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茅衛東:在中國,青春期還是一個政治概念

茅衛東:在中國,青春期還是一個政治概念

「你」的問題,在於身體已經成熟,人格仍未獨立;雖然已經有足夠的能力保障自己的生活,但心理上你仍然渴望投入「媽媽」的懷抱。這是一種病,卻未必是「你」的錯。

一、因為成長,所以叛逆

人一般有兩次叛逆期。

第一次在3到5歲期間,表現為特別愛探索愛嘗試。比如,搶著洗碗,把碗摔碎了還很開心;家裡能拆不能拆的都想拆,能撕不能撕的都要撕……

這是孩子自我發展、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雖然有時也會讓父母為難,但孩子的本意不是要與父母對著干。

假設一下,如果一個孩子在3歲、5歲的時候,只有在餓了的時候才會主動找吃的,其他事情必須父母發出指令才會行動,父母說「不行」,孩子立即就「收」,誰都會說這個孩子太不正常。

人的第二次叛逆一般是12歲至13歲開始,即所謂的青春期。這個時候,孩子主要是要向父母、向成人世界宣告自己是一個有主見的獨立個體。因此,有時候孩子會故意與父母、老師唱反調。

其實,有些事情,未必是孩子們特別想做、非要去做,但因為父母和老師堅決不允許,他們就故意去挑戰一下「看守們」的底線。看著「看守」氣急敗壞,甚至暴跳如雷的樣子,他們表現得很害怕,內心其實充滿了成就感。

這兩次叛逆期,都是人成長過程中自發產生的,是人成長所必須的。

二、接納孩子的叛逆,青春期衝突就是一個偽概念

孩子叛逆給父母、老師造成的困擾,很大程度上不是取決於孩子的叛逆程度,而是看父母和老師對孩子叛逆的理解與接受程度。

我甚至認為,「叛逆」「青春期」其實都是偽概念。

如果父母和老師不以自己為標準,何有「叛逆」?

如果父母和老師不當「看守」,孩子何至於「叛逆」?

我知道,肯定很多人要質問了:難道我們就不應該管孩子嗎?

但是,但是,你們為什麼非要在「管」孩子與當「看守」之間劃個等號呢?

直說吧,在我看來,這個事應該這樣解釋:

許多父母和老師,雖然無法理解孩子卻又企圖操縱孩子。在遇到孩子的強烈抵制後,就捧出一顆「我是為你好」的愛心,來掩飾自己這份根深蒂固的愚蠢和自私。

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他們大概是忘了,還有一句話叫做「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如果知道一些青春期常識,自然不必對孩子愛照鏡子、注意穿著、喜歡關注異性或者喜歡引起異性關注、偷偷摸摸看些人體圖片、小電影等諸如此類的行為表現得大驚小怪甚至羞憤難當。

哪怕偷吃了禁果,又算得了什麼。人的生理成熟期本來就在提前,賈寶玉初試雲雨時有多大?王昭君14歲就入了宮,如果不是畫師使壞,王也不會在19歲時主動申請嫁於前來和親的匈奴單于。

即使不知道這些也沒關係。為人父母為人師,都是過來的,都曾年輕過,如果不是刻意抹去了某些記憶,孩子們的這點小心思,成人會不知道、不理解?

青春期衝突,也有習慣稱之為「兩期(青春期遇到更年期)戰爭」成為一個話題,我以為,這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三、」兩期戰爭「其實是「孩子」打孩子

這個問題的要害,不在於孩子,在於父母和老師,在於成年人。

為什麼成年人很容易與青春期的孩子發生衝突?

為什麼成年人很容易被叛逆所激怒?

很大程度上,這是因為他們自己當年沒有成功地叛逆過。他們只是有著成年人的身體,內心深處卻藏著一個沒長大的自己,一個渴望得到安慰和鼓勵、渴望被接納被引領的孩子。

要知道,人如何跟別人相處,靠的主要不是成年人的言傳,也不是那些白紙黑字講的道理,而是父母和老師們的身教。

遺憾的是,很多人在青春期時候,沒有被父母和老師充分接納,他們的這段心理成長其實被自己的父母和老師硬生生地攔截下來了。說得粗暴一點,許多人的精神發育在青春期這個關鍵時期被徹底結紮了,無奈成為了精神侏儒,也就是現在流行的「巨嬰症」。

