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詞「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是/不是當代高校畢業生面向社會的必然選擇
持方:反方展信平安
原信對我用處不大,我想了解的是隊員的初步想法和直觀問題。既然沒有涉及,我就還是按照原來的方式,來和你談到這個題目。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不是當代高校畢業生面向社會的必然選擇。這個題,信息量非常大,關鍵詞非常多。
我們先從第一個著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這個詞是有原意的,
來自於北大的錢理群教授——
我們的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大批「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們的教育體制,正在培養大批這樣的「有毒的罌粟花」。
所以,對於這個詞,不用自己去想了。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原句已經加了引號,把這個詞變成了一個特定含義,而辯題也是用了引號,所以是原義直接引用。那麼大家在場上,首先把這個詞的定義咬下來,會省很多事情。
這裡,我做一個料敵機先的事情:對方談這個詞,一定不會談本義,而是跳出去談引申義,把重點放在「利己」這兩個字,淡化其餘幾個字。具體的談法,一個是利己本身中性,一個是在當代社會背景下,個人生存壓力大,不利己不行。那麼,你的反應是什麼?
正確的方法,不是在「利己」這兩個字上面去拼,而是抓住「利己主義」。什麼樣的東西,才能被稱為主義?具體有三點——
一個是相對佔比高,比如我們說一個人是理性主義者,難道他一點感性都不講嗎?不是,而是說他為人處事的時候,理性成分相對更多。
再一個,是出發點,理性主義者考慮問題,他是從理性出發的,雖然也兼顧感性,但是這個出發點是理性的。
最後一個,是優先順序,理性主義者他會優先從理性角度來考慮問題,如果在具體問題上,他的理性和感性發生了矛盾和衝突,他會傾向於理性,因為理性對於他的優先順序更高。
OK,這裡我定義的「主義」,包含佔比高、出發點、優先順序這三個特徵。你們具體是用這三個,而是用什麼,可以再商量。這裡我要強調一點,就是在做這種定義約束的時候,一定要直觀。比如武大的英雄辯,「成功的是英雄,失敗了就不是英雄」,簡單直觀;比如我寫地震辯那篇賽評,「能預測、能測准、測准好」,也是這個原理。
做了這個事情,那麼回過頭來,我們就很容易拆解對方的問題了:他只談了利己是中性的,甚至利己可以是好的,還談了人要利己。這些我都可以承認,但是這就叫利己主義嗎?套用我說的三個特徵,利己主義者應該是為人處事的時候,更多關注自身的利益,更多從自身的利益出發來考慮問題,在自身的利益和外部的利益發生衝突時傾向於前者。請問對方有這三個論證嗎?我料定,沒有。
那麼,如果你只談了利己,我就可以說,今天如果說,一個人只要有了利己的想法,有了一些利己的事情,就叫利己主義;反過來,一個人是不是從來都沒有利他的想法?是不是從來不做利他的事情?也不是,那麼他就是一個利他主義者了嗎?用對方辯友這個邏輯,我們每個人都是利己主義者,也都是利他主義者,這有意義嗎?這種衝突豈不是荒謬嗎?
定義和邏輯都有問題,這不就打穿了嗎?立論只需要在定義上點一下,借力來到本方的定義,順勢展開立論;整個的定義和邏輯問題,反駁重點打。
我們前面列出了錢先生的那段話,他後來在2015年年初的一個活動中(追憶1980年代的座談會),回顧了這段話,我們看當時的情況——
【現場問答】
北大最大的悲哀是一批高智商的利己主義老師培養出一批又一批高智商的利己主義學生
問:我主要想問一下錢理群教授,因為我知道你有一句名言,現在的大學生從北大、清華所謂的精英的大學生,他們早已經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句話對我影響很大,我現在也在北大待了一段時間,我自己有這種感覺,因為北大現在好像越來越官僚,早已不是五四時代的北大了,我想問一下錢老,您是在什麼環境下說出這句話的?還有你對我們現在大學生的擔憂,我認為還是很客觀,你覺得我們發展下去是不是一種很危險的趨勢?
