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醫學的脈道系統二!
3陰維
陰維脈,聯繫著各條陰經,發揮維繫作用,起著「溢蓄」脈氣,維護人體各陰經脈生理組織功能的動態平衡。其分布部位和有關情況分述如下。
循行部位
《素問·刺腰痛》: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
譯釋:針刺飛揚這一脈,它的位置在足內踝尖上五寸處,足少陰經的前面,與陰維脈相交會的地方。(也就是築賓穴,是陰維脈之郄。)
《難經·二十八難》:陰維,起於諸陰交也。
譯釋:陰維脈,起始於各陰經交會的地方。(人體各條陰經都在胸腹中交會,故陰維脈在軀幹中的位置較深,連陰經,絡五臓。)
《奇經八脈考》:陰維起於諸陰交,其脈發於足少陰築賓穴,為陰維之郄,在內踝上五寸顓肉分中,上循股內廉,上行入少腹,會足太陰、厥陰、少陰、陽明於府舍,上會足太陰於大橫、腹哀,循脅肋會足厥陰於期門,上胸膈挾咽,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上至頂前而終。凡十四穴。
交會穴位
築賓(郄;足少陰)、沖門、府舍、大橫、腹哀(足太陰)、期門(足闕陰)、天突、廉泉(任脈)。手分支脈中與天泉、郄門、內關等穴交會。
脈理探討
由於八脈道的生理部位置是處於組織的較深層次,體表本脈穴位一般是它們的主支脈上的穴位在體表的投影,弄清這點不僅對修真學理法的理解有指導作用,對臨床施治也有重要的指鑒意義,這從任、督二脈中就可以看出這一特點。交會的概念,在經絡和脈道這兩個系統中,有平行交會、交叉交會,還有一種,實際上是一種立體交匯,而並未產生座標點的相會。兩系統中的這一特點應當注意,不應全部都理解成平面交匯。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在八脈生理組織結構的介紹、分析中,一般都是以古典經籍為依據,在醫家的著述中,罕見對古典記載中,不完善不全面的八脈的組織結構提出意見。但是,從修真生理組織學的立場出發,則應以利於修證實踐為重,了解掌握全面的生理組織結構,並且在修證的實踐中不斷完善豐富這一系統。
例如,在陰維脈中,上肢有一條重要的分支,一直未見前人立文字闡述。這就是在陰維脈的結構分布中,在表層天突穴的內部深層中,在主幹陰維脈上,有一重要支脈,沿腋下和手臂內側中線的深層下行,至內關而止。修持良好時,還可以通達勞宮,或者指尖。這條支脈是一條客觀存在的陰維支脈,從醫家的「八脈交會穴」,出自於元代「少室隱者」這一歷史事實中,一方面說明醫家許多理論都是出自干修真的「隱者」,另一方面也可以佐證它的客觀存在。修身學友道醫從業者,更可以從修鍊實踐的中、高層次中體悟到它的存在。
陰維脈之「維」,含有維繫、維絡、維護之意,《難經·二十八難》說:「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這就說明,陰維,維絡諸陰;陽維,維絡諸陽。陰維有維繫、聯絡全身陰經的作用,對脈氣的盛衰起調節溢蓄功能,一般情況下不參與環流,修真者則可以脈經合一,進入環流或大宇宙交換。
4陽維
陽維脈,聯繫著各條陽經,發揮維繫怍用,起著「溢蓄」脈氣,維護人體各陽經脈生理組織功能的動態平衡。其分布部位和有關悄況分述如下。
循行部位
《素問·刺腰痛》:陽維之脈,脈與太陽合湍下間,去地一尺所。
譯釋:陽維這條脈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交會合,在腿肚下際,距離地面一尺左右的部位。(陽交穴)
《難經·二十八難》:陽維起於諸陽會也。
譯釋:陽維脈起於與各陽經交會之處。
《奇經八脈考》:陽維起於諸陽之會,其脈發於足太陽金門穴,在足外踝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會足少陽於陽交,為陽維之郄,循膝外廉上髀厭抵少腹側,會足少陽於居髎,循脅肋斜上肘,上會手陽明,手足太陽於臂臑,過肩前,與手少陽會於臑會、天髎,卻會手足少陽、足陽明於肩井,入肩後,會手太陽、陽炁於臑俞,上循耳後,會手足少陽於風池,上腦空、承靈、正營、目窗、臨泣,下額與手足少陽、陽明五脈會於陽白,循頭入耳,上至本神而止。凡二十二穴。
交會穴位