歷史上有一個情況能夠很形象地說明這個過程,那就是中國古代女子的「小腳」。「小腳」,是過去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女人的專利;精神侏儒,則是絕大多數國人無法逃脫的命運。

多數成年人當年沒有被充分接納,當他們受到自己的孩子或者學生的挑戰時,幾乎立馬會條件反射般產生當年被拒絕、被否定,甚至是被笑話、被無視的情緒反應。當年自己是如何被父母和老師否定的,這時候他們會變本加厲「報復」給孩子們。

「兩期戰爭」說穿了,其實是一撥生理和心理都處於生機勃勃狀態的年輕人,和一撥生理上已是中年但內心還停滯於青春晚期的一撥人,他們之間的較量。

這場較量,表面上看,往往是年輕人失利為多,其實成年人內心受到的衝擊可能更大。

他們當年的成長沒有被自己的父母和老師充分接納,沒有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作出選擇。在有了孩子或面對孩子的時候,他們本來享受著掌控一切的快感,突然孩子就叛逆了,不聽話了。

年輕時作不了主,為人父母為人師了,還作不了主。仔細體會一下,他們的內心確實是崩潰的。但他們是成年人,擁有各種資源,於是可以對孩子施加各種威脅,迫使孩子就範。

這樣的戰爭如潮汐般非常有規律,標準的「代代相傳」,因為很少有人能夠理性地、深入地思考這個問題。

絕大多數人的叛逆行為最終被父母和老師「鎮壓」了。為了自我解脫,他們接受了父母和老師的那個謊言,「他們也是為了我好」。當自己也做了父母,有的還當了老師,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就會無師自通地、甚至創造性地——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變本加厲地用當年他們曾經非常反感、憎惡的那一套對付自己的孩子和學生。

為了安慰自己,他們說:「養兒方知父母恩!」

四、在中國,青春期還是一個政治概念

在這裡我必須道個歉,前面羅嗦了這麼多,其實這句話才是重點:

在中國,「青春期」還是一個政治概念!

我的意思是,在中國,父母、老師和孩子的關係,不只是親子關係和師生關係這麼簡單。

有句古話:家不可一日無主,國不可一日無君。在「家國」同構這個前提下,「孝」就不只是家中之事,更是「忠」的基礎和預演。而學校教育,從來就不可能「以兒童為中心」,恰恰相反,是為了把孩子培養成統治者所需要的人。至於叫「炮灰」,叫「工具」,叫「人才」,或者乾脆叫「……人」,那並不重要。

「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則為不孝」,這句話雖然很難找到出處,卻廣為人知。更普及的一個版本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自秦始皇以郡縣製取代封建制後,並沒有哪個姓氏能夠「千秋萬代」成為國姓,但「一統江湖」卻基本不假。個性、尊嚴、自由那都是君主才配享有的;平等、尊重、自主,「小的們」想一想都是罪惡。最為極端的,洪秀全當「天王」那些年,南京的百姓連夫妻生活、生兒育女都不得自行其事,但天王自己以及王爺們自然是不受這些條文約束的。

歷代統治者都相當重視的「三綱五常」。元代以後,更是大力宣傳「百善孝為先,」推廣「二十四孝圖」,到清末又添了《弟子規》。

放在歷史的視野中看,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不可能得到合理解釋的,更不可能有合乎人道的解決之策。成人世界不在乎孩子成長的需要,他們自己就是這麼過來,從上到下,大家關注的是等級秩序的維護,是「大人」的權威和自己的面子。

只為生存,目中無人,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有人驚嘆中國人生存能力之強超乎想像,可這又如何呢?老鼠、蟑螂的生命力絕不比其他種類低。

所以,打壓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既是「一家之主」的重要工作,也是老師的重要任務。甚至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中國幾千年來,一直是以舉國之力打壓著孩子。套用一句名言,那就是:馴服,當從娃娃抓起!在中國,有個性有智慧還善良的孩子,都是漏網之魚,內心相當強大。

在成功地將孩子們的個人意志打壓包裹成「三寸金蓮」的同時,父母和老師能夠給孩子的,也只能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能說「貨」這個詞,還是相當不錯的。後來有的人似乎境界越來越高,絕口不提「買賣」,全程提倡奉獻,「不要問國家給了你什麼,先想想你為國家做了什麼」。