錢理群:我可以講一下,我怎麼會提出這樣一個高智商的精緻的利己主義概念,其實這個發明權不屬於我,是我和兩位中學教師的通信當中,他們共同提出這個問題。中學老師最大的悲哀是,他們培養出來的高材生,有相當一部分是高智商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提出後就提醒我了。其實我這個話提出時間很早,我記得在北大110周年校慶很小範圍內講過這個,但是因為在北大內部講的,沒有什麼反映,後來我參加劉道義那個會,馬上就在網上傳播開了,我想要補充兩點,一個就是我覺得高智商的精緻利己主義的學生的出現,實際上是高智商的利己主義的老師培養出來的,所以我最近有一個話,我說,北大最大的悲哀就是一批高智商的利己主義者老師培養出一批又一批高智商的利己主義的學生。
但是話又說回來,我講的只是一部分,不能簡單地概括為現在整個北大的老師都是利己主義的,學生也是利己主義的,這有點過分了。但是坦白說,我對北大極度失望,不是一般的失望。但是從內心深處又覺得北大還是有一點希望能保留(它的精神的),因為北大畢竟有傳統在那裡,而且青年是多變的,所以我覺得現在教育在培養出高智商利己主義者的同時,還有一批(我也接觸到一些)現在還在堅持自己的夢想,還在堅持走自己的道路的學生,所以我現在更看重的是後面的這部分學生,我永遠把自己眼光放在一些多少還在堅持理想主義的人身上。
當然他們的理想主義跟我的理想主義可能不一樣,但他們多少還在堅持。所以我曾經寫文章講到兩點,我說我們要堅信人性的力量,因為人性決定人本質上還是精神動物,人本質還是社會動物,我們要相信這一點。另外我覺得要相信青春的力量,因為青年人總有一種向上的力量,但是這樣一種青年力量、人性的力量是不能承受壓力的,我經常講這句話,人的本性既有善又有惡,問題是這個環境,這個條件,是揚惡抑善的,還是揚善抑惡的,我覺得問題出在我們現在很多情況都是揚惡抑善。我們要爭取改變,哪怕局部改變這樣一種狀況,要揚善抑惡,我覺得我們今天這個交談就是揚善抑惡,我們談的都是一些向上的東西,好的文化生態就是揚善抑惡的過程。
為什麼要列這一段呢?一個是幫助我們理解「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原話,另一個是幫助我們理解錢先生(注意其中的「理想主義」)。這個東西呢,如果說開,為什麼之前的大學生有理想,現在變得很功利、很理解,篇幅就很長了。那麼我這裡只給一個結論,就是大學生出現這種轉變,主要是受時代影響,這種現象確實是有必然性的。
那麼,如果這個辯題,變成如下幾種情況,正反雙方就會均衡很多,例如——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是一種可取的人生態度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現象有必然性
但是,很可惜,這個題目是」必然選擇「。那麼,必然性和必然選擇的區別是什麼?必然性相對應的,是偶然性。換句話說,必然性不是絕對性,任何一個事物,它都是可以包含必然性和偶然性兩方面的。例如,法學院的學生畢業後,大多數人從事了和法律相關的職業,這就是必然性在起作用;而少數人去了其餘行業,這就是偶然性在起作用。但是,你能不能說,這就意味著法學院的學生必然選擇法律相關職業?不能吧。
關鍵的問題在哪裡?就是上面說的,」必然選擇「,他是一個絕對的概念,而必然性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相對於偶然性)。反映在邏輯層面上,必然選擇有必然性的存在,必然性卻不能導出必然選擇。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拿到這個題目,會覺得,正方是一個全稱肯定,反方只要舉一個反例就論證成功了——原因就在於上面所說,」必然選擇「是絕對概念。
那麼,這就是我料定對方第二個要打的點,把利己打成一種時代的必然性、個人選擇的不得已,而我們要把必然性和必然選擇的關係區分開。這裡關鍵是要用好類比,你們起碼要想兩個類比,然後最後歸結到邏輯層面:必然選擇有必然性,必然性之下卻不是必然選擇,這是一個充分非必要關係。
前面我主要談了對方可能的體系,和對方比較關鍵的點,一個是混淆利己和利己主義者,一個是混淆必然性和必然選擇。至於「當代高校畢業生面向社會」,這個我就不拆解了,沒什麼意義,簡化成大學生就行,無非是說大學生應該秉持一種什麼樣的、正確的三觀。那麼,我們還是要始於定義,前面說了,立論時先踩對方的定義不對(利己不等於利己主義),然後切到錢先生的原話上面,
再貼一次——
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
