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之道、為政之根,究竟什麼最重要?
文丨顧易
編者按
「誠」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處世之道,也是為政之根。今天,我們繼續「字說為官」,說文解字「誠」 ,學習什麼是誠,如何讓民眾心悅誠服。
誠:言必有行,心誠則靈
西漢劉向在《說苑》中有句話:巧偽不如拙誠。有時自以為用巧妙地偽詐可以將事情做得天衣無縫,殊不知再怎麼巧妙地掩飾都不如笨拙的誠實來得靠譜,甚至還會弄巧成拙。而在「拙誠」的背後卻彰顯出了一個人最基本的誠實的品格,而誠實恰恰是一個人成功的最關鍵因素。
「誠」,形聲兼會意字。
金文。即「言」,指談話;即「成」,指停戰媾和,表示談和。
篆文,承續金文字形。
《說文解字》云:「誠,信也。從言,成聲。」意思是說:誠,即說實話。字形採用「言」作邊旁,採用「成」作聲旁。本義為真心實意,不虛偽。又有實在、真實的意思。由其所構成的成語大都是此義:譬如「真心誠意」指心意真實誠懇,沒有虛假;「修辭立誠」指寫文章應表現出作者的真實意圖;「推誠待物」指拿出真心來對待別人;「交疏吐誠」指交往雖然不密切,但說話非常真誠懇切;「心悅誠服」指發自內心地服氣或服從;「開心見誠」指披露真心,顯示誠意,形容待人誠懇,顯示出真心實意。
「誠」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處世之道,也是為政之根。《禮記·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認為「誠」是天的根本屬性,努力求誠以達到誠的境界則是為人之道。《禮記》還云:「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意思是說:真誠是事物的發端和歸宿,沒有實誠就什麼都沒有了。因此君子以真誠為貴。這是因為一切事物的存在皆依賴於「誠」。
荀子把「誠」作為執政的準則:「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明代理學家薛暄曾說過:「吾以誠感其民,民亦以誠應。」意思是說官員以真誠來對待人民群眾,人民群眾就會以真誠來回應官員。薛暄的話深刻地闡明了為官之道的一個真理,即為官只有以誠待民,民眾才能真正心悅誠服。
誠實是為官之本
明清之際的王夫之,提出誠與道,異名而同類,他把「誠」當做「實有」。他說:「夫誠者,實有者也,前有所始,後有所終也。」誠就是真心實意,不虛偽。意指官員平日要以真誠之心來待人處事,對上級下屬要誠實,對同事要真誠,為百姓做事要充滿誠意。孔子云:「誠者,乃做人之本。」誠,是為官者之本。
(請向上滑動查看內容)
晏殊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的時侯,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宋真宗。宋真宗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恰巧的是,晏殊發現這次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一道題。他沒有暗自慶幸,而是選擇如實向宋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讚賞他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當時京城的大小官員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宋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宋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宋真宗解釋道:「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但晏殊在謝恩後卻說道:「我其實也是一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如果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晏殊這些真誠待人的行為,讓百官對他讚譽有加,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顯而易見,晏殊能取得這樣的地位與他的誠實品質是分不開的。宋代理學家朱熹認為「誠者,真實無妄之謂」,當官「誠」是一種真實不欺的美德。為官者修德做事,必須效法天通,做到真實可信,不欺詐,不虛偽。
誠信是為官之品
「誠」,從言,從成。「言」即說話,「成」即成功、做到。「言」在左,「成」在右,意指官員一旦對百姓做出任何言論或承諾,就應當儘快做到、兌現。「誠」是與他人言語之後去實現承諾的過程,與言語一致。「言」與「成」組合起來表示「百分之百」實現諾言。
北宋名臣王安石說道:「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他認為朝廷政府對百姓的承諾必須說到做到,政府的一句話的分量比黃金百兩還要貴重。確實,誠信是治國的根本,如果執政者許諾於民的事情無法兌現,那人民將不會再信任統治者,國家朝政也就無法再立足了。
(請向上滑動查看內容)
歷史故事