金門(足太陽)、陽交(郄,足少陽)、臑俞(手太陽)、天髎(手少陽)、肩井(足少陽)、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足少陽)、風府、啞門(督脈)。上肢部的分支脈由中有數個與手少陽經交會穴,至外關穴。
脈理探討
由於八脈道的生理解剖位置是處於組織的較深層次,體表本脈穴位一般是它們的主支脈上的穴位在體表的投影,這從任、督二脈中就可以看出這一特點。交會的概念,在經絡和脈道這兩個系統中,有平行、交叉交會,還有一種,實際上是一種立體交匯,而並未相會。兩系統中的這一特點應當注意,不應全部都理解成平面交會。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在八脈生理組織結構的介紹、分析中,一般都是以古典經籍為依據,在醫家的著述中,罕見對古典記載中,不完善不全面的八脈的組織結構提出意見。但是,從修真生理組織學的立場出發,則應以利於修證實踐為重,了解掌握全面的生理組織結構,並日在修證的實踐中不斷完善豐富這一系統。
例如,在陽維脈中,上肢有一條重要的分支,一直未見前人立字闡述。這就是在陽維脈的結構分布中,從肩井穴解剖位的內部深層中的主幹陽維脈上,有一重要支脈,沿肩和手臂外側中線的深層下行,至外關而止。修持良好時,還可以通達指尖。這條支脈是一條客觀存在的陽維支脈,從醫家的「八脈交會穴」,出自於元代「少室隱者」這一歷史事實中,也可以佐證它的客觀存往。修身學友更可以從修鍊實踐的中高層次中體悟到它的存在。
陽維脈之「維」,含有維繫、維絡、維護之意。《難經·二十八難》說:「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這就說明,陰維,維絡諸陰;陽維,維絡諸陽。陽維有維繫、聯絡全身陽經的作用,對脈氣的盛衰起調節溢蓄功能,一般情況下不參與環流,修真者則可以脈經合一,進入環流或大宇宙交換。
5陰硚
循行部位
《靈樞·脈度》:陰躋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鼻旁,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硚而上行。
譯釋:陰硚脈,是少陰腎經的別脈。起於然骨後面的照海穴,上行於內踝上方,直向上行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部盆腔中,再在腹腔中上升進入胸腔內,上升進入缺盆上方,在人迎的前方行出,再進入鼻旁,屬於內眼角區域,與太陽經、陰硚脈相合而上升。
《難經·二十八難》:陰躋脈者,亦起於跟申,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沖脈。
譯釋:陰躋脈這條脈,也是起於足後跟中,沿著足內踝向上行,到達咽喉部,交會貫通沖脈。
《奇經八脈考》:陰躋脈者,足少陰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足少陰然谷穴之後,同足少陰循內踝下照海穴,上內踝之上二寸,以交信為郄,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嚨,交貫沖脈,入鼻旁內廉,上行屬目內眥,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陽硚五脈會於睛明而上行。
交會穴位
照海穴(足少陰);交信穴(郄,足少陰);晴叫穴(足太陽)。
脈理探討
陰陽硚脈,按照前人的說法是「分主一身左右之陰陽」。硚,指抬腳、起腳,引伸為始起於腳之義,含有「足跟」和「硚捷」的意思,硚脈都是從下肢內、外側上行到頭面,可以說在人體中是連天接地,縱貫上下,具有交通一身陰陽之脈氣的功能。陰陽硚脈在上方都交會於眼內角深層,入屬於腦。其脈氣有濡養眼目,司眼瞼開合和肢體活動的功能。