你注意看,第一部分,實際上是說,現在的學生很早熟,在大學就很圓滑了,懂得各種人情世故(不像以前那樣有稜角,有理想)。這個好不好呢?其實無所謂,因為重點在後面兩段,意思也很好懂,就是說越聰明的人,越會利用規則——特別是,在當今中國制度還不健全、權力監督還不完善的背景下,這些人能夠更好地利用規則漏洞,為自己謀利。
說到這個,你可能馬上就會想到《人民的名義》。這裡面的一些人,他們很聰明地運用權力來利己,手段非常高明。換句話說,這也就是錢先生擔憂的:我們的國家、政府、社會、制度、文化、道德等各方面,還有很多問題,還需要很多人才,通過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努力完善。而做這些事情,會很辛苦,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事情,所以需要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才願意犧牲當下、著眼未來。
可是,我們現在這個教育,或者說大環境,他沒有形成一種氣氛或者機制,來對這些人形成鼓勵。他本該鼓勵人運用智慧和努力去做完善,然而事實上,他是鼓勵人運用智慧和努力去利用現有的漏洞,來為自己謀利,來讓自己過得舒服。
我們做一個對比:同樣是貧困落後、環境惡劣,以前的環境,能夠產生焦裕祿這樣的幹部,為了人民,付出了一切,甚至是生命;現在,貧困縣裡面的幹部,各種揩油,把國家的扶貧款都裝進了自己的腰包。這樣的對比,難道不令人痛心嗎?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說,是人出了問題,也是制度出了問題,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去完善,這才是正確的三觀。
反過來,你說,制度有沒有問題關我什麼事,要不要完善制度關我什麼事,我只看到了這裡有漏洞可以鑽,可以為個人弄到好處。這就是利己主義者的思維,他要從自身出發,而不是從大局出發、從他人出發,他首先要為自己謀利,而不是為了人民大眾。
這個話,說到這裡,我想你也明白了。就學武大的英雄辯,從錢先生的這段話出發,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解釋成一種價值觀,包括利用規則漏洞、最大化個人利益、凡事從個人好處出發等等特徵。對錢先生的觀點和態度,以及定義的展開,一定要充分,接下來就圍繞兩點來寫——
第一點,利己和利己主義的不同,指出利己是人之常情,卻不應該成為主義;
第二點,大學出現利己主義的思想,有其時代特徵,有其時代必然性,確實成為了一些人的選擇,但是,絕對不是一種必然選擇,也不能成為一種必然選擇。
立論和駁辯都圍繞這兩點打,說透。
後面的交鋒,重點就干一件事情:描繪場景。一個事情,利己主義者在那裡,他會怎麼做(那是不對的),而我們應該怎麼選擇(怎樣是對的)。小結和總結陳詞,出發點還是核心那兩個點,落在「如果都成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個社會將會變得多麼可怕」+「所以我們不能那樣做,我們應該怎樣做」的對比上。
※乾貨準備比賽時的想和寫
※主頁君閑聊說說《迷霧》這個電影
※專題在辯論賽中,如何對定義進行攻擊或防禦?
※眾說辯題人須長大是好事還是壞事
※專題奧瑞剛的辯手如何查資料?
TAG:辯論 |
※請你面向陽光,癌症也怕勇敢生活的人
※面向對象:認真積極但絕不將就地找到那個他,相信會有奇妙的事件發生
※微軟要求員工不要搞面向公眾的愚人節惡作劇
※面向對象:什麼都不會比舒適地相處重要
※面向對象:我想成為你微笑的原因,做你生命中無可替代的那個女孩
※面向對象:你若不離,我必不棄
※七夕了,程序員如何面向對象而不是產品經理?
※面向未來的遊戲處理器,應該是怎樣的?
※面向對象:真正的愛情不是旁人眼中的相配 而是彼此心靈的契合
※故宮裡的龍椅為什麼不是面向正南?風水先生給出答案,原來是這樣
※面向對象:積極純善的女生,期待正直有為的你
※再次提醒:抗生素是把雙刃劍,一面向生,一面向死
※生物進化理論為何可以用在飛行器的優化設計中?面向零基礎,讀完就懂
※中國最新型無人機面向未來戰場,與實戰對錶,這是他永恆的理念!
※真正能放下的人,不會花精力解釋過去,而是面向當下
※面向對象:世間最好的默契,不是有人懂你所有的言外之意,而是有人心疼你所有的欲言又止
※面向對象:余願,知你冷暖,懂你悲歡,與你共黃昏,也能問你粥可溫
※面向對象:連IE都有勇氣問你,是否要將它設成預設瀏覽器,於是我鼓起勇氣來找你~
※面向對象:雖然一個人的生活也精彩,但是我更期待與你分享喜怒哀樂,期待我們可以互相欣賞,一起努力,共同進步
※面向對象:無數時間線和可能性,最終交織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