「戰國時代,魏國的第一個國君叫魏文侯,由於他處處誠信待人,無論當官的還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他,魏國因此迅速強大起來。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約定,次日下午到郊外去打獵練兵。第二天,下朝後舉行宴會,魏文侯準備在宴會一結束,就去打獵練兵。可是,天上忽然下起瓢潑大雨,看看快到中午了,雨還是不停,而且越下越大,魏文侯起身對席間的眾臣說:「對不起,我要告辭了。趕快準備車馬,我要到郊外去打獵練兵,那裡已有人在等我了。」眾臣一見國君要冒雨出門,都走上來勸阻。這個說:「天下這麼大的雨,怎麼能出門呢?」那個說:「去了也無法打獵練兵!」魏文侯看看天色說:「打獵練兵是不成了,可是得告訴一下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哪!」眾臣中有一位自告奮勇的人說:「那好,我馬上去告訴。」魏文侯把手一擺說:「慢,要告訴得我自己去。昨天是我親自跟人家約定的,如今失約,我要親自跟人家道歉才行。」說完大步跨出門外出行了。
戰國末期,秦國的商鞅頒布新法時,為了取信於民,在都城南門外立了根三丈木杆,並張貼布告:誰能把木杆搬到北門,賞金十兩。老百姓看了布告都不敢相信,誰也不動。商鞅又下令:把木杆搬到北門者,賞金五十兩。這回有人動心了,真的把木杆搬到了北門,商鞅當眾賞了他五十兩,樹立了威信,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商鞅以此昭示新法的嚴肅性,使得百姓不敢怠慢新法。由此可見,誠信還是關係到治國安邦的大事。
誠心產生無限的正能量
「誠」從「成」,「成」是成功、成就。俗話說,「心誠則靈」。「誠」是專心、專一、忘我,因此,往往會產生神奇的力量,出現超常的現象。
(請向上滑動查看內容)
精誠所至 金石為開
西漢時期,有一個將領叫李廣,他精於騎馬射箭,作戰非常勇敢,被稱為「飛將軍」。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獵,忽然發現草叢中蹲伏著一隻猛虎。李廣急忙彎弓搭箭,全神貫注,用盡氣力,一箭射去。李廣箭法很好,他以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於是走近,仔細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塊形狀很像老虎的石頭。不僅箭頭深深射入石頭當中,而且箭尾也幾乎全部射入石頭中去了。李廣很驚訝,他不相信自己能有這麼大的力氣,於是想再試一試,就往後退了幾步,張弓搭箭,用力向石頭射去。可是,一連幾箭都沒有射進去。有的箭頭破碎了,有的箭桿折斷了,而石頭一點兒也沒有受到損傷。人們對這件事情感到很驚奇,疑惑不解,於是就去請教學者揚雄。揚雄回答說:「如果誠心實意,即使像金石那樣堅硬的東西也會被感動的。」因為「李廣射虎」這個故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一成語也便由此流傳下來。
誠、成、城,形相近。誠實的人,能夠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幫助,大多能成就一番事業,獲得成功;誠實的人,就象一座城堡,屹立在那裡,風吹雨淋,不為所動,自有他的人格魅力。
官 箴
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戰國·孟子《孟子》
【譯文】
使自己具備真心誠意之美德的方法:如果不明白什麼是善行,怎麼會誠心誠意了。所以,「誠」是天然的道理,追求「誠」是做人的道理。從沒有誠心而不能使人感動的,而不誠心,自然也就不會有人會被感動。
【解讀】
所謂真誠,必須出於真情。作為百姓的父母官,對待百姓就要像對待父母那般,時刻反省自己辦事是否真的誠心誠意。要知道,真正的感情永遠都是發自內心的,裝出來的感情在百姓眼裡只會是令人反感的作秀。而為官要讓自己做到真誠,首先要懂得何謂真誠。《周子全書》中說道:「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意思是說:誠是五常(仁、義、禮、智、信)的基礎,是人的各種善行的根源。這是一種高貴的品質,有了「誠」就可以發展完善其他美德。因此為官要將「誠」作為待人處事的原則,才能由此多做善事,多為民辦好事。這樣也才能做到真正的以誠待民,以令民眾心悅誠服。
字說為官
第1期:如何當一個好官?說文解字為官之道,從「官」字說起
第2期:今天的官員需要學什麼?怎麼學?
第3期:官德究竟是什麼?
第4期:這樣的人才提拔比較快
第5期:做到這點, 你離成功就不遠了
第6期:做人做事做官大智慧,離不開這個字
第7期:領導者的成功之道:吾日三省吾身
第8期:為官的最高境界,你到了第幾層?
第9期:要陞官就要做好這個事
第10期:怎樣才能不為私心利慾所惑?
第11期:為官者如何走得穩、行得遠、飛得高?
第12期:為官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麼
第13期:為人為官的根基竟然是這個
《南方》雜誌訂閱電話
來源丨南方雜誌微信公眾號
編輯丨莫群林琳
統籌丨戎明邁
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廣東最專業的黨建傳播平台
TAG:南方雜誌 |
※最聰明的處世之道是什麼?
※最聰明的處世之道
※《菜根譚》六則修身名言,以平凡之心,悟處世之道!
※「中庸」的思想:為人處世之道
※馬未都的「處世之道」,這3點,最重要!網友:說到心坎了!
※最聰明的處世之道:路留一步,味讓三分
※曾國藩:初入社會之人,需得知道兩招處世之道,可以防止自己吃虧
※最聰明的處世之道,是能做到這二方面,你做得到嗎?
※學習為人處世之道,先從太極開始!
※曾國藩:想要取得成功,教你兩招處世之道,切勿只懂得貪圖享樂
※曾國藩處世之道:做人,要看清兩件事,你的好日子也不遠了
※白居易的處世之道
※處世之道:慢慢的要知道的41件事
※何為三危:古人的處世之道
※最高明的處世之道:高端做事,低調做人
※曾國藩:教你四招處世之道,讓你走向成功之路,人生就會越走越順!
※鬼谷子:就算再成功的人,也要記住兩條處世之道,餘生過得更輕鬆
※心理學:能力越強的人,越懂得這條「處世之道」
※從李斯之死看《道德經》的處世之道,一句話道出畢生的秘密
※聰明女人的處世之道