而那些把自己奉獻給國家的那些個楷模、標兵,不定哪天,被曝貪污,貪污數額這些年從幾萬、到幾十幾百萬、再到幾千上甚至上億直線上升。

但他們依然在對孩子們說「奉獻」,儘管自己早就不信了,這就是TMD中國教育。

在中國,青春期從來不只是一個生理或心理概念,而許多人其實一輩子沒走出過青春期。他們的心理成長、精神發育最多在青春晚期就停滯了,就像過去女孩子們那雙可憐的小腳。

五、投入「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

必須說,中國傳統文化生命力太頑強了。它已經不需要藉助幾座破墳爛廟就可以輕易地將整天看美劇、吃炸雞、玩英雄聯盟的年輕人收入囊中。看看那些狂熱的「小紅粉」們,看看那些公眾號上的留言,簡直不能想像,這些人曾有過青春期,曾經叛逆過。

家庭和學校,功不可沒。

在昨天的文章里,我曾說過,我們所謂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如果扯下那些大詞,無非就是當了一輩子孫子的人教育不想當孫子的安心當個孫子:

「咱家裡沒人,你就別想那麼多了,當個孫子,不愁吃不愁穿,多好的事!」

「有幾個生下來就是爺的,只有先努力當孫子,日後你才能當上爺啊!」

「做孫子有什麼不好的?我當了一輩子孫子,我就覺得挺好,我當孫子我光榮!我當孫子我驕傲!」

「你以為你是誰啊,還不想當孫子了?你知道有多少人爭著想當孫子嗎?」

威逼利誘,就是為了讓孩子心甘情願、死心塌地做孫子!

這樣說不中聽,唱出來就感人了:「投入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

不過,嬰兒在媽媽懷中吃奶讓人覺得溫馨,孩子撲入媽媽懷中讓人覺得可愛,年輕人偶爾和媽媽撒個嬌外人看了也可以接受,如果自己都已經為人夫為人妻甚至為人父母,還要時不時「投入媽媽的懷抱」,這就有點太尷尬了。哪怕不是真有動作,只是在腦子裡重溫過去美好的回憶,除非某些特殊時刻,不然的話,這個人要麼是生活中沒有多少幸福可言,要麼就是根本沒成長起來。

至於亂認「乾爹」亂叫「乾媽」,那就更是另一回事了。期待、羨慕那樣的「幸福」,容易讓人想起古時候那些青樓女子,她們都有一個「媽媽」,職業身份叫「老鴇」。

我以為,如此這般投入「媽媽」的懷抱,幸福真的「享不了」。

不要亂認乾爹,不要亂叫「媽媽」,起來吧,從青春晚期說你想說的,做你所說的,走你自己的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教育自由談 的精彩文章:

茅衛東:方向重於方法,觀念決定未來

TAG:教育自由談 |

您可能感興趣

梁啟超,第一個提出「中華民族」概念,與古代山東有關
關東、奉天、東四省、東九省,東北的區域概念是怎樣形成的?
朝代、帝國、王國,這三個概念如何區分?
「四大文明古國」的概念是誰提出來的?是只有中國人在說嗎?
全球史的另一個視角:從奧斯曼帝國看「帝國」概念
施誠:大國興衰背景下的「財政國家」概念
傳統風水中的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一種哲學概念
產生中國概念誕生姓氏,這個朝代對華夏影響最大
過了巔峰期?對梅西和C羅來說,還有「巔峰期」的概念嗎?
我國的GDP在全球是什麼概念,是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總和
德國青年:一些中國人尚未開化,他們不懂社會禮儀的概念
漫威宇宙九界究竟有多大,是否和銀河系是一個概念?
19年前中國提出一概念,終於得到世界公認,美國:中國已是領導者
星爵在《銀河護衛隊》中的一組概念圖
美國海軍一直在思念F-14,未來或將其概念復活,曾差點出口中國
劉作虎談出海:國際化是一個偽概念
道教有三清三寶三官三宵,道教與三相關的概念還有那些及其介紹
概念趕超美軍!殲20又一致命殺招亮相,美國這次都開始山寨中國
美國獨大讓世界更安全了嗎?「中美國」概念該拋棄
《復聯4》曝最新概念海報,美國隊長犧牲,場面太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