能暗示不受控、驚險、不祥等畫面效果,比如風暴下的雪山山脊;低反差與鬆弛優美的線條/形狀相組合,則傳達出舒緩、平靜、柔和的情緒,甚至會暗示出乏味、抑鬱的內容,比如陰雨連綿的泰晤士河畔。除去兩個極端,還有互相「消減」的組合方式,如低反差與緊張的線條/形狀相組合可以「軟化」線條/形狀的緊張情緒;高反差與鬆弛優美線條/形狀的組合,可以擴大鬆弛和優美,使情緒更加飽滿、充滿活力,就像加州海岸一樣讓人愉快。

不過雖然這樣的視覺語言是通用並且明確的,但是我們不能刻意去營造不合時宜的衝突和氛圍,要根據整個場景和攝影者個人的感受,順勢而為去加強而不是憑空創造。

我們在構建畫面內容時,對每一種構成要素都要仔細衡量和斟酌,依據創作意圖,以他們之間的複雜聯繫而組合成最終畫面。這些複雜的聯繫,不僅僅就是表面的形狀關係,更有影調、色彩、反差等等其他非實體的聯繫。我們只有從全局的角度來組合和平衡,才能讓最終的照片表現力更強,情感升華更順暢。

前面我們不止一次的提到過,要用攝影的思考模式來觀察和練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攝影眼」,其實就是要我們能夠從簡單的「看東西」剝離出來,變成一個專註於「研究場景」的攝影者。

以此為目的,我們在考慮各種客觀構成元素之前,必須要先明確考慮所要拍攝場景中的基本興趣點。這個興趣點不僅僅是拍攝者自己關注的興趣點,更是此場景里所有人都能注意到的興趣中心。因為我們的視線都會被大型物體、距離攝影機最近的物體、景深內的物體、動態強的物體、甚至充滿戲劇性的安排、明亮或飽和的色彩、對比鮮明的背景所吸引。這些,都是要在我們研究場景的時候做出判斷和取捨。

研究場景要求我們對所拍攝場景投入巨大興趣,這樣我們才能對場景有更深的理解,進而有感而發、有所表達,最後才能感染到觀者。

構成元素對攝影者來說就是不同的表達工具,攝影者構建一幅照片,要明確你所要試圖表達什麼。並且通過對各種元素的使用,將你要表達的傳達給觀者,並讓他們知道你的照片是要說什麼。

所以我們只能投入巨大的興趣去研究場景,產生共鳴和個人的意見,通過熟練使用構成要素,才能夠有最強烈深刻的表達產生。

不過,我們在考慮構成元素的同時,也得考慮不同拍攝類型對各種元素的不同需求。

景觀攝影里,我們就需要對場景進行深入的研究。在構思畫面之前,就要把握各種元素和攝影者自我對景觀的直觀感受,只有這樣才能夠激發攝影者使用最適合自己的構成元素和手段,根據自我的感受來對畫面進行最強回應的構建。這樣才能夠讓攝影者講自我情感完全的融入到畫面之中,使之擺脫一般意義上的風光照。雖然這裡說的景觀攝影,不僅僅包括自然風光照,也包含人文景觀、社會景觀、科技景觀等。不論哪種景觀類型,飽含攝影者深情的攝影作品,必然是能夠感染觀者的,不是么?

靜物攝影,因為多數靜物攝影所拍攝的主體都屬於桌面靜物,所以整體的可控性非常高,除了一般的拍攝外,很多專業攝影者都利用靜物攝影作為日常的構成訓練方法,不僅僅易於控制各項元素,他還便於我們進行總結。

肖像攝影對構成元素的需求主要是人物的可視以及不可視的細節,如質感、光影一類的。而肖像攝影如果僅有面部主要特徵,就以揭示人物本性、本質為主要訴求。另外一種就是環境肖像,與環境人像還有些區別,環境人像更多的是人與環境的互動,環境肖像的環境更多的是包含人物的職業、喜好、身份等相關的人物自身的背景信息。

人體攝影由於其題材的敏感性,使很多人羞於啟齒和研究,其實人體更多的是傾向於單純體現人類身體質感、光線、美感的「體」,雖然有「人」,但是和人的關係不大,基本山就是借著人類的軀體來謳歌自然的偉大。這個與描寫個人的寫真、私房照甚至是裸體照片不同,我們要有所區分。

紀實攝影本身就是單純的攝影藝術之一,也是攝影的一個特質。他與新聞報道攝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他們是互相促進發展,並慢慢成為各自獨立的不同類型。紀實攝影比新聞的時效性要差好多,與報道攝影的最大的區別就是紀實攝影的主觀性,在不改變事實的基礎上,加入個人情感的渲染和導向。不過與報道攝影一樣,紀實攝影同樣需要有完整的計劃性和階段性,雖然時間跨度通常可以很長。

體育攝影也是一個專業性要求比較高的攝影門類,一般專職的體育攝影師首先需要是這個項目的愛好者,了解項目的方方面面,進而對所拍選手也要有足夠的了解(有一些專職的體育攝影師,對場上選手的了解比運動員的教練還要了解),這樣才能對運動員的行動有預判,才能用過去比較「慢」的器材拍出精彩的瞬間。除了要了解比賽和運動員,攝影師還需要多關注賽場外的各種情況,捕捉到精彩的「花絮瞬間」。

美術攝影更傾向於藝術美學,需要更精湛的創意和構成技巧以及更加嫻熟的暗房處理技術。

廣告攝影因為其主要是為廣告設計服務的,所以在構建畫面的時候就要從整體性和廣告客戶使用的便捷性上進行綜合考慮,甚至照片定位就是要做為廣告素材。

無論我們看過多少教材,多徹底的了解了元素的特性,多深刻的掌握了他們之間的關係,我們最需要做的還是要多拍、多練,另外需要很多的堅持精神,才能最後拍出能代表個人觀念的作品並得到大家的共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郝晨光和他的學員們 的精彩文章:

光的語言之光的顏色(上)

TAG:郝晨光和他的學員們 |

您可能感興趣

語言:朗誦藝術中的語言技巧
書法是藝術語言,也是語言藝術
語言的藝術魅力
語言的魔方:語言塑造文化
教師的語言藝術
善用語言藝術-含蓄法和模糊法
溝通 語言的藝術
藝術欣賞 山水皴法語言的節奏化
語言的重構——詩的方法談
攝影語言問題:視覺藝術的旋律性
深化中國詩歌語言藝術原理及生成規律研究
C 語言方法
說話的語言藝術
4?23有約︱藝術賞析系列講座:油畫藝術的語言與工作方法漫談
漫談歐洲的語言與漢語的方言
閱讀與欣賞 《紅樓夢》語言藝術漫話 關於人物語言的動作性
中國書法藝術,冠絕古今中外!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再現了這一歷時性的嬗變過程
語言,及其特性:術語系統
語言是門藝術
演員趙薇:文化與藝術是世界交流的最佳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