人體兩條陰硚脈由於集一身左右的陰脈之氣,從足跟上行循陰股入陰,在小腹中經過「尾閭前、膀胱後、小腸之下、靈龜之上」這一特定區域再上行入頭面。並且與手足太陽經、足陽明經、陽硚五脈聚會於睛明,使陰陽脈氣混溶一片。「機在目」,此脈道最易陰中求陽、水中火發。因而陰躋一脈在修真學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丹經中論陰硚一脈,是穴、脈共論,正如紫陽真人所云:「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采之惟在陰硚為先,此脈才動,諸脈皆通,督任沖三脈,總為經脈造化之源。而陰硚一脈,散在丹經,其名頗多。曰天根(牝門),曰死戶,曰復命關,曰歸根竅,曰豐都鬼戶,曰死生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通湧泉,倘能知此,使精氣聚散,皆從此關竅,則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尻脈周流於一身,貫通上下,和氣自然上朝,陽長陰消,水中火發,雪裡花開,所謂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得之者身體輕健,容衰反壯,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驗也。要知西南之鄉,乃坤地維閭之前,膀胱之後,小腸之下,靈龜之上。此乃大地逐日生氣之根,產鉛之地也,醫家不知有此。」
修身者和道醫從業者在修身中,皆應牢牢把握住此下手關鍵之處,獲得人法地的修證方法,刻苦求證,此脈一通,八脈皆通,十二經也可真正暢通無礙,精炁神皆獲巨變,從而易於全面求證修身的其德乃真,而真正進入道學和道醫領域。
6陽硚
循行部位
《靈樞·寒熱病》:是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別陰臍、陽躋,陰陽相交……交於目銳眥。
譯釋:足太陽經有經別通於頸項而進入人腦的,正屬於眼睛的根部,名叫眼系(顱內眼腦之間)。……在頸項中,兩筋之間,進入顱腦,分別為陰臍脈、陽胼脈,陰硚與陽硚相交合……外角的深處。
《難經·二十八難》:陽硚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
譯釋:陰硚脈,起始於足跟中,沿著外踝向上行走,進入風池穴內。
《奇經八脈考》:陽硚者,足太陽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出於外踝下足太陽申脈穴,當踝後繞跟,以仆參為本,上外踝上三寸,以跗陽為郄,直上循股外廉,循脅後髀,上會手太陽、陽維於臑俞,上行肩膊外廉,會手陽明於巨骨,會手陽明、少陽於肩偶,上人迎,挾口吻,會手足陽明,任脈於地倉,同足陽明上而行巨髎,復會任脈於承泣,至目外眥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硚五脈會於睛明穴,從睛明上行入髮際,下耳後,入風池而終。
交會穴位
申脈、仆參(足太陽經)、跗陽(郄,足太陽經)、居髎(足少陽經)、臑俞(手太陽經)、巨骨、肩髃(手陽明經)、地倉、巨髎、承泣(足陽明經)、睛明(足太陽經)、風池(足少陽經)。
脈理探討
陰陽硚脈,按照前人的說法是「分主一身左右之陰陽」。硚,含有「足跟」和「硚捷」的意思,硚脈都是從下肢內、外側上行到頭面,可以說在人體中是連天接地,縱貫上下,具有交通一身陰陽之脈氣的功能。陰陽硚脈在上方都交會於眼外角深層,入屬於腦。其脈氣有濡養眼日,司眼瞼開合和肢體活動的功能。「聖人吸之以踵」,內呼吸能達此境界者,硚脈已通,先天無為大周天內氣循環階般,自然能進入此境界中。
7沖脈
循行部位
沖脈是十二經和五臓六腑之海,沖脈的生理功能由於八日脈學源自於道家,所以醫家和道家的觀點基本一致。但是,道學和道醫中並未將中脈的內結構同時透露給醫家,所以傳統中醫學中並沒有關於中脈的記載。而道學與道醫中卻高度重視中脈在修身求真中的應用:中脈上世百會內,下止於陰硚會陰,居於腦、胸、腹三腔的中央。在三腔中與左右的沖脈處於相同的立體平面。故中脈與沖脈在體腔內的區分不易分別。
但是中脈屬於修身之用,而常道醫理則以沖脈為用。因而中脈也並不完全等同於沖脈。沖脈由一大主脈,四大分支和脈別以及別絡共同組成。從小腹內的會陰穴(陰硚)中線直上泥丸百會的一條脈足中脈,左右伴行的是沖脈的主幹脈,左右各一條副支伴行而上,主幹的相關部位還有若干脈別分支,這足沖脈的重要特點,它們分布穿行到淺表層。沖脈的胸段中,相當於膻中的內深層處的沖脈上,左右各分出一支大支脈,穿出胸腔在中線上進入兩側上肢,直貫中指尖,成為兩大支幹,這兩條支幹的相應部位,也有若干脈別和別絡分出。在軀幹體腔中線上的主幹沖脈的下端,會陰穴內,左右各分出兩條大支支脈,各自穿出盆腔,沿中線貫入兩下肢,直達足趾尖。成為下肢的兩大沖脈支幹,這兩條大支幹的相應部位上,也有若干脈別和別絡分出。
在老子《德道經》的人法地修身守一方法之中,還可以證出女性的左右卵巢下方有兩條起自於陰硚昔肌三竅中左右兩竅的脈道,向上穿過雙側卵巢後向上直行,直達左右經屬足少陽膽經,又系手少陽、γ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的肩井穴。當此穴窗未閉合時,可以直接與天相通。針灸學中雖然知道此穴可以治療婦科疾病,卻並不了解這個「井」的深度直達卵巢和陰硚營肌內。男性的這兩支內脈同樣存在,在硚昔肌左右竅中發出左右分支後,稍向左右曲行即在肩井穴的垂直線處上行,而直達肩井穴相連接。故這兩支內脈的暢通和肩井穴的開啟,極其有益於直接獲得天德能量,進人體內的先天真水中,直接補充元氣。
醫家的沖脈,詳言的資料不多,醫家所言沖脈的分布情況列述如下。
《靈樞·逆順肥瘦》:夫沖脈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稟焉。其上者,出於頏潁,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腘中,伏行脛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
譯釋:沖脈是無臓六腑之海,五臓六腑都稟受沖脈脈氣的濡養。它的上端,出於咽喉內上部和後鼻道,向諸陽經滲灌精氣。它的下端,注入足少陰腎經的大絡,從氣沖部分出,沿大腿內側下行,進入膝窩中,下行脛骨內,下行到足內踝後面的跟骨上緣分出支脈,與足少陰經並行,將精氣滲灌於足三陽經中,向前行的分支,從內踝的深部跟骨上緣處分出,沿足背進入大趾間。
《靈樞·動輸》:沖脈者,十二經脈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腘中,循脛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別者,斜入踝,出屬跗上,入大指之間,注諸絡以溫足脛。
譯釋:沖脈是十二經脈之海,它和足少陰經之絡同起於腎下,出於足陽明經的氣沖部,沿大腿內側,向下行於胭中,再沿脛骨內側,與足少陰經一起下行入於足內踝之後,入於足下。另一支脈,斜入內踝,出而入於脛骨、跗骨相連之處,經足背進人大趾之間,入諸絡脈之中,起到溫養脛骨和足部的作用。
《奇經八脈考》:起於少腹之內胞中,其浮而外者,起於氣沖,並足陽明、少陰之間,循腹上行至橫骨,挾臍左右各五分,上行歷大赫……至胸中而散。
交會穴位
會陰穴(任脈)、氣沖(足陽明)、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足少陰)、陰交(任脈)、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足少陽)。太陽脾經中的公孫穴通於沖脈。
脈理探討
沖脈的「沖」字,繁體字作「衝」,是喻示「要衝」、「直衝」、「要道」之意。沖脈上通於頭中,下達於足下,脈道由中絨貫串全身,是總領諸經脈氣的要衝。沖脈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所以有「十二經之海」,「五臓六腑之海」和「血海」的稱譽,之所以稱「血海」,其一與其主幹起於胞中,其二與沖脈穿骨過髓的生理特點相關,骨髓是造血之源,沖脈的四大分支穿過四肢管狀骨的中央,沖脈又是起於胞中,又稱「血室」,故有「血海」之稱。沖脈與任脈、督脈相連通,似圓之直徑,軀體之中軸線,此脈通天貫地,如太極之弦。沖脈的脈氣在頭部灌注諸陽,在下肢則滲入三陰。沖脈在體內可以容納十二經、五臓六腑的脈氣,成為十二經、五臓六腑之海,「上通泥丸,下通湧泉,倘能知此,使精氣聚散,皆從此關竅,則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尻脈周流於一身,貫通上下,和氣自然上朝,陽長陰消,水中火發,雪裡花開,所謂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沖脈對於體外,如果天門一開,內軸與「外軸」同頻,與天地同根,同炁、同光,內外先天合一,「人法道,人法自然」之路就展現於眼前。
8帶脈
循行部位
帶脈在結構和行走方向上,不同於其他經脈,帶脈的結構是環狀的,形似腰帶如環,所以名為帶脈。在行走方向上,經脈大都在人體中呈縱向排列分布,而帶脈則是呈橫形,與軀幹和四肢成水平位置分布。
傳統中醫學所研究的帶脈,與修身修真學所研究的帶脈有較大的差異。醫家所言的帶脈只有腰腹間的一條,而道家所言之帶脈,驅干六,肢節十二,全身側向總帶脈一條。主要帶脈就有十九條之多。在數量上醫家是只述其一。人體中的帶脈,臍部的一條最典型和明顯,這可能是醫家能發現研究的原因。修身求真界與傳統中醫學界對人體八脈系統的論述為何不盡相同,這裡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於經脈的發現,存在著兩個重要途徑,一類是慧性自觀、內觀,其完整性、全面性取決於自觀、內觀者本身的修證層次和慧力量級的高低。所以修身界的八脈學說與醫家相比系統完整而全面。另一途徑就是慧性外觀,用慧力透視其它人體。我們的祖先可能正是考慮到醫學經絡和八脈所應用的範圍只局限於「常道」正常人。因而只將用慧力透視正常人(非修鍊者)經絡和奇經八脈組織結構的情況,透露於醫家著述中。這種觀察所得,由於句限於常道中的正常人,而他(她)們的奇經八脈大都「閉塞不通」,都未能「以陽氣沖開」,所以醫家的奇經八脈學說與修真界的八脈學說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修身修真學的實踐證明,人體軀幹與頭部上共有六條帶脈。其中,頭部三條:額水平線、鼻水平線、下頜水平線;身軀部三條:膻中水平線、臍水平線、石門穴水平線;四肢共十二條,上肢三對:兩肩周環、兩肘周環、兩腕周環;下肢三對:雙髖周環、雙膝周環、雙踝周環,全身側向總帶脈一條。其次還有一種指環脈和趾環脈,它們是分布於手指骨關節和足趾骨關節上的類帶脈狀結構體。當這種環脈能夠修證齊全以後,一般就會自然出現骨中脈,最後匯合為一,匯於雙上下肢的骨中脈之中。
帶脈的作用和分布特點,醫家道家基本相同。現將醫家對臍水平的帶脈所述,討論如下。
《靈樞·經別》:足少陰之正,至腘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
譯釋:足少陰經別,向上行至膝窩中,另走與足太陽經相會合,向上內行至賢,在第十四椎處分出。屬於帶脈。
《難經·二十八難》: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
譯釋:帶脈出自於季脅部,圍繞腰腹部一周。
《奇經八脈考》:帶脈者,起於季脅足厥陰之章門穴,同足少陽循帶脈穴,圍身一周,如束帶然。
脈理探討
帶脈的「帶」字,具有「腰帶」的含意。由於所有帶脈都是橫繞於軀幹和四肢,統束全身直行的經脈,狀如束帶,所以都稱之為帶脈。帶脈的功能,主要是「約束諸經」,構成經脈框架整體。有縱無橫則無立體框架結構可言,帶脈在全身就發揮了這一「有橫」的重要組織功能。
帶脈橫繞於人體軀幹、四肢陰陽兩側,將陰陽經脈橫向連接成一體,使全身陰陽經脈的脈氣能及時陰陽變換,互為補充,維持動態平衡,使人體生理功能處於陰陽平衡之中。帶脈的修證成功,將使全身經脈的生理功能,向整體一炁化立體性邁出關鍵的一步而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層次。
※八脈系統的生理功能!
※人的一生只有五天!
※老道醫告訴你,為什麼40歲後老得快,每周喝一次補回來!
※中醫毀於中藥 中藥死於貪婪!
※道醫學堂丨隱性玄源致病內因
TAG:道醫 |
※道醫學堂丨道醫的易道淵源
※道醫學堂丨道醫的法道淵源
※道醫學堂丨道醫學的「大醫」思想
※道醫學堂丨道醫的定義
※道醫學堂丨 道醫基本流派
※懸壺濟世,醫道永傳:《道醫集成》與道教醫學
※道醫學堂丨道醫學的歷史地位
※道醫學堂丨孫思邈的道醫成就
※道醫學堂丨道醫學的基本特點
※道醫學堂丨 道醫對「神治」的認識
※道醫學堂丨《道德經》的「大醫」思想
※道醫學堂丨黃老之道的民俗特徵
※道醫學堂丨 道醫神治體系的基本內容
※道醫學堂丨論和諧
※道醫學堂丨華佗的道醫特色與成就
※道醫學堂丨道醫與其他學科的區別
※武當道醫學:道解十二經穴之湧泉穴
※道醫學堂丨論醫道同源
※道醫醫學的三境九重
※道醫學堂丨道醫